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控制权与我国国产化率概念的科学界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控制权论文,核心技术论文,概念论文,我国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品的国产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在研究国内的工业品科技含量的时候,也多使用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国产化率概念及其运用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国产化率概念内涵当中没有界定清楚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因而,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国产化概念实际上没有真实的意义。我们认为,科学的国产化概念应该包含严格的技术专利、产品设计、商标等要素,特别是要以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核心构成要素。
一、我国现行国产化率概念的计算方法
1.研究国产化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驱动下,全球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工厂,每个国家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发达国家定位于高端科技产品和研发产品的核心技术。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吸收利用、创新开发,是必然途径。国产化率是衡量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国外产品和技术过程中,消化、利用国外技术的一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社会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而国产化率是评价利用国外技术的一个指标,只有科学评估国产化,才能准确反映出实际利用水平。
2.国产化的概念。“国产化”(Localization)又称“地产化”、“当地化”,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的概念。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正是充分利用了对国外技术的国产化,从而迅速地发展本国工业,甚至加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对于国产化的概念,先后有不同观点。一般意义上的国产化是指“不经过开发,利用引进的图纸和样品模仿生产”或对于本国自身的状况所进行的必要的技术修改;从产品的生产和零部件配套角度认为国产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产化是指“当地生产的配套供应,即当地化,包括通过合资或外商独立生产的配套供应”。而狭义的国产化则是指“本国所属企业的配套供应”。[1]
3.现行国产化率的计算方法。评价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国产化水平,通常用国产化率来衡量,目前的计算方法是:国产零部件替代进口部分占该产品全部散件的比例。
计算公式:
其中,A是国产零部件的购买价值,包括商业税;B是以到岸价(CIF)计算的进口零部件的价值,包括关税和商业税。[2]
一般工业品国产化率的计算公式为:国产化率(%)=(单位产品散件(CKD)总价-进口部分散件(CKD)价)/单位产品散件(CKD)总价×100%。
从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目前国产化率仅仅反映了国产零部件占该产品的一个比例,并未真正表明国产部件在产品中是否所占核心地位,或者说是核心技术的地位。
二、现行国产化率概念的非科学性
1.思路不是很清楚。本文同目前主流观点一样,认为国产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对引进技术、产品的模仿消化阶段;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产品的利用开发阶段;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先进技术、产品的自主创新阶段。国产化率一般指国产零部件替代进口部分占该产品全部散件的比例。但是,这样一种思路并未明确指出是国产部件的价值占装备总价值的百分数,还是指国产部件的数量占装备部件数量的百分数,通常的计算方法为价值的百分数。
2.并未表明在何部件的国产化。既不能表明是否是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不能表明是否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掌握。正如我国许多企业,总是不断地以提高国产化率为目标,甚至有些企业国产化率高达90%多,然而由于没有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仍要出高昂的费用使用国外企业的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不利于国家和企业控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有时是以区位来定义。即只是本土化,并不是本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零部件,有的企业的国产化率是以当地化为依据,包括通过合资或外商独立生产的配套供应,这样计算下来的国产化率会虚高。
4.错误理解国产化率的危害。国产化率的提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盲目提高国产化率,只注重各种零部件在数量上的提高,而没有采用严格的零部件认证标准,这样会降低产品的质量。以汽车市场为例,许多厂家在刚刚推出新款汽车时,国产化率比较低,但是质量品质有所保障。而后来虽然国产化程度提高,产品价格降低,质量却下降了。所以说,在提高国产化率的同时,产品质量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竞争力。
三、应该怎样科学界定国产化率概念
国产化应该以工业品的核心技术所有权为中心,产品是否在哪个国家生产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看这个产品的核心自主产权是否归这个国家所有。这个思路和定性方法,完全符合国家关于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思路。本文认为应该用加权计算法计算国产化率或者直接计算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以此来突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程度。
1.加权计算法:是对直接计算法的一种改进,首先给每个零部件规定一个权重(打分),然后求出国产零部件在总权重中的百分比,这样,国产化率就可以定义为所有国产零部件在总权重中相对百分比的总和。一些国家曾制定了这样的国产化率计算方法,韩国汽车工业1980年以后的国产化率就是按加权法计算的,把汽车零部件分为五大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大梁和车身,以及车身内装璜,各组的权重如下:发动机22.488、变速箱13.327、底盘18.679、大梁和车身19.068、车身内装璜26.4388,总计100.000。[2]
2.权重确定方法:权重的确定主要有三类方法,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如特尔斐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评分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如熵权法、标准离差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是由专家凭借主观经验对各指标进行打分评估最后得出权重,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数学方法分析得出的权重,客观赋权法的缺点是确定的权重有事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第三类方法是综合主、客观赋权结果的赋权法,综合赋权法,此方法兼顾主观客观信息,所以,现在应用的比较广泛。[3]
加权方法的国产化率计算。首先,确定产品零部件数量,其次对每一个零部件赋权,然后将国产化零部件的权重求和,所得的国产化权重之和比所有零部件的权重之和,即为加权的国产化率。
3.直接计算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直接根据现行的国产化率公式计算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
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1-(进口核心部件CIF成本/(进口核心部件CIF成本+国产核心部件成本))。
四、我国专利申请、授权及高科技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国外三种专利的授权主要以发明为主,在授权的专利中74.1%都为发明类型,在所有授权发明专利中,国外的发明专利占56.6%。可见,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发明技术专利中,国内外还是存在着差距。
表2的数据进一步表明,在1985年到2002年期间,国内外三种专利在发明专利中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落后发达国家,应增加核心技术的发明。
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差额为20540百万美元,出口产品价值总额大于进口价值总额,尤其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面,差额为116764万美元,说明我国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还由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在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高科技产品中,我国的贸易差额为负值,在此类高技术产品中并未取得领先水平,更是缺乏核心技术专利。
五、目前的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基本经验
1.技术进步问题。我国的科技革命缓慢,效率差。国际经济形式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关系最重要。2005年,发达国家的公司专利使用费收入与企业利润的比例为70∶30。可见,发达国家已经不靠降低产品成本来增加利润了,而是靠经营技术专利增加收入。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特点是发达国家现在大量地向外转移产品的生产过程,自己专门发展科技产品和技术专利产品。在发达国家当中,技术研究与生产开发是分开地,研究在国内,生产在国外。
2.科技发展的国际形式。目前,基本上是发达国家统治世界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产业开发和产品市场。据统计,2005年,全世界86%的高级人才、90%的专利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通过专利就可以取得超额利润,甚至控制一些国家的政局、政党和政策。比如,电脑或者计算机技术是最核心的高新技术,在计算机中最核心的技术是关于芯片技术。芯片技术是发达国家垄断的,别的国家要自己生产可以,但是要交纳专利使用费,而且是非常高昂的。目前,国际市场最主要的核心技术专利使用费占整体产品成本的比例,计算机为50%,数控机床占20%。我国每生产和销售1台电脑,就要向专利国交800元人民币的使用费。目前,我国70%的企业、39%的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发达国家技术专利的技术壁垒的限制。
3.加快技术专利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发展的国家分类,按照科技发展的程度和模式,现在,世界上所以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科技密集型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二是依附型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三是创新型国家,主要后起国家,也应该包括我们国家,我们正在启动建设工程。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评价的指标来看,也显示了产品核心技术占有程度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创新型国家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科技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科研投入的资本达到GDP的2%以上,对外经济技术的依存度达到30%以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占97%。现在西方许多小国家的技术专利发展极快,如芬兰仅在诺基亚移动电话技术一项方面就占世界的31%的市场,几乎是垄断的。
六、几点结论
1.从现实情况来看,如果按照目前国产化概念来衡量,国产化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国产化率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从国际趋势来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不强,并不是以国产化率为指标的,而是要看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否拥有专利技术。如果国内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要购买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付出高额的使用费,这样所形成的技术购入型成本,比一般意义上的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2.国产化率的提高应伴随着产品的质量保证和技术保证。在提高国产化率的同时,必须重视产品的品牌战略问题,用核心技术保证品牌,用品牌开发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企业如果失去产品质量的保证,就失去了市场,更不用谈什么竞争力了。所以,应严把质量关,用国际质量标准检验各个零部件。与此同时,国产化率的提高也应与产品的工艺设计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同步提高。工艺设计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都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的指标,同样两项指标的提高会带来国产化率的提高。
3.根据以上分析的思路,我们认为,我国急需调整国产化率的概念,重新界定其内涵,不再用产品的生产国界来界定,而是用产品的核心技术控制权来界定。具体来说,要用产品的技术专利、产品设计权、产品的品牌、产品主要部件的生产比例等,来进行界定。在具体界定的时候,对于不同的产品,可以考虑对不同的要素使用不同的权重。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考核国产化问题:一是可以真实地反映我国工业品的生产状况;二是可以促进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三是可以正确认识我国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关系;四是可以比较准确地与国际企业分析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