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论文_雷文文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论文_雷文文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湖北荆州434020 )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068-0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为预防外科手术后DVT形成,我院制定了一套围手术期预见性的护理程序,护理人员针对病人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

方法,应用于50例外科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8岁~ 80岁,平均50岁;分别为子宫全切术后、股骨头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其中8例高血压病史,5例合并糖尿病史3年~ 5年,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择期手术;1例冠心病史10年,且在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积极的抢救治疗,病人很快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范围,手术过程顺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深入病房向病人介绍手术方法及同类手术成功病例,介绍麻醉方法、手术仪器、护理技术操作等,以消除病人恐惧感,积极配合治疗。

2.1.1 术前评估 术前增加对DVT的评估及高危人群的评估,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宣教,尤其是对易引起DVT的高危人群(长期卧床、肥胖、高龄、下肢外伤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由责任护士向病人详细介绍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症状及后果,并配合观看图片,促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预见性护理,预防术后发生DVT。

2.1.2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和器械两类。由于不易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花费大,若引发肺栓塞后病死率高。因此,国内外目前达成的共识是DVT的干预策略应把重心放在预防上。尤其要在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之前进行主动预防。故我院在本组病例中对于长期卧床、肥胖、高龄、外伤等高危因素人群,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形成。采用腹壁皮下注射,术前1 d首次注射1 mg/kg,术后每日40 mg,持续用药7 d[1]。使用抗凝药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危险性,故用药期间必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10 min~ 30 min巡视1次病房,观察伤口渗血引流情况,并详细记录,做好凝血功能测定,包括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本组病例化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器械方法包括间充气压力泵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两者可联合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3 保护下肢静脉 血管壁损伤和破坏,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流缓慢和血黏度增高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故应尽量避免下肢输液,特别是反复穿刺,应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严格掌握药物输入的性质,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要给予稀释至等渗溶液,pH在正常范围。除非必要,不宜加压输液,液体输入不畅,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要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及保暖 抬高患肢20度~ 30度,以增加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防止足下垂。适当保暖可改善局部血流,在室温22℃以下,用50℃左右的热水袋置包被外保暖,并及时更换。切忌直接给予热敷及冷敷,因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代谢致肢体耗氧量增加,冷刺激则加重组织缺氧,促进肢体发生坏死。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多数意外情况出现在术后早期,尤其是术后30 min至24 h。本组病例术后均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术后6 h内10 min~ 30 min记录1次,以后1 h~ 2 h观察1次,直到生命体征平稳。

2.2.3 熟练掌握栓塞发生的症状和体征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早期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唯一途径,,当下肢肿胀出现时并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病人DVT形成,一旦静脉血栓形成,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必要时施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以拦截脱落的血栓。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说明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应尽快实行溶栓治疗。

2.2.4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并记录,掌握各时间段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液量多且色鲜红,应注意有无出血情况;反之,引流管管道堵塞,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本组病例引流均正常。

2.2.5 术后饮食和皮肤的护理 鼓励病人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避免因排便用力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患肢发生压疮,保持床单干净平整,无污染;防止长期受压,以免由于患肢血流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压疮。

2.2.6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 根据不同的手术、不同的人群,制定术后活动计划。术后早期训练能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DVT形成。术后6 h以被动运动为主,第2天由被动转为主动,以由轻微到剧烈的原则进行。先在床上经常变换体位,并翻身叩背,术后能下床活动者应尽早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对长期卧床病人第1次下床时应特别注意。不能下床者可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加强下肢按摩或抬高患肢。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被公认为是当前临床上最难诊治的疾病之一,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诊断尤其难。术后病人常将注意力集中于手术部位及原发病,从而缺乏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诉,即使病人有下肢不适主诉,也常被忽视,特别是腿部手术病人,往往被认为是手术创伤反应。所以增加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Kessler CM.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Practical consideration[J].Semin Hematol,2007,34:35.

[2]张辰.肺栓塞护理新进展[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2,21(4):157.

论文作者:雷文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论文_雷文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