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媛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小学 517100
【摘要】本文在已有的教学成果及理论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现状,研究某班级中学生存在的一些数学计算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行动研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081-01
一、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各年级阶段的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背景下,分析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情况,其次研究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措施等,并提出一定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数据资料,进行大量的内容分析与整理,研究国内数学教育的计算背景,了解当前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以及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此为研究之本归纳概括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内涵。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小学阶段低、中、高各年级进行比较分析,就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分析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各班级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整体情况,分析策略的可行性和发展性,将现状问题实际化、系统化,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结合中西方教育方法与我国教学的长期实践,传统的“三算分离式”教学逐渐演变为“三算结合”的教学手段,从1955年起,就开始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自此“三算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大规模试用,目前三算实验教材已成为小学阶段的试用课本。
我国众多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都认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处于数学教育的首要位置,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等,是数学学科能力发展的开端和启蒙,计算能力与一切数学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研究定义
计算能力就是我们在数学学科中经常提到的“口算”是有声的口头运算,例如学生根据背诵九九乘法表得出答案;而心算即估算,需要学生不出声地思考,在大脑中默算得出答案。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仅要掌握运算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将计算能力发展为一种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数学计算教学的整体结构。《义务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了运算的概念内涵,其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能熟练运用数学公式与法则进行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时需要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流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研究现状
经各类研究调查显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口算和笔算能力上明显高于估算能力,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况则正好相反,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教育者也总结了许多不同层面的原因,包括教师对运算理念的阐述不清楚、不完整,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有偏差,缺乏运算的训练性及训练时的趣味性,缺失简便算法的优化等;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不过关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导致了运算时间过长,运算准确率低的现状;一些教材对运算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计算时过于强调过程而忽略了计算的准确性等。以上这些教学结果现状都导致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与途径
(一)进行日常性的口算训练
口算训练有两大关键要素,一是口算的速度,二是对于口算内容的理解。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口算训练时,会把固定的数理、公式直接背诵,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中、高年级学生则是在熟练运用后不需要刻意记忆,但询问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这样运算”或“内容的意义”时,学生的回答大多含糊其辞。笔者认为这两种现象是有一定联系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口算时未能理解其概念和算理,只能通过反复的机械化练习达到教师的要求,导致低年级学生计算速度慢、计算结果不准确,中、高年级学生缺乏数感、概念不清晰的现象。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教师应加强改善口算训练教学的方式方法,调整教学模块,先帮助学生理清口算的逻辑,理解数学口算的数理,再加强口算训练。在识记口算内容时增强数字的规律性,重点记忆一些特殊的数字乘积,如:25×4=100,25×6=150,25×8=200,125×2=250,125×4=500,125×8=1000等,让学生从理解记忆开始,将口算能力转化为一种熟悉的“工具”,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在日常的口算训练中还需增强口算训练的趣味性,避免枯燥的“学生写、教师改”的单一模式,将口算训练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运算比赛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听算”的方法,提高学生口算速算能力,增强口算训练的灵活性;在追求口算速度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口算的准确性,在研究时发现个别学生产生“差不多”心理,认为“日常口算训练是不重要的,只要考试不出错就可以”,关于这点教师应强调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和口算训练的必要性,每一次的数学活动都应确保准确无误,要求学生将每一次口算训练都重视起来,口算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进行计算时,教师给出标准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掌握基本算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思维启发,思考更多计算的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教学中尤为如此,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而不应强制局限于一种应试的解答过程,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和发散,开拓数学计算能力的新思路,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在前文中有提到关于“笔算演算的习惯”,但在这里更强调的是学生在所有的日常计算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包括在计算前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将题目读完后再开始做题;在计算时讲求书写格式,保证书写格式的规范,做到步骤不缺失、解答不遗漏,答题有头有尾,有理有据;在计算后检查结果,主动演算,纠察改错,提高计算结果的有效率,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桂霞.浅谈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
论文作者:肖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口算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阶段论文; 小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