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经营理念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经营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导向,还是市场导向?
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某些企业家不知所措了,而“科技为先导”的口号又使企业家乐此不疲。企业家们纷纷把投资瞄准“高科技项目”,上电子、上基因、上医药,惟恐自己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某些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上也严格把关,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审批成为首要条件。不久前,国家又放宽了高科技公司上市的条件,一时之间,企业家们言必称“高科技”。然而,研究与高科技不同的一些公司可能对我们另有启发。可口可乐不过是一种饮料;万宝路不过是香烟;麦当劳不过是一种吃食,而这种吃食也不过是一块面包夹一块肉饼。它们都不是高科技产品,但却是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下投资思路,究竟是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科技为导向。
首先必须明确,高科技与竞争没有必然的联系。高科技并不保证赢利,事实上,由于产业结构的不适应,许多高科技产业远不如低技术产业赚钱。许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创新,是并不涉及科技上突破的平凡举措。其次还须明确,技术有仅仅存在于生产领域。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项价值活动中,各个领域都要求技术,但技术并非一定要多么先进。因此,对于我国一些盲目追求高科技的企业,有必要弄明白,企业盈利是目的,而通过什么技术则不过是手段而已。什么项目有市场,就应该做什么项目,至于该项目是否高科技,那是次要问题。千万不可把手段当目的,为追求“手段”而忘记了“目的”。
顾客是上帝,还是伙伴?
“顾客是上帝”被许多商家奉为经营的至上法则。斯图·伦纳德是美国一家超市的经营者,他要求雇员遵守两条法则:法则一:顾客永远是正确的;法则二:如果顾客错了,参照法则一。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把顾客奉为上帝未必能为顾客创造出最大利益。因为:(1 )顾客有时未必能把他的需求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影响了他的利益的实现; (2)顾客也可能对自己潜在的利益尚未察觉。如微波炉刚面世时,消费者觉得它根本没有多大价值,而最终由于这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利益而被接受;(3)顾客的某些要求,实现起来成本过高, 最终还是损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顾客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未必总是对顾客有利。若顾客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二者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双方就能自由交流,相互了解。一方面,使企业能更加透彻了解从而满足顾客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双方建立信用关系,并由此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当代企业不仅要主顾客满意,还应当超越顾客满意。
市场疲软,还是企业疲软?
去年以来,工商界普遍感到生意难做,市场太疲软。当然,这其中不一些客观因素,但现实中的事实是面对同样的疲软市场,有些企业偏偏又能赚钱?对此青岛双星集团老总汪海独有高见,他认为:只有疲软的企业,没有疲软的市场。许多企业不景气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企业本身。怎样治疗企业的“疲软症”呢?西方近年兴起的企业能力理论对我们有所启示。此理论认为,企业内部能力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所谓“能力”,就是企业组合各种资源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生产目标服务的力量,如企业内部的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家经验、企业文化、企业声誉、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等。能力之所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它具有不同于资源的两个特征:一、能力是企业内部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市场获得的,因此,竞争对手无法得到;二、能力产生于企业内人们相互的关系,即工作网络中,而不是个人的独立技能,因此竞争对手难以仿制。企业能力理论,可以使我们的一些企业能力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以往我们只注重了技术设备和有技能的人本身,而忽视了那些无形的能力。
是规模经济,还是速度经济为先?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追求规模效益,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竞争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方法正被速度经济(尽可能快速地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所取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限于生理需要,而且还追求心理需要即精神享受,产品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社会心理上。生理需求比较稳定,而心理需求则易变化,因此,一旦市场变成与人们心理连通的场所,那么市场就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快变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就是快速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失去商机。另外,现在顾客的选择机会也特别多,你不快,竞争对手就会捷足先登。因此,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管理学家都强调时间或速度对企业的重要性。雷吉斯·麦肯纳提出了“实时经营”的概念,“实时”,本是指“行为与效果同步”,这一概念意在强调提高企业对顾客的回应速度。可见,速度经济已成为当代经济的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如果仍然一如既往,重视扩大规模而忽视速度,那就难免失败。
要市场份额,还是要利润份额?
不断寻求企业成长壮大的机会,是经营者天经地义的份内工作,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压力下,企业发展的忧患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实力的重要性。当产量和固定资产不再成为企业实力的真正体现时,企业家们开始分析,企业的真正实力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相应地,一些新的概念诸如“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等开始流行。大量的媒体也似乎以此作为评价企业实力的新标准,一些企业家也随之开始把追求“市场份额”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从常规意义上讲,一个企业在某个行业的产品占有率即市场份额越大,则意味着该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因为,市场份额达到某一规模时,成本就相对降低,企业利润也自然会相对高于市场份额小的竞争对手。然而在实际上,市场份额与利润之间的这种“线性关系”十分脆弱,也就是说,市场份额大并不意味着利润份额就大。盲目扩张,片面地追求市场份额,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郑州亚细亚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例。在开始的前几年,亚细亚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到处开店,可谓叱咤风云。但其效益又有多少呢?没有效益,企业发展的后劲又从何而来呢?其决策层“七大反思”中有两项明确提出,“企业膨胀速度过快”,“单纯追求规模,缺乏效益观念”为战略失误。
片面地追求市场份额,不考虑利润率是不明智的。追求高市场份额,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利润意识。我们应该提倡的是:企业家要敢于讲出其“利润份额”,而不仅仅停留在“市场占有率”上。这样,或许能为某些追求“大而全”、“规模效益”的企业大户敲敲警钟,以及早避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