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靠教学,七分靠沟通——与青年英语教师谈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管理论文,以人为本论文,七分论文,英语教师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始,讲座的标题初步定为“三分靠教学,七分靠管理”。因为在我们眼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总是爱调皮、惹麻烦和偷懒的,需要管理和约束。
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也要“面子”,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不蹲下身子,不平视孩子的眼睛,我们就不能跟孩子平等对话,我们的话就说不到孩子的心坎里去,孩子也不会把真心话讲出来,我们更不会看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想到这些,我就用“沟通”取代了“管理”。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却降低了英语教育教学的“身高”,温柔了英语教师令人生畏的冷峻面孔。在社会上,英语老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却主宰着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一个不屑的眼神,可能会让孩子沮丧一节课,郁闷一整天,甚至一辈子都讨厌英语。
一、教学基本功不是唯一
先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
沈佳(化名)就读于上海某著名高校。当谈起她的高中英语老师时,却毫无感激之情,甚至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评价:陈老师虽然毕业于某名牌外国语大学,出过国,口语好,语音语调好听,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她的许多过激言辞和做法深深地伤害了我们的心,同学们都不喜欢她,甚至有人还恨她。我们都喜欢隔壁班的“笑面虎”黄老师,他在管理学生和为人处世方面有一套。在陈老师眼里,我们是考试机器;在黄老师眼里,学生是人。
[案例二]
黄老师,师专毕业,教学基本功一般。刚开始,学校里的同行和领导并不看好他,但是后来发现,他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两手,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遥遥领先。私下里,学生们都喜欢称他为“笑面虎”。关于这个绰号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为黄老师属虎;有的说是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平时笑嘻嘻的;还有学生认为,他笑中透着威严,同学们对他又爱又怕。
现实教学中,许多类似案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不高。如果教师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过硬,在教学内容上经常犯科学性的错误,那样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但是,当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教学效果就不会与教师的知识水平成正比。这时候,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组织能力了。
“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点在教学实际中得到了验证。如果一个英语老师兼任班主任,那么这个班的英语教学质量通常要好于非英语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这主要是因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
2011年7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英文报刊教学研讨会上,任务型教学倡导人之一David Nunan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What's your job?在座的多位中国英语教师异口同声地回答道:Teaching English.而Nunan说:他最想听到的答案是“Teaching children.”。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目中无人就是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及研究的通病,尽管类似于“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口号满天飞,不绝于耳。
我们英语老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注意力只停留在如何呈现语言知识或如何进行课文语篇分析等技术层面上。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要忽视,所有这些理性关注和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那就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态度端正且认真配合教师及其教学的。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学生是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地配合吗?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学生,除非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除非我们能用他们的思维思考。从这一点来讲,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的英语教学,其实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教学效果肯定没有趋于最大值。
戴尔·卡耐基曾提醒过,当我们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要记住,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有时候会闹点情绪、爱慕虚荣和固守偏见,他们不一定总是按照逻辑来思考和做事的①。大人们都这样,又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呢?新课改反复强调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教师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但很多时候,教师要么忽视了,要么就是不清楚怎么去做。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很重要
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心理实验:给一群学生拍一张团体照片,然后把照片冲印出来,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拿到照片后,学生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先在这张团体照中找到自己,看一看自己拍的效果怎么样,然后才会去关注其他同学。
重要感是人的八大基本需求之一②。每个人从心底里都渴求被别人欣赏和肯定。作为老师,就是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有这种感觉,不管他的成绩好与差。
通过与学生相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往往会依照你的期望去行事。假如老师预期学生表现良好,他们往往就会有优秀的表现;反之,如果老师认为他们一无是处,他们就会真的破罐子破摔。
假如教师对一个能力平平的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而对能力很高的学生寄予很低的期望,最后的结果比较起来,前者反而会比后者表现得更出色。如果我们英语老师都会去激发学生隐藏的潜能,那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幅度提高。
但是,现实的英语课堂教学又是如何呢?有学生根据老师对学生关注程度的多少,把课堂中的学生划分为三大类:
(1)部分英语学困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还要时刻提防老师的突击检查,稍有差池便会被扣上“又不认真听讲”的帽子。
(2)少部分英语尖子生自由自在。他们是老师的宠儿,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回答问题时发言积极,自由发挥,问题答对了有表扬,答错了有鼓励。
(3)大部分中等生成绩不上不下,坐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老师要一边防范学困生的风吹草动,一边享受着尖子生的奇思妙想,哪里还顾得上中等生呢?
这个划分形象地说明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只有少部分的尖子生被老师欣赏和重视,而大部分中等生被老师遗忘或忽视了。还有部分学困生被老师警戒着,总是提心吊胆。那么,一个英语老师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重要感呢?
首先,英语老师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表扬学生时,不要局限于“Very good.” “Well done.” “Good job.”等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英语老师的表扬要做到三点:有针对性、个性化和表达多元化。美国有一所学校就总结出了101个常用来表扬的英文表达③。
其次,让一个人承担责任,也会使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分配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讲解核心词汇的用法时,可以先让中等生尝试在一定的语境中造句。如果中等生答对,且反应迅速,那就马上让学困生尝试造另外一个句子;如果中等生答对,但反应有点慢,那就让学困生重复;如果中等生答不上来,才轮到尖子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的例句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创造的,绝非老师摘抄自英语词典和教学参考书中的。当一个学生想出的句子被全班同学当成例句记录在笔记上,他肯定会产生一种很重要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有些老师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让部分学生自信全无,在英语分数面前低下头,觉得自己拖了全班的后腿。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创造了美国基础教育奇迹。他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④:“我问学生,如果你们考试考得不好会怎么样?我告诉我的学生们,如果你们考得不好的话,我再教你们,再告诉你们,再学一遍;我告诉学生,如果你们考得不好,不会下地狱的;我告诉他们,即使考得不好,你们的父母仍然会爱着你们;我告诉他们,我仍然爱他们。”在英语教学评价上,多一份尊重,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三、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英语老师
中小学生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有时候乖巧懂事,有时候却刁蛮不讲道理。孩子七分是天使,三分是小怪兽,跟他们相处,老师要学会“斗智斗勇”。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英语老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过于简单,下面就挑几个方面说一说。
1.要看起来就像一个英语老师
教师的外表和气质肯定少不了一点书生气。英语老师教授英语和传播西方文化,最好还要有一点“洋气”。西方政治家竞选时,竞选人的幕后策划班子里,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之一就是形象设计师,其主要工作是要让竞选人看起来就像是个能胜任领袖职位的人。
大部分人的心理都有一个奇怪而不理智的现象:愿意对形象好的人另眼相待或者按照他们的话去做事情。这样做有时候是出于利益考虑,但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行为,他们就是愿意这样做而已。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都不成熟,更喜欢形象好、有点气质的英语老师。
很多时候,人的外表形象和气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和模仿的。英语有句名言——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你可以先模仿着朝那个样子努力,时间一久,你就会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了。”
这里的fake it有两层含意:一是老师要注意外表形象和言行举止;二是老师要修身养性,多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具有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
2.不做一个“祈使句”老师
先看一位妈妈晚上如何哄小孩睡觉。
A妈妈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了!”这种命令式的祈使句往往不见成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眼睛睁得很大。
人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我们都知道,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命令、劝告、叮嘱或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这种句子听上去生硬且冷冰冰的。这就是A妈妈哄小孩睡觉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样,在我们英语老师与学生的口头交流中,也存在着大量类似于“Don’t forget…”的祈使句。很多时候,这些祈使句式的指令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再看另一位妈妈哄小孩入睡的方法。
B妈妈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B妈妈故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减弱,最后变得若有若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过了不久,小孩就睡着了。
从这两个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我们英语教师要学会把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学英语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在心理学课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某州,一个老人被这样一件事情困扰着,他屋后不远处堆放着一些空油桶,每天午后一群小男孩会来此聚会,他们边唱歌边敲打这些油桶,不亦乐乎,周围人的午休被打扰了,老人也不例外。也有人劝说小男孩们小声点,可是他们更加猖狂地敲打,况且又不违法犯罪,大家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于是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一天,他和小男孩们聊天:你们的歌唱得好,桶敲得也好听,我很欣赏。来,我给你们每人支付10美元,明天下午你们准时来这里唱歌、敲桶好吗?小男孩们开心极了,自己的胡闹居然还有傻帽欣赏,还支付报酬,于是第二天他们按时来了,老人也支付了报酬。
一连几天之后,老人说:我手头有点紧,只能每人支付5美元,你们愿意来吗?小男孩们虽然不高兴,但是既然有报酬何乐而不为呢?一些人甩袖不干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坚持工作,这次他们的歌声和敲击声已经没有先前那么响亮了,既然钱少了,谁还卖力敲啊!
又过了一阵,老人苦着脸对小男孩们说:我没有钱了,可是我非常希望你们能再继续为我表演好吗?结果,第二天小男孩们全都失踪了。
老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物质奖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把孩子单纯的有趣的快乐的敲油桶行为,转化为仅仅为了10美元钱的刺激而敲油桶,然后又逐步减少报酬,直至最终斩断外在动机,从而使得孩子既失去了内驱力,又失去了外驱力,最后感到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上述故事里的“油桶”就是英语,老人就是我们教师,越来越少的美元就是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英语时,他们对这门异国的语言充满了好奇,都想上去“敲一敲”,这种主动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乐此不疲。但是,我们老师像那个老人一样,做了两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其一,用成绩的高低和名次的先后鞭策和激励孩子努力。这些可怜的外在动机压抑了孩子内在的求知欲望,取代了孩子们在学习英语中所获得的乐趣。
其二,孩子在小学时,英语考试还能得100分。进了初中后,只能得80多分。等最后到了高中,只剩下60多分了。面对越来越少的“钱”,孩子们能不逃之夭夭吗?
四、一起“寻找第六阶段”
当前,英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要关系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害怕”。老师害怕不受学生爱戴,害怕课堂秩序失控,害怕学生不认真听讲,害怕成绩差而在同事面前丢脸。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不知不觉地就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了学生的头上。于是,出于害怕挨批,学生才去背单词、尊敬老师或遵守纪律。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六阶段”。雷夫·艾斯奎斯认为,“道德发展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学业和道德成长的路线图。他还用通俗易懂的六句话巧妙地概括出在这六个阶段中孩子的主要特征,并且成功地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
1.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学生出于害怕去学习,处于“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起始阶段。这种思维以恐惧为基础,孩子的配合与服从仅仅是表象。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在上课的第一天开始,英语老师就应该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取得孩子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恐惧抛至九霄云外。
2.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奖赏是良好行为的诱因⑤。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弊病也显而易见,容易把孩子引向片面追求奖赏的道路上去,而忽略学习知识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老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用一个单词,背诵一段课文,认真做作业,这些行为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其他奖励,因为英语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3.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努力扮演“好孩子”的社会角色,想通过做一些事来取悦某人,并不考虑自己内心的感受。孩子认真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讨好老师或家长,但这并不是英语教学的本旨。
4.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不少英语老师制定了诸如“英语课上交谈只许讲英语,不能讲汉语”之类的规定。部分英语老师也发现,如果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英语课堂规范的制订,他们会更加愿意遵守这些规范。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想通过遵守规则适应不同的环境。多数成人比较喜欢这个阶段的孩子。但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一味在规则范围内做事,会使孩子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师应教导孩子们在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5.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能从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贴别人的苦衷。他们虽然尊重英语课堂规范,但绝不再是认死理的人了。如果他们发现哪一条课堂规范不能“给最多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利益”,他们会主张修改和应时而变。
6.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处于第六阶段的学生的行为不是出于恐惧、取悦他人,或遵守规则。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有合乎规则的自律行为。这一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这个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
上述这六个阶段,一个比一个高级。起初的三个阶段难度还不算太大,第四个阶段不论对学生或是老师而言,都是不容易达到或者超越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孩子应该有更高的期望,并尽力而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降低标准。教师要不断地激励自己: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
五、结束语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明两件事情:首先,我们的英语教学要目中“有”人,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工厂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学生。再者,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多读一些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要知道,在你就读师范院校时所学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早就捉襟见肘了,远远不能解决现实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最后,我想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推荐这方面的几本好书和几部电影:
(1)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2)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3)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4)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5)理查德和菲利普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6)丹恩·库恩编著的《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7)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8)台湾张春兴著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崔丽娟等著的《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注释:
①此为笔者自己的译文。Dale Carnegie的原话是:When dealing with people,let us remember we are not dealing with creatures of logic.We are dealing with creatures of emotion,creatures bristling with prejudices and motivated by pride and vanity.
②The things most people want include:health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life; food sleep; money and the things money will buy; life in the hereafter:sexual gratification; the well-being of our children; a feeling of importance.此段引文出自戴尔·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点》(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③美国教师表扬学生的101句口语,详见笔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efm886.
④这段话摘自雷夫·艾斯奎斯2012年3月8日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为中国教师做的讲座。
⑤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