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兽药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兽药论文

猪场兽药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兽药论文

猪场兽药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猪场论文,兽药论文,应注意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养猪效益最主要的措施是提高养猪成绩,提高养猪成绩的关键是提高猪群整体健康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养猪人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兽药和功能性添加剂,以达到防疫、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但在规模养猪的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在兽药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笔者几年来一直和基层的养猪人打交道,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供第一线养猪生产者参考。

      1.生猪防疫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防疫方案

      猪病毒病防治的主要手段是疫苗防疫。猪场防疫要参考普通的防疫程序制定适合自己猪场的防疫程序。生产种猪(公猪、母猪)防疫尽量采用普防,例如伪狂犬疫苗,可每4个月一次,一年三次,不管是公猪、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还是空怀母猪,普遍进行防疫注射。这样便于疫苗采购和利用,减少免疫遗漏现象。如果猪群某种疾病压力太大,可考虑超前免疫。猪舍环境较差,仔猪黄痢严重的猪场,也可阶段性增加大肠杆菌疫苗免疫。某些法定防疫的疫苗,不可动摇和改变,坚定不移做好。

      2.重视猪体温变化,合理使用解热药物

      体温变化是猪病诊断最重要的依据,不用体温计测猪体温,发现猪生病就注射解热镇痛药物,造成猪体温过低,影响肌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自我调节能力。猪的正常体温在38.5℃~39.5℃之间,在某种应激情况下,猪体温发生小幅度变化,可能是某些非病原微生物因素引起的。笔者2012年8月份在潍坊某猪场对35~55日龄健康保育猪36头进行测温,历时两周,结果是健康保育猪平均体温39.62℃,高于该场15头母猪平均体温39.02℃。

      猪体温比正常体温高0.1℃~0.3℃,往往因其他环境所影响,没弄明白之前不应盲目使用解热药物,更不能不测体温,只要猪发病就用解热镇痛药物。

      3.治疗时应慎用激素类药物

      在治疗猪病时,人们常习惯用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由于地塞米松有速效抗应激作用,短时间猪病症状明显缓解,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治疗时用的较普遍。

      地塞米松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人用常被用于抑制和防止药物过敏反应及某些炎症。该药副作用明显,有报道,频繁使用会影响猪体免疫机能,降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建议使用时合理利用,不可连续使用。

      氯前列烯醇对某些不发情的母猪有效,主要是对断奶后两周到三周不发情和体重超过140公斤、日龄超过240天的健康母猪。对安排母猪同期产仔和白天产仔也可选用,笔者建议:一是不宜对妊娠低于111天的母猪使用,二是胎次低的母猪减少使用或不用,防止造成猪体自身激素分泌紊乱。三是用量不宜过大,一次0.1~0.3mg。

      催产素对子宫有较强的收缩作用,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样细胞收缩,促使有泌乳功能的乳腺排乳。当用于催产时,要先检查子宫颈是否开张,子宫颈未开使用无效。顺产不应使用。剂量10个单位(1毫升),最多20个单位,40分钟左右可重复使用。治疗子宫出血时,可适量加大剂量到30~50单位,也可用于母猪产后无乳的应急措施。为了初产仔猪及时吃到初乳,可给母猪肌肉注射催产素,每次20单位,间隔20分钟可连续使用,直到仔猪吃足初乳,给后面的治疗和仔猪寄养提供有效时间。

      使用苯甲酸求二醇诱导母猪发情、输精配种无效,需等到药物因素过后的自然发情方可配种。

      4.预防和治疗猪病时要注意对症下药

      目前影响猪群健康多为病毒病,由病毒病继发或并发细菌病,呈多病因综合感染。在猪病预防和治疗前,首先要有明确的诊断,诊断方法一般采用临床诊断和病料送检等方法。送检血样和病料采集需在猪场技术人员或检验监测部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涉及所采样品的数量,采样方法,操作程序和样品储存、保管和送达方法等。送检样品不正确,检测结果没有参考价值。

      细菌性感染疾病必要时检验部门可给予药敏试验结果,对预防和治疗猪病很有意义。

      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一定范围的抗病原作用。如果细菌性病原微生物不在某种抗生素的抗菌谱范围内,或不在敏感范围内,用该种抗生素无效,或基本无效,这样不但耽误了治疗,还加重了药物中毒。

      临床上诊断应综合分析,不可依一种症状表现盲目实施治疗方案,在诊断的基础上,选择敏感药物,确定投药途径,用药剂量。了解该药物在血液中需要达到多大的浓度,半衰期多长时间,确定一个疗程几天等。例如:确诊猪弓形虫病,则可选择磺胺嘧啶钠或青霉素(但不能混用),一天2~3次肌肉注射,连续用药3天。猪沙门氏菌感染则可选择氟苯尼考,密螺旋体感染则可选用痢菌净等。

      5.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方法需要我们科学的诊断,正确的选择抗生素,合理的用量和恰当的疗程。

      低剂量促生长:抗生素低剂量使用促生长是有争议的。目前,争议也很大。事实上饲养环境差的猪,抗生素促生产效果比较明显。而饲养环境好的猪,抗生素促生长效果极不明显。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改善猪舍环境呢?笔者不建议使用抗生素作猪促生长添加剂,并且反对在正常的饲料中添加入用、人畜共用、可能对人类用某些抗生素产生同类耐药性的抗生素。

      中剂量:预防性治疗。指在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人们较普遍称为猪的药物保健。药物保健对养猪生产意义很大,但保健并不是就必须用抗生素,功能性药物更重要。如果在母猪产前产后几天和仔猪断奶后几天饲料中添加营养补助剂,如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效果非常明显。另外,根据自己猪场的环境和生猪不同阶段可选用微生态制剂、酸制剂、酶制剂、中草药和某些植物提取物代替抗生素。

      大剂量治疗:目前对猪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治疗仍主要用抗生素。抗生素抗菌谱广泛,细菌的敏感药物多,治疗时药物好选择,疗效也显著。问题是为了猪群健康,改善养猪环境没有钱,猪群保健没有钱,不去改变养猪生产工艺,不抓精细的管理,一旦猪发病了,不惜血本买好兽药。什么是“好”的呢?人用的,价格贵的,就认为是好的。不是头孢就是先锋,还有某某“一号”,某某“王”,于是乎,出现大剂量的乱用现象,病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药物中毒,雪上加霜,促使猪只死亡。

      目前,我们的养猪环境,从预防到治疗,离不开抗生素,但完全可以大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的办法首先是改善猪舍环境,改变养殖工艺,切实做好全进全出,科学的防疫,合理的营养和系统的管理措施。就目前养猪场状况,笔者建议控制处方用药,在猪群保健方面尽量少用抗生素类药物,不用有价值的人类用抗生素,特别注意不用喹喏酮类的三代、四代头孢,选择有效的替代品。

      6.采用合理的投药途径

      药物混饲:保健时多用。混饲时要注意所用药物的适口性。对适口性差的可适当增加调味剂,如葡萄糖等。要注意药物混在饲料中的均匀度,建议混饲用药选用预混剂药物,混饲要三级搅拌,使其均匀饲喂。对不同阶段的猪要采用不同的添加量。如哺乳期母猪每天可采食六公斤或更多的饲料,而妊娠前期限制在两公斤左右,添加药物时要根据采食量分别处理,以达到理想效果。

      饮水:通过饮水投药必须选用可溶于水或混悬水中的药物。对那些易沉淀、易分解的药物不可用于饮水。如青霉素,维生素C,在水中极易分解、失效,不宜于饮水。

      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相结合。例如内服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通过饲喂和饮水对肠道有效,对治疗全身感染基本无效。硫酸粘杆菌素、磺胺脒等药物,口服肌体基本不吸收。这些药物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往往收效特好,动物不吸收,无药物残留,但通过口服控制全身感染无效。

      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治疗猪病是最常用的投药途径,适宜于大部分疫苗防疫和普通治疗。对于大剂量、不适宜肌肉注射的药物或需补液时,可采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吸收快,可迅速达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但较适宜于种猪和大猪,需将猪保定好,否则难以施行。

      皮下、穴位等投药途径:某些药物需缓慢吸收,宜采用皮下注射,如伊菌素等。某些药物采用穴位注射效果明显的,尽量采用穴位注射,如流行性腹泻疫苗后海穴注射比肌肉注射效果明显。肠道炎症引起腹泻在治疗时采用后海穴药物注射效果也很好。后海穴注射时进针方向以向上30°~40°角为宜。

      在群体投药保健和治疗时,笔者提倡能口服的尽量口服,减少注射应激,降低治疗成本,预防性治疗尽量采用口服途径投药。

      7.给药间隔时间要合理

      根据猪病、不同药物和要达到的目的,确定不同的投药途径。有的药物一天一次或两天一次,有的药物则一天两次或三次,目的是维持其在猪体内的有效浓度和有效时间。药物处于低于抑菌或杀菌浓度时,特别容易让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往往我们注意了剂量,忽视了间隔时间。一天需两次给药的时候,往往上午8~9点钟一次,下午3~4点钟一次。早晚间隔6~7个小时,晚早间隔15~16个小时,晚上间隔时间太长,不能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影响治疗效果。如肌肉注射青霉素一天2~4次合理,长效土霉素则可2~3天肌肉注射一次。

      8.兽药使用应注意正确用量

      使用剂量过小,达不到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起不到抑菌和杀菌作用,还容易产生耐药性。使用剂量过大,则毒副作用大,不但浪费,更重要的是造成积蓄中毒。消化道用药,剂量过大,破坏微生态平衡,发生内源性感染,使潜伏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趁机无管束的繁殖而导致生猪发病。还可引起外源感染,让外来的病原菌无阻拦侵入,但还必须达到最低杀菌和抑菌浓度。使用时注意药物含量,根据药物含量和动物体重确定用量。不可只按容积多少毫升或重量多少克用药。个别猪场出现在使用阿莫西林时,把5%的预混剂当作70%的预混剂使用,只注意价格低,不注意含量,闹笑话事小,造成损失事大。

      除抗生素药物外,其他药物也不可随意改变剂量。例如:治疗便秘时,剂量过大造成腹泻失水:治疗腹泻时,收敛消炎药物剂量过大引起便秘;解热药物使用不正确引起体温下降,制约新陈代谢的正确进行,都会引起不良后果。

      某些药物可采用首次突击量,加大药物浓度,给病原微生物以致命打击,然后再根据情况减量和维持量。如用磺胺类药物时,这种做法收效良好。但不是什么药物都随便用突击量。

      9.药物应用要注意合理的配伍

      防疫用疫苗,除厂家生产的二联苗或多联苗,不可自行将疫苗混合注射。因为不同的疫苗佐剂各异,混合可能造成某些疫苗破坏而失效。疫苗防疫每次注射一种疫苗,几种疫苗使用时人们普遍间隔5~7天。注射细菌活疫苗和支原体活疫苗时,避免在此阶段使用相应病原微生物敏感抗生素类药物。

      预防性治疗和治疗用药,人们习惯配伍使用。某些药物配伍使用可收到相乘积的效果,某些则可收到相加和的效果。这要看所感染病菌的种类确定。但某些则属配伍禁忌,如磺胺嘧啶钠加葡萄糖会析出结晶,磺胺嘧啶在pH值低的溶液中发生理化性变化。还有些药物配伍属药物动力学禁忌,如泰妙菌素与某些抗球虫药物(马杜霉素、盐霉素等)会引起在肝脏中竞争排泄,导致聚醚类药物在肝脏中蓄积,引起中毒。

      青霉素不能与沙星类、四环素族(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联用。因为这几类药物能使细菌的蛋白形成迅速受到抑制,细菌处于静止状态,暂时停止生长和繁殖,青霉素不能发挥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基本药理作用同于青霉素,都不宜与上述三类药物混合使用。

      在日常药物使用中,牢记药物配伍禁忌,参照《药物配伍禁忌表》(略)。

      尽量避免多种药物混用,特别注意避免同类抗生素和毒性作用相同的药物混合使用。避免抗菌谱相同,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10.用药前先了解药物的成份和含量,不要盲目按商品名称用药

      由于猪病复杂,多数情况下属综合感染,使得我们的兽医工作者有时“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于是便多种药物混用,主观想法是横扫一片,事实效果正相反。在治疗用药时,应先了解前段保健和治疗用药情况和效果,避免药物引起症状改变而增加对疾病诊断的难度。

      初次药物治疗的过程,往往也是用药物对猪病的药物诊断过程,多种药物混用即使收到效果,也不清楚是哪种药物有效和对药物敏感的那种病原体引起的症状。复合用药、混合用药极易造成动物中毒,增加治疗难度。

      11.遵守药物休药期,按疗程用药

      为了防止抗生素类的药物残留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掌握药物停用时间。正常情况下,5个药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消除率达95%以上。

      但药物不同和投药途径不同差异很大,例如砷制剂往往残留时间较长,为了防止残留,一般休药期控制在4周以上,而某些消化道用药物,肌体不吸收,休药期往往不在考虑范围内。但为了防止屠宰加工过程中肠内容物对畜禽产品污染,一般休药一周以上。

      预防和治疗猪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按疗程给药,否则造成病原微生物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疾病极易复发,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一般性感染性疾病,抑菌、杀菌药物一个疗程3~4天,最少不低于2~3天,最长不超7天。连续两三天,用药无效,要考虑换药,但不应一天换一种或一天换多种药物。换药时首先考虑所感染致病病原体的属性和可能的敏感药物。

      对猪病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时,根据病情标本综合考虑采取科学的用药方案。症状较严重时先考虑治标,例如猪体高烧时,先解热治疗,缓解症状,给后面治本争取有效时间。

      联系电话:0531-82595310

标签:;  ;  ;  ;  ;  ;  

猪场兽药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兽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