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宓[1]2004年在《楚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进入21世纪,教育国际化、知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凸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逐步形成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并进入以大众化、规范化为特征的迅速发展时期,楚雄彝族自治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按中央电大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开放教育试点》(简称《试点项目》)的要求,不论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是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远程教育软硬件的建设和实践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7月,收到云南省电大根据中央电大要求下发的《试点项目》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调查表,笔者即以2000、2001、2002、2003 级远程开放教育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和随机抽样团体施测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文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师生的参与状况、态度感受、学习方式、教研教改、教学收获、困难和期望、媒体使用和对教学计划及其实施的意见等因素,且对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对策探讨和建议。
佚名[2]2014年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文中提出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
王景政[3]2005年在《《开放英语1、2形成性考核及学习档案》使用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以云南电大云南大学教学点、昆明电大宜良工作站、楚雄电大分校和思茅电大分校学习“英语I(1)(2)”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4名学习者。根据对学习者使用《开放英语1、2形成性考核及学习档案》册的情况分析,数据显示《形考册》的使用普遍受到欢迎,具有指导性,对完成课程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习者建议精简“学习记录卡”等内容,增加对考试更具针对性和联系性的练习,以完善《形考册》。
马忠宏[4]2013年在《高中艺术特长生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高中艺术特长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更希望为国家进一步规范培养、选拔艺术类人才提供借鉴与参考。首先,本研究对学生管理、高中艺术特长生、高中艺术特长生管理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从管理对象、管理体制、管理人员和方法等叁个方面调查研究和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特长生的管理现状。其次,本研究分别从高中艺术特长生管理体制缺乏适应性、管理理念缺乏时代性、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等叁方面分析了高中艺术特长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叁,本研究分别从班级教育管理的视角、学校管理学的视角、建构主义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等四个方面对高中艺术特长管理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将理论与楚雄师院附中培养高中艺术特长生管理的实践相结合,本研究从转变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及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叁方面,对高中艺术特长生的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康健一[5]2013年在《楚雄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云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与之相配套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也建立了起来。考试实施几年来,对建立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督促学校严格执行新课程方案,规范高中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能否得到正常发挥,考试的结果能否最大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维护好考试的信度。这完全依赖于考试的管理是否科学,组织的运行是否流畅。因此,笔者希望在本论文中对楚雄地区考试行政管理部门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参与考试组织管理的人员和参加考试的考生群体进行研究,明确阻碍楚雄地区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负面因素,并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合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本论文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考试组织管理中关键环节的配套机制建设。主要研究如何做好考试组织管理工作中一些关键环节的配套管理机制建设,以提高考试工作的规范性;②考试现代化管理的途径。主要研究现代化技术对当前考试组织管理的积极影响;③如何有效对考试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主要研究考试管理人员自我发展与考试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路径;④探讨提高考试行政管理部门自身的发展,提出完善的具体措施。本论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并配合文献法、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问题的调查活动,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总结。据此,论文的研究结论对当前考试行政管理部门在人员培训、现代化考试建设和相关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措施。本论文通过对楚雄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与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①根据楚雄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关补充性管理规定的缺失现状,提出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的建议。②当前考试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与现代化考试工作要求的不适应性矛盾突出,有必要加强考试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③考生作弊呈高科技手段的新特点,给传统的监考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考试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投入高科技的防作弊装备,从标准化考场的使用、防伪贴膜技术等方面加强应用。④传统的考试组织管理模式制约着考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考试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考生为中心做好自身的结构调整和职能扩展,在考试报考、政策宣传等方面做好考生的服务工作。⑤试卷的安全保密工作现阶段仍然存在漏洞,因此需要从高科技辅助和细节管理两个方面加强保密工作,确保试卷安全保密的万无一失。
徐昕[6]2013年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赋予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身,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研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基层党建,不仅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对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切实指导,还可以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论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真收集了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文件材料与数据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内众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把握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成绩和亮点进行了总结,获得了新的宝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十章,分叁个层次,论证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叁个层次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第一个层次是理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实证分析,第叁个层次是经验总结和工作创新。第一、二章属于论文的第一个层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概括了我党90多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与经验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理论的论证。第叁、四章属于论文的第二个层次,立足于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实证调查和问卷分析,概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特殊性问题和原因。第五、六、七、八、九、十章属于论文的第叁个层次,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典型案例为支撑,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观点。本论文研究力求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论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最新的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较为典型和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规律、经验指导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践,又通过调查研究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特殊问题和典型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理论观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创新基层党建,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方法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党建,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为精神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叁是研究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个案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党建的基本理论、规律、经验,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党建工作实际,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经验与思路。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证性研究,对于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索。
聂迅[7]2016年在《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治理”是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2013年末,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对“国家治理”的含义作出了重要阐释。随后,该研究得到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诸多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本论文以历史学的研究视角,认为今天的国家治理与历史时期一脉相承,“治”与“理”二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带有国之治乱与国之管理的含义,是国家对地方治乱之后管理制度的建构及政策方针的实施。为此,本论文选取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这一时段的特殊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手段,从叁个角度探讨了清代滇东南区域国家治理的进程:行政区划的建立、边疆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这叁个方面相辅相成,层层递进。首先,国家在进行改土归流以后,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设置,仿照内地的城市格局设治、筑城、挖池,还有学校、仓廒、养济院等公共设施,标志着国家行政权力的进入;其次,为保障日常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及稳定边疆民族社会,作为清代国家常备军之一的绿营兵正式驻防,并在各道路交通节点设置了汛、塘、关、哨、卡,形成了严密的军事布防网络;再次,鉴于边疆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复杂性,清朝政府一方面将内地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移植与模拟至该区域内,另一方面适当保留了部分民族社会结构,将其与内地基层组织结合形成共同治理,并逐渐发展农业、开采矿产资源,正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此外,地方政府还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与公共事业,增强了边民的国家认同感;最后,当晚清滇东南遭遇法国殖民者的入侵面临边疆危机之时,特别是涉及界务纠纷时,从中央政府到封疆大吏能够做到寸土必争、守土有责,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强烈责任感。概言之,本文以清代滇东南区域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从行政区划的设置、边疆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这叁个专题作了探究。虽各有侧重,但主要是从行政、军事、社会来讨论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进程,指出清代完成国家建构和边疆治理是通过“治乱”(武力平定与统一)——“理正”(恢复民族社会秩序)——“善后”(全面建构边疆治乱制度体系)——“一体化”等几个阶段;通过对改土归流后边疆筑城运动以及边疆城市的内部格局特点研究,探讨了国家治理机构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地理演进特点和历史进程。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此来不断消融边疆与内地的差异,达到二者一体化的进程,从而更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楚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情况调查研究报告[D]. 唐宓.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2]. 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 佚名. 全国新书目. 2014
[3]. 《开放英语1、2形成性考核及学习档案》使用调查报告[J]. 王景政. 云南电大学报. 2005
[4]. 高中艺术特长生管理问题研究[D]. 马忠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5]. 楚雄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D]. 康健一.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6]. 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徐昕. 云南大学. 2013
[7]. 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D]. 聂迅. 云南大学. 2016
标签: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国家治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