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性论文_全朝辉

论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性论文_全朝辉

湖南省衡南县茅市镇中心小学

[摘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而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否大面积培养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是实现中国化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的关键。文章从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模式的弊端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根据我国传统教育特点,教学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优势互补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创新人才 教学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而不退,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不滑,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所以说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老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很重要.比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颖、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是很具体、很高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呢?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

1.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或相应新产品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认为,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科学家、发明家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创造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个体自身的潜能不断得到深层次挖掘的潜能开发层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2.具有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能否转变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还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思维到产品的转化,并不说明某一个人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但具备创造思维的人还应具备创造能力才能实现创造思维到产品的转化。要具备创造能力,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敏捷的信息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化知识。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之快,知识更新量之大是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这都是在人的高度创新意识、高速创造能力驱使下制造的产物。而对它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种与之高速发展相适应的更具创新能力的状态,一个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又能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心理的学校教学状态。有人根据物理学的质能方程提出了: 知识能量=知识×知识加速度的平方×知识使用时间的平方。知识的加速度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应从知识、创新、时间三个量上来进行突破,不应偏废,否则,任何一个量接近于零,都会使乘积接近于零。尤其是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创新这个平方量。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否大面积培养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是实现中国化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界,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从两个定义看出,构成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有知识特征、学生特点、环境资料、教学活动进程序列、理论基础等几方面。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它的变革就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出发。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以其亲身体会讲道:“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正是这重要的两点,为他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奠定了基础。而这基础中的第二步──创新,不是从中国学到的。由此可见,创新,对我们整个民族来讲实在是太缺乏也太有必要了!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教育界理论专家提出了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生中心论”。

(二)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虽然在西方国家早就提出,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很少。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中心论”的教育模式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应当看到,对于我们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应用起来还有相当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2)、人文因素的缺乏

(3).教学条件的限制

主要注重:

(1)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可以说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索,并能从中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朋友。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要求学生和教师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展开讨论、对话。第二,教师要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第三,要始终用信任、赏识的心态对待学生。在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数字化的学习模型、由个别化教学模式向协作化和社会化发展、由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综合应用的复合模式,以不断地适应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资料:

(1)张建伟 陈奇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2)何克抗、李克东《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高瑞利 《从技术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发展》

(4)夏仁康、罗辉《课堂教学模式辩析》

论文作者:全朝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论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性论文_全朝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