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新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首往事,踏入教坛最初的三四年时间,初上讲台的那份羞涩、课堂基本功的锻炼、教学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是一段最令人难忘,也最磨炼教师的时期。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如何在最初的三年时间,利用科学、高效的方法,力促教学和教研方面的专业成长,尽快踏上名师成长之路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愿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教师专业成长之道。 一、注重中学生物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 生物学是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初中和高中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共同构建起较为系统的中学生物学。善于学习、积极充电,改进教法和学法,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的重要途径[1]。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无论是在哪一个年级任教,都应从自己做起,主动掌握整个中学生物学体系,认真阅读初、高中生物学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探索初、高中相关章节的教学衔接。笔者有幸完成了一轮高中生物学教学后,转而在初中任教了一轮,再次回到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岗位,这种大循环教学的经验对于促进教师对整个中学学科体系的把握非常有利。对于新入教坛的生物学教师,更要扎实地推进此项工作,注重中学生物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 二、高效利用权威期刊 《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等杂志应该成为生物学教师必订的杂志,每期必须仔细研读,这样你就能迅速占领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把握生物学教育改革的脉搏,全面了解生物学教育的形势,迅速吸收教育经验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新入教坛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去了解国内生学物教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着手组建属于自己的教研资源库,高效利用期刊文献资源服务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一)国内主流生物学教育类期刊介绍 目前全国生物学教育类的主流期刊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生物学通报》,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生物学教学》等五种。这五种杂志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一般的中学图书馆都有订阅,学校生物学科组的教师也可集体订阅。这是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注入新鲜血液最为直接的来源之一,对于一名新教师,考虑到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及时间问题,建议关注2~3种主流生物学教育类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追寻最新、最前沿的生物学教育教学印迹,站在高水准的平台上,融入时代潮流中去,才能与时俱进;也只有从一开始树立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才能沐浴着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幸福感去面对工作中的艰辛和挑战。 (二)组建电子版的“个人教学教研资源库”,反复、高效利用资源 拿到手里的期刊,如何充分、反复、高效地发挥它的效用?很多教师走马观花般的浏览期刊,有时候碰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才深入学习,读完之后很少去思考反复利用的问题。笔者从走上教学岗位第二年开始,充分利用了学校征订的《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三种杂志,不错过任何一期。在整理和分类方面,积累了如下较为便捷的经验,组建了“个人教学教研资源库”,为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准备了翔实的资料。 首先,将纸质版的期刊拍摄成电子版的图片,做好前期工作。整理期刊资料的时候不必通过复印、扫描等繁琐方式,可以直接使用像素较高的相机、智能手机对一期杂志中自行挑选的论文进行拍摄,图片导入电脑后,用论文的名字对每一张图片进行重命名。 其次,按专题组建“个人教学教研资源库”。每本杂志都会按专题进行分类编辑的。 例如,《生物学教学》杂志分为“国家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国外教育动态”、“现代教育论坛”、“信息技术应用”、“考试与命题”、“科技活动”、“生物学科学综述”共十大专题。生物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需要按专题组建自己的“教学教研资源库”。笔者自己构建了“章节教学及设计专题”、“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国外生命科学教育专题”、“中考备考及真题分析专题”、“高考备考及真题分析专题”、“生物学联赛专题”等。每一个专题可细分为小专题,小专题下按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以“章节教学设计专题”为例,构建了整个初中和高中每一节课的微专题,并用课题名称命名该微专题。 最后,对拍摄并且重命名的期刊论文进行分类汇编。每月一期的杂志,一年累计下来就有12期,如果要从一堆的杂志中找出曾经看过的那篇文章谈何容易?只有对期刊论文进行分类汇编,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它、利用它。对拍摄并且重命名的期刊论文,将其放置到“教学教研资源库”相应的微专题下面。以《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10期《对“细胞信息传递”部分理解误区的解析》一文为例,将其放在“章节教学及设计专题”-“高中章节教学及设计专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章节教学及设计专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章节教学及设计专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B3.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此外,与“信息传递”一节相关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的论文资料均放在最后的微专题文件夹里面。假以时日的积累,关于“信息传递”一节的教学资源就会丰富、新颖,方便而且可以反复利用,达到高效利用的目标。 三、拒绝“拿来主义”,备课要有自己的思路,并不断修正和升级教学设计 对于一节新课的初次备课,很多的教师会直接采用“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或者从学科组那里复制课件,草草修改即作为自己的教学课件。不少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策略,然而集体备课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2]。如果单纯以这些方式来进行初次备课,对于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而言,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通过对中学生物学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在参阅大量“个人教学教研资源库”资料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就已经形成了关于本节的初步认识,在勾勒出本节的教学思路基础上,自行创作课件并撰写教案也就比较容易,实施的效果远比“拿来主义”要好。 在初中及高一年级,一周一般安排两节课,因此,生物学教师任教的班级一般较多(笔者最多时曾一课九授)。每完成一遍教学实践,就会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收获,故而在最初创作的课件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修正,课件质量就会不断升级。此外,针对不同的班级特点进行同课异构,那么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会创造出多个版本。如此一节课下来,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都会非常熟悉,基础打得非常扎实,下一轮再次教授本节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四、向同行学习,多听课,重在利用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听课学习是一条公认的捷径。关于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听课过程前后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提高听课的效率等问题,已经有较多的行家提出优质建议。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学期都会听很多节课,既有本校教师的推门课、常规公开课,也有一些优质课、展示课,如有机会还能听到一些省、市等举办的名师课、竞赛课等。每次听课有听课记录,课后有交流和讨论环节,整个过程下来收获很多。试想一下,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听过的那次优质课呢?你是否要从那一堆的听课记录本里面寻找曾经的资料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做法是将听课记录拍摄成图片版,按课题命名后,将其放到“教学教研资源库”相应的微专题下面,这又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且可重复利用的资源。 五、时刻反思,注重方法,勤写教研手册 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和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利于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如何让反思持续地发挥效用,监督教学科研呢?笔者的反思是以教研手册的形式,按“每天一记(一节课的教学札记或教后反思),每周一篇(学习一篇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并做好学习记录),每月一书(阅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育类书并做好读书记录),每学期一讲(在科组或备课组内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发言,并形成书面稿),每学年一文(至少撰写并提交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的要求严格落实。每学期的教学工作均以周次的形式开展,如这一轮高二生物学教学进程跟前一轮高二教学进程大致是相同的,故而在撰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构建不同学年的“教学反思专题库”并持续建设和重复利用。如笔者三年前撰写的高二年级的教研手册word文档,今年继续以此教研手册相应的地方撰写教学反思,反思的过程中参阅了曾经的反思,因而会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反思也就更为透彻。标签:生物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