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道路设计期间,应当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建立专门的设计方案,明确各类工作要求,逐渐提高城市道路的雨水储存效果,满足实际设计需求,优化城市道路体系。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设计;总体规划;应用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工程正在逐步朝着绿色化、环保化方向进行发展,并且在优化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以及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道路整体规划设计思路
在开展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活动期间,应当结合瑞士的先进经验,树立正确观念,打破传统设计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对传统道路硬化问题进行分析,消除对于排水管道系统的依赖,合理设计现代化海绵城市快速排水系统,集中处理雨水资源,以免在大雨季节出现内涝问题。同时,还要将海绵城市理念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在建立自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草沟结构等进行合理分析,利用草木的种植吸收雨水,缓解内涝问题,提高海绵城市设计工作有效性与可靠性。如图1所示,在实际设计期间,应当注重雨水生态循环系统建设机制,对雨水进行循环使用,与市政工程施工工作联系在一起,建立专门的市政溢流管网,促进雨水的二次利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解决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
图1 海绵城市设计图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1、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选择
一直以来城市道路路面都是以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为主,但在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城市道路过程中,对于城市道路路面材料则需要科学选择。为了使沥青路面达到较好的透水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让路面水从面层进入到基层,然后再排入到临近的排水设施中。路面水也可以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另外,路面水也可以经由路面渗入到路基中。这其中前两种方式解决了路面水排的问题,有利于路面径流的减少,但没有解决渗、滞、蓄和净等问题。最后一种方式对于一些轻荷载的道路可以采用,但对于一些主干路及车流量较大的重荷载道路则不宜采用透水路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加大研究力度,加快对高强度和高环保性能的沥青路面材料的开发。
2、车行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部分道路都采用了非透水性材料路面。这种路面非常容易出现积水情况,同时也会阻断地下水补给,进而造成热岛效应的出现。而在海绵城市的思想与理论中,车行道应选用透水性材料设计路面。这样将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径流走向。同时也能够有效补充地下的水资源,从而避免地下水资源的亏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路面上层应选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而中下层则选用非透水性材料。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在出现雨雪天气时,大量的与水资源侵蚀路基,造成路基的破坏。同时,这种设计也能确保雨水在接触路面以后,雨水能够沿着上层路面的横坡流人到盲沟,最终达到检查井或绿化带。在坡度设置上,纵坡控制为0.3%~6%,路拱横坡控制为1%~1.5%。
3、人行道设计
不透水路面,同样会给人行道带来许多不便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如若在经历过雨洪灾害后,没有采取相应的排水手段,那么人行道的积水,必然会造成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出现摔倒的情况。这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在人行道中的安全度与舒适度。为了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人行道的建设上,应选用透水的铺装方式,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渗人到低下。这样不仅有助于排除人行道积水,同时还能够有效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涵养地下水源。当然,如若当地的土壤透水性较差,那么可以在路基处设置排水管。在坡度设置上,纵坡控制在2.5%以内,路拱横坡控制为1%~2%。
4、排水管和排水沟的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排水沟和排水管进行设计。首先,排水管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利用直径小、颗粒小以及多孔的材料来填充排水管的四周,比如石粒等,排水管通常采用PVC高分子材料,通过多孔结构对道路积水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减小占地面积,还可以增加其协调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填充的材料很难进行清理,如果这种材料堵塞了排水管,那么排水管的透水效果将会大大的降低。其次,排水沟的设计。排水沟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排水沟与生态、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设计排水沟结构时,主要分成以下几层结构:砂石层、排水层、渗透层、土壤植被层和绿化植被层等五层结构。采用这种形式的排水沟设计,可以有效发挥渗水排水的优势,还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进行重复使用。
5、附属设施设计
(1)路缘石。在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中路缘石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将其分为了平缘石和立缘石,平缘石标高主要是和周围地表齐平,从而能够使得径流雨水流入绿化带或排入雨水口,立缘石和周围的地表进行比较要高一些,雨水的流向主要是通过漫流进行集中。对于传统的立缘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水流不能快速的流入到绿化带中,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其流动,会选择使用打孔立缘石、豁口立缘石和间隔式立缘石等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2)雨水口。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径流收集目前主要是依靠雨水口进行,其也是起点处。雨水口的设置一般是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的边缘。现在会经常因为雨水径流冲刷携带或者道路清扫等原因使得垃圾倒入到雨水口中,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堵塞,降低雨水的收集,在暴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城市内涝情况,同时也会进一步污染面源。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选择在传统雨水口的基础上加设截污装置,并且使用截污铁蓖进行清污工作,当打开铁蓖一侧的时候对于截污挂篮能够有效的将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对于道路而言,雨水口目前也被广泛的应用于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结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设计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减小了城市洪水内涝等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发挥了净化城市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和补给地下水等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雨水和积水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该理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实用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保护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对道路雨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有效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浦华友,方延勇.“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11):15-16.
[3]杜军虎.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研究[J]. 江西建材,2017(9):57.
[4]丁冲.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 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7):117.
论文作者:张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路面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排水管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