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_贸易引力模型论文

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美国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华人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际贸易的“网络”(Network)理论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社会网络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的信息成本,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华人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各国间的贸易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美贸易额为5906.8亿美元。同时,美国存在着庞大的华人网络,且华人社区日益发展壮大,2014年在美华人人口已超过400万。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行业如银行、房地产、金融、高科技企业把华商经济推向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阶段,华商在美国的商业活动亦将对中美两国的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难推断,日益庞大的华人群体扩大了中美贸易规模,然而,近年来华商在美的商业活动对中美贸易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于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美国不同地区华人网络密集度与对华贸易的边际影响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拟通过调整的引力模型,采用最新的面板数据,对在美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得到一些促进中美贸易稳健发展的政策启示。

      二、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关于移民(华人)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网络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Rauch(1996)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买卖双方进行相互匹配(match)的过程,产生了国际贸易的“网络”。Raja Kali(1999)认为在一个法律系统不完善的国家里,契约的执行成本会有所降低,一方与多方的联系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网络的存在会对匿名市场的功能产生负效应。Rachel E.Kranton and Deborah F.Minehart(2001)将网络产生的原因归于网络可以使买卖双方减少交易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的搜寻成本。买方能获得更多种类的产品,卖方可达到经济规模,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

      二是移民(华人)网络对贸易的影响,以不同渠道方式得以体现的研究。(1)一些学者基于资本角度,认为移民网络通过消费者的偏好效应发挥作用。例如,P.L.Cottrell(1975)陈述了欧洲南部的移民者对于拉丁美洲当地消费品行业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移民者基于在母国的消费习惯,对母国的消费品仍有很大的依赖,即消费者的偏好效应。Brown John C.(1995)陈述了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一些国家(例如巴西)中形成种族群落,由于对家乡棉布的偏好的优势,因而在殖民地形成了对棉布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当地对殖民者本国的棉布进口。(2)部分学者认为移民网络通过成本克服效应来扩大国际贸易。移民网络的作用主要在于克服国际贸易间的隐性交易成本,例如信息、法律制度,是否有共同语言及殖民关系等。James A.Dunlevy and William K.Hutchinson(1999)通过引入重力模型,选用17个国家及78种商品对美国的进口情况分析,他发现移民网络对美国的进口有正向效应,此外,拥有共同语言的国家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美国对其的进口。Don Wagner,Keith Head and John Ries(2002)在关于加拿大各个省份的国际贸易的研究中认为,移民网络能够传递信息,通过信息在华人团体之间的交叉传递,从而拓展出更多的贸易机会,人均扩大出口312美元,进口944美元。Requena and Serrno(2011)研究表明移民网络通过信息渠道能够对美国进口产品的贸易量有提升作用。(3)部分研究侧重于移民网络的贸易创造效应,主要包括移民的行为示范、语言克服、经验交流等。赵永亮(2012)通过标准模型和成本对称模型,研究了华人网络国别之间的贸易效应,发现移民网络产生了贸易的创造效应。蒙英华(2007)从全球华人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及示范效应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华人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在实证方面得出海外华人网络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华人网络密度每增加1%,则中国的对外贸易额总量增加0.124%(出口),0.181%(进口)。

      除上述研究之外,少数国外学者把移民网络对于不同产品的贸易效应做了相应研究。Head and Trindade(2002)研究发现,相对于同质产品而言,移民网络对于异质性的产品贸易促进更明显。Dunlevy and Hutchinson(2001)研究结果表明,移民网络对于消费品的贸易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关于华人网络与中国经济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全球华人网络进行的分析。华人网络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因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化。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着重研究华人网络对美国各州与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并利用最新的面板数据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别考察美国华人网络的特征及其东西两岸聚集的华人网络在中美贸易中的影响。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本文研究华人网络对中美双边贸易量的影响,贸易引力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国际经济中的双边贸易关系,因而被普遍运用于华人网络对国际贸易规模和流向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依据Don Wagner等(2002)的研究方法,在引力模型中增加美国华人网络这一变量,构建了新的引力模型,具体从美国各个州与中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角度来考察华商网络对其的影响和作用。

      trade=f(引力模型基本变量,其他控制变量,美国华人网络变量)。

      根据实际所研究的对象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排除美国华人分布极少的州,本文选定在美华人分布较为广泛的32个州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1)引力模型基本变量:交易双方经济规模和双方经济距离。经济规模选取的是2008-2013美国各个州的GDP总值与中国GDP总值的乘积。经济距离选取的是美国各个州的经济中心城市与中国上海的距离,通过距离计算器换算得到。(2)其他控制变量:双方的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以2008-2013美国各州人口与中国人口乘积来表示。(3)美国华人网络变量:华人网络变量很难具体考量,我们沿用赵永亮,刘德学(2009)对华商网络的测量方法,用第t年美国i州居住地华人人口的绝对数值来表示华人网络。本文将列三个回归方程分别考察美国华人网络变量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各个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样本范围与数据来源

      本文具体从美国各个州贸易额角度来考察华商网络对其的影响和作用。在美华人人口主要聚集在美国的东西两岸,也有部分华人聚集在美国中南部地区,除去华人人口分布极少的州,本文选取有华人分布的32个州①。以具有华人分布的32州所形成的华人网络代表整个美国的华人网络。

      鉴于华人人口数目和各个州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共选取了2008-2013年六年的数据。中国各年GDP总值与人口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3年),美国各个州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自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网站。美国各个州人口数及华人人口数目来源于美国人口调查局,美国各个州GDP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中国与美国各个州的距离通过data and time网站的距离测算器得到。

      (三)模型设定

      

      

      考虑到人口规模会对双方贸易产生影响,其他控制变量选取人口,不再选取人均GDP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与GDP产生严重多重共线。理论上认为,华人网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克服信息成本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贸易扩大效应。但是美国各个州华人网络是否产生贸易扩大效应,并将以何种程度扩大贸易总量是本文研究重点。

      因此,本文对引力模型扩展后表示为:

      

      为了进一步考察华人网络分别对进口和出口贸易影响,本文另设定两个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如下:

      

      表2汇总了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后的三个方程中各个变量的具体含义。

      对各个指标的预期符号,

代表双方经济规模,双方经济规模越大,所创造的经济活动会更多,因此预计

的符号为正。人口这一因素间接反映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规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越多,经济活动也越多。人口的增长可能给食物、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带来正向的刺激,因此本文预计

的符号为正。距离是引力模型中重要的基础变量,理论上来讲,距离越远,交易双方贸易量越少,符号

预计为负。华人网络变量

,我们认为华人网络的存在对贸易有促进作用,预计符号为正。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回归

      运用stata12对所收集数据用面板广义最小二乘(PGLS)方法对以上三个引力模型进行回归。由于选取2008-2013年美国32个州的数据,以样本推断总体来检验美国华人网络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估计出分布于美国32个州的华商网络对与中国贸易总额、出口及进口的影响。

      (二)结果分析及解释

      根据表3显示结果,总体来看,在对引力方程(1)、(2)、(3)的回归结果里。首先,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变量华人网络变量net三个回归方程分别在5%、1%、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系数都为正。这表明分布在美国各州的华人网络对其所在地对中国的进口和出口都有正面的影响,华人网络的存在显著地促进美国各32个州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其次,其他重要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我们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三个回归方程里,双边贸易额,出口额,进口额都分别与双方经济规模即双方GDP的乘积成正比,与双方经济中心距离成反比。

      在所选取的变量中,双方经济规模越大,贸易量越大。进出口贸易弹性分别为1.06%、0.79%。相对于其他变量,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经济距离系数为负,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这表明在双方贸易中距离对贸易量起到抑制作用。近年来虽然交通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的远近仍是制约双方贸易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人口变量对贸易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人口密度每增加1%,将导致美国各州对中国出口贸易增加0.267%,进口贸易增加0.748%。这可能是州内人口数量越多,消费需求越大,因而更容易促进州内人口进行劳动分工,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增加州与中国的贸易机会。

      针对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变量华人网络,从方程(1)中看,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双边贸易影响的系数为0.148。意味着华商网络密度每增加1%,则双方贸易量将会增加0.148%。方程(2)和方程(3)的结果显示,美国华人网络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弹性比进口贸易弹性要大,美国华人网络密度每增加1%,则美国28个州对中国出口的贸易额将增加0.233%,而美国自中国进口的贸易额将增加0.119%。与以往华人网络对中国总体海外贸易文献相比较结果略有不同,蒙英华(2007)研究结果为海外华人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弹性(0.124)比进口弹性(0.181)要小,Ching and Chen(2000)研究结果也是出口弹性(0.06)比进口弹性(0.30)要小。

      对于上述结果,我们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根据实证结果来看,华人网络变量正向促进中美进出口贸易,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理论上认为,移民(华人)网络和贸易的关系中,移民(华人)效应是显著的。

      

      我们认为,华人网络有助于克服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的壁垒。由于跨境交易除了正常的贸易壁垒外,还存在一些隐性壁垒,进行贸易的双方缺乏信息交流和互信机制,增加了贸易难度(Javorcik,2011),而华人网络在实证方程(2)(3)结果中显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正向的影响,可解释为华人基于对母国的了解,在贸易中能够面对更少的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流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国家内部产生的贸易必定要大于它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原因体现在信息成本上。实证结果显示华人网络可以扩大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首先,共同的语言使华人与中国同胞在语言交流方面没有障碍。其次,华人更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移居到美国的华人在异乡生存和发展,形成一个大家互相认可关系的群体,而群体以生活在共同区域的华人形成网络。近些年来,中国移民美国的数量大幅增加,华人团体也相继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更容易促进贸易的形成。因此可认为华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信息成本的作用。而华人在美国形成了各种关系的民族合作网络和商业集团,也通过建立一个“道德团体”创造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提高贸易双方合同执行有效性,从而扩大了中美贸易。

      另一方面,我国与美国在文化、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差异较大,如此一来,中美双方在市场上的商业发现机会方面表现欠佳,企业独立获取商业信息的能力较弱。由于社会网络能够通过增加信息量而消除不确定性,从而增强国际经济活动密度(Marin Murat,2006)。于是,以在美华人为纽带的团体以及商会就成为了贸易双方的一种社会资源。这些组织相互交错,提供了重要的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与信息,包括技术流动、人员吸引、企业合作和业务推广等。华人及华人企业以网络的方式促进中美贸易双方进行合作,挖掘了贸易机会,帮助企业获得信息及商业资源。

      本文研究结果,即美国华人网络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弹性大于进口贸易弹性,与Rauch and Trindade(2002)和蒙英华(2007)②的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在于后者的研究是中国海外总华人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共性的分析,而本文是针对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而且本文所选数据为最近六年。这期间中国有大量居民移居美国,在美华商企业及华人团体大幅扩增,发展层次也逐渐提高,主要集中在科技信息产业和零售贸易两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美国的研究、生产的能力高于我国,在美华商企业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形成了进口替代效应。

      中美贸易商品主要集中在粗材料、化学品、材料制成品、商品机械和运输仪器。我国向美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但此类产品出口优势在慢慢减弱。近些年来,外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比重较大,这些企业出口的产品大多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形式多为加工贸易,此类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2010年之后,制成品对美国出口额上升较快,并且占据我国出口额的50%以上。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主要地位,机械和运输设备类商品增长速度较快(李强,2009)。由于美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类产品占美国出口额的60%以上,且外贸出口比较稳定。此外,中国出口贸易中投资商品比例大幅上升,而消费品有所下降,也反映了我国商品本身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在提升。中美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在慢慢提升(谭祖谊,2014)。

      从中美贸易总额角度来看,分布于美国32个州的华人集聚成社会网络,对中美贸易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移居到美国的华人更容易把握与中国的贸易机会,他们能够通过创建商业网络获得重要资源与信息,从而更迅速地找到消费者和中国的供应者,占据着相同语言沟通的优势,对母国人民的信任以及对中国商业法律的了解,减少信息摩擦,在克服信息成本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移居美国的华人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地促进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出口。

      (三)美国东西地区华人网络特征

      根据2008-2013华人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在美华人主要集中于美国东西两岸,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分布于美国东西的华人网络特征及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使对策更具针对性,本文将分布于美国东西两岸的各个州的样本,根据模型(1)、(2)、(3)进行回归分析,观察美国华人网络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展现的特征。西部地区选取西海岸的八个州,分别是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加州、内华达州、爱达荷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东部地区选取东海岸的十个州,分别是纽约州、新泽西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夏威夷州和马里兰州。本文仍运用面板广义最小二乘(PGLS)方法对三个引力模型进行回归,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估计出美国东西两岸不同地区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根据表4结果,引力模型中基本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各个变量符号与美国总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影响的符号一致。此外,在进、出口及总贸易额方程中,本文所关注的重要变量华人网络变量(net)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为显著,表明华人网络显著地促进美国东部地区对华进出口贸易。在出口贸易方程里,华人网络变量系数为0.658,表明华商网络密度每增加1%,双方贸易量将会增加o.658%。在进口贸易方程里,华人网络变量系数为0.289,表明华商网络密度每增加1%,双方贸易量将会增加0.289%。出口贸易系数大于进口贸易系数,表明美国东部地区华人网络出口贸易弹性大于进口贸易弹性。与上文美国总的华人网络对中美进出口贸易影响系数(出口0.2337%,进口0.1198%)相对比,分布于美国东部地区的华人网络对于中美贸易促进作用更显著。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美国的一些主要工商城市分布于东海岸,例如纽约、波士顿等均为美国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这些城市工商、金融业发达,商品流通量大,与中国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航线。其次,大量的华人移民聚集此地,获得资讯信息的渠道较为广泛,有大量华人团体及华商企业,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成本克服效应。在信息灵通和商品贸易发达的双重利好条件下,华人网络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效用。

      表5结果反映的是美国西部华人网络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方程里,华人网络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但在出口方程里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美国西部,当地的华人网络对其所在地与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没有显著影响。在进口方程里,华人网络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系数为0.8993。表明华商网络密度每增加1%,双方贸易量将会扩大0.8993%。即在美国西部沿海地区,华人网络促进当地对中国的进口,但是对出口却没有显著影响。我们认为,进口弹性不但是网络效应的表现结果,偏好效应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在当地的华人团体存在消费的偏好效应,从而扩大了“MADE IN CHINA”产品的销售。

      

      

      (四)华人密度与华人网络效用关系

      从以上面板数据分析来看,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双边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以美国东部沿岸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从美国东部选取的十个州的整体结果来看,华人网络变量在进、出口和总贸易额方程里都显著且方向为正。在美国西部选取的八个州的结果分析,华人网络变量在出口方程里并不显著。观察华人整体分布,华人主要聚集在美国东部地区,西部加州,南部德州等。因此,我们推断,华人只有在当地达到一定数目,占当地人口达到一定比例之后,才能发挥网络的效用。即华人密度的大小,影响华人网络是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大小。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本文将对美国32个州的华人密度分段进行检验,以分析华人密度的大小对华人网络发挥作用是否产生影响。

      本文依据现有样本特征及美国每个州的华人密度大小,将样本分成三部分,分类如表6。

      

      将具有华人分布的32个州按照不同密度分为3组,其中华人密度落在为0.8%~4.5%o区间的归为第一组,共有8个州。华人密度为0.4%~0.8%的归为第二组,共有10个州在此区间内。第三组为华人密度最小的一组,范围为0.01%~0.4%,共有14个州的华人密度落在此区间。我们对表6中的三组截面数据对修正的引力方程(1)、(2)、(3)分别进行实证回归,结果如表7显示。

      表7中9组回归,第一组平均水平为0.94,第二组为0.86,第三组约为0.71,三组回归都较好地拟合了模型中的主要变量。每组回归均是分别以总贸易额方程,出口贸易方程,进口贸易方程为基准进行的实证回归。(1)根据第一组结果,人口和GDP均正向显著,对贸易有正向促进影响。距离变量与上文研究结果仍旧相同,显示为负,表明交通运输距离仍对双方贸易往来有限制作用。针对本文所关注的华人网络变量,三个回归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1、2、3分别在5%、1%、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符号为正。表明第一组的八个州的样本,即华人密度在0.8%~4.5%的各州中,华人发挥出了网络的效用,显著促进了各州与中国的双边贸易。(2)第二组显示结果与第一组类似,各个重要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与第一组相同。表明华人密度在0.4%~0.8%的水平下仍旧发挥出网络的效应,扩大了双方贸易规模。(3)第三组样本的华人密度集中在0.01%~0.4%区间内,从表7的结果来看,华人网络变量和人口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华人网络变量未表现出对双方进出口贸易的实质性影响。

      从以上分析来看,实证结果印证了我们初步的推断,华人网络的效用只有在华人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的数值之后才能得以显现。即在样本中,只有华人人口占当地的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方能形成所谓的“网络”,发挥出网络的效应。

      本文从华商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来解释以上结果。

      首先,从华商企业方面来看,华人密度越大,存在华人团体和大型华人商业集团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华商集团是华人网络中促进中美双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商集团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因对母国文化、消费习惯、贸易及法律政策有更深程度的了解,从而更愿意从事与母国的交易,因而华人网络的“网络效应”在中美贸易中表现更明显。Feenstra,Robert C.(2001)曾提出商业集团通过建立道德团体,信息克服等有效途径扩大贸易的观点。华人密度增大,华人及华商企业之间传递信息将更为广泛和迅速,信息覆盖面将更大,通过商业机会,政府风格和效能,当地与母国不同的商业氛围,企业信誉度和环境质量等大量有价值信息的传递,在更大程度上克服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等非正式贸易壁垒,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其次,从消费者方面来看,华人密度越大,华人网络分布范围越广,示范作用越强。华人移居当地后,对母国产品的使用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与模仿,华人消费者通过偏好及示范效应,加大了当地对于母国中低端商品的消费。

      综上所述,当华人密度足够大时,通过华商企业和华人个人消费者两个方面产生的信息成本克服效用与偏好效用交叠,使华人网络效应发挥更加突出,从而展示出了网络对贸易的扩大效应。当华人密度比较小时,效应发挥作用较小,难以展示网络效用,从而不能发挥出对贸易的创造效应。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华人网络能够得以发挥作用的“门槛”约在华人密度为0.4处。当某个地区的华人密度低于0.4时,华人网络不能显示其效应,当华人密度高于0.4时,华人的网络效应得以展现,对贸易产生显著的扩大影响。

      (五)华人网络分段特征

      上述面板数据的回归考察的是华人网络变量NET对因变量贸易额的条件期望值E(trade/net)的影响,是均值回归分析。为了更准确地观测华人网络NET对整个条件分布的影响,我们通过分位数回归来对因变量不同的州进、出口贸易额进行分层回归,从截面角度来看样本中美国各个州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探究华人网络对美国各个州与我国不同贸易额的边际影响。我们对回归方程(1)、(2)、(3)分别选取25%、50%、75%为节点进行分位数回归。图1、图2、图3分别表示华人网络变量对美国各州对华贸易总额、对华出口额、自华进口额的估计系数的变化趋势。三图中灰色区域代表了回归系数95%的置信区间,三图中央的长虚线表示均值回归分析中华人网络变量的系数,上下两条曲线代表其95%置信区间。

      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图1显示,随着分位数的增加(25%~50%~75%),华人网络变量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呈现下降趋势(0.176%~0.105%~0.093%)。表明华人网络对于美国各个州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顶端条件分布的影响小于对其底端部分的影响,即华人数量的增加,而那些对中国进出口额较小的州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这说明与中国贸易量越大的州,华人网络促进其贸易方面的边际影响越小。

      我们分别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再进一步细分来分析。进口方面,根据图3(进口额)显示,随着分位数的增加,华人网络变量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华人网络对于美国各个州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两端条件分布的影响小于对其中间部分的影响,即32个州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从小到大排列,贸易额占据中等水平的州在随着华人数量的增加,效用更显著。

      从出口方面来看,华人网络系数随着分位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再上升的不规则趋势,在分位数25%处系数最显著,为0.318%,其次在分位数50%(0.297),75%(0.124)处较为显著。即是华人网络对中国出口额很少或者很大的州而言,边际影响较小,而对于中国出口额占中等水平的州的边际影响相对较大。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和拓展修正的引力模型分别考察了美国华人网络和东西两岸的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此外,通过分位数的截取,探讨了华人网络的截面特征,并得到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于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比进口贸易更显著。(2)美国东部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不仅高于美国西部地区,而且大于整个美国华人网络的效用。(3)就截面特征而言,美国各个州与中国贸易额从低到高排序,美国华人网络对于在美中贸易额占中等水平的州的边际影响最为显著。进出口贸易分位图结果表明,随着分位数的增加(25%~50%~75%),华人网络变量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均呈下降趋势。

      上述结果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首先在美华人网络主要是通过降低信息成本扩大中美双边贸易的。因此,我国对美贸易政策的重心应从注重“贸易自由化”向“贸易便利化”转变。其次,在美华人主要聚集在美国的东西两岸,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华人密度更大,其贸易扩大效应更为显著。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该优势,实行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当地华商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与美国东部地区的贸易。最后,华人网络对于美国对华出口的影响大于美国自华进口的影响,这对中美长期贸易逆差状况起到一定平衡作用,可充分利用华人网络发挥自美进口的外溢效应。总之,我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和鼓励“中国美国商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美国华商加入,以扩大全美华人商会的规模,并进行更有效的信息沟通。同时,积极改善目前我国国内商会组织较松散的现状,引导其增加与美国华人商会的合作交流,从而为扩大中美贸易提供更多的契机。

      ①所选32个州分别是亚利桑那州,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格鲁吉亚州,夏威夷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州,新泽西州,北卡罗来纳州,纽约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犹他州,弗吉尼亚州,威斯康星州,特拉华州,明尼苏达州,华盛顿州,新墨西哥州,内华达州,洛瓦州,肯塔基州,缅因州,俄克拉荷马州。

      ②Rauch and Trindade(2002)中国和63个贸易伙伴研究中,移民网络的出口弹性0.21,进口弹性为0.47。蒙英华(2007)中国与海外46个国家华人网络分析结果,华人网络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181,0.124。

标签:;  ;  ;  ;  ;  ;  ;  

美国华人网络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_贸易引力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