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净化中心 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回归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64例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按透析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前提下,观察组同步给予延续护理。在患者门诊透析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各项指标和社会回归率。结果 比较2组的社会回归率,观察组的总体社会回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对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回归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延续护理;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社会回归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1-06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性疾病患者的社会回归(又称“社会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残疾人或者慢性疾病患者全部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性肾功能衰竭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促进其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延续护理是利用信息工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健康教育形式,它能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2],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血液透析患者大多数为门诊患者,因此,护士不仅要做好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更要把工作延续到出院以后,让病人在出院后还能继续得到规范的指导,提高患者的社会回归率。我科自2013年1月开始对出院后行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采取规范的延续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本科出院后行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入选者按透析日期分组,每周一、三、五行血液透析着为对照组;每周二、四、六行血液透析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 19例,女11例;年龄27-71岁,平均48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6-75岁,平均47岁。两组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责任护士根据科室以往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实施方法如下:(1)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和医生等,均经过延续护理有关知识和专业心理理论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向患者说明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征得其同意并填写知情同意书。(2)延续护理的方式:①电话随访。出院三个月内,每周一次电话随访,三个月后,每月一次电话随访,病情变化增加随访次数。②家庭随访。城区患者,出院后第15天、30天各家庭随访一次,以后每月一次,持续3个月。农村患者,在患者返院透析结束后,集中在健康宣教室,每月最后一个周六进行集体回访 ③基于网络平台的健康教育。建立门诊血透患者微信群或者QQ群,责任护士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病人之间互相交流。(3)延续护理的内容:①评估期。熟悉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患者的干体重、营养状况、血钾、透析前后肌酐值、血压、服药、透析血管通路等[3],制定个体化的延续护理计划。②健康教育。电话及家庭、集体随访时,了解患者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不同个体,评估患者透析充分性,做好对患者营养支持的合理饮食、药物的正确使用、血压的监测、家庭的自我护理、水分的合理控制、血管通路的自我维护等的健康宣教,提高预防并发症的知识,逐步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心理疏导,小组成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增加病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增加回归社会的信心。③强化期。由责任护士对延续护理的计划完成情况定时进行再评估,并评估患者的效果,作出调整,进一步强化。
1.3评定方法:延续护理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社会回归率。社会回归率分级方法:1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自理包括进食、洗漱、大小便等维持基本生活的活动;2级:生活仅能自理,不能进行除上述自理范围以外的任何其他活动;3:生活自理,并能进行至少一项自理范围外的社会参与活动,如做家务、接送子女、做中心的志愿者等,但不包括工作;4:工作,包括全职或半职工作[4]。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标本两组患者均在透析前外周静脉采集),血压的控制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随着健康观从生物健康向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转变,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治疗目的不再局限于生命的维持和症状的缓解,而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得到全部的改善和回复,最终达到回归社会[5]。受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险制度、并发症的发生、营养不良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我国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普遍偏低,影响患者的社会回归。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6],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以成为透析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延续护理是一种“人性化服务”的体现。其通过对患者采取多途径、系统的、持续的、规律的护理跟踪服务,最大限度的开发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干预,帮助患者角色转化,减轻其思想压力。本研究采取延续护理模式,全面的、延续的、协调的、协作的为病人提供出院后的跟踪护理,从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营养状况、血压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使患者在体力上有维持生活自理的能力,为患者的社会回归提供了生理的条件。另一方面发现,部分患者虽然处于工作年龄阶段,且活动能力良好,但并没有参与社会活动或恢复工作,提示可能与患者的情绪、压力等心理方面因素有关。本研究通过电话回访,微信群交流,家庭回访等与病人面对面的沟通,为病人提供专业系统的心理干预、疾病知识教育、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最大限度的改善了患者心理上对社会参与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延续护理是基于人文关怀和整体护理理论之上,为满足出院患者的需求而开展的延伸服务,它使医疗护理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患者在住院过程中,而是延伸到其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和康复中[7]。对于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能更好的体现其护理理念,持续地为患者提供帮助,有效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回归率。
参考文献:
[1]王祥花,崔莉,崔岩,等.血液透析患者社会回归及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0(29):8317-9319.
[2]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3]刘群,刘惠兰.不同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6,5(12):862-863.
[4]陶巍巍,汪涛.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回归分级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9(9):823-824.
[5]任建伟,韩布新.慢性衰竭患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学杂志,2009,29(7):901-903.
[6]周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报,2007,14(18):14.
[7]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91.
论文作者:沈萍萍,吴双莉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患者论文; 社会论文; 血液论文; 门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疾病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