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肺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研究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研究

张芮[1]2014年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能谱CT分析与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能谱CT参数在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各能谱参数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怀疑肺占位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EDiscovery750HD CT机进行胸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的所有患者,共有85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采用美国GE Discovery750HD CT扫描机行胸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双肺尖至肺底膈面。胸部平扫采用常规扫描方式,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采用能谱扫描(GSI)模式。在ADW4.4工作站的GSI浏览器,选择层厚为0.625mm的轴位单能图像进行能谱图像分析,所有数据均测量三次并计算其平均值。测量的指标如下:(1)病灶动脉期(arterial phase, AP)和静脉期(venous phase, VP)各单能水平CT值(40-140keV,间隔10keV)(2)病灶及同层主动脉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含量(iodineconcentrations, IC),分别计算病灶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iodine concentrations, NIC),计算公式如下:NICles=ICles/ICao,其中ICles和ICao分别代表病灶和同层主动脉的碘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动脉期(arterial phase, AP)和静脉期(venous phase, VP)各单能水平CT值、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值。使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s curve, ROC)评价和比较各能谱分析参数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恶性结节的动脉期和静脉期40keV水平CT值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的ROC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0.930和0.890,(p<0.001,=0.001)。当选择动脉期NIC为15.915时,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89.7%和80%;当选择静脉期NIC=35.76作为诊断阈值时,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97%和75%。结论:1.恶性肺结节的动脉期和静脉期40keV水平CT值、标准化碘浓度(NIC)高于良性结节。2.标准化碘浓度(NIC)鉴别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较40keV水平CT值高。3.不同标准化碘浓度(NIC)值诊断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不同。动脉期NIC选择为15.915时,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9.7%和80%。第二部分能谱分析技术和形态学特征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使用能谱分析技术、形态学分析及两者联合使用在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怀疑肺占位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EDiscovery750HD CT机进行胸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的所有患者,共有85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采用美国GE Discovery750HD CT扫描机行胸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双肺尖至肺底膈面。胸部平扫采用常规扫描方式,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采用能谱扫描(GSI)模式。在ADW4.4工作站的GSI浏览器,选择层厚为0.625mm的轴位单能图像进行能谱图像分析,所有数据均测量三次并计算其平均值。测量的指标如下病灶及同层主动脉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含量(iodine concentrations, IC),分别计算病灶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 NIC),计算公式如下:NICles=ICles/ICao,其中ICles和ICao分别代表病灶和同层主动脉的碘含量。同时由2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根据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主观评分和综合评分,意见不一致时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所有诊断医师对于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均不知情。分别将SPN的主观评分和综合评分与病灶的能谱参数比较,按照一致性原则,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综合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良恶性肺结节的主观评分。使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评价和比较单纯形态学特征和能谱分析技术及其两者相结合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大小。结果:1.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主观评分、综合评分结果:恶性结节的主观评分、综合评分均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22±0.11,2.08±0.20,p<0.001),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综合评分分别为(4.13±0.22,2.42±0.20,p<0.00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肺结节形态学特征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分析肺结节主观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P〈0.001;综合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P〈0.001。当主观评分的诊断阈值选择为3.5时,其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9%和76%。当综合评分诊断阈值选择为2.75时,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6%和65.9%;当诊断阈值选择为3.25时,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3%和88.6%。3.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结合能谱参数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分析根据方案A、方案B和方案C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均较高,分别为98.14%、96.30%、92.59%。根据三个方案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特异度均大于80%,其中方案A和方案B诊断的特异性相当,分别为90%和87%。三种方案诊断肺结节的准确度均较高。以CT形态学综合评分3.25、动脉期NIC值15.915作为诊断阈值,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最高。结论:单独使用能谱分析技术及形态学分析均可以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但两者结合使用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最好。

韩雪, 杨淑琴, 张惠茅, 周安国, 梁平[2]2006年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对39例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肺癌的CT净增值[(41·9±2·8)]Hu高于结核的CT净增值[(11·7±7·85)Hu](P<0·01);炎性结节的CT净增值[(43·6±7·7)Hu]与肺癌的CT净增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为初始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保持稳定水平;炎性结节曲线呈持续上升(无下降)趋势;肺结核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是用一种无创性方式对SPNs血流模式提供定量信息。

蔡春仙[3]2005年在《孤立性肺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优化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利用选层重建的方法改善孤立性肺结节(SPN)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评价该方法对SPN的鉴别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①对3种均质液体行CT螺旋扫描并在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多平面重建后,比较其原始扫描层面及重建层面密度值差异。②对72例SPNs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运用选层重建的方法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对其中46例获得证实的SPNs进行CT动态增强特点评价,评估其增强前后的CT值、强化峰值、SPN与主动脉的强化值比。 结果:①不同密度的均质液体同层厚的原始扫描层面及重建层面间密度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4,P=0.233);②在单层或双层螺旋CT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SPN选层重建后达到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的占96.23%。而多层螺旋CT对SPN的选层重建全部成功。③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强化峰值和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均为0.000)。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和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与恶性结节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36;P=0.823)。 结论:①螺旋CT扫描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重建不会影响均质物质的密度值测量。②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其对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能力。

韩雪[4]2006年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进行鉴别诊断,探讨该方法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 CT/I型多排螺旋CT通过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对39例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恶性结节的CT净增值比良性结节的CT净增值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炎性结节的CT净增值与恶性结节的CT净增值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10)。但是,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却不同。恶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为初始急剧上升,然后缓慢下降,最后保持一稳定水平。炎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呈持续上升,在3min内无明显下降趋势。良性结节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是用一种无创性方式对SPNs血流模式提供了定量信息。为临床诊断及恰当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叶学艺[5]2009年在《孤立性肺结节动态增强CT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增强CT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SPN患者68例,并行动态增强CT扫描。对动态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建立时间一密度曲线(TAC),测量SPN增强前后CT值,记录增强峰值(PH)、SPN与主动脉PH的比值(SPH/PPH)。结果CT强化值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良性结节与炎性结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性质,结节增强值在20HU以下提示良性,结节增强值≥20 HU,可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一个参考指标。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的优化可进一步客观反映SPN的动态增强情况,有利于其形态学的比较及CT值的测量,有望提高其对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能力。

李相生[6]2000年在《孤立性肺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不同性质肺孤立性结节(SPN)的同层动态增强曲线、增强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动态增强模式在SPN定性诊断的价值,同时,对周围型肺癌的增强峰值与其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胸部平片或外院CT片显示的SPN116例,其中腺癌47例,鳞癌 30例,肺泡细胞癌7例,转移癌4例,炎性结节15例,结核球10例,良性肿瘤3例。直径<4cm,均无钙化或空洞。7例炎性结节经抗炎治疗后病灶消失的以证实,余者均经肺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 2.CT扫描方法 应用SOMATOM PLUS S型全身CT机扫描,层厚5mm。对病灶平扫后,选择最佳中心层面,然后从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1.5ml/kg,注射速度为2ml/s,在开始注射造影剂6s后以3s的时间间隔对所选择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然后以7s的时间间隔连续扫描至7min。 3.图像评价方法 测量平扫与增强后不同时相时病灶的CT值,测量兴趣区占病灶直径的60%,如有坏死,避开坏死区。计算出不同时相时的CT增强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在不知道病变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由三位有经验的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记录上述病例的动态增强模式及其动态变化。 4.增强峰值与肺血供来源和血管密度的关系的评价 其中32例准备手术的SPN,术前行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后测量增强后第一次循环肺动脉期与主动脉期CT值。然后分别与平扫时CT值比较;术后对瘤体CT测量兴趣区取材并行HE染色,随机取5次,在放大4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5mm范围内直径0.02~0.1mm和>0.1mm的微血管数目,5次的平均值颀士学泣衫艾 中文赂要即为兴趣区对应的血管数目,井将其与瘤体增强峰值作相关性分析。 5.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由统计分析软件包肥%系统完成,以尸<0刀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结果 l.对肺癌、结核球、炎性结节增强峰值进行比较,三者两两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刀5),肺癌的增强峰值高于结核球而低于炎性结节。肺癌、结核球、炎性结节三组不同曲线形态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的动态曲线多呈慢升慢降型仔0.9%X 类抛物线状;炎性结节多呈快升慢降型O67%)或快升快降型*6.7%X 不规则形,结核球多呈一低平曲线O00%) 炎性结节达峰值的时间较肺癌快。肺癌多为4—smin,炎性结节多为]~Zmin。 2.肺癌的增强模式的构成比与炎性结节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炎性结节的增强模式的构成比分别与结核球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co引。肺癌的增强形态多种多样,直径<3cm以均匀增强门6.7%为主,直径>3cm时,以不均匀增强*8石%)或内壁不规则的周围增强*2尸%伪主,瘤体周边增强部 回 且分厚薄不一。结核球多表现为不增强*0刀%)或内壁规则的周围增强*0刀%卜炎性结节以不均匀增强N0刀%)为主。 3.增强后第一次循环肺动脉期与平扫时瘤体CT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主动脉期后各时相时瘤体CT值与平扫时CT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CT增强峰值与002~0 lmm的微血管数目关系密切,与>0刀mm的血管数目有相关性。 结论 1.增强峰值是肺孤立性结节的定性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结节增强是肺癌与炎性结节的一个指征,动态曲线对其诊断亦有参考意义。 2.在以Zml尔的速度注入造影剂1.sml从g时,肺癌的最佳延迟时间为4*,炎件结节为1_2Mn。 Z.增强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可间接反映瘤体的内部结构,对诊断很有帮助。内壁规则的周围增强是结核球的特征性征象,而壁厚薄不均且很不规则的周围 2.硕士学泣衫卫 中父狮要型增强提示为肺癌。 4.CT增强特点可间接反映瘤体的血供来源和微血管密度,从而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价有指导意义。

鲁勇, 肖香佐, 曾献军[7]2013年在《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定性价值。方法收集的5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的患者肺结节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进行平扫与增强之后的15s、75s、135s以及195s测量病灶CT值,进而观察患者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肺癌、肺炎性结节以及肺结核结节的平扫CT无显著性差异,增强扫描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小肺癌与结核瘤的CT强化程度,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小肺癌、肺炎性结节以及肺结核结节3种疾病的密度曲线形态不同。结论动态CT强化扫描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孤立性肺结节的特征,是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郭昊[8]2015年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鉴别诊断中多层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临床孤立性肺结节(SPN)通过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进行鉴别诊断,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良、恶性肺内SPN鉴别诊断的方法及价值。方法:随机性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66例符合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48例成功灌注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GE64层CT扫描仪对48例患者实施CT灌注扫描,根据SPN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恶性组、良性组及炎症组,其中恶性组患者为30例(主要病症为腺癌、鳞癌、转移癌、小细胞癌),良性组10例(主要病症为结核球、肺囊肿、错构瘤、纤维硬结),炎性组患者8例(肺脓肿、炎性假瘤、机化性肺炎),通过评估患者的BF、BV、MTT、PS、TDC及特征参数,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良、恶性。结果:本文选取的4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经临床病理学中证实,其中良性SPN者10例,恶性SPN者30例,炎性SPN者8例;炎性结节BV、MTT、PS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P<0.05),但是BF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良性结节的BF、BV、MTT、PS值均低于炎性结节、恶性结节(P<0.05)。良性肺结节呈薄壁周围环行强化或者无强化特征;炎性肺结节CT增强后强化程度一般呈多样化特征,如:周围强化、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均匀强化为肺部恶性结节主要表现。诊断恶性结节若设定BV≥4m1/100g,阈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8%、82.1%,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5.1%、17.9%,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0%、91.2%。炎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S/A)及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的CT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性。炎性结节的结节一动脉强化值比(S/A)及强化值低于恶性结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诊断良性组中有6例表现为Ⅲ型曲线,4例表现了Ⅱ型时间密度曲线;炎性组8例中表现为Ⅱ型曲线的有6例,占该组的75%,另2例TDC曲线不典型;恶性组中23例表现为I型曲线,约占总数的76.67%,4例表现为Ⅱ型曲线,另3例曲线不典型。结论:经长期临床试验证实,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可提供孤立性肺结节形态学信息,且可观察肺结节血流动力学,为临床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肺内孤立性肺结节的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鲁勇, 肖香佐, 曾献军[9]2012年在《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并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定性价值。方法以该院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共收集的5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为患者进行平扫与增强之后的15s、75s、135s以及195s测量患者的病灶CT值,进而观察患者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肺癌、肺炎性结节以及肺结核结节的平扫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小肺癌与结核瘤的CT强化程度,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肺癌、肺炎性结节以及肺结核结节3种疾病的密度曲线形态不同。结论动态CT强化扫描能够较为清晰的扫描出孤立性肺炎结节的特征,对于该项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性与恶性的有效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李理[10]2008年在《CT灌注成像技术参数的优化及其在孤立性肺结节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自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研究者对技术参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5年,Swensen采用注入对比剂后每30s扫描1次,6次扫描,共3min的扫描方式。1996和2000年,Swensen采用注入对比剂后每1min扫描1次,4次扫描,共4min的扫描方式。Chin在研究中采用注入对比剂后每20s扫描1次,9次扫描,共3min的扫描方式。Miles等在研究中采用注入对比剂后前30s每3s扫描1次,共10次扫描的扫描方式。张金娥等在研究中采用注入对比剂后延迟5.6s开始扫描,每1s扫描1次,扫描持续时间40s的扫描方式。虽然不同学者采用的扫描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扫描间隔都在3s内,随着CT扫描速度的提高,现在都倾向于1s扫描1次,扫描延迟时间0~15s,扫描持续时间30~40s。此外,对比剂注射速率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与灌注软件应用的数学模型相关。CT灌注成像技术目前应用的主要数学模型为去卷积数学模型和非去卷积数学模型两大类。前者对注射速率的要求较低,目前临床上应用4-5ml/s;后者对注射速率的要求较高,可高达10ml/s,甚至20ml/s,临床工作中需进行静脉插管。在不同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张敏鸣等对65例SPN患者进行了CT灌注研究,将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原发和转移性肺癌)、良性肿瘤组(肉芽肿、结核瘤、错构瘤、支气管囊肿)、活动性炎症组(肺炎、结核),分别测定了SPN增强的峰值、SPN增强峰值与主动脉增强峰值的比、SPN的灌注量。结果表明恶性和活动性炎症SPN增强峰值、增强峰值与主动脉增强峰值比、灌注量均高于良性SPN,但恶性和活动性炎症SPN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白荣杰等及王秋实等分别对34例肺部孤立结节(SPN)及34例肺部肿块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通过灌注软件计算相关病灶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及灌注参考值,得到与张敏鸣等相似的结果。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CT灌注成像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第一,早期的灌注技术反映了病变或器官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灌注状况,其与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较首过灌注技术相关性较差;第二,在检查过程中,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居高不下,平均高于常规CT扫描地数倍,甚至数十倍,成为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广发应用的门槛;第三,CT灌注成像技术要求患者在数据采集期间保持屏气状态,时间约为30-40秒,对于一般患者而言很难达到。第四,CT灌注成像技术根据所应用的数学模型使用不同的注射速率,临床工作中患者能够接受的注射速率成为灌注技术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门槛。第五,不同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的临床意义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通过对67例孤立性肺结节的CT灌注成像检查中技术参数的调整,探讨扫描的持续时间、扫描时间间隔、对比剂注射速率在64排螺旋CT评价孤立肺结节整体灌注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CT灌注成像检查技术参数;通过对不同性质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的研究,探讨该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及限度。【材料及方法】病例选择标准:1、首诊未经治疗,通过常规X线平片或者CT平扫发现肺内孤立性肺结节。2、结节的直径小于等于3cm的孤立肺结节。直径定义为:CT检查中,纵隔窗上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的平均值。上下径通过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MPR)图像测量。3、无对比剂过敏。4、通过呼吸训练,能配合扫描。一般资料:2005年12月~2008年1月间符合标准的恶性肿瘤患者接受64排螺旋CT灌注扫描并纳入分析者,共67例。恶性50例,良性7例,炎性病变10例。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28-73岁,平均年龄56.02±9.11岁。其中,43例通过手术证实;2例通过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1例通过纤支镜活检证实;4例同时发现全身多处转移性肿瘤。7例良性结节,其中1例经过手术证实为肉芽肿组织,6例为经过两年随访无变化者;10炎性结节均为抗炎治疗后复查表现为吸收者。病例分组:1、根据不同的注射速率分组。应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对比剂注射速率的要求不同。对于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为去卷积数学模型。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大多数在检查中采用了4-5ml/s的注射速率。此速率在一部分患者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依据笔者的观察,在注射速率为4-5ml/s的情况下,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并发症而放弃CT灌注成像检查。而当注射速率过低时,单位时间内病变或器官内,碘浓度过低,导致灌注值偏低。因此,在本组研究中,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适当降低注射速率,设置3ml/s和5ml/s进行对照观察。2、根据不同的扫描时间分组。CT首过灌注成像对数据采集的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患者的屏气能力是CT灌注成像检查的成败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扫描持续时间的选择十分重要。人体血液循环的周期一般为20~25s,为避免再循环的影响,要求扫描时间不得超过此段时间。因此,本研究中,设置扫描时间为23秒(11-32秒)、25秒(11-36秒)及30秒(11-41秒)进行比较。3、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分组。X射线辐射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为曝光总时间。在本组研究中,设置时间间隔为无间隔组、间隔1秒组以及间隔2秒组,相应的曝光总时间为30秒、15秒、10秒。由此,时间间隔1秒及2秒即可明显降低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4、根据不同的性质分组。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中根据最终的病理结果,或者影像随访标准,将孤立性肺结节为恶性结节、良性结节以及炎性结节三组。数据处理:1、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根据不同注射速率,分为3ml/s(组1)和5ml/s(组2),分别计算肺结节血流量(灌注值)、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渗透性,共四个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整体灌注定量参数,并对两组不同注射速率的四个灌注参数进行t检验。2、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选取其中的50例恶性结节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扫描时间,分为11-34S(组1)、11-36S(组2)和11-41S(组3),分别计算肺结节血流量(灌注值)、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渗透性表面乘积,共四个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整体灌注定量参数,并对三组不同扫描时间的四个灌注参数进行重复测量统计检验。3、在第三部分的研究中,选取其中的50例恶性结节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扫描时间间隔,分为利用所有图像(1组)、每间隔1秒的数据(2组),和每间隔2秒的数据(组3),分别计算肺结节血流量(灌注值)、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渗透性表面乘积,共四个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整体灌注定量参数,并对三组不同时间间隔的四个灌注参数进行重复测量统计检验。4、第四部分研究中,选取全部67例结节,利用所有图像,分别计算肺结节血流量(灌注值)、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渗透性,共四个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整体灌注定量参数,并对三组不同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的四个灌注参数进行t检验,所得结果,作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并探讨起临床价值与限度。【结果】1、注射速率为3ml/s时,恶性结节的平均血流量为49.006±42.429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3.358±4.608 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307±3.772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9.378±9.040 ml.100g~(-1).min~(-1);注射速率为5ml/s时,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52.917±61.206 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3.045±4.671 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079±3.831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8.142±7.082ml.100g~(-1).min~(-1)。两组均数灌注参数BF(血流量)p=0.249>0.05;BV(血容量)p=0.737>0.05;MTT(平均通过时间)p=0.776>0.05;PS(表面渗透性)p=0.454>0.05。四个灌注指标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种不同注射速率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灌注成像无差别。2、扫描时间为23秒组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55.531±55.870ml.100g~(-1).min~(-1);血容量值平均值为3.361±2.799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5.323±2.961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8.980±9.454 ml.100~(-1).min~(-1);扫描时间为25秒组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61.100±75.785 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3.354±2.636ml/100g;平均通过时间为5.651±3.140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8.367±7.854ml.100g~(-1).min~(-1);扫描时间为30秒组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52.917±61.206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3.524±4.564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249±3.545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8.864±8.627ml.100g~(-1).min~(-1)。三组不同扫描时间(23秒、25秒、30秒)的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血流量p=0.937>0.05;平均通过时间:p=0.111>0.05;表面渗透性:p=0.906>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种不同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没有明显影响。3、无间隔扫描组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52.917±61.206ml.100g~(-1).min~(-1);血容量值平均值为3.524±4.564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249±3.545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8.864±8.627 ml.100g~(-1).min~(-1);间隔1秒组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41.461±20.312 ml.100g~(-1).min~(-1);血容量值平均值为3.579±3.106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5.560±3.522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10.886±10.248ml.100g~(-1).min~(-1);间隔2秒组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4.487±5.429ml.100g~(-1).min~(-1):血容量值平均值为3.524±4.564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451±3.817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9.319±8.857ml.100g~(-1).min~(-1)。三组不同时间间隔(无间隔、间隔1秒、间隔2秒)的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比较中,血流量p=0.001<0.05;血容量p=0.286>0.05;平均通过时间p=0.116>0.05;表面渗透性p=0.504>0.05。血流量有显著差异,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及表面渗透性无统计学差异。4、不同性质孤立性肺结节灌注成像中,恶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52.9±61.2607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3.524±4.564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249±3.545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8.864±8.627ml.100g~(-1).min~(-1);良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41.461±20.312 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3.579±3.106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5.560±3.522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10.886±10.248ml.100g~(-1).min~(-1)炎性结节的血流量平均值为74.283±69.258ml.100g~(-1).min~(-1);血容量平均值为4.487±5.429ml/100g;平均通过时间平均值为6.451±3.817秒;表面渗透性平均值为9.319±8.857ml.100g~(-1).min~(-1)。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血流量(p=0.256>0.05),血容量(p=0.439>0.05),平均通过时间(p=0.763>0.05),均无明显差异;渗透表面积(p=0.009<0.05);有明显差异;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比较:血流量(p=0.318>0.05),血容量(p=0.953>0.05),平均通过时间(p=0.348>0.05),渗透表面积(p=0.274>0.05),均无明显差异;良性结节与炎性结节比较:血流量(p=0.003<0.05),有明显差异;血容量(p=0.306>0.05),平均通过时间(p=0.205>0.05),渗透表面积(p=0.274>0.05),无明显差异。【结论】1、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评价孤立肺结节灌注时,3ml/s与5ml/s流速所得灌注信息无明显差别,故推荐使用3ml/s的注射速率。2、应用23秒、25秒以及30秒为扫描时间进行64排螺旋CT孤立肺结节灌注成像,所得参数无明显差别,故推荐数据采集时间为11-34秒。3、由于三种不同时间间隔中血流量有差异,为了保证灌注成像的临床意义,故推荐使用11~41S连续无间隔扫描。4、应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整体灌注模式定量评价有助于结节鉴别诊断,同时存在一定的限度。

参考文献:

[1]. 孤立性肺结节的能谱CT分析与形态学研究[D]. 张芮. 郑州大学. 2014

[2]. 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J]. 韩雪, 杨淑琴, 张惠茅, 周安国, 梁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 孤立性肺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优化及应用价值[D]. 蔡春仙. 暨南大学. 2005

[4].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研究[D]. 韩雪. 吉林大学. 2006

[5]. 孤立性肺结节动态增强CT的临床研究[J]. 叶学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6].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研究[D]. 李相生. 第二军医大学. 2000

[7].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的价值[J]. 鲁勇, 肖香佐, 曾献军. 江西医药. 2013

[8]. 孤立性肺结节良、恶鉴别诊断中多层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D]. 郭昊. 吉林大学. 2015

[9].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的临床分析[J]. 鲁勇, 肖香佐, 曾献军. 中外医疗. 2012

[10]. CT灌注成像技术参数的优化及其在孤立性肺结节临床诊断中的价值[D]. 李理. 第二军医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