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1]2007年在《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汇率作为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是国际金融领域和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价值工具之一。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关系到一国资源是否合理被利用、国际收支能否平衡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因此从国际经济交往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对汇率问题特别关注,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汇率决定理论。本文分析评价了迄今为止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具有重大理论影响和实际应用意义的汇率决定理论。其中特别强调这些理论的数量分析方法、检验效果和最新发展。按照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可以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汇率决定理论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早期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汇率决定理论的资产市场方法(资产市场方法包括货币模型、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以及投机泡沫理论、新闻模型和混沌分析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剖析了潘国陵教授在《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一书中建立的新汇率决定理论。通过对该理论与其它汇率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发现,该理论既借鉴了西方汇率理论又结合了我国具体的国情,是一项富有意义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笔者运用潘国陵教授的汇率决定方法对人民币长期平价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各个时期人民币的汇率水平,通过检验证明了该汇率决定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得出了现行人民币被一定程度低估的结论。从估计结果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失调的程度并不乐观。为此,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具体步骤是,首先对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做适度调整,让它恢复到相对合理的水平;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人民币汇率区间浮动机制,以充分反映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但短期内,为维护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人民币不宜大幅度升值。
罗翔[2]2004年在《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文中认为本文从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入手,讨论了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的关系。文章的重点在于对检验购买力平价的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将确定人民币的实际均衡汇率。为了研究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我收集了从1980年到2002年间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值以及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值。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采用了简单回归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群体单位根检验的研究方法对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做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后叁种实证检验方法都是支持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在对实证部分采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后,结合人民币汇率数据时期跨度短和人民币本身受到改革变化的影响这两个特点,本文最终选择群体单位根检验作为最适合人民币特点的实证研究方法。利用群体单位根检验,本文最终确定了人民币的实际均衡汇率值为1.11。在论文的未尾,本文还计算了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值,并将其与之前确定的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值做了比较,发现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值相对于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值有向下的偏移,这说明人民币的币值并没有被低估,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保持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值不变,因为其本身是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且对于均衡实际汇率的值偏离不大。
贺华成[3]2012年在《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人民币均衡汇率》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对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内外失衡本质上是源白外部失衡的内部货币供给失衡,即在资本管制和货币错配下的外部顺差对国内货币供给结构的冲击。因此国内均衡的一大目标是控制货币供给进而通货膨胀。同时,根据中国国情保增长也作为内部均衡的重要目标,而维持一定程度的经常账户失衡对实现这一目标有重要意义。汇率将发挥其杠杆属性成为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政策工具。之后本文分析了汇率与经常账户以及国内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提出人民币汇率对维系一定程度合意的经常账户顺差将发挥作用;同时本文基于费雪方程式,推导了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率的调节机制。而前者为中国的外部均衡目标,后者为中国的内部均衡目标。接下来本文基于上述机制对现实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关变量之间是长期均衡的,汇率与外部均衡目标(合意的经常账户占GDP比重)的长期均衡(协整)关系如下:CAGDPSAt=0.94×PPPt-0.52×IRPt-1.43×WECt+0.11其中CAGDPSAt为经常账户占GDP比重(季调),PPPt为购买力评价形式的人民币汇率,IRPt为利率平价,WECt为世界经济产出周期。同时,在使用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形式之前,我们计算了美元兑人民币双边名义汇率的PPP,发现人民币汇率自1996年叁季度至2007年四季度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形式,2008年1季度至今符合绝对购买力平价形式。汇率与内部均衡目标(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均衡(协整)关系如下:RMBt=1.25×CPIt-0.33×IRPt+0.001其中RMBt为人民币名义汇率同比升值幅度,CPIt为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IRPt为利率平价。最后本文根据汇率在上述内外均衡机制中的作用,估算了相应的汇率错配并计算了对应的均衡汇率水平。结果显示人民币除2008年金融危机前一段时间以及2011年至今存在一定超过均衡水平的升值幅度外基本处于均衡水平。
冯凯[4]2005年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及对人民币汇率适用性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要求汇率定价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这就要以坚实的理论为依据。研究汇率的出发点是汇率决定的长期基础,其理论起点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当前许多有关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决定的文献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汇率决定理论。但同时,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随着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的深入,统计方法的发展,统计数据的充实,购买力平价理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探讨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实证方法的发展,同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均衡汇率做了实证分析,并讨论了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与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文介绍了完全资本市场假设下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并考虑到交易成本、税收和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逐步放松假定,同时还讨论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以及实际汇率等一些相关概念。 本文的第二部分中,在回顾了购买力平价实证检验的早期研究、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群体数据检验等各发展阶段之后,简单分析了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动态调整这一当前研究发展趋势。 第叁部分中,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作了单位根检验,发现不能拒绝其随机游走的假设,并通过对构成实际汇率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发现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以及人民币名义汇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同时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了人是币均衡汇率,得出的结论是利用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在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做了理论表述和数学表达之后,根据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做了一定的实证讨论,并简要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偏离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原因。
李维刚[5]2012年在《基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5年7月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进入了对美元的单边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这些资本与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最终形成了2007年国内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与此同时,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因应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并至今先后两次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0.25%的水平下。美国这种只考虑自身利益的行为造成了全球美元的泛滥和美元货币的贬值,同时为未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美国金融危机逐渐延伸到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为防止出现经济的硬着路,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并将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宽松。适应外部均衡的调节再次导致了内部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反弹。基于当前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如何将人民币的汇率政策与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结合起来,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在回顾总结内外均衡政策搭配的理论和汇率决定与管理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内外均衡调节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调节效果。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经济转轨初期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并没有像转轨后期那样队外部均衡发挥明显的调节作用;在人民币名义汇率钉住美元时期,对外均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内部均衡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有效汇率来间接实现的;人民币进入汇改升值后,由于投机与套利资本的进入,扭曲了内外均衡的作用机制,人民币汇率政策制定既需要考虑内部经济因素,也要考虑国际协调。基于人民币汇改升值后套利资本涌入与经济过热的现实,本文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与中国当前经济相似的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内外均衡政策与汇率波动的作用机理,并对基于巴拉萨-萨缪尔逊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日元汇率的升值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日元、人民币升值的部分原因都是由于中日相对美国快速增长的生产率差异,这对今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综合中日经济过热时期的原因与宏观经济走势的相似性,本文提出日本因应泡沫经济的内外均衡调节与汇率政策对指导中国处理当前局部过热(主要是房地产行业)具有借鉴意义。之后,本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失调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高估或者低估,个别时间接近均衡汇率;汇率失调与资本市场因子和产品市场因子的矛盾有关,实际汇率失调程度既取决于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两种相反预期作用的大小,也取决于资本市场价格因子和数量因子内部力量的作用结果。在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短期内,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贸易顺差、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因素;长期来看,决定长期汇率均衡走势的是实体经济的体量因素。据此本文建议,与其重视向长期均衡汇率接近,不如放宽短期波动,稳定短期投机预期,从而实现长期均衡汇率的稳定,为将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另外,名义汇率渐进式的升值要同消除资产市场高估的政策措施相结合。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没有必要硬钉住均衡汇率进行调整,调整力度和成本不但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可承受程度相关,更多的还同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以及国家竞争力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上升,人民币汇率政策还应该包括对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参与与协调。本论文研究认为,由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尚未完成、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汇率的协调路径应该是先区域化后国际化。在区域化的措施方面,首先应该加快推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并推动人民币作为部分大宗商品定价的尝试;其次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扩大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和投资通道;最后要采取稳定措施,防止人民币的过度投机。综合中国内外均衡的政策协调与人民币汇率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借鉴日本对泡沫经济所采取措施形成的教训,本文就围绕内外均衡的可持续发展和与这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得人民币汇率政策提出叁个建议:一是转变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减轻外部失衡的压力;二是完善货币政策、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叁是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熊炎辉[6]2007年在《均衡汇率与失调的理论和实证》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在对均衡汇率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评析了国内外均衡汇率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沿着理论界研究均衡汇率的两条思路,即购买力平价和行为均衡汇率的理论框架分别对人民币汇率做实证研究。具体的实证方法是采用VAR方法,在得出协整方程下,再进一步采用误差修正、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技术来探讨汇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汇率失调问题,对其成因和解决方式提出了看法。利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采用不同的样本数据,本文采用的两种方法得到了几乎一致的结论:(1)协整关系都是完全成立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均衡汇率基本吻合,均衡汇率理论对人民币汇率是适用的;(2)中国的价格指数上升、贸易条件改善、开放度提高,会使均衡汇率提高,人民币贬值;美国的价格指数上升、国外净资产增加,会使均衡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3)汇率变动存在一种回归正常水平的趋势,购买力平价和行为均衡汇率在持续发生作用;(4)均衡汇率对汇率本身冲击的响应最显着,汇率对其本身的路径有强烈的依赖。本文的主要特色是对购买力平价的传统理论进行了拓展,对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建议的经济基本面要素结合中国的情况做了取舍,并利用VAR、VECM、脉冲响应、方差分解、H-P滤波等先进的计量技术对最新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PPP法和BEER法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框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局限,对我们审慎地接受理论结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刘阳[7]2004年在《相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单回顾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发展,并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两种方法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相对购买力平价检验,结果证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模型计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结论为用这种方法求解均衡汇率是根本不可取的。
赵帅[8]2016年在《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汇率问题是国际贸易的关键问题之一。汇率将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有效地联系起来,起到了价格转换的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汇率的偏差,并且将偏差定义为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比值。如果汇率不存在偏差的话,该比值恒等于1。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区别很大以及汇率制度的改革,现实中人民币名义汇率往往要远大于购买力平价,致使二者偏差总是大于1的。偏差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采取措施将偏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偏差的波动可能是由于名义汇率或购买力平价单一方面变化引起的,多数情况下是由二者的共同变化引起的。本文在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评价,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国内外商品价格比、贸易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供应量四个国内外因素对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大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商品价格比是解释两者偏差的关键因素,且和偏差是负相关的;而贸易开放度和货币供应量和二者偏差是正相关的,它们对偏差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四个因素和汇率偏差不仅存在长期平稳关系,短期效应也十分明显。接着本文分析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偏差的负效应,从我国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GDP核算和长期国际贸易平衡叁个方面测度了汇率偏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并给出了调整汇率偏差的具体措施。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考虑从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的角度来察看我国汇率的合理性。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发达,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汇率能基本反映购买力平价的变动趋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必将逐渐缩小,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
张赫[9]2017年在《基于拓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衡量人民币均衡汇率——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拓展的购买力平价模型测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和均衡名义汇率,并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失衡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从1990年开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一直处于不断升值的状态,根据拓展的购买力平价模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随着相对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上升;(2)1994~2004年期间,实际汇率基本处于均衡状态;(3)2004年开始,实际汇率偏离均衡汇率,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失调。从2005~2015年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时期,但低估程度在2015年时为最小。
向俊[10]2007年在《基于购买力平价的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汇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研究汇率的出发点是汇率决定的长期基础,其理论起点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当前许多有关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决定的文献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汇率决定理论。但同时,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随着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的深入、统计方法的发展、统计数据的充实,购买力平价理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讨论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即我国人民币汇制改革的动因,并分析了我国人民币汇制改革的现状,指出现行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本文引入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阐述了购买力平价的主要思想、基本模型和理论拓展形式。然后分析其代表性实证研究文献,并把实证研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的经验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研究,平行数据研究。之后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1980~2006年的人民币汇率与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直观数据分析,并采用ADF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的叁变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判断人民币汇率变化是否能够反映中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关系。同时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均衡汇率,发现选择不同基期所得到的估值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的实证结论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关系,但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而由人民币均衡汇率估值结果可知,人民币名义汇率因存在升值压力而有继续向上调整的空间。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就我国人民币汇制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文认为,在人民币仍面临较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实现更大范围的浮动更符合我国利益;但同时也应加强管理措施,避免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急剧升值。
参考文献:
[1].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D]. 张敏.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2]. 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D]. 罗翔. 武汉大学. 2004
[3]. 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人民币均衡汇率[D]. 贺华成. 复旦大学. 2012
[4].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及对人民币汇率适用性的实证研究[D]. 冯凯. 山东大学. 2005
[5]. 基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D]. 李维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6]. 均衡汇率与失调的理论和实证[D]. 熊炎辉. 厦门大学. 2007
[7]. 相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J]. 刘阳. 管理评论. 2004
[8]. 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研究[D]. 赵帅. 山西财经大学. 2016
[9]. 基于拓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衡量人民币均衡汇率——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视角[J]. 张赫. 金融论坛. 2017
[10]. 基于购买力平价的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D]. 向俊. 重庆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购买力平价论文; 汇率论文; 实际汇率论文; 名义汇率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论文; 人民币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升值空间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