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须走集约经营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经营论文,道路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由我国基本国情及国有商业的发展现状决定,我国国有商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为此,国有商业必须通过提高人员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实现集约化经营。
关键词 集约化经营 科学技术 人员素质 经营机制 经营方式
一、商业集约化经营的含义及必要性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有二:一是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前者为扩大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后者为内含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将我国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高数量低质量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高数量、高质量、国际竞争力强,通货膨胀率低为基本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商业也应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即在原有发展规模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机制的搞活,经营方式的创新,努力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国有商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其必要性在于:
⒈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建设的起点低、底子薄,现代工业一穷二白,商业发展更为落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已初步打下了工业化的强大基础,进入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商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甚远,须加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总量虽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有些方面相当低,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耕地面积只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淡水不到1/4,森林只有1/5,石油为1/8,天然气为1/20。加上经过多年的开发,储量不断减少,矿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已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一些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资源消耗大,损失浪费严重,产品物耗比重高。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火电、水泥、合成氨和钢等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30%~80%;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钢材为法国的7倍、美国的6倍、英国的5倍、德国的4倍、日本的3倍。水肥利用率低,发达国家大多是喷灌和滴灌,而我国的目前还是大水浸灌,跑水、漏水严重。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左右。
由此,一味依靠资源投入,靠资源消耗来发展我国经济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整体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须由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高效益发展的集约型增长轨道上来。国有商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⒉是由我国国有商业的发展现状决定
我国国有商业发展起点较低。建国后,国家对商业企业投资是比较少的,商业企业设施建设和自有资金就先天不足,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与现代化的西方商业发展相比、差距仍甚远。经营管理上存在种种问题。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其表现有:
(1)企业点多面广但规模小,经营项目过于盲目,缺乏经营特色。传统流通体制造成。国有商业在衣、食、用、行,修理饮食,浴池,美容美发等行业进行经营,其涉及面广、门点多,在资金不多,而又在过分分散投入的情况下,造成企业规模不大。国内最大一家零售商店的销售额,也不及美国最大零售商店销售额1%。在经营项目上,这几年并没有处理好主管与兼营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过多地投去房地产、工业项目开发及酒店旅游行业,影响了主管业务——商业经营的发展。在经济上也缺乏主导商品和有特色的服务。
(2)领导班子素质差。虽然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上升了很多,但能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不多。很多领导人还拘泥于传统的管理办法,缺乏当代企业家应有的市场洞察力,决策屡屡失误。而且有一部分人缺乏责任感,对扭亏增盈没有紧迫感。
(3)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表现在①财务管理混乱。坐支销货款,现金进货和销售不入帐。②进货管理混乱。存在个人吃回扣,企业背包袱现象。③管理不够规范,有章不循。“跑、冒、漏、滴”常见。④吃喝浪费严重。由此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
(4)技术装备落后。我国的国有商业企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工作靠“人海”战术,电子化程度低。商业企业为数不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房产和汽车,其他商品流通设施较少。在全国1350万个零售网点中,电子计算机的拥有量还不到10万台。而这10万台电子计算机多数只是做一些资料储存、统计、计算工作,甚至打字,基本没有形成信息网络。
(5)企业后劲不足。国有商业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摊子大,包袱重,机构臃仲、人浮于事,离退休人员多,经济负担沉重。而且企业产权关系模糊。财产归属和支配问题不明确,造成责任不明确。利益分配上又过分向个人倾斜,造成企业自身积累缓慢,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不足,失去企业发展的后劲。
由于以上种种存在问题,使国有商业效益低下。近一两年,国有商业企业的亏损面在扩大,亏损额在增加,全国国有企业亏损估计在40%以上。为此,改革国有商业企业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是迫在眉睫。
⒊由未充分运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决定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其作用不仅物化在生产的物质条件上,而且还体现在具有高度智能的劳动力以及生产的科学组织和科学管理上。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科学的进步来推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为基础的扩大式粗放型,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有关资料显示,二战后30多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为71%,日本为65%、西德为66%。而我国“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0%。“大跃进”和“文革”期间下降到小于10%,1978年以来的10多年,虽有上升但才近30%。因此,我国还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实现国有商业集约化经营
⒈提高国有商业人员素质
国有商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要求,国有商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市场调查预测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杜绝商业欺诈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内部管理能力。为此,必须努力提高商业人员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高水平的商业人员。就我国目前的商业人员素质状况,可在进行普通大中专院校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并作为培训的重点,以解商业发展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其次是注重高层次商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我国目前不少商业企业缺乏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不少经理懂业务,但不精通管理,懂管理却不懂企业经营开拓,使企业内外部发展缺乏相互配合和适应性。改变目前现状,一是应加快商业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二是对在职经理层进行现代市场营销知识普及,并对专业毕业的、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进行在职研究生培训。此外,具备条件的话,还可输送一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成功的大企业学习,以增长见识,掌握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本领。
⒉进行国有商业产权改革,转换国有商业经营机制
国有商业的改革是沿着“两权分离”的思想进行的。“两权分离”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产权,无法明确界定所有者(国家)和经营者(企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效益低下,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为此,必须进行国有商业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让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真正归属国家,并让国家享有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破产时对企业债务负相应的有限责任。让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在产权关系明晰下,转换国有商业经营机制,使国有商业真正拥有动力机制,内部约束机制,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才能使国有商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者,改革当前国有商业的无发展动力、内部管理不善的状况。而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好形式是建立公司制。向公司制发展,国有商业企业可发展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商业企业向公司制发展,其途径可有:
(1)将债权转化为股权而实行公司制。一些商业企业由于建设规模过大,原有的巨额建设资金借款,形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向公司制发展,这部分债权可转化为股权。
(2)盘活存量资产,实行公司制。企业应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清理企业资产来源,实行资产股份化。并通过部分国有产权转让或向社会募股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3)在分离或兼并中实行公司制。原属于母体的有前途的部分,基于独立运作的需要可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公司。或商业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控股方式兼并其他企业实行公司制。
⒊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商业营销
企业机制和经营方式是商业企业运行的两大基本要素。只有活的企业机制而没有适应消费需求的经营方式,企业机制的效用无从发挥。反之,有良好的经营方式而没有活的企业机制。再好的经营方式也无法发挥作用。
商业的经营方式是商业企业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是商业企业形象的生动反映。我国长期来,对经营方式研究不多,几十年来,基本上拘泥于传统的独立门店,柜台式经营。这一传统经营方式,已没法适应这十几年来不断变化的消费需要和竞争需要,商业企业要想促进商业营销,必须不断创新地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借鉴国外商业发展经验。新的经营方式有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组织企业集团、仓储式售货、无店铺售货以及汽车商店等。
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变化而出现的。商业企业应从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新的经营方式,切忌一哄而上,生搬硬套。目前,一些国有商业已在进行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企业集团等经营探索。
⒋强化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先进的管理是集约型流通的基本点之一。国有商业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从管理中出质量、出速度、出效益。为此,第一,必须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管理者的技能。只有高素质的管理者,才有高质量的企业管理;第二,搞好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各项规章制度;第三,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资金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第四,完善企业的购销管理,提高商品购进质量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赢得市场的主导地位。
⒌提高商业科技水平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并且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商业企业物质技术条件较差,电子化程度低,通讯设备不够发达,计算机还未普及,商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提高商业科技水平。在技术设备上,要重视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POS系统、条形码应用、电子转帐作业系统,自动订货系统、电子广告等发展。尤其是连锁商店,其产生与发展有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管理上,实施“目标管理”、TQC管理。连锁商店还应建立现代化商品供应配送中心。
商业经营只有走集约型道路,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