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物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美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其物流业务数量巨大,且异常频繁,因而就决定了美国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特征。
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国家之一。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文中首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后来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础。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组织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推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查和认证的组织。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逐步形成,顾客服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在为顾客提供服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特别是配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60年,美国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结合航空运输系统为美国市场提供物流服务。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物流管理的内容已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其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结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提供成品或运输服务等)、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厂商及用户稳定、良好、双赢、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口(JIT)、配送计划,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
进入21世纪,物流产业一个最有影响的变革,是电子物流给物流业带来的变化。电子物流是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电子物流功能十分强大,它能够实现系统之间、企业之间以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无缝链接,而且这种链接同时还具备预见功能,可以在上下游企业间提供一种透明的可视化功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控制和管理库存。同时,由于全面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计算机电话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因特网、无线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配送优化调度、动态监控、智能交通、仓储优化配置等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模式电子物流提供了一套先进的、集成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从而为企业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电子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前端服务与后端服务的集成。目前许多经销商都面临如何将前端的客户订单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与后端的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相结合的问题。例如:当顾客通过互联网下订单,需要物流系统能够迅速查询库存清单、查看货存状况,而这些信息又需要再反馈给顾客。在整个过程中,订单管理系统需要同仓储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密切的协同工作。为了实现后台服务以及其平行的服务功能,电子物流的前端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前端服务包括:咨询服务(确认客户需求)、网站设计/管理、客户集成方案实施等。这部分功能是用户经常接触的。而电子物流的后端服务则包括六类主要的业务:订单管理、仓储与分拨、运输与交付、退货管理、客户服务以及数据管理和分析等。
2 美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做法
(1)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美国政府奉行的是鼓励企业自由竞争的政策,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提供水、电、路、警、司法等公共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交通运输业极为发达,全国已建立起庞大的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网。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软环境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的自由竞争外部环境。同时,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反垄断法的国家,其反垄断法是世界上最齐全、最完善的。美国政府还在多边或双边国际论坛上商讨降低关税及贸易自由化,使企业能够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发展物流。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美国1980年物流费用占GDP的17.5%,1997年降到10%,节约额达5100亿美元。1999年美国物流业的产值对GDP的直接与间接贡献率达到25%。
(2)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保证了物流的高效率
美国是个行驶在车轮上的国家,其拥有的汽车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交通状况良好,很少发生塞车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例如:北弗吉尼亚交通管理中心建于20世纪 80年代,当时负责监管30英里以内的交通。20世纪90年代,花费2000万美元进行了改造,监管范围扩大到80英里以内的交通,拥有4个介绍高速公路交通状况的电台,28部电话机,有5个监控站,每个站都有自己的功能,由1个系统控制,系统是全天候的,全路段实施由计算机监控的智能化管理,监管北弗吉尼亚境内的3条主要公路,这3条公路交通繁忙,每天经过这3条公路进入华盛顿的汽车高达35万辆。为提高道路利用率,专门划出2人以上(含2人)的高载位快车道,该车道只允许载有2人以上的车辆行驶,发现1人开车行驶时,第一次罚款75美元,第二次罚款200美元,交通罚款交给教育系统。重大交通事故5分钟之内即可疏通,恢复通车。交通的畅通保证了物流的高效率。
(3)第二方物流公司在现代物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第三方物流公司从物流方案开始,到货物最终送达用户手中,实施全程无间隙服务。美国第三方物流公司数量多、规模大。例如:SCHENKER公司是个大型跨国第三方物流公司,总部设在德国,在美国纽约设有一分部,在美有44个分公司,拥有140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该公司1979年进入我国,目前,在我国的广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等大城市设立了21个办事处,专业技术人员有330多人。SCHENKER公司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所有的办公室都已经过ISO认证。从事的业务范围广泛,提供高效率的门到门的运送服务。据统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规模总量中的比例为57%,在物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4)强调以供应链为中心,发展现代物流
供应链管理强调把供应商、制造商和储存、零售商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加以管理。供应链管理考虑整个系统的利益,其管理重点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减少系统中每个环节的成本;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成本。美国大多数企业选择将本企业的物流外包,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物流市场,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如美国沃尔玛公司运用供应链管理,企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20~30次,销售成本低于全球同行,成为全球最大的百货公司。
(5)物流协会在美国物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简称CLM)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简称 CSCMP)。于1963年在美国成立的物流管理协会,是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个人参与的行业组织。美国物流协会的两次更名,则体现了两次质的飞越。1963年成立时,协会的名字是“实物配送协会”,1985年更名为物流管理协会,是由于运输和配送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这个职业从狭义的运输和仓储,发展到更广的物流领域。2005年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表明了从物流到供应链的合乎逻辑的演进。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是全球性物流业组织,拥有1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该协会是个国际性的组织,由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共同进行管理。物流协会下设国际领域、商业领域、交通供货领域、环保领域、电子商务物流,以及其它特殊需求的物流服务,还有地方分会。美国物流协会的职责:一是对物流业进行研究,促进行业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二是为会员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如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物流研讨会,对行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经验进行研讨交流;三是发行杂志和报纸;四是对新理论和业务进行探讨;五是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物流教育培训,颁发物流培训“证书,对物流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认证;六是对物流分会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另外还设有3个机构对特别具体的事情进行物流服务。美国物流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以及物流业的发展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这同美国物流协会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3 美国现代物流业的形成模式
现代物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流通领域适应生产力变化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1)美国的物流企业
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储存、运输功能为主;第二阶段是以配送为主;第三阶段是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使企业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供应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第三个阶段上,物流企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物流企业多功能化。传统的物流企业只是提供保管和运输服务,购买、仓储、运输三者相对独立,仓库的大墙隔断了购买者和运输者的联系。随着市场的发展,购买者发现自己不仅要考虑购买成本,还要考虑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 1978年以后,政府功能缩小了,美国运输业放开,国外制造商、零售商大批进入美国,竞争的加剧使得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也迫使人们寻找更新的物流方式。这就从客观上促成了仓库和运输的有效结合,也促成了物流企业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物流企业在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其间的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业务全部由物流企业承担。目前,在美国的国民收入中,物流企业的收入已经占到近1/30
二是物流企业高技术化。物流企业已不再是搬运的代名词,而是与高科技紧密相连的高技术应用产业。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流企业还处在手工作业阶段,购货与运输制单均由人工完成。订单通过电话、邮寄完成,如遇更改订单,则交易行为就要延迟。因为货物流转周期长,商品的库存量也就增大。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制造商必需有一定的商品储备。由于市场变化的加快,商品的花色品种、型号、功能不断更新,使得大批货物在仓库积压。从制造商到消费者手上这一段时间,货物有90%的时间呆在仓库中,从而造成资金占压、成本增高。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条码技术、信息分析与分拣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使储运作业流程大大加快。条码技术使分拣及运,输统计变得十分简单,而计算机系统可以准确地告知货物数量、价格和品种情况,卫星定位系统使汽车调度和到货预报非常及时有效。
三是物流企业向全球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企业正在向全球发展,如美国纽约市的APA运输公司的货代公司规模较大,在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代办处,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工作。20世纪 70年代之前的物流管理者在从事物流业务时,还无需考虑更多的因素,而今天,物流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诸如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分销商和制造商的选择,国际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国际时间、货币差别、各国的政策和条例、风俗及语言、港口条件和思维方式等,需要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使物流企业更加密切地与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高智能、高技术的产业。
(2)美国的运输系统
几十年来,美国市场销售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制造商自己生产、销售到制造商通过批发商、零售商进行销售,发展到现在的制造商直接面对零售商,使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降低,社会库存减少。但是无论发生何种变化,运输环节必不可少,而且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市场销售系统不仅需要一个遍布全国、涉及多种运输工具的网络,而且要求各种信息传递即时有效,货物送达及时准确。从这种意义上说,各类仓库实际上已成为货物的中转站,而不再是原来保管意义上的仓库。换句话说,运输已成为“仓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运输业可分为陆运、海运、空运、多式联运等几种方式,在陆运中又分为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其中,公路运输占了美国运输业的很大比重。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公路事业,在全国各地修造了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因而,使得国内货物运输能够主要由集装箱卡车来完成,1000公里内的运输,24小时即可以送达。另外,内河(湖)运输、铁路运输则主要承担大宗散装货物的运输任务,精密产品主要使用空运。在国际贸易中则更多地使用多式联运方式,其中主要是陆桥联运。例如:从日本某港到纽约港,海运需要30天,因为要穿越巴拿马运河,航程较远。而陆桥联运只需要18天,即从日本某港海运10天到达美国西海岸,然后再转陆路运输加8天即可到达纽约港,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多式联运方式同样也用于美国的国内运输。
运输形式的多样化,运输业中高新技术的应用、用户对运输服务的高标准要求等,使得运输业出现了专门化倾向。如果客户和承运单位没有精通运输业务的人才,就必须找第三方即货代公司代理。这样,在一项运输业务中,将涉及到三方当事人:一是客户;二是承运人;三是货代公司。
货代公司实际上是运输业务的组织策划者,它要替客户策划运输方式的选择、国家与地区政策性的差别、结算方式和货币种类的选择、货物的特殊包装、社会文化语言的差异、挑选最优的运价和最好的服务,还要帮助确定装运计划、保险及结算方式等。
(3)美国储运企业管理
美国的储运企业愈来愈成为社会公用储运企业,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明显趋势。传统的储运企业是制造业的附属机构,除了专门储运企业外,许多制造业企业还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仓库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库存量。社会库存不仅要考虑保证社会最低需求的最小库存量,还要考虑因顾客需求波动、花色品种变化、产品更新换代等因素而确定的变动库存量,同时还要考虑社会需求一时供货不足的情况出现时的安全库存。一般来说,当时的最小库存量为40%,变动库存量为10%,而安全库存量在50%左右。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考虑库存成本问题。加上80年代初,日本的“即时库存”概念引入美国,很多制造商减少了自有仓库,更多地使用公用仓库。公用仓库能完成同样的功能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可降低制造商的成本,还使制造商能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灵活地选择仓库。同时随着公用仓库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仓储技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可以使用条码技术、信息分析与分拣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这样,对制造商来说,储运的功能就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去,可节省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对仓库来讲,一个个制造商和采购商则成为自己集运系统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扩大业务领域。
更重要的是,制造商、销售商和储运企业三者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信息系统,有关的商品信息不再需要经过专门的信息中心来发布,而是能够直接通过三者之间的信息系统即时得到每天销售数量、在途运输数量以及库存数量的信息,从而使社会库存大大减少,使订单实现率从80年代的88%提高到96%。
随着储运企业的社会公用化,储运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储运企业内部单位之间相对独立,而现在则需要相互融合。一个储运企业的高级经理,需要掌握和协调采购部、财务部、库存部、仓库运营部、运输部的业务,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运行业务,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储运企业的信息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货信息和装货信息:库存管理和控制信息:库容信息,服务质量信息:客户查询信息:订单分配信息以及各种会议报告和记录。有了这个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储运的各项业务就有了坚实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