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_李艳芳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_李艳芳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李艳芳

摘要:自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出以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创新机制逐渐成熟,引导各学科在关注教育内容落实成效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其中计算思维作为核心素养重要构成要素,需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有效落实,本文通过对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事业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计算思维主要是指学生灵活调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形式,可通过设计、计算达成简单的程序设计目标,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其有效解决编程问题奠定基础。除解决计算机编程问题外,计算思维与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判断能力及数学能力息息相关,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目的,为此探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完成教育任务

为使学生计算思维得以有效培养,教师需立足新课改教育创变浪潮,积极创新教方法,为完成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教育任务提供路径,丰富信息技术课堂表现形式,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趣味性,扭转信息技术枯燥乏味教育颓势。

例如,教师在进行“循环程序”教学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展开本章节教育内容前,向学生讲述本校兴修图书室的计划,基于图书室学生较为关注,以该案例为探究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案例中学校为完成兴修图书馆的目标,设立与之相关的建设项目,共分5个阶段完成图书馆建设任务,每个阶段为5个月,其中第一阶段以每月耗费5万为基准展开图书馆建设,5个月后进入第二个建设阶段并每月耗费8万元,进入第三阶段建设后开始耗费11万并以此类推,试问本校在5个阶段后需耗费多少承建资金?待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使问题探析更具成效,教师可启动“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同时,可针对学习难点与同伴展开讨论,营建和谐高效教育氛围,在其合作分析案例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数学表达式描述案例,同时引出循环程序定义、循环语、功能及格式等教育内容,在案例分析加持下,学生可有效理解“循环程序”及相关内容,加之思考、探讨、分析、归纳、启发等教育方法,落实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得以善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1]。创新型教学模式并无固定形式,只要其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可提高教学质量,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相符,就可以用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赋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无限活力。

二、做好计算思维培养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计算思维培养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教师需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及教育目标,做好教育准备工作,为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水平奠定基础,弥补以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充实原有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例如,教师在进行“利用数组处理成批的数据”教学时,除向学生宣讲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准备若干教学数据包,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灵活调用计算思维充分利用所学内容并解决全新问题,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营建和谐高效的空间,引导学生扩展计算思维辐射范围,提高其计算思维应用质量,有效掌握成批数据处理方法,有效落实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同时学生利用教师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展教学实训的过程,还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奠定基础。为使计算思维培养准备工作得以有效落实,教师可启动“小老师”教学实践活动,依据教育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准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一职,与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铺平道路,同时教师可依据学生自主学习实况,灵活展开课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其计算思维成长输送养料,凸显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实践价值[2]。

三、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在以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仅注重教学内容落实成效,并通过考试考核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不关注学生是否形成计算思维,及该思维应用成效,造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缺失消极结果,教师为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需以此为由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创设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计算思维可展开定量、定性分析,系统验证学生计算思维培育成效,为教师转变教育方略创新教学方法并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依据。

例如,教师在进行“编制简单的程序”教学时,除依据本章节教育内容设计考核内容,检验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实况外,还需秉持人本性教育原则,设定编程考核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学生动手实践实况,明晰学生计算思维培育成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直观感受到自身在运用计算思维时的优势与劣势,为学生调整自主学习体系,提高计算思维应用能力奠定基础。其中,以“编制简单的程序”为主设置的考核内容为“结果性评价”,以动手实践为主所设置的考核内容为“过程性评价”,使高中信息技术考核体系得以充实,教育评价体系更为健全,引导教师与学生关注计算思维培育及应用,提升计算思维培育成效,提高学生灵活调用计算思维的能力。基于过程性评价过于抽象,无法引导学生有效展开计算思维自我培育,为此教师可设定评价标准,定性、定量评价学生计算思维,提升计算思维评价科学性,凸显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丰富性,如教师可将计算思维过程性评价结果由高至低分为A、B、C、D四个层级,分别对学生计算思维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表现及情感态度设定考核标准,其中计算思维应用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对编程的理解,情感态度则主要考察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及其是否有信心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程序编制完整性,确保评价体系科学有效,为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奠定基础[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思维是核心素养重要构成要素,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秉持教育创新实践原则,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基础,灵活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在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史海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5):200.

[2] 杨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7):57-59.

[3] 李顶锐.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0):172.

论文作者:李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  ;  ;  ;  ;  ;  ;  ;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_李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