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_语文教育论文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_语文教育论文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中学语文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1世纪向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人类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各国都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都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策略,以求得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各国在寻求各自发展的道路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来,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昭示了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条根本的规律。诚如我国政府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那样:“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应该把教育摆在战略地位加以发展。而其中的基础教育则更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来加以重视和优先发展。

21世纪我国的人才观,首先而且最根本的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为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迅速地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的母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母语教学,21世纪将向它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它应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伟大目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情操陶冶方面。这个基础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2.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这个基础正是保证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科学技术的前提条件;3.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优势,便于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训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础正是有效地开发国民智力的有力保证;4.对学生传授知识方面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的最生动的契机。有了以上四方面的良好基础,将使学生形成坚实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掌握一把打开科学文化大门的金钥匙并能终生受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是事实。而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几代人。形成这种痼疾的根源是什么?出路在哪里?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是很复杂和多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我们认为首先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中学语文的教法与学法的改革等四方面的问题。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表述得不明确。许多条文多采用模糊性的语言来描述,不便于操作,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师各行其事的现象比较严重,防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近期发布的《高中语文标准》后,情况有所改善,但广大教师对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认识还有一段距离。其二,大纲中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的拟定还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未能突出它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先行中的先行”的特点。这恐怕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的首要原因。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我们不妨来作一个大胆而又明确的设想,提出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分两步走的目标:

初中阶段,求得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基本过关(或称为管用),以便形成基本的自学能力;高中阶段,培养欣赏、鉴别、分析与评论的能力,以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这个设想的提出始于1978年。当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刘佛年教授首先提出并作了阐述。即由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陆继椿和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张翼健老师首创实验,我们鞍山15中是后学。从1979年至今我们都在坚持这项实验,已近20年。我们依据这个设想,编写了从初中到高中的一整套教材(其中初中部分的语文教材已被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供作全国选用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举办了12期实验班(其中有两期为初高中连续实验班),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00所学校共10万名学生进行了实验。 在辽宁省鞍山市则坚持了为期19年的实验(其中大面积区域性的实验达8年), 所取得的数据都证明了中学语文教学分两步走设想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有力地论证了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如果在21世纪里,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大面积范围内能解决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问题,那将是真正实践了中学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宏伟目标,真正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出了贡献。我们可以豪迈地设想:在下个世纪的中叶,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的国民中有近半数以上的中青年具有母语运用的基本能力,那将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具有这样素质的民族将是不可战胜的。

三、中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改革

李岚清副总理曾发表文章提出:“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应构建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一个国家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集中反映了国家意志,人民的要求,预示着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集中力量,积极慎重地组织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和更新。 ”这应是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时的指导思想。 21世纪的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体现语文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方针。

语文教育现代化,要求语文教育要从21世纪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未来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文化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国际间交往与竞争的形势来设置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知识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严重挑战,如何处理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这些都是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中体现现代化时要解决的课题。语文教育民族化,要求语文教育要体现母语教育的特点,符合母语教育的规律。要适应我国的国情,要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的特色,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为此要继承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要研究总结近20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形成适合我国母语教育的课程理论。以下几点是我们的构想:

(一)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其社会性——语文教育要以社会为大课堂。应在课程设置中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密切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安排下来。

(二)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其综合性——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与“先行官”的作用。特别要注意语文教育与文科和艺术学科间的联系,开设综合课。

(三)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其实践性——要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地活动起来。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去陶冶身心,锻炼才干。

四、中学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叶圣陶先生在1979年1 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重视调查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对这个问题,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有数。——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哪些篇,这些文篇怎么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也未必说得出多少道理来。选些文篇让学生读,无非是进行那些训练的凭借而已……。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面讨论得多,在训练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得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中语会成立伊始,叶老就提出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抓住了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核心问题。1980年叶老在他的《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一文中又一次指出:“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未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样,反复交叉又该怎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还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教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这些话不但再次强调了建立一个周密的语文训练体系的必要性,而且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率困境的途径。

在近20年来的教材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有如下基本构想。

(一)关于语文教材的体例

我国长时期以来母语教材是采用文选式的编写体例,但也有人曾经提出改变“文选式”的设想,作过些尝试,但没有取得成功。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它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的体例,以采用文选式为宜。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在对整篇课文有所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目的。那种纯练习题式的体例,会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失去了主旨与灵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章熊先生曾著文提出他认为理想中的语文教材,可用以下公式来表述:

名家名篇+科学训练方法=语文教学科学化

我们十分赞同这个表述,并且认为它比较实事求是地解决了目前教材编写中的难题与矛盾。所谓“名家名篇”,就是指文选式的教材体例;所谓“科学训练方法”,就是指语文能力训练的体系。两者相结合,又完美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指导方针。通过对名家名篇进行阅读、揣摩来培养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名篇就成为我们向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而科学的训练体系就成为我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操作途径了。两者有机地结合,必然会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关于中学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训练体系,这个观点现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这个认识的指导下各套语文教材的编者仍保有自己在能力训练项目的选择与训练程序的安排上的自由驰骋的天地,仍能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编写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好教材来。这实际上也就是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多样化。在近20年来对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探索中,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要找到制定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依据,这是我们设计训练体系的法规与目标。我们认为应以国家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即初中语文能力训练的48条,高中课程标准的18条),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条逐项落实在教材能力训练体系中。如我们编写的辽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与《写作》分科本中,把48条再分解为98个训练点(听的能力训练为12个,说的能力为18个,读的能力为36个,写的能力为32个),使训练任务落实在教材单元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我们认为初中语文能力训练的48项任务,亦即是初中语文能力过关(或管用)的基本标准。

其次,应处理好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与训练序列的编排工作。语文能力训练项目,应以培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主线,但应兼顾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在训练序列的编排上应能保持听说读写四条纵线的平行展开,以保证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应保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和对能力培养的重点项目有计划地作出反复训练,以便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多层次的语文能力训练序列。

第三,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传授知识即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工具,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成果。为此,我们把语文能力训练作为教材体系的经线,以传授知识为纬线,经纬两线交结处组成训练点(即课本中的单元)。在单元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辩证地处理了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中的关系问题。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基础知识(共三个方面,20个分项,90个知识点)归纳组合为40个专题,分别编入课本中,以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

五、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中两个应着重探索的问题

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中探索与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面对21世纪的需要,我们还应着重探索教法与学法中的两个问题。

(一)教法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质量,更佳的教学效果

以下两方面可作为此项改革的基本要求:1.语文教学课堂结构应是一个马鞍形的流程,课堂上应体现三个基本环节,即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作精雕细刻的揣摩玩味→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2.在课堂上要毕其语文教学四功于一役,即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四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的一炉中。

(二)学法研究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法研究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又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终生保有自学的能力。

以上两点是当前在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实践中的当务之急。

至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与考核的方法与制度的改革,这是一项很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奏效的工作,将在另文作专门论述。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满怀信心地要在近20年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为下个世纪提高我国全民族的素质、促进国民经济腾飞的宏伟目标再作贡献。

标签:;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