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论文

融媒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论文

融媒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李 鹏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广播电视传媒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当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过分强调专业细分,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轻实践教学、学生应用能力不足,这些都不能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弱化专业界限,树立融合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实践实习平台。

关键词: 融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为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而开设的新专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领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孤立、各自为政的媒体格局被彻底颠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逐渐走向融合。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背景下,新闻传媒各领域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亦是如此。本文试图分析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传媒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优化应用性人才培养路径。

1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提出,他认为,媒介融合根植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在两种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便可以采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不同媒体便可以通过其实现互换互联,从而产生了媒介融合。推动媒介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走向成熟,原本平行的信息呈现模式,如文字、声音、视频等都可以在同一块便携式移动终端上集聚呈现,媒介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1.2 媒介融合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1.2.1 媒介融合改变了广播电视传播方式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网民人数屡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8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较全球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我国移动网民人数也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1]。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为媒介融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诸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同时在便携式移动终端上展示;同时,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由过去的单向直线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借助互联网手段,主动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传媒行业的话语权不再由传统媒体所主导。

源于巴楚文化的《黑暗传》,被誉为汉民族的活态史诗和文化“活化石”;汉水丹江口的吕家河村,被誉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中国孝文化的摇篮孝感,中国最古老的城堡盘龙城,中国最有影响的布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故居——鹿门山,中国智圣诸葛亮的隐居地与耕读地古隆中,古代土木工程的第三大奇迹——褒斜石门古隧道、太极湖,中国最早的楚长城,这些都发生在汉江流域。

过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所遵循的教学模式与报纸、网络传媒等存在明显差异。现今,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理应弱化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树立全媒体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媒体应用能力和广泛的适应能力。广播电视编导学、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等都属于新闻传媒领域的不同专业,所谓弱化专业界限,实际上就是要在立足电视节目策划、视听语言艺术、电视摄像和编辑等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破专业知识界限,将传播学、网络传播、新媒体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课程[2]。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引导学生构建复合型的专业知识框架。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将新媒体产品设计、数字信息处理、多媒体整合营销等课程纳入选修课程体系,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弱化专业界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偏应用型的专业,尤其是在当前媒体融合不断强化的时代,如何综合运用不同媒介进行节目制作,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与其他专业类似,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同样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却对课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传媒机构的参与度也较低。学生由于较少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到媒体实习,导致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学生缺乏扎实的摄影摄像能力,后期制作技巧也较为薄弱,不懂活动策划,不擅长写作,毕业后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依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打牢学生全媒体理论知识储备,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以下主要路径。

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越来越强调科研,出现重学术轻教学、重出身轻能力的现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引进新教师的时候,也看重有没有硕博学历,有没有海外知名高校留学背景或国内名牌大学求学经历,在教师职称评审方面,也将侧重点放在学术上,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多少篇核心,出了多少学术成果,而对于教学能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则基本忽略不计。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引进和培养的教师在传媒实践领域的经验相对不足,同时教师也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及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大多是照本宣科,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即便是涉及传媒领域的案例,大多也是生搬硬套,缺乏创新。由于教师缺乏传媒领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也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强调专业细分,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培养适应电台、电视台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和模式较为单一。虽然其能满足传统媒体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但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不断深入,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而电台、电视台等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对不同媒介的理解和运用。而传统过于细分的专业划分将教学重点仅放在电视传媒方面,已经很难适应传媒环境的新变化,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对全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已经不能够满足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需要。

2.2 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

如前文所言,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介与新型互联网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同媒介不断走向融合,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但目前而言,我国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显然落后于时代,没有根据传媒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更新。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相继增设了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却较多地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传统媒体怎么与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等实践方面的阐释比较薄弱,从而使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大打折扣。

2.3 教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在融媒技术的影响下,广电传媒业态发生改变,逐渐融合了多种媒介,这就间接造成广播电视传媒组织管理发生变化。随着不同传播手段的深入融合,不同类型的媒介在内容上相互推销,资源上实现共享,全媒体的协同发布和融合发展对广播电视传媒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更好地对广播电视传媒进行管理,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及其相互之间融合的可能性及融合路径。

2.4 轻实践教学,学生应用能力不足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传媒时效性较弱,互动性也不强。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强势崛起,在抢夺传媒媒体受众、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变相地推动着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实现转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被迫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将二维码、分享、点评等要素融入电视节目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单一业态,形成融合化、集合了多种媒介的产业形态。

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1.2.3 融媒技术影响了广播电视传媒组织管理

3.1 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弱化专业界限

1.2.2 融媒技术改变了广电传媒业态

3.2 树立融合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媒体融合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融合思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仅仅应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增设媒体融合的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开展目标驱动、实践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首先要调整教材内容,紧跟传媒业发展动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拓展,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其次,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延续过去那种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通过模块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MOOC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应兼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针对目前广大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难以胜任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加以改变。一方面,可将传媒人士引进课堂,高校可立足自身实际,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聘请具有行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聘请业内专家定期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弥补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并学习相应实操技能;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进入媒体学习锻炼,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深入电台、电视台、网站、新媒体公司,了解和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最新技术,学习实用性的媒体操作技能,努力成为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媒介融合背景下学生实践实训教学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素质

1.4 随访 研究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基本资料齐全建档。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手术后第1年,对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年每4-6个月1次。截止日期2018年3月,随访期如果患者出现死亡或消失联系不上者则终止随访。

本文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PVAR模型,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法进行估计,运用面板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面板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方差分解技术实证探析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系统3个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

3.4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实践实习平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强调实践教学,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更是如此。建议高校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3],例如:建立校园广播电视融媒体实训平台和校媒合作平台等,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学生可通过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实践、校园实践平台锻炼、专业竞赛和社会实习等一系列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非常重要,双方可建立深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实习实践,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于是,第二天我们大家都说:“她要自杀了。”我们也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和荷默·伯隆在一块儿时,我们都说:“她要嫁给他了。”后来又说:“她还得说服他呢。”因为荷默自己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大家知道他和年轻人在麋鹿俱乐部一道喝酒,他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过:爱米丽小姐昂着头,荷默·伯隆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我们在百叶窗背后都不禁要说一声:“可怜的爱米丽。”

4 结语

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过于强调专业细分,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轻实践教学,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树立媒介融合的思维,弱化专业界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媒合作,强化实习实践,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0~1.0 min,5% A;1.0~2.5 min,5%~25% A;2.5~6.0 min,25%~50% A;6.0~11.0 min,50%~60% A;11.0~13.0 min,60%~70% A;13.0~15.0 min,70%~100% A;15.0~18.0 min,100% A;体积流量为0.2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40 ℃。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R/OL].(2019-07-11)[2019-11-11].http://www.sohu.com/a/326269234_120106425.

[2]李文丽.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视听,2017(12):218-219.

[3]刘涛.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坚守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9):220-222.

作者简介: 李鹏(198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标签:;  ;  ;  ;  

融媒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