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小城镇雨水利用初探论文_吴晓枫,燕宁娜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银川 750021

摘要: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怎么在干旱区城镇高效蓄水与雨水资源优化利用显得格外重要。而位于西夏区的特色小镇镇北堡镇则显得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本研究以镇北堡镇为例,分析了村庄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设施情况,给排水情况,应用海绵城市相关理论方法,制定相应策略,为干旱区海绵城市规划提供合理的规划模式。

关键词:干旱区;镇北堡镇;海绵城市;雨水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镇化快速的发展,土地开发导致城市不透水表面增加,雨水无法遵循自然规律入渗以补给地下水,迅速从地表流走,从而引发开发后基地内径流水的尖峰排放率可达开发前的2-5倍。造成大部分城市出现“不雨则旱、雨则涝”尴尬窘境。同样的,短时间内汇集的雨水通过城市下水管道排出,必然会对下游的防洪排水造成影响,使得雨洪形式变得严峻。同时,污染物质大多聚集在在道路上面,由于它的不透水性植物与土壤对污染物的过滤功能大大降低,又加剧了水质的恶化,水质污染的问题便随之而来。

而基于LID等新型雨洪管理策略的“海绵城市”给城市雨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对于超标水量通过地表、水塘和湿地等排水和调蓄,提高城市的内涝防治能力,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1]。2014年10月,依据习总书记“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将城市“绿色设施”—海绵体的理念提上工作日程上来[2]。所以,此次调研以镇北堡镇为例,对其基础情况进行调研,积极探索出符合其基本情况的管理措施。为其雨洪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新思路。

2概念界定

2.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在大雨来临之时,面对短时间汇聚的雨水所产生的雨洪问题等方面具有“弹性”,即吸水性。同时在不下雨或者干旱时能够将下雨时蓄存的水“挤”出来并加以利用。

2.2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一直是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其目的是建设以可以防洪排涝的管渠,进而可以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河流之中。同时修建处理设施对雨水进行处理,目的是尽量多的将雨水就地解决和处理。

3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3.1研究框架

本次调研通过对镇北堡镇区进行实地踏勘,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深入调研,发现存在问题,并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此次实地调研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区域内的人口规模、给排水设施建设、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进行实地深度调查。是在对综合状况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题,筛选调研地区,实施针对性调研:

第二阶段:调查框架图,如图4.1所示:是在对综合状况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题,筛选调研地区,实施针对性调研:

图4.1 调查框架图

3.2技术路线

我们此次的研究技术路线为:通过对现状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对镇北堡镇区的给水设施、排水设施和绿化基础设施进行分析。

4实际踏勘调查

4.1镇区道路

镇区外部有两条主要公路,一条是镇苏公路,另一条是G110国道。镇区内部道路以柏油路为主。其中有两条南北和东西向交叉的主要道路,双向4车道,这两条道路宽30米。其余镇区内道路等级较低,宽约10米,双向单车道。

镇区内的主干道为三幅式道路,设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用绿化带分隔开来。道路的绿地率很低,绿化带里基本没有种植植物,只有行道树行道树树池土壤基本硬化,植物灌溉方式为人工定时浇灌。道路两边的人行道基本上是硬质铺装。道路绿地排水采用市政排水,行道树绿带两侧每隔50m设置一组雨水篦子和污水井。镇区外的镇苏公路则是双向单车道,道路高于两边,两边是荒地排水沟渠。

4.2镇区给水

镇区给水以前是用水塔,现在则改为自来水厂。供水则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划,建设有镇北堡水厂,以环状网为主要供水管网,采用环状网与枝状网相结合的形式,规划管径为DN100毫米-DN300毫米,确保了供水的安全和可靠。

4.3镇区排水

镇区污水排放至镇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应采用沉淀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排水沟。镇区排水体制采用不完全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道路两侧的绿地以及水体,污水统一收集至镇区东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

规划排水管线主要沿华西东西大街、华西南北大街、北京路、镇苏路等道路敷设。镇区最小管径采用DN300毫米,最大管径为DN1000毫米。镇区的污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同时其出水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处理过的污水排至镇北堡拦洪库。

4.4存在的问题

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建设中使用了过多的硬质路面与混凝土结构,缺少对雨水的收集、利用设施,而且道路两侧有一些绿地、砖铺路面但缺乏系统规划。

5.调研总结

镇北堡镇通过其深厚的文化及独特地理地貌等优势,将各种优秀资源进行整合,使得镇北堡镇成为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然而,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作为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镇北堡的建设缺乏制定配套的政策,其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沿用之前的国内普遍的建设方案和方法,如镇区路网建设与给排水、园林绿化建设分离,非但没有采用凸显地方产业、文化特色的方式,更没有运用当今国家大力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措施,长此以往,镇北堡特色小镇的建设只会与“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作为参考:

第一,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立足于本地特色产业、传统文化、地域特点,进行基础设施的相关设计和建设,创建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同时,使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

第二,勇于创新,运用先进理念作为干旱缺水区域的特色小镇,应该运用“海绵城市”相关理念进行建设,改善脆弱生态,促进雨水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张永勇,王中根,王月玲,白鹏.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5):719-731.

[2]韩雪丽.海绵城市指标体系在控规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5,28:17-18.

论文作者:吴晓枫,燕宁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  ;  ;  ;  ;  ;  ;  ;  

干旱区小城镇雨水利用初探论文_吴晓枫,燕宁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