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体验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概念化教学模式,它变教师机械、枯燥的文本分析为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式的阅读体验活动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品味文本,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中学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索。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指导学生将体验及时表达在写作中深化他们的体验;扩展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经验,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文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心灵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策略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唤醒内心体验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学习都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有不少的认知经验。这些已有的认知经验,就以不同的图式储存在头脑中,当形象的事物作为某种图式出现时,瞬间引起头脑中原有图式的复活,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立即建立起联系,随之感知也就直接产生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也就是用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他们内心的体验。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实现。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已成为课堂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它的作用在于体现了直观教学原理,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巧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课堂气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知、理解、体验。它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经验,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尤其在教授一些比较抽象的科普说明文时如《看云识天气》,对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初中生来说,面对一个个陌生的抽象气象名词,和种种差别不大的云,会使他们一时难于分辨,如果这时教师配以多媒体辅助,展示各种云的图片,加以讲解,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教学直观的营造气氛,激发学生体验有其极大的教学优势,但也有弊端,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挤占了学生的时间,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使用,使学生在所营造的氛围中充分感知、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阅读教学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双向对话活动和情感交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注重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填充。所以,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因此,在学生掌握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非常有意义而且有效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加贴近,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学生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他角色” 的情感体验,会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设身处地体验情感,这会使学生更容易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们的教学效率会事半功倍。角色体验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要求学生通过亲历角色过程,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刻、真切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化行为。例如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为了体会盲人生活的艰难和对光明的渴望,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尝试蒙住眼睛生活,在这“黑暗”的世界里行走、生活、上学等等活动。学生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困难中,深刻体会到了光明的重要性。
三、激发想象,高峰体验
所谓高峰体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而这种体验更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由生活中感知的某些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或在表象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课文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学生只有借助想象与联想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生动的形象。此时也正是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语言积累、词语理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此时教师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直面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学生感觉到发自心灵深处的欣快、满足与超然的高峰体验,这种愉悦可能短暂,但却深刻。
四、人物体验走进感悟
俗话说,在澡盆里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如果让学生设身课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模仿课文人物,感知课文无疑就会更加深刻。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加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人物体验教学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分别朗读不同人物的段落。如果有条件,那么还可以进行简单排练、简单表演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是非常贴近学生的,也会非常受欢迎。学生们在表演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设想为课文中的人物,并从主观思想方面进行情感体验,这无疑与只是简单朗读课文感受到的大不一样。学生经过这样有目的的课文训练,不只在感知和感悟能力会得到加强,在创新的能力方面一样会得到提高。比如,扮演人物的学生会想,如果课文中的人物出现的事情出现在我身上,那么我该怎么办。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如果老师再注意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碰撞,那就一定能鼓励、激发创新思考能力。
体验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概念化教学模式,它变教师机械、枯燥的文本分析为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式的阅读体验活动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品味文本,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韦志成,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2]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6).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6.
论文作者:苗新坤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课文论文; 角色论文; 人物论文; 情境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