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意义分析论文_胡友明

(荆州市沙市区人民医院检验中心检验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接受治疗并且被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90以及9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实验组,黄疸新生儿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患儿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首次检查、二次检查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查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检查方式,并且具备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能够显著提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152-0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体重较低的新生儿中的获得性肠道炎,并发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发生多系统、多器官性的剧烈性炎症反应,其临床中的病死率高达50%。由此可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有着非常显著的临床价值[1]。相关研究显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够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现一定程度的早期诊断作用。对此,为了更好的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本文对院患儿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接受治疗并且被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90以及9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实验组,黄疸新生儿作为常规组。实验组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平均(12..2±3.9)天,平均体重(3.55±0.10)kg;常规组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龄平均(12.5±2.4)天,平均体重(3.44±0.12);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所有患儿均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疑症状。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选之后均采取10g粪便和2ml血清。借助相关试剂盒检测患儿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采用荷兰Hbt生物技术公司生产,按照说明书操作使用。

实验组患儿在患儿第一次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便开始抽血检查,如果3天后症状并无缓解并且排除其他疾病,则需要实行第二次抽血检查。所有血液的标本均通过3000r/min离心10分钟,并留取上清液0.5ml,存放于零下80℃的冰箱中存放。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患儿血清当中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差异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首次检查、二次检查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体重偏低、早产儿当中的获得性炎症疾病,其发生之后所呈现的危害性非常高[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因为多种并发因素而引发的肠道黏膜损伤从而导致的小肠结肠发生局部或弥漫性的坏死疾病。在临床当中普遍以全身性非特异性败血症、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在临床当中发生以上症状时,便可以实行相应的临床诊断,如采用本研究当中的以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以依据的诊断标准,从而对新生儿是否存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进行早期临床诊断,提高新生儿健康性[3]。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分布在小肠黏膜绒毛的顶端细胞当中,具备非常好的器官特异性。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早期诊断肠道缺血和坏死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4]。在本研究当中,通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血清和粪便当中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情况,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作为非侵入性的一种检查方式,其最终诊断的结果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首次检查、二次检查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该研究结果与关海山[5]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研究结果高度一致。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血清当中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相对于黄疸患儿而言要高出许多,通过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能够实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目的,准确诊断患儿是否存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综上所述,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查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检查方式,并且具备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能够显著提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姜燕,李和勤,白亚飞,等.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粪钙卫蛋白在诊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6,38(5):660-663.

[2]田云粉,李利,米弘瑛,等.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粪钙卫蛋白联合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11):587-588.

[3]王美燕,李芳君,栗金亮.危重症新生儿血清二胺氧化酶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评价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3):3980-3983.

[4]姚爱敏,姚亮,王叶青,等.亚低温治疗窒息新生儿二胺氧化酶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4):421-424.

[5]关海山,闫安平,刘艳红,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3):175-178.

论文作者:胡友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意义分析论文_胡友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