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_小康社会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_小康社会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三代论文,领导集体论文,道路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 伟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关现代化建设的 论断,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至少4次论及。第一次是在1944年5月,他首次提出:“ 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 各种技术知识”[1](P146~147);第二次是在1944年8月,他在给秦邦宪的一封信中说 :“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 ”他又说:“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2](P238~239);第三次 是在1945年5月,他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3](P1081);第 四次是在1949年3月,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 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 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P665)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深深知道:在一个分裂的、军 阀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只有建 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才能扫清障碍,创造实行社会主义,进行现 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为此,毛泽东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这个亘古未有的伟大胜利,第一次使全国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力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期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 造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这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 ,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还处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 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全新起点。

上述观点,不仅我们中国学者如是说,而且就连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 在考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后也不得不承认:1949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多少建树, 那时的政策是针对短目标的,而且往往被证明是无法实施的。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新 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1949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一体化的成 就,其基本原因,就是建立了一个单一的、有权威的中央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着手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 建。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的改善。毛泽东又不适时 机地明确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任务,而且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P704)

在过渡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 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了资本主义 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 历史转折。这也是第一次将工业化的内容写入党的总路线所见到的成效;毛泽东在1954 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又指出:“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 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 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伟大的国家。”[6](P715)这一论断已说明,工业化问题,已经开 始由党的意志转变成了一种政府行为。随着政府行为的变迁,1964年12月,周恩来第一 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概念,他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今后发展 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 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 进水平。”[7](P439)这个明确的概念又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认识已升华 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 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仍重申了“四个现代化”这一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了“两步走 ”的战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 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8](P749)虽然他们所设 计的现代化蓝图还是粗线条的,对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也有不足之处,但是 毛泽东在后来又反复强调: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 ,或者更多的时间。这个用100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实际上不正好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确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部 署的历史先声吗?其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翻两番”的目标和“三 步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上来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 在1979年3月提出到本世纪末(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 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了从1981年到2 000年即20世纪末,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两步走分前10年后10年达到这一目标 的战略部署。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和制定了分三步走,即:到下世纪中叶基 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谈到:“我 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 十年,我们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7](P57)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 人时又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 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 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 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 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 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 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7](P226)同年1 0月,党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构思,并将其写在了党的政治报告中,即:第一 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20 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 等发达国家水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翻两番”的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 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充分展现了“中国 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这个美好前景既鼓舞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又 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其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它至少有下列五点重要意义。

意义之一: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 阶段性标志,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因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主张由 来已久,但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在此之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更没有一个与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相联系的量化标准。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20世纪末 实现小康和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加以合理量化,就 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也就能让这个目标化为全党和全国 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意义之二: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当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标志,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具体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 最终还得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如果我们能用不到10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要 用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不但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而且还 可以让世界得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结论。

意义之三: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翻两番”的目标和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单是经济指标,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特别是小康社 会,所包含的全面内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 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通盘考虑,通盘规划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战略。这样的战略是全面的、综合的战略,是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行动指南。

意义之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科学 的体系。它既制定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实施战略目标的步骤和手段;它既描述 了总的战略布局,又确定了战略的重点;它既坚持了基本的战略方针,又实行了战略性 的政策。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这个发展战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晶,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 、历史学理论成果的综合运用。

意义之五:从上述行文中不难看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既继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两步走” 等一系列现代化思想,又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和“三步 走”的现代化大目标大方向,还以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理论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它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泽民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包括经 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目标。从经济方面看,就是要在优化结构 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 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政治方面看,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 健全,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从文化方面看,就是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 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 可持续发展方面看,就是要使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与自然 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即:“我 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 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 、文化利益。”[9](P169)从总体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全面 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间的一个重 要的发展阶段。其意义是:

相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康”思想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对其是一种 超越和突破。

相对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的“现代化”思想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小康”思想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对其是一种继承和 发展,它不仅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艰辛探索的“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 变成了现实,而且还吹响了向更高目标进军的号角。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对其是一 种鲜活的创新和补充。

这种鲜活的创新和补充,主要是坚持不断地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因为一场 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革,可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 体制,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正好为生产力的大发 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经济体制一经建立则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生产力却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原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层次和 环节,就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相适应,乃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我们党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扫清障碍,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经常不断地对 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 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 和改革的社会。”[10](P443)社会主义的发展正是一个从萌芽到成长,从不完善到完善 ,从不发达到发达,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历史过程。而这种前进的历史过程不是自 发形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改革来逐步实现的。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 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改革不仅有着适应社会基本矛盾正常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常不断地 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而且还具有从根本上解放被新的障碍机制所严重束缚的社会生 产力的作用。所以,改革是与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始 终的,是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永远充满活力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大力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总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 践,它的提出和贯彻执行对于进一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 确立,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这个美好前景不仅是人类 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亦具有激励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