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协调区际关系是顺利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一般的区际关系模式有封闭式区际关系、掠夺式区际关系、转嫁式区际关系和互补式区际关系,只有互补式区际关系才能保证区域永恒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要注意协调好与发达国家和边邻国家的区际关系,而且要注意协调好国内地带之间、流域之间、政区之间的区际关系。所有区际关系的协调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满足本地区需求和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同时,绝不要对其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危害。
关键词:区际关系 协调原则 可持续发展
众所皆知,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区域空间是一切发展的舞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最优形式,无论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区际关系的协调显得十分重要。
1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区际关系模式
1.1 封闭式区际关系
“封闭式区际关系”是指在相同空间尺度的地域之间彼此没有联系或者联系甚微,特别是彼此之间缺乏人口、资源、物质、信息的流动,以致各区域仅仅依赖本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独立地发展着,一旦本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就有可能造成该区域发展的中断和社会的灭绝。如瘟疫下的人口锐减、气候长期恶化下水资源和食物资源等基本资源的枯竭、人口压力下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复活节岛上文明的衰亡就是由于岛内人口持续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食物来源断绝而造成的〔1〕;公元1500 年前后格陵兰岛上挪威殖民地的消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长期气候压力所致的基本资源衰竭而造成的〔2〕。
封闭式区际关系一般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其区域边界也往往是当时不可逾越的山川、海洋、沙漠与森林。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典型例子是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和发展。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它们都是依靠各自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在较小空间尺度上,原始部落、绿洲王国和海洋孤岛的发展多属于此类,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彼此之间就是没有联系的。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种空间尺度的区域的开放功能和耗散功能大为加强,连南极洲和北冰洋也不再是一块封闭的土地,因而封闭式区域发展已极为罕见。
1.2 掠夺式区际关系
“掠夺式区际关系”是指某一区域在其人口、资源、环境无法维持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时,采取强制手段向其它区域特别是相邻区域掠夺其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口、资源和空间,从而求得自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关系模式的区际关系往往是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其掠夺的对象也往往是限制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奴隶国家间对人口的掠夺、封建国家间对土地的掠夺、现代国家间对资源的掠夺,都属于此类。现代中东之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争夺战,“两伊之战”主要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黎以之战”主要是对水资源的争夺。中东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和农业资源贫乏,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基本资源成为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以色列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戈兰高地,就是因为它能控制为以色列提供淡水需求量1/3的太巴列湖诸河流;之所以攻占黎巴嫩南部的850Km[2]土地,也主要是为了掠夺瓦赞河、哈斯巴尼河和利塔尼河的水资源〔3〕。
掠夺式区际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 )如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在空间上可以迁移而且容易移动,那么掠夺者一般不会离开故土到其它区域去寻求可持续发展,而是将限制因子掠夺回来在自己区域维持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可称之为“本地调节式可持续发展”,奴隶制国家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和现代发达国家对智力资源的掠夺多属于这种类型。(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在空间上移动困难甚至不可移动,或者其限制因子不再是人口和资源等单个要素,而是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掠夺者则可能还要掠夺空间而在被掠夺的地域空间上持续其发展,这样的发展可称之为“异地取代式可持续发展”,中国历史上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发展多属于这种类型,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侵略也是这种类型,其中日本帝国主义不仅要掠夺我国东北丰富的资源,而且还企图通过移民长期占领这块肥沃的土地以求得其持续发展的空间,《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的发现就是具体的见证〔4〕。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掠夺, 都必将危及被掠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造成被掠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断和国家民族的灭亡。而且到头来,在被掠夺区域人们的反抗下,掠夺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1.3 转嫁式区际关系
“转嫁式区际关系”是指某一区域在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时,采取不正当手段向其它区域转嫁其障碍因子,采取“甩包袱”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求得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关系模式的区际关系大多比较温和,但也可以导致战争冲突,其转嫁的对象则是妨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如人口压力、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
在现代地缘环境的全球格局中,这种转嫁模式主要存在于以美国、加拿大为中心的北美地区。该地域空间辽阔、人口密度低、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程度高, 常常将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转嫁到其它国家和地区〔5〕。它们有时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有时则直接将有毒化学品或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负担,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6〕。 值得特别警惕的是,这种转移往往是以投资和合作的形式出现,对其它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危害也并不立刻显露出来,甚至在短期内还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模式。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商投资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据报道,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项目中,就有相当比例是污染型项目,近年来尽管珠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型项目的引进有所控制,但在广东省的边远地区却有发展之势,如吴川市引进的48家外资企业即有37家为污染型,蕉岭县引进的外资项目亦有88%有污染〔7〕。 在我国东西部之间也存在这种转嫁式区际关系,据调查,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乘机将一些陈旧的机器设备和落后的工艺技术等“包袱”转嫁给中西部地区〔8〕。 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绝不能只把它们当做一般的投资问题看待,而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其危害。
1.4 互补式区际关系
“互补式区际关系”是指两个以上区域在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不能满足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时,通过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获取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要素,从而在彼此互利互惠的情况下共同获得可持续发展。
互补式区际关系体现了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与公平,不仅发生关系的双方都获取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不对任何一方构成危害。如我国西部地区富于资源而贫于资金和技术,东部地区则贫于资源而富于资金和技术,如果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开发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并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则不仅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而且可以增强彼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球表层的不均衡性和区域差异导致了强烈的空间相互作用,而空间相互作用是区域发展的推动力。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协调区际关系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无论是封闭式区际关系,还是掠夺式和转嫁式区际关系,都不可能永恒的持续发展下去,只有和谐的互补式区际关系才是永恒的和可持续的。因此,互补式区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原则的核心内容。而要做到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形成可持续发展限制因子双边的或多边的互补机制,在努力实现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不对其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危害。
2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协调
2.1 国际区际关系的协调
2.1.1 与发达国家关系的协调
实施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是要协调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区际关系,对此,中国政府已有足够的认识。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 世纪议程》后,中国政府即着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中国21世纪议程》,构建了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该书第二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开宗明义地指出:“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这说明在国际区际关系中讨论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各自的国情出发,把国家区域的战略利益放在首位。
当然,仅此还不够,在满足自己国家区域战略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不能危害其它国家区域的战略利益,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9〕。1992 年李鹏同志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五条主张,也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思想,他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前的首要任务;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但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应该为解决全球问题承担更多的义务;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各国对其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享有主权,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决定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战略,有权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国在开发利用本国自然资源过程中,也应防止对别国环境造成损害;战争和动乱对环境与发展会造成严重危害,区域间的一切争端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在重视全球性问题的同时,要特别优先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破坏问题〔10〕。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系列主张的灵魂就是要求得国际区际关系,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际关系的和谐与公平,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些主张不仅对协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区际关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协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这里所提出来的“各国在开发利用本国自然资源过程中,也应防止对别国环境造成危害”的主张,在实质上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区际关系协调的原则。
2.1.2 与边邻国家关系的协调 区际关系可以是跨区域的, 也可以是邻区域的,但区际利益与危害更多地来自邻区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无疑,这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边邻国家的和睦相处,因此在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协调与边邻国家间的关系,比协调与跨区域的发达国家间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英明地实施了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和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与边邻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笔者认为,这种关系还必须长期保持下去,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把沿海和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引向深入。笔者还认为,无论是沿海开发开放还是沿边开发开放,都要以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最高准则,以增强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因此在疆域、国土、资源等战略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含糊!
在沿边方面,笔者认为,第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是国际河流域资源的开发。目前,全世界有200多条国际性河流,有40 %以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那些国际河流域,国际河流域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区域性问题〔11〕;而且,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国际河流的联合开发也已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主流。我国是国际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还包括一些世界著名的大河,如东北的黑龙江、图门江,西南的澜沧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西北的额尔齐斯河等。这些河流或者中上游在我国境内,或者为两国以上的界河,是我国实现与周边国家长期合作的重要地区〔12〕。我国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利用为中心,开展国际区域的合作,推动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国际河流域的区域合作开发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高度注意:一要防止国内关键资源的外流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为这是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二要尽量避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与发展构成直接危害,因为这是保证国际区域合作关系和谐协调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在沿边方面,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是口岸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城市不仅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启动机〔13〕。沿边口岸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不仅是口岸城市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整个沿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沿边口岸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就是其发展应该维持在沿边地区的承载力以内,与边邻国家的合作应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不断提高城市人们生活质量为长期实践原则。
在沿海方面,有两件事情同样系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领海主权的捍卫,二是海洋资源的开发。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确立海陆一体的国土观,强调海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2 国内区际关系的协调
2.2.1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协调
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区际关系是制定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需要重点解决好的问题之一,1995年9月28 日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谈到具体措施时,他说: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则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14〕。这就为协调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区际关系指明了方向。不过,这里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必须防止东部地区借帮助之名将包袱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危害;二是必须避免中西部地区一味地依赖东部地区的帮助而不给东部地区以回报。总之,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区际关系的协调,必须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和在不危害彼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前提下进行,并通过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互补而有序的流动,以达到提高和增强彼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2.2.2 流域间区际关系的协调
包括不同流域间区际关系的协调和同流域的上、中、下游间区际关系的协调。在我国,流域的空间尺度仅次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空间尺度,其区际关系的协调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协调不同流域间区际关系方面,当前要重点解决好的是资源的分配与共享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的调配问题。在资源调配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全国一盘棋和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而且要综合权衡,协调资源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关系,务使两区走共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勿顾此失彼或者损此益彼,形成隐性的掠夺式区际关系。在协调同流域上、中、下游间的区际关系方面,当前要重点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问题。全流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游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必将对下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森林植被消失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了黄河下游河流的频繁泛滥和改道,并最终导致了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停滞不前;清代长江汉江和洞庭湖上游山区土地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导致了两湖平原泥沙淤积的加速和洪涝灾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6〕;现代淮河上游各支流大量小造纸厂和化工厂的废水污染,直接威胁着淮河流域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流域经济时,一定要协调好流域各段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上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损害下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3 行政区间区际关系的协调
行政区系统是人类社会的深层次系统,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多层次的管理和决策系统,无论是何种空间尺度的区际关系,最终都要从行政区际关系上体现出来。因而协调好我国各级行政区际关系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行政区际关系错综复杂,不可能有具体而统一的协调模式,但都要遵循这样的一个总原则: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或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要对其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危害。这条总原则也应该成为中央政府对国内区际关系进行宏观调控的准绳。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即自我封闭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自由主义、掠夺式开采边界资源的无政府主义。因为这些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区际关系是封闭式的、转嫁式的和掠夺式的,从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害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1997—04—26 修改稿日期:1997—07—06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国河流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