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标的特征、功能及制定_过程管理论文

论目标的特征、功能及制定_过程管理论文

试论目标的特性、功能与制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特性论文,目标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标,就其词义而言,是指“意欲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目标既可以是外在的实体对象,如完成一定的数量、质量、工作量指标或者奖金、奖品等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的或理想的对象,如达到一定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学术水平或者荣誉、赏识等精神鼓励。多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分别在其专著或论文中以不同的学科或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目标”进行了探索和界说。本文拟对目标的特性、功能及其制定作一探讨。

所谓目标,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预测为基础,以动机为诱因,按一定价值观所确立并力争实现的最终结果的标准、境界或状态。它是一个组织管理诸因素的联结点和归结点,也是管理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此而言,目标具有以下七个主要特征。

(一)目标的主观性。目标是观念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预想,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趋势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集体目标,都是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换言之,目标并非他人强加的东西,而是“我”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据此特性,按目标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现实状况,可分为定能实现的目标,可能实现的目标和不能实现的目标三种。

(二)目标的社会性。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目标,都不会纯粹是个人意愿的表现,甚至也不是组织自身所能完全决定的。因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任何组织都是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和活动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一个组织的目标不能仅仅满足组织本身的需要,还要顾及到大系统乃至社会整体的利益,因而目标的制定必然具有社会性。只有那些反映社会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才是正确有效的目标。

(三)目标的层次性。社会中的各级各类组织是有层次的,因此组织系统的目标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属性。一般说来,实现上一层次目标的措施,便成为下一层次的具体目标;下一层次目标的达成,也是上一层次或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层次越高,目标越具有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层次越高,目标越具有战略性和概括性:层次越低,则越体现出战术性和具体性。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目标的从属性,如整体目标决定部门目标,综合目标决定单目标,长期目标决定中短期目标,集体目标决定个体目标,战略目标决定战术目标。

(四)目标的先行性。目标是一种期望值,无论计划期长短,都是实现者对未来的一种期望、预测和构想,是计划要达到的预计量。因此,目标必须具有先行性、超前性、预见性,必须注意以现有的基础情况和控制参数为基准,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与协调。

(五)目标的可分性。所谓可分性,又称可分解性,指的是那些具有较高、较大的总括性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单项性的或低层次的一些局部性目标,如校风建设目标可以划分为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分和干部与职工的工作作风等单项目标。目标分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时间顺序分解,即定出目标实施进度,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控制;二是按空间关系分解,即从纵向上将目标逐级分解到每一个管理层次,从横向上将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目标分解的方法,常用的主要有指令性分解和协商式分解两种。其实,目标的层层分解,就是目标的具体落实过程。换言之,目标的层层落实,也就是目标可分性的具体要求和具体表现。

(六)目标的向量性。目标是一种有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三要素所构成的量,即向量或矢量。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目标方向的正确性,因为管理绩效=目标方向×工作效率;其次,必须有具体的目标项目,达到的具体标准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如用公式表示,则为:目标=目标项目+达到标准×评价指标,不能只用空洞的、泛化的、口号式的语言来描述目标,因为向量不仅有方向,还有描述其大小的具体数值;再次,必须正确确定目标作用点的位置,如学校要把目标作用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干部要把目标作用点放在廉洁勤政上等。

(七)目标的阶段性。任何目标,都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定的结果或成果。也就是说,目标总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的。一般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对长期目标进行阶段性划分,益处甚多:其一,能够使目标的达成期限更加具体化,从而使人们具有特定的时间约束,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实现其目标而争分夺秒,努力工作;其二,能够避免目标实施过程中各阶段任务不适当的畸轻畸重、畸急畸缓;其三,有利于检查每一阶段目标的进展情况,以便与奖惩制度相配合,及时地奖勤罚懒,扶正抑邪。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目标的主要功能是:

(一)启动功能

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人的动机推动人的行为。而需要——动机——行为这一行动链条决定性的前提则是自觉目标的确立。没有明晰正确的目标,就没有实际有效的行动。目标对行动有着“引火线”式的引发作用和启动作用。

(二)导向功能

所谓目标的导向功能,是指目标能够引导行动而指向特定的方向,在行动的过程中,它能对人的认识、情绪、意志等按照指向去进行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的态势和完整的内容。可见,目标是为实现管理职能所树立的方向标。目标的导向功能,要求目标应具有正确性和明确性。因为只有正确而明确的目标,才能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热情、催人进取的作用。

(三)激励功能

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和鼓励。目标是激发人们动机的诱因。其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被管理者来说,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奋斗目标,可以起到吸引、鼓舞和推动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作用;二是对管理者本身来说,目标可以提高他们管理的自觉性,激励他们把各个部门、各类成员为实现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所展开的活动置于自己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之下,并努力争取管理工作的最大效益。

(四)衡量功能

所谓目标的衡量功能,是指用既定出的可及、可控、可比、可检的目标标准或可计量的具体指标去衡量和评价工作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包括总体目标的标准和具体目标的标准。这些目标标准,既是为管理活动所树立的方向标,又是检查与评估工作成效的衡量尺度和具体指标,比如,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指学校各项具体工作质量标准的总和。如果没有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具体工作质量,也就不可能有总体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和发挥各个具体目标的衡量作用。

(五)聚合功能

就人类活动的直接形式而言,既有个体的单独活动,也有群体的共同活动。对组织来说,只有有了共同目标,才可以使人们相互聚合在一起,使组织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在此,目标起着聚合与联结众人的纽带作用,这就是它的聚合功能。当然,将各个个体聚合与联结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因素无疑很多,但最根本的,则是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和谐一致。只要各个个体的目标相同,这就具备了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在管理过程中,要使全体职工同心协力,行动一致,关键就是要使大家的个体工作目标能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

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通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意指捕鱼先要疏通好水域,捉鸟先要种植好树木,如此才能达到最后的“鱼聚”和“鸟集”。同样,我们要圆满完成一项任务,也要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实施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

(一)制定目标的依据

目标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指针,它规定了管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质量和水平,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并对其成败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目标的制定,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所规定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和科学理论,根据本单位的主、客观因素和条件,提出目标方针,建立指标体系,制定具体措施。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置身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中。其中,方针政策是制定目标的根本依据;上级要求是制定目标的基本依据,科学理论是制定目标的理论依据;客观因素是制定目标的外部条件;主观因素是制定目标的内部动因。它的建立,必须以社会性质、客观规律和主客观条件为依据并受其制约和检验。目标也只有真正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时,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前导、内因和动力。

(二)制订目标的原则

1、指令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定目标,应本着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领导者依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一个初步的整体目标构想,草拟成文,发到下级讨论,征询意见。然后,下一级再把初步的目标框架报上来,领导者再在汇总下级目标的基础上修订总体目标;最后,下级再根据总体目标改进自己的具体目标。上下结合,集思广益,既保证了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全面性与关键性相结合。制订目标,既要注意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所谓全面性,是指制订的目标要能反映本单位的全盘工作,体现本单位的基本任务;所谓关键性,是指目标不能包罗万象,应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使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的精力优先集中在重点和关键性的工作任务上。

3、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确定目标时,必须使本单位目标与上级行政部门目标相辅相成,使分目标与总目标协调一致,同步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本单位的情况,使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既能保证上级目标的实现,又能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能。

4、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目标是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动力。现代人普遍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要求,愿意承担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利于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如果目标的实现不需付出多大努力即唾手可得,就没有激励作用。当然,目标订得也不是越难、越高、越奇越好。如果目标水准太高,不切实际,达成无望,就会使人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因此,目标的高度和难度要适当,使人们“跳一跳,摘着桃”,把挑战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

5、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在一个组织系统内,成功的目标管理必须是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目标达成过程中工作的失误甚至失败,往往是个人与组织离心离德、背道而驰的结果。因此,在制订目标时,既要保证组织的整体目标,又要重视职工的个人目标,并努力把二者融合、协调起来,使之方向一致、相得益彰。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虽然目标是对未来的质的描述,但切忌空洞、笼统。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①毛泽东也曾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的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②口号式的、大而空的目标,一是难以实施,二是不便检测,三是无激励作用。因此,制定目标应尽可能地具体些、量化些,尽量采用定量的指标描述,并使定量与定性相互补充,以便使人们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努力有方向,检测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奖惩有细则。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6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2页。

标签:;  ;  ;  

论目标的特征、功能及制定_过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