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
万锦辉1 苏 浩1 万 莉2
(1.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 文章基于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围绕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协同工作等数字化手段为核心,对该平台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信息平台;服务能力
随着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的日趋完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工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重点。伴随区域内日益密切的往来,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平台[1],不断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先进适用技术转移,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下,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协同工作等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升级优化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1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1.1 成效显著
自2014年1月以来,有关项目组紧密围绕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的要求,与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推进项目工作实施。至2017年12月,已建成1个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智能会务管理系统,并应用于3届大会的召开;已建立1个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专家数据库,现有专家信息263条;已建成1个集成入侵防护系统(IPS)、网络防火墙及Web应用防火墙(WAF)、内控堡垒主机于一体的平台安全防护体系;已完成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技术供需对接系统升级优化,联结预对接技术项目 102项;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发展了10家东盟协作网络核心成员,以及与国内有关企事业科研机构发展了30家协作网络核心成员;2015年~2017年连续举办了3期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班,共培训东盟国家技术经理人31名、国内技术转移人才40名;制定完成了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管理制度1套和工作运行机制1套。
该平台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服务系统,一直不断地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化,挖掘创新资源的潜在动能,努力向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高水平看齐;为构筑起多边、开放、灵活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以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2 主要在建内容
(1)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智能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该系统的开发主要对参会人员、参会项目、票务及证件、交通住宿、展位分配、对接会现场管理和会务信息资源等部分进行整理分析,提高整体协同管理效率;让展会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服务流程,为大会召开的前期准备提供坚实保障。
英国奢侈品牌纪娜梵带着自己的“钻石鞋”在进博会上实现“首秀”。而纪娜梵也借此签约唯品会,在中国对外销售。
(2)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专家数据库的构建。自 2014年 1月份以来,参与平台建设的项目组加强了国内外的科研联系。通过与相关企事业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企事业、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合作,聚集了一批批技术转移领域的丰硕成果;最后通过有效遴选,形成了一个服务于大会的专家数据库。其中,共收集了 263条专家信息,涵盖国内及东盟国家的高层次人才。
(3)技术供需对接系统的优化。为了保证相关主体和外部资源的对接效率,项目组以全面改进各项功能为主要任务,从系统交互界面的合理设置、后台响应速度的提高、办公系统的完善等三个方面入手,给予供需对接服务一个运行高效的技术基础。在硬件设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资源共享度以及聚合效应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同时,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价值追求。
(4)信息服务平台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在需要保证数据的绝对安全的要求下,平台建成了一套集成有入侵防护系统(IPS)、网络防火墙及Web应用防火墙(WAF)、内控堡垒主机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自身抵御外来网络攻击的能力大大提高,科技信息资源更加安全可靠,为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安全保障。其中,入侵防护系统(IPS)实现了准确监测网络异常流量,自动对各类攻击性流量、应用层威胁进行实时阻断;网络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过滤恶意攻击,关闭未使用端口,防止不明入侵者的所有访问及通信;Web应用防火墙(WAF)实现了双向数据检测,对网络层、页面服务层及应用层双向数据进行检测和保护,降低站点安全风险;内控堡垒主机为平台运维提供统一框架,整合应用系统、网络设备、主机系统,确保合法用户安全、方便地使用特定资源。
(5)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的布局。自2014年1月份起,项目组成员先后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及国内的企事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进行联络,探索共建协作网络合作。截止2017年12月31日,已发展了10家东盟协作网络核心成员,30家国内协作网络核心成员。根据业务需要,中心委托广西国宏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柬埔寨、老挝两国进行业务拓展。主要进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推广,为中柬、中挝“走出去、请进来”的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宣传推荐、政府联系、应急措施等多方位服务,探求两国企业在科技供需等方面的合作机遇。
(6)国内技术转移人才的规范化培养。2015年至 2017年,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东盟国际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共培养了国外技术经理人31名,国内技术经理人40名。这标志着广西在人才培养上正迈入重要阶段。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将逐渐成长为推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的核心队伍。
该系统致力于以服务为宗旨,以管理为基础,以互动为纽带,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为访客提供人性化服务。为提高对接系统的用户体验度,分别针对下列软硬件设施进行优化。
当前,智能化会务系统应用场景广阔。在一定水准以上、有投资能力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使用移动终端在局域网内建立的会议交互场景应用,实现多方对接、资源调配等便捷办公功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智能会务管理系统,具备参会人员信息管理、参展项目信息管理、票务及证件管理、交通住宿管理、展位分配管理、对接会议现场动态管理、会务信息资源整理分析等功能模块。可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和标准化解析。在系统架构方面,其自身具有系统安全性较好、设置灵活、兼容性好等特点。并设置严格的权限功能,甚至可细化到字段级,不同权限的人员只能看到自己有权限访问的字段内容,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为进一步确保数据安全,项目组在服务器上部署了网页防篡改系统,阻止非法的网页修改行为;安装防病毒软件,对病毒和木马入侵实时监控。除此以外,还采用了数据库防火墙为系统后台作防护,实时监视数据库访问,实施访问策略,对异常的行为进行实时告警,并帮助防止来自于内外部的数据库攻击行为。该系统通过“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形式有效联通科技与经济的节点,对数据导流进而集聚了海量的技术需求数据,以智能辅助和开放架构吸引众多投资团队、技术专家等进行技术需求线上交易对接。如此一来,降低了用户业务成本,简化了服务程序,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释放了平台的资源聚合引力和供需对接效能。
不可否认未来是科技的世界,于是很多公司关注科技,强调它们的产品对人类很有用处,甚至可以改变人类;但有时却忽略了人类的需求,可能不只科技。
(2)促进校企联动。借鉴国内先进区域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成功案例,迎合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产学研金政服”的协同创新。
2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能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2.1 存在问题
对处在上升期的服务平台来说,专家智库即是人才引进的“望远镜”和“探照灯”。项目组根据东盟企业的技术转移特点,开展调研,整合筛选中国各省区及东盟国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核心成员的专家资源并创建数据库。同时搭筑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协同和集成线下的各类技术转移主要实体和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人才队伍,使智库成为中国和东盟间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信息平台共建、对接活动组织、配套服务提供的主要力量。设立一个与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匹配的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系统,为有关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提供高效的检索及咨询服务,有助于用户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更能为破解“精准引才”问题提供人才大数据支撑。
2.2 合作启示
(1)通过国际性会议深化市场联系。激发各参与主体有效互动,达到充分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市场扩张,营造开放的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
众所周知,“互联网+”浪潮兴起后,平台概念和模式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发光发热。毋庸置疑,技术转移平台是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整合、服务、承载等作用,是促进技术转移行动的重要抓手。那么,探究如何打造理想的平台运营模式,发挥平台的特性及功能等深度思考,是平台运营主体遵循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方针、正视自身发展定位的积极响应,也是研究开发人员仰望前沿科技走势、志在引领行业创新的价值指向。
(3)加大重点领域合作力度。如农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等项目;有意识向技术链、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高效对接的创新全链条服务拓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8)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服务系统的运作。根据中国—东盟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东盟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的共性需求,项目组在“原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增加孵化器服务,为互联网+中小企业出海服务。除完成项目指标以外,项目组还委托南宁市达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服务系统”(一期)。将孵化器提供给创业企业场地、设施、培训、资讯、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业务。通过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实现功能高度集成和信息资源共享,使其成为孵化器管理者和创业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创业导师之间高效的交流平台,为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目前已完成该系统的第一期建设工作,并于2016年5月底完成研发并上线投入使用。该系统一期功能包括两个部分:企业孵化服务管理系统(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4)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平台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的安排,重点举办先进技术展、创新合作论坛、对接洽谈会、培训班、人才交流等活动,加强技术转移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举办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强调队伍的活跃度,力求目标明确、构架开放、主体多元、资源丰富、模式灵活、服务高效。
(5)完善中心信息平台建设及强化对外宣传,运营并维护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官网及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网站。面向东盟国家网上技术市场的运营建设,平台将围绕工作目标与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有机结合,努力进行大胆创新的探索。
3 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协同工作等数字化手段为引导的五大发展路径
近年来,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下[2],中国先进创新技术纷纷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上实现了诸多突破。显然,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协同工作等数字化手段为引导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向中国、东盟用户提供高效、准确的技术转移服务的有效举措,为促进区域内的科技信息流通和技术双向转移持续赋能。目前,发展路径主要围绕下述五大方面而展开。
3.1 智能会务系统提升技术转移信息服务新效率
即便真的是校园霸凌事件,“打回去”也早已不是推荐的处理方式。作为被欺负和霸凌的孩子,其实也有更多更安全的处理方式。作为本来就弱势的一方,得不偿失,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暴力反抗可不是最优的选项。
3.2 国内外专家智库助力技术转移信息服务新思考
首先,项目缺乏延续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单位由于缺少具体项目和对外合作课题的支持,致使同外方建立合作关系后,进一步具体、深入合作交流的后劲略显不足,虽然搭建了合作骨架,但合作内容单薄;虽然建立了专家数据库,但后续缺少交流跟进;虽然建立了大会智能会务管理系统,但系统的灵活性还有待加强。其次,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吸取彼方的优良经验。最后,水平较低。对实施人员的交流能力、应用外语、专业知识等提出更高要求;另外,平台的管理和运行积累的经验还不多,仍在探索之中。
我挣脱开,骂他。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都快老死了,还说要跟我结婚。我顺手用楼道里的煤球砸他,弄得他一身都是黑煤印,灰溜溜地走了。我不怕找不到他,这个畜生肯定还会再来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招生结构、教育模式和技能培养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学位证书体系,明确应用型本科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加强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科学规划这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创业就业和个人发展方面提供不同阶段的人生规划,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3 供需对接系统升级优化技术转移信息服务新体验
(7)1套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管理制度和1套工作运行机制的制定。根据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网站的运营模式,并结合技术转移协作网络运行管理工作的要求及单位的实际情况,项目组委托桂林理工大学已制定完成了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各一套。
(1)改进系统各项功能。升级改版后的系统包括技术需求、技术供应、其它三个子栏目,用户进入相应的子栏目之后可以查看相对应的供需列表,列表显示需求名称、国别、所在领域等信息。同时增加了支持关键字模糊搜索;支持行业领域、国别搜索;支持中英文两种语言同时发布,中文版显示中文发布内容,英文版显示英文发布内容等新功能。
(2)优化系统交互界面。整个系统的交互界面优化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使用户在浏览网站时精准查找自己所需信息。子页面的设计合理,使用户查看详细内容时能够专注阅读,不易受其它信息影响。
(3)完善办公系统。根据工作业务开展的需求,项目组在统一开放的应用支撑平台和三大框架体系内,建设基于统一的机构用户、办公业务和电子文件的办公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实现个性化首页、日常办公、内部文件、办公管理、资料管理、办公统计、权限管理、应用安全等办公系统的性能更新。
由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存在超大的模型规模、壳体之间存在多个法兰对接触、大量螺栓预紧力模拟等特征,常规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现有硬件条件下进行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分析时对反应堆压力容器进行假设和简化。我们开发自主有限元软件,尽可能对反应堆压力容器进行整体建模,在进行不同工况下压力容器的应力和变形分析时考虑接触和螺栓预紧等关键问题。
3.4 协作网络布局开启技术转移信息服务新态势
正如《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中所提及:“加速技术转移载体全球化布局。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协作和信息对接平台……加强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技术双向转移通道。”因此,平台以开放共享理念普惠广大创新创业者为主旨,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发展10家协作网络核心成员[2]、30家国内协作网络核心成员,拓展协作网络资源和服务渠道,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纬度、更深层次增强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融合。实际上,技术转移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汇聚地区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的能力呈正相关,只有“无国界”的开放心态,才能形成“无国界”的共赢局势。
3.5 人才规范化培养注入技术转移信息服务新力量
平台的专业性,一部分体现在运营主体“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资质上,更体现在专业团队、标准规范,以及创新研发潜力等方面。高水平专业化服务体系的打造,需要经过长期积淀与试炼。在举办3期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班之后,培养了70余位国内外的技术转移人才。由其组成的队伍在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的“企业需求调研和精准定位,寻找先进适用技术(或专家、合作研发单位)、技术评估评价、商业策划、供求双方诉求磨合对接、保障合同履行”等若干重要环节都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的成熟运作,技术经纪人团队为线下体系支撑的独到专业优势会日益凸显。
另外几个非典型的抗抑郁药物是安非他酮,阿戈美拉汀,维拉佐酮,依匹哌唑。安非他酮除具有去甲肾上腺再摄取抑制活性外,还有多巴胺再摄取的弱抑制活性。阿戈美拉汀为褪黑素受体1(MT1)和MT2的激动剂,且对5-HT 2C受体具有拮抗活性。凭借其创新的褪黑激素作用模式,它被认为对睡眠质量有积极疗效——失眠通常是抑郁症的共病。维拉佐酮既类似于SSRI药物,又对5-HT 1A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依匹哌唑是多巴胺D2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并被归为5-羟色胺-多巴胺活性调控剂类别。
【参考文献】
[1] 李婷.促进广西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4,16(2):127-131.
[2] 周仕兴,陈玲艳.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播下创新种扩大朋友圈[N].光明日报,2019-4-01.
Analysis on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 Capability of China-ASEA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China-ASEA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gital means such a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collaborative work,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main path to enhance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he platform and its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ina-ASEAN; technology transfer; information platform; service capability
【中图分类号】 F7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19)05-0158-03
【收稿日期】 2019-03-15
【作者简介】 万锦辉(1978-),女,广西玉林人,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工程师,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苏浩(1969-),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万莉(1986-),女,广西玉林人,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从事知识产权研究工作。
标签:中国—东盟论文; 技术转移论文; 信息平台论文; 服务能力论文; 广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论文; 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