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沟通,稳稳把心“叠”起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把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在你面前软弱无比。只要你微微皱一下眉头,他们便无心料理自己的事情转而对你嘘寒问暖,轻易就被你掌控了情绪;当然,这两个人在你面前也可以强大无比,当你累了倦了,愤怒了委屈了,他们一定第一时间站在你身旁,给你安慰,给你支持。 这两个人就是你的父母,至亲至爱的人。 中国人普遍含蓄,我们做不到像外国小孩那样每天回家给父母一个亲吻,然后热情地说句:“I love you!”我们所有亲密的情感表达都是“无声胜有声”的。于是,爸妈对我们的爱静静流淌在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而我们时而心安理得,时而把感激与爱藏在心里,宣泄在那些他们听不到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微信微博甚至是和旁人的对话里。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些时候沟通成了我们之间普遍的难题,或是爱,或是指责,总有些父母和孩子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表达。孩子把这归咎于“代沟”,而父母把这归咎于孩子的“叛逆”。总之,我们中间隔着一些东西,相互不理解,当然也相互疼惜,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想走得更近,彼此能够顺畅地交谈,把心稳稳叠在一起。 普遍“病症”:我们没话说&我们常吵架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放学回家跟爸妈问声好之后,躲进自己的房间发呆或者休息,再或者玩手机翻书什么的,总之就是一边做一些打发时间的小事儿一边等着开饭。晚饭时间,你只闷头吃饭或是跟父母随便说几句没营养的话,随后便以“我要进去学习了”为这次所谓“交流”的结尾,把父母隔在书房之外。 据一份关于青少年和父母沟通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四成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和父母之间需要加强沟通,有两成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而在另一项“你一般会选择向谁倾诉心事”的调查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中学生选择了朋友,不是父母。在总结分析了大量中学生的答卷后发现,“如何和父母融洽沟通”成了一个大难题。更严重的是,还有不少同学表示,他们经常会和父母吵架,虽说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天的琐碎小事也足以搞得父母和孩子每天为“吵吵小架”而烦躁不已。 看来,这已经成了如今存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普遍“病症”,看似影响不大,但若长期发展下去,此病症的影响力却是极其深远的。 案例1:我和“老古董”之间的代沟不可逾越 我超级怀念小时候的日子,因为回想了我的整个成长经历之后发现,唯有在小时候那段短暂的时光里,我才是爸妈眼中的好孩子。上了中学后,我忽然成了我妈的“眼中钉”,而我爸也总是对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原来,转变就在一瞬间啊! 同样的转变是,我也开始在背后偷偷叫他们“老古董”。 我的父母算是把“老古董”风格彻头彻尾演绎得淋漓尽致了,比如,当我兴致勃勃地回家和我妈聊起昨天在“康熙来了”中的精彩段子时,我妈听得一头雾水,“康熙?又是个古装剧吗?”而我爸此时会放下手中的报纸走过来严肃地告诫我:“现在的古装剧,严重篡改历史,没什么好看的,不如跟着我好好学学历史,看看历史书什么的,看那些没用的,简直浪费时间……”这样一番对话,瞬间让人石化,刚才还满腔热情想要聊聊的心情就戛然而止了。好吧,学习,又是学习,我爸能把我所有感兴趣的话题都巧妙地拉到学习这边,真是服了他。 我妈的“老古董”范儿主要体现在她的审美这方面,我非常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审美,这一点我做得很好——我能容忍我妈永远都穿着职业套裙且头发永远都盘得紧实,还常常违心地对她说:“妈,今儿这身衣服真是美死了!”可是,我妈却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对我,她始终不能容忍我作为一个新时代中学生热爱时尚的心情,她讨厌我穿帅气十足的欧美风大衣,讨厌我烫柔美的韩式卷发,更讨厌我那些颜色艳丽的T恤和裙子,更气人的是,她还经常嘲笑我每次精心搭配的造型,那些我攒钱买来的自认为很潮的衣服鞋子帽子,她要一一贬斥一番,让我这个本来就自信不足的人备受打击。在我妈眼里,我夏天穿白色or黑色T恤加牛仔长裤,冬天穿及膝大黑羽绒服or白羽绒服加雪地靴,发型永远是无刘海马尾辫,脸上永远只擦大宝,这就是最美的样子。 除此之外,每当我正在和微信好友聊得起劲时,我爸走过来说一句:“别跟坏人聊天”;当我对着电视里的选秀节目看得如痴如醉时,我妈在旁边大声训斥我没品位,怎么就爱听那些连歌词都听不清的歌儿;当我认认真真看完一本青春杂志向他们推荐时,他们拿起书翻几页后就评价说:“唉,现在的青年写的文章就是看不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在试着向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屡次失败之后,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我和“老古董”之间的代沟已经到了无法逾越的地步,我们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代沟由来已久,不必谈“沟”色变 对于代沟是否存在,心理学家曾有过很激烈的讨论。有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接受传统的,所以不承认“代沟”的存在。不过后来,代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得不正视代沟的存在。所以说,代沟是普遍存在于不同代际之间的问题,而且是不能被彻底消除的,它只能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来减弱,如果总是谈“沟”色变,反而不利于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放轻松,和代沟和解 你要学聪明一点,放轻松,选择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和父母沟通,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折中:对于双方不同的意见,可以选择来一个折中方案,大家都让步,也兼顾照顾对方的感受。 并存: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双方意见不同也没涉及原则性问题,可以各持己见,互不干涉。 搁置:如果你在原则性问题上和父母看法不一,也不要针尖对麦芒,争得面红耳赤,可以暂时将问题搁置,静观发展,等日后有机会再解决。 案例2:360度无死角约束,怎能让我不叛逆 在我印象中,父母一直很严厉。他们对我说的话不外乎是命令、指导、表扬和批评。而我与他们沟通的方式也很简单明了,要么服从并执行,要么反抗。小时候当然都是服从了,中学是个分水岭,我的自我意识不知被体内哪根搭错了的神经给唤醒了。这个时候才发现曾经那个只会服从的自己多么没劲。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想做我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就必然要和父母的意志有点小冲突。 从小就事事服从的乖儿子忽然开始对父母的命令产生反抗情绪,这让他们如临大敌。于是,我的父母一边诚惶诚恐,一边开始对我“更加关心”,这所谓的“关心”被我总结为:360度无死角约束。 起初我妈认为,要做到360度无死角约束,24小时手机监控是必须的,所以她并不反对我上学期间带手机,中午放学一个电话,汇报早上上课的情况,晚上放学一个电话,规定我半个小时内必须回家……后来,不知听了谁说学生带手机会影响学习且容易让我们凭借便捷的通讯方式发生早恋现象,我妈便果断没收了我的手机。 没了手机的日子更不轻松,我妈有事儿没事儿就会给班主任及各科老师打电话,询问我当天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甚至,她会问老师,我今早到底有没有吃她塞进我书包的爱心早餐……如此细致的交流,让老师都被惊呆了。在交友方面,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必须跟学霸或者班级前五名的同学做好朋友,而我那些常常一起踢球打游戏的哥们儿是绝对入不了他们的法眼的…… 父母这样的要求和管束简直令人发指,我只能在心里悄悄地和他们“作对”。要求我六点半回家,偏不,八点才回;要求我和学霸交朋友,偏不,我恨不得天天跟学渣混一块,最好自己也变成个他们眼中的“学渣”……这样的日子好累,充满负罪感,偶尔却有点邪恶的快意。看着父母焦急的样子,我又想起了小时候那个事事服从的自己,难道,只有做回曾经那个事事服从的自己,才能缓和我和父母的关系吗? *你与父母的关系影响今后的大部分人际关系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亲子关系作为孩子身处的第一段关系,他从中学习到的相处模式,会被应用到之后的大部分人际关系中。案例中的同学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如今又变得很叛逆,甚至故意和父母作对,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绝非只有顺从和反抗,如果将这种关系应用到其他人际关系中,便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理性接纳“约束”,因为那也是爱 “父母越是管着我,我就越不想听他们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反心理。请记住,父母和孩子之间除了沟通,另一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解。当你面对“约束”时,先不要冲动,想想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其实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约束”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和爱,只是方式出了点问题,你大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来告诉他们,让他们换一种爱你的方式。 案例3:专业“躺枪”18年,我该怎么办 我家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剧情:我妈在单位受了气回家跟我爸拌嘴,他们的拌嘴会进行很长时间,后来,我爸就缴械投降了。但是他会忽然闯进我的卧室,又开始找点小岔对我数落不停,我知道他是把心里的不爽转嫁在了我身上,如果此时的我忍受不了他的数落而顶他几句,那么我就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因为我妈听到我们爷俩在吵架便会冲进我的房间,和我爸一起数落我。半个小时以后,共同数落我的他们气急败坏地走了,留下我独自一人为自己的“躺枪”黯然伤神……我把这样的情形告诉同学,他们都笑着说我早已专业“躺枪”18年,怕是早已习惯了。 我妈是个超级爱唠叨的人,网上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有一天你家里不幸被贼光顾了,你那个唠叨的妈进了家门也许首先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谁呀,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脚印……”我深刻地感觉到这个笑话就是说我妈的。她的唠叨简直对我和我爸是一种残酷的折磨。而我爸呢?吵架本领不如我妈,找茬本领却和我妈有得一拼,他总能在被我妈找了茬、绊了嘴、受了气之后来找我的茬数落我,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就陷入了一场大战。我真是怕了这种战争,更是烦透了父母吵架——因为那是他们数落我的前兆。 你一定觉得这个剧情被我描述得很有喜感,但事实上它一点都不,我烦透了,我不理解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妈要把所有的情绪带给我爸而我爸要把所有的情绪带给我。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排解自己的坏情绪。躺着也中枪的日子,真是好难熬。 温暖的南风法则(家长和孩子通用) 北风和南风想要比比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春暖上身,纷纷脱掉大衣。 这就是“南风法则”,用这个法则去解决上述案例中的问题再好不过了,父母不要把坏情绪波及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也主动去安慰父母不要顶撞,那结果一定好很多。 “手表定律”(家长适用) 猴子猛可捡到一只手表,每只猴子都找猛可来问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后来,猛可又有了第二块手表,可是两块表的时间不同。当有猴子来问时间时,猛可不知道哪个才是准确时间,渐渐在猴群中失去了威信。这就是手表定律的由来,这个故事放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理解为,孩子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他们统一、和谐的信息,如果父母向案例中说的那样,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那么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都会降低。同学们不妨把“手表定律”的故事告诉父母,让他们明白吵架且牵连孩子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我们都徘徊在“异”与“同”之间 法国大文豪莫泊桑说“没有两个人的鼻子是相同的。”他强调每一个人,每一事物,各有独自的特征。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想法,我们必定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即使是亲子之间、兄弟之间,也必然不会完全相同,也不会完全相反,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徘徊在“异”与“同”之间的,因此,没有必要为了父母与自己的观念、思想不同而懊恼,更不要试图强制让父母变得和自己一样。 与“老夫子”沟通的黄金条律 苏格拉底的秘诀: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人辩论,不是与对方针锋相对,而是从让对方说“是”开始,从说“是”到“不反对”,最后“同意”,用非争辩性对话,获得对方同意。 选择恰当时空:有句诗“笑看青山山亦笑”,这是心理的反映,另一句诗“云破月现花弄影”,这是时机造成,云若不破,月无法出现,花就不会“弄影”了,与父母沟通首先要注意“时空”因素,“时空”选择适当,就已经有了好的开始。 先“胜”而后求“战”:我国大军事家孙子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意思说,打胜仗的兵,事先训练精良,知己知彼,未与敌人打仗之前,已经稳操胜算了。沟通也需要先下工夫,先与父母把关系处好,做些对沟通事项有利的事情,了解父母的喜好,到时候水到渠成,诸事OK。 用沸腾的水泡茶: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要泡一杯好茶,一定要用沸腾的水,如果水不开,则茶叶不落,泡不出味道来。沟通要应用这一泡茶原理,不要用“不开”的水去泡茶。什么是沸腾的水呢?就是“投其所好”,用他喜好的方式表达,用他喜欢听的话讲,沟通就容易达成。标签:两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