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问题论文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问题论文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问题

郑丽庄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福建宁德352100)

摘 要: 农村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农村治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在治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农民的增收问题、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农村治理人才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同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构建适合农村社会治理的新体系。

关键词: 农村;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城镇化时期,面临着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社会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精英进入城市,使得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治理能力减弱现象;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能力有限,造成农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创造性地借鉴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开展农村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各乡镇的治理单元仍然以行政村为主,这种行政村社区与具有现代治理意义的城市社区相比,集中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此外,各乡镇普遍存在自然村数量众多的情况,这说明乡村人口分布广、集中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治理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现实的社会治理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近些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间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最近五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均在两倍以上,城市居民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

(二)农村犯罪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文明开始向乡村传播,广大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开始向农村扩散。比如,近年来我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数量逐渐增加,这些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利用农村村民对毒品危害不够了解的特点进行坑蒙拐骗,由此产生大量的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家庭问题。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络犯罪、传销等问题也开始向广大农村蔓延。而农村的治安力量远不如城市,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乏

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全国各地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首先,医疗方面。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医疗条件差,看病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医疗保障方面,尽管这些年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改善,但在实际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仍有较大差距。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民更加需要医疗保险的保障,但在实际报销当中,他们所能报得的金额往往更少。第二,教育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城镇,农村中有条件的家庭往往送孩子到城镇就读,这使得一些适龄儿童少的村庄办学更加困难。此外,由于校车在许多中小城市还未普及,一些城郊村庄的孩子上、下学只能由父母骑摩托车接送,这必然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养老方面。与城市居民多数拥有退休金不同,农村的老人年老之后,由于无法从事劳动因而没有收入来源。尽管根据现有的政策,许多农村60 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00-300 元不等,但这与解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费用还有不小的差距。第四,就业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与此同时,社会就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农村人口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的就业能力相对不强,他们进入城市也只能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比如搬运工、家政服务、洗剪吹行业等。除此之外,农村的其他一些公共服务供给也不尽如人意。例如,许多村庄的图书室习惯设在村委楼,这对于多数村民来讲仅仅是个摆设。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也相对缺乏,许多村庄没有放映电影的场所及设备,村民只能通过看手机、看电视享受文化娱乐。

(四)不良风气抬头

中国水利:农村水利投入大,建设任务重,管理难度大,保证其建得成、管得好和长受益是关键。请您谈谈2013年在强化农村水利管理改革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2.1.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成熟期的影响 CK2处理未喷施任何缓解药剂,植株枯黄最早;处理1、2、3相继枯黄死秧,比CK2推迟了4~7 d,CK1处理与1、2、3 处理相比早成熟了 3~6 d。

(五)卫生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村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在部分农村,许多村民还是习惯焚烧秸秆、垃圾等,由此带来空气污染。农村养殖污水、生活污水随处乱排现象较多。传统文化保护不力,许多传统建筑遭到拆除、改建。尽管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治理,许多村庄面貌一新,但多限于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示范村,大量村庄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弱、资金不足等原因,整体卫生环境仍然相对较差。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制约

在175名受访者中能接受购买一份运费险的平均价格为1.1元,不少消费者认为运费险的价格在0.5元左右较为合适。虽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运费险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这种具有保险性质的产品,顾客往往不愿意支付哪怕是几块钱的费用去购买。因为当购买了运费险该成本即为沉没成本,尤其对退货率常年较低的顾客而言,若运费险的成本较高则只会徒增其购物成本。比如当某件商品的运费险价格只需要几毛钱时,绝大部分消费者在下单时都愿意主动购买一份运费险。

(一)农民增收困难

信息安全属于多专业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专业、通信技术、数学等多学科。当前阶段,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普遍缺乏相关的研究经验,各高校大都是选取其以往的优势学科,同时结合过去的经验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的整体设置和培养方案上缺乏对专业人才所需知识体系的融入。因此,有必要对培养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具备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来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与能力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农村中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村民走出农村,他们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村里的土地上,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数人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村民、老人、妇女以及儿童,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引领村庄事务蓬勃发展,致使农村发展困难、农村社会治理也陷入困境。目前,在农村治理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些有发展项目或是有利可图的村庄,村干部人人争当,甚至一些在外的精英也争相回村里竞选村干部;而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村庄,多数是精英往外流出,村干部无人问津,或者最终选出的干部也是素质不高,不能有效解决村里群众的实际困难,更没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因此也得不到村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三)乡镇政府运行不畅

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民收入。由于农民收入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村里务农,导致农村人才缺乏,无法引领村庄发展,导致农村陷入发展的困境。因此,振兴乡村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保障农村财产权益的同时,积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更加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最近几年,许多地区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采取农村合作社形式,实行“一村一品”乡村发展战略等取得一定的成功,在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当前,我们应当将这些成功经验向有条件的村庄推广,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出更多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四)村民委员会角色错位

一个村庄中占多数的普通村民往往在村庄治理中处于缺位的状态。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治理意识,对村中事物经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同时,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接收的信息相对较少,特别是政治信息少、政治资源缺乏,自身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村庄公共事务中产生无力感。信息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决定了这些普通村民在村庄公共治理中处于弱势。在这种形势下,普通村民普遍失语,他们只能本能地把自己的政治表达以及各种利益诉求寄托在村中部分会说话、能办事的非治理精英身上,由此,村民中一些有一定政治意识以及话语能力的非治理精英就承担了普通村民的利益代言人,他们引导着整个村庄舆论的发展,并对村庄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旦这些普通村民被个别别有用心的非治理精英利用,整个村庄的治理就会出现偏差。

(五)普通村民的治理缺位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行政机关并不直接面对村民,村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是通过村民委员会这一级基层自治组织去向人民政府反映。因此,村民委员会这一组织就承担着联系政府与村民的中间人角色。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村民委员会不仅仅管理本村事务,他们往往需要承担许多乡镇政府下达的任务。由于村委会不具有行政组织的性质和地位,因此也没有行政组织应有的权威,在完成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时并不顺畅,他们名义上的自治,实际上又承担一些行政任务,导致村委会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消费支出也渐渐增加,而农村中农民仅有的财产是土地,在当前情况下,农民单靠种地、卖菜、卖粮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因此,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但由于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劳动技能不高,只能在城镇中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尽管这几年一些月嫂、建筑工人等所获得的报酬不低,但由于他们在城镇中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等花费相对较高,因此,获得的报酬也所剩无几。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城市道路交通、房屋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郊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这就产生了一些失地农民,他们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经营经验等,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当他们将有限的征地补偿款花完之后,就陷入“无地可耕、无班可上”的困境。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思路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于农村缺乏必要的娱乐设施以及健康生活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村庄仍然存在聚众赌博、信奉迷信、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现象,有些家庭因赌博欠下大量债务,导致妻离子散;还有一些家庭为寻风水宝地作为墓地而四处举债;更有一些家庭不管红、白喜事都大办酒席,铺张浪费。部分地区还存在农村家庭人情支出占了整个家庭开支一大半的现象,尤其是子女已经成年的老年人家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中的奢靡之风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这对广大农村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大负担。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村、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城镇化都是一个合乎实际的选择,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从根本上来说,城镇化与村民自治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城镇化的进程对村民自治在某些方面切实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

(一)增加农民收入

村民自治的最初目的是尽量减少行政机关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宪法》规定,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然而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由于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及目标责任状考核机制,乡镇一级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特别是需要由村民直接负担的任务,只能将行政的触角延伸到乡村一级,以确保按时、按量完成目标。由于乡政府所处的特殊位置,他们必然会加强对村一级组织、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的渗透、影响和控制,以此来保证贯彻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因此,在这种压力型行政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运行出现偏差,进而造成行政扩张,这也成为当下农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首先,要加强基层工作队伍的培训,着力解决“三农”工作队伍的本领恐慌、视野不宽问题。其次,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应当提高基层工作队伍的待遇,给“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坚强的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地留在农村,并且爱上农村、爱上农民的生活。第三,除此之外,我们在加大农村体制内精英培养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吸纳乡贤参与农村的治理,促使村庄形成一支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工作队伍。

(三)着力提高村民素质

村民是农村治理的主体,当前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村民自身的建设。为了丰富农村社会治理资源,应当大力提高村民素质,培育一支具有现代治理意识的农村自治主体。首先,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带领村民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帮助部分村民克服害怕竞争、安于现状、习惯自给自足、不思进取等小农经济意识,促进村民树立竞争、进取、公平、效率等现代经济意识。其次,重视文明传播,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电视、网络、宣传画报、黑板报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向广大村民传授先进文化知识、国内外时事政治,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等,使广大村民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让农村村民在平等基础上共享改革开放的文明成果。

(四)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必须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广大农村。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我们应当在现有治理基础上,更多地把农村地区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城乡提供统一的基本公共产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创新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让农村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改革开放成果。

(五)构建农村治理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社会治理需要理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思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构建一个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首先,政府在整个农村治理体系中起着引导作用,依法引导农村制定发展规划,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并且宣传到位,通过村委会让全体村民了解治理的内容,根据村民意见修订规划等。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为村庄的发展提供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产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农村居民作为村庄自治的主要治理主体,也是整个村庄治理的最终受益者,他们在治理体系中起主要作用。村民需要明确了解村庄治理的内容,遵守法律法规,为村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村委会通过村民民主表决确定最终的发展方案,并按最终乡村发展规划实施治理细则,全体村民为整个村庄治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三,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有部分群体也参与到农村治理中。这些群体有来自城市的专业人士、热心群众,也有来自农村的村庄精英。

在当前的数据时代大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势必是要进行更新的。对于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更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企业可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接受新知识、掌握新能力[4]。另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更新,并非是摒除一切传统的思想管理观念,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发展,既要牢记传统观念下的精华部分,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尽心创新进步,也就是常说的“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名言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颇为适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郑丽庄.共享理念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刍议[J].行政与法,2017(05).

[3]汤玉权,任中平.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民自治:治理困境及其出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周秋琴.对农村新型治理多元主体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中图分类号: 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19)05-0049-04

〔收稿日期〕 2019-06-20

〔作者简介〕 郑丽庄(1982-),女,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

(责编:许淑贤)

标签:;  ;  ;  ;  ;  ;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