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
薛 健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促进了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为国家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的有效翻译不仅能够巩固各国的友谊,还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翻译进行全面探究,以便促进人民群众对民俗文化的翻译有基本的了解。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民俗文化;翻译;思考探究
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国家的发展趋于国际化,精准的翻译在国家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中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为了和平与发展而打造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是我国“四个自信”之一,要真正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离不开翻译。对外传播我国民俗文化能够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更要对翻译工作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不断提高我国的整体翻译水平,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翻译水平[1]。
一、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与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是必然趋势,文化的翻译自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本身就是为跨文化交流而诞生的交流手段,不单是语言上的转化,还包括文化的传播与融合[2]。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沉淀之后依然璀璨夺目,是被人赞叹的艺术瑰宝,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对各地的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高度还原地翻译并且以对方最易接受的形式进行翻译传达。总的来说,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离不开精准的翻译。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习主席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带一路”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各个文化产业纷纷响应民俗文化翻译号召,大力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官需严格遵守翻译的基本原则。
(一)保留原文化的基本特征[3]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交流理解的目的。民俗文化的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化以对方熟悉的语言传达给对方,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所代表的内容及象征有效地传达,保证对方能够简单明了地感受到其中含义,即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现出来的同时突出地域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文化多样性不是独特。
(二)合理创设文化语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对事物的认知以及看法也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要明确译文的读者并了解读者存在的文化氛围以及思想特点,结合读者认知,有针对性地创设文化语境,精准翻译,保证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不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文化替换的感觉,否则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4]。
(三)重视翻译的实用性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我国在经济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更是文化上的交流。结合实际可知,近几年由我国民俗文化所衍生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诸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更在国外也得到很高的评价。同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影视作品不仅在国内得到热播,在国外的反响也很热烈[8]。在这些影视作品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自然增加了新的需求。要求翻译人员在准确表达作品内容的同时,确保表达方式更能彰显我国的民俗文化内涵。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一)我国民俗文化发展速度加快
所谓技巧便是熟能生巧,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之上,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为翻译做支撑,从而达到最贴切的翻译目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对各地的文化习俗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来源以及含义都明明白白地掌握,同时要增加自身的词汇量,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如此,在翻译过程中便可以得心应手。要将我国的一种民俗文化传播到异国,则首先要懂得该文化在我国的含义、象征以及地位,再根据异国的风俗文化以及异国人民对事物的认知习惯,仔细推敲每一处文化表述的用词,避免“画蛇添足”以及同词替换的现象,然后以最轻松的方式进行翻译,适当比喻,生动形象。既有助于异国人民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又能加强带入感,使他们能够轻易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并认可我国的民俗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使事物产生了碰撞与融合,促进了新事物与新思想的形成[7]。时事与政策的变化影响着世界格局,营造出了世界新潮,国内的发展与变化会趋向于潮流主导的方向发展。而“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让我国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引入国内,进出之间,产生了文化碰撞,这并不会使文化完全消失,而是在碰撞中兼容发展。
(二)促进我国民俗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
在清华,校长可以享有公车,但他宁愿步行;校长出差按规定可以乘坐飞机,但他却宁愿搭乘邮车,其目的无非是要为公家省些钱。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成立“西南联大”迁往内地。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碧想进清华附中读书,结果却未能如愿。龙云心里不爽,因为他对战时的“西南联大”多有资助。但后来当他打听到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也未被录取时,他不但怨气全消,还深怀敬意。有这样的人去管理学校,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三)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影响
翻译工作者不能为了翻译而翻译,认为将文化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好就可以了,也不进行语境的创设,简单地来说是直译,这样的翻译是没有灵魂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之前要明确翻译的目的及意义,并且要充分了解读者的文化背景,简单直白地创设读者的阅读语境,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进而提升翻译的实用性[5]。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播对策
民俗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翻译者的付出,促进文化的传播是我国走向国际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体现之一。民俗文化的传播如此之重要,在翻译这一块重视起来,做好翻译工作,等于成功传播的一半,同时要不断完善民俗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我们的文化以最优秀的姿态接受世人的赞叹[9]。
我国已经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经济、外交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中均获得很大的作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民俗文化逐步渗透到其他个国家,将间接达到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目的。比如,“孔子学院”“丝绸文化”的逐步传播,均加快了民俗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速度,促使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与我国在经济、文化上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行的情况下,促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民俗文化的需求同样也在逐步增加,这就对中国民俗文化翻译提出了新的需求[6]。
全诗描写了温馨的场景:华堂绮窗,佳人对月弦歌,友人酬唱,贵族宴乐,诗人被歌声和美酒所陶醉,意气相投,一掷千金而不惜,尾句正是全诗寓意所在。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例子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美食纪录片,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翻译者直接翻译成“Tip of Tongue in China”就没有灵魂,没有把舌尖上的中国贴切地翻译出来,这也是典型的中文式翻译即直译。外国人丝毫感受不到词之优美,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用词不当,文风比较差。但如果翻译成“A Bite of China”会好很多,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文章也会高级很多[10]。
饮食文化中英译的主要问题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对文化的认知以及语言思维有较大的区别。很多时候,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被汉语思维带偏,使翻译词不达意,这样直接导致出口文化产品受到一定的阻碍。
茶文化一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我国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为我国茶文化走向世界铺了一条路。比如,碧螺春和龙井茶翻译成“Biluochun Tea”和“Longjing Tea”的效果就没有“a special brand of tea”和“dragon well tea”效果好。
“以‘质量、安全、服务、效率’四个维度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根本目标在于打造国内领先、可持续和可复制的数字化示范医院。”大医二院副院长王立明告诉记者,四年前,新班子搭建后,医院踏上了智慧医疗健康的新征程。至今,利用集约化手段,原预约系统软件功能得到了优化,患者多项检查可实现一次性预约,有利于患者分流;智慧医疗新病区等方面的建设和探索,则旨在将全院信息进行智能整合,以实现数据的快速、精准和共享。
综上所述,我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对我国走向世界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各国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度进而提升我国的形象。但我国文化的翻译工作还有待加强,要避免词不达意和断章取义的翻译现象,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普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翻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多接触各地区的文化与习俗,以提升民俗文化翻译的质量。
对式(7)和(8)依次求p和q的偏导数得到雅可比矩阵,通过对复制动态方程的分析,复制动态方程的平衡点就是(渐进)局稳定的,该平衡点即为演化稳定策略,可知存在以下五种情况:
参考文献:
[1]何加红.“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翻译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C].2018.
[2]詹凯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翻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高卓群,陈凤姣.“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与中国话语在非洲的传播[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4):127-131.
[4]张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101-103.
[5]张玉玲.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服饰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8,153(37):98-99.
[6]吴思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8(16):7-8.
[7]尹冬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翻译与发扬[J].福建茶叶,2018(5):366-367.
[8]蒙志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6):12.
[9]尹冬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翻译与发扬[J].福建茶叶,2018(5):356-357.
[10]晏幼龄,吴一露,刘沁哲.文化转向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8(4).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42-02
◎编辑 马燕萍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翻译论文; 思考探究论文;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