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命题的“1”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阅读理解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理解”是语文训练的重要题型。“阅读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一篇阅读材料及五年级一位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命题: ________ 美国当地时间20点50分,她,像风一样冲过终点,夺得冬奥会女子500米速滑的金牌。她,让中国体育代表团摆脱了六届的阴影,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她,就是年轻的短道速滑名将杨扬! 冠军总是饱受磨难的,在通往冠军的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 9岁开始,杨扬就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冰场上,冰场已经成了她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了。在冰场上,她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她享有的不仅是在冰上自由自在的感觉,还有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把动作做得尽善尽美的喜悦。 13岁的杨扬进入了省体校。在全班的10名运动员中,杨扬的基础是最差的。教练让她先做一年的自费生,费用自给,达不到要求就要退回去。自尊心极强的她憋着一口气,说:“我一定要做到最好,让教练另眼相看。”在随后的训练中,杨扬在每一堂课上都非常认真,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尽量达到教练的要求。通过一年的努力,杨扬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 命运常常会和人开玩笑。1990年,杨扬入选了国家短道速滑队,代表中国参加长野冬奥会。当杨扬信心满满地向冠军发起冲击时,裁判们却以“横切犯规”的理由让她与冠军失之交臂。杨扬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到了地狱,而她只能和她的好朋友陈露抱头痛哭。然而,冠军是击不倒的。凭着对冠军的渴望,杨扬更加刻苦地训练了。 18岁的时候,杨扬遭受到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打击,年仅41岁的父亲在车祸中身亡。那是杨扬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日子,但她努力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生活将她的性格磨炼得异常坚强。在以后的训练和生活中,她表现出了少有的成熟及坚毅。 虽然她的英雄之路是曲折的,但凭借着对滑冰的执着和自信,她终于站在了冬奥会的最高领奖台,成为一个改写历史的人。 1.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仿照例子写词语。 尽善尽美:________ 信心满满:________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杨杨几个年龄段发生的事情。 9岁:________;13岁:________ 1990年:________;18岁:________ 4.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请选择( ) A.练习“滑冰”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做好每一个动作,还要不怕吃苦。 B.要想成为一名站在冬奥会最高领奖台的人,必须具备执着与自信,必须能够做到战胜一切挫折的精神。 C.做任何事情,只有坚持不懈,不畏挫折,才能够取得成功。 粗略看,四道题目,有词语练习,有句子练习,有对概括能力的考查,有对全文主旨的把握。对于五年级的阅读理解来说,考查的量和面还是比较适宜的。但仔细阅读文本并分析每一道题目,发现命题需要增强以下三种意识。 一、内容:“这1篇”意识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阅读指定的文本,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通过学生对“这一篇”文本的理解情况,综合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命题应该立足这一篇文本,紧紧围绕“这一篇”做文章,使其发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作用。第二题“仿照例子写词语”,让学生根据词语“ABAC”“ABCC”样子写几个词语,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语文积累。“尽善尽美”“信心满满”是教师从文本中撷取的,表面上看是与“这一篇”文本有关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有关”只是表面上的:没有紧紧围绕文本,是脱离文本内容的;也没有达到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的目的,是舍本逐末的。类似于这样的题目,放在阅读理解之外的“基础知识”部分出现更合适。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的文本意识、文体意识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阅读理解”的命题,教师同样需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在命题中体现“这一篇”的文本、文体特点,并以恰当的形式适度考查,以发挥“这一篇”独特的价值。这篇文本中精准的用词、“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倒叙的写作方法等也应该成为教师命题的关注点,而不是被忽视。只有“阅读理解”的命题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才能真正起到考查、反馈、提高学生体悟、品析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作用,“阅读理解”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考点:“只1次”意识 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一般有五六道题目。命题前,教师要对“考查什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命题时,这一题考查哪一个知识点、那一题考查哪一方面的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每一个考点做到了“只一次”,不交叉、不重复,才能充分彰显命题的效用。第三题“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杨扬几个年龄段发生的事情”,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的能力,高年段的“阅读理解”中,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比较常见,也是需要的。但在这一题中,命题者让学生对“9岁”“13岁”“1990年”“18岁”四个年龄段发生的事都进行概括,对概括能力的考查显得比较密集,四次概括,实际是概括能力这一考点的反复。第一题“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文本表达思想的基础上提炼概括的能力,与第三题的考点又有了交叉与重复。不难发现,“阅读理解”的考点缺少“只一次”意识,所考查的面就会变窄。 三、形式:“哪1种”意识 一个知识点或一项能力的考查,可以有许多种呈现形式。命题时,增强“哪一种”意识,就是要揣摩哪一种形式符合年段特点,哪一种形式最切合学生生长规律,哪一种形式更科学合理。第四题“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这是符合高年段学生认知规律的。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则显得不合适。首先,课标在高年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篇文本主旨比较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选择的形式则是以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弱化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淡化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命题形式上没有“哪一种”的意识,有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几道命题进行了适当增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尽善尽美:________ 失之交臂:________ 2.删去第四段中“我一定要做到最好,让教练另眼相看”一句,在文中留白,让学生结合语境补白。 3.给短文取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4.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什么哪里?把它放在第一段写,有什么作用呢? 5.这篇短文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写下来。 首先,修改后的命题紧紧围绕“这一篇”,内容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其次,五道题目分别考查一个方面,考点体现“只一次”,拓宽了考查的面:第一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第二题考查结合语境体悟人物情感的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概括能力,第四题考查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第五题综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本主旨的把握(阅读感受)及言语表达。再次,命题形式灵活多样且符合高年段学生实际。当然,同一篇文本,因为命题教师的个性喜好,命题切入点会有所不同,呈现形式也会各不相同。“阅读理解”命题的“一”意识_杨扬论文
“阅读理解”命题的“一”意识_杨扬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