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际班”共享精品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访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_创新教育论文

开展“校际班”共享精品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访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_创新教育论文

实行“校际走班”,共享优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访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陀区论文,上海市论文,培养学生论文,教育局论文,实践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上海正处于基础教育的转型期,表现在学生培养上,就是改变过去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培养。普陀区从2011年开始探索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就是转型期基于满足学生充分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求而进行的一项改革实验。该创新实践采用“校际走班”、共享优质课程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的潜质和意识,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近日,《基础教育参考》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

记者:如今,普陀区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已经进行了两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实施这个行动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李学红:我们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主要是来自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呼应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探索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这两个“显著增强”就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是主动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加快区域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二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回归育人本质。为适应未来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是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探索。我区地处上海西北部的中心城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使区内基础教育校际间、地区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我们就设法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在普通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让一些优秀教师每周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走出本校,“跨校”带教指导,实现了“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我区现有3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些学校在课程、师资,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是这些资源只有本校学生才能享用。同时,这些学校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有时也会出现报名不足的情况,从而使优质资源“空置”。鉴于此,我们积极探索有效机制,破除学校之间的“围墙”,让更多学生共享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普陀区实施学生创新素养既是主动适应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破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需要。请问,你们推行的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什么?

李学红:《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五方面的工作目标,即科学规划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创新教育资源布局,培育研发具有区域特点的区校两级创新教育课程,集中建设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教育专长的教师队伍,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

我区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分别在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宜川中学、同济二附中、曹杨中学建立创新实验室,积极支持区内其他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建设涉及更多学科、内容丰富的创新实验室。同时,还依托区青少年中心、区劳技中心、区教育学院等,建立了一批区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了一批富含创新元素的主题课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场所。

记者:您上面提到“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你们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面向全体、让更多学生共享创新教育资源的呢?

李学红:创新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我区用学生“校际走班”、共享优质课程的模式,实现“一校资源,全区共享”。

早在2011年,我们就面向全区高一学生开设了四门区域共享的创新课程,其中包括曹杨二中的《博雅教育》、晋元高级中学的《结构设计创新》、宜川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的课程。这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新课程,均具备良好的师资、课程和创新实验室基础。如晋元高级中学的《结构设计创新》课程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作共建,同济大学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开发、教师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通过网上选课平台,采用名额分配的方法,向高一学生发布课程。每周五下午,区内13所高中学生“跨校走班”,选修这些优质课。一学期下来,虽然效果很好,但课程太少,满足不了需求。鉴于此,我们又相继增加曹杨中学的《绿色能源》、同济二附中的《3S技术应用》、区劳技中心的《DIY创意体验工坊》等课程。同时,我们又引进《哈佛辩论证书》和《元智科学》两门课程,将其从高中扩展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段,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区域共享创新课程。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整体设计和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小学阶段以愉快教育为主线,以“我体验,我快乐”为主题,侧重创新意识养成;初中阶段以体验教育为主线,以“我动手,我探究”为主题,重点进行初步的创新实验;高中阶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我实践,我创新”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们调整课程计划,在每周五下午,开展小学“快乐活动日”、初中“动手探究日”和高中“创新实践日”,通过实践体验和创新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为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记者:通过学生跨校选修,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确实是破解校际发展不均衡的良好机制。但学生“校际走班”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安全问题。对此,你们如何进行管理?

李学红:我们委托区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包括组织专家评估创新课程、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等,保障创新教育的有序推进。自2011年9月开课以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的运行模式,包括选课管理、上课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先后制订《学生上课规范》《〈学生手册〉使用规范》《教师教学常规》《开课学校“区域共享课程”专项工作负责人职责》《选课学校“区域共享课程”专项工作负责人职责》等配套制度。课改办对课程实施随时跟踪,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个别访谈、向家长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开课学校教师、选课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征求改进建议。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经过两年多运作,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校际走班”课程运作和管理机制。

记者:那么,你们采取何种方式,推行这些共享课程?

李学红: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丰富资源,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养成善于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区教育局设立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专家团队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等,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区域共享的创新课程,只有通过评审才能确定。我们要求学校要有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至少有2名以上教师能进行相应项目的教学,要提供教师实施项目和学生学习项目的支持性材料等。

同时,学校开发创新课程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与国家课程相融合,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保持衔接、在教育功能上相互促进;二是要与学校的校本课程贯通,应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三是要与区域共享要求相符,让课程的研发、试点、运用吸纳区域内更多学校、教师参与其中,为区域学生共享课程资源提供便捷。

我区各所学校对课程均进行了二度开发,如宜川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课程。学校把从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到的课程,针对高中生特点,绕开一些需要用复杂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定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创新体验活动融合在一个个有趣的项目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开展创新项目活动。

另外,我区每学期召开区域共享创新课程教研活动,就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项目研究、团队合作、学生激励评价,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师指导的策略等进行研讨。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还会进行创新课程的展示,并邀请选课学生的家长观摩课堂。

记者:教师是实施学生创新课程的重要力量。在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们如何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李学红:我们建立了三支团队:一支是创新项目研发的专家指导团队,它是由高校教学研究人员、市区相关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等组成,主要指导区域创新课程的项目遴选、开发指导和教师培训等;一支是具体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他们主要负责研发、完善和实施推广创新课程;另一支是由各开课学校及选课学校专项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学生管理、上课教师管理、班主任管理等。

记者:经过两年的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工作是否已达到你们当初预期的效果?

李学红:可以用“四个一”来看成效:形成了一批深得学生喜爱的区域共享创新课程,建立了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培养了一支能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形成了一套具有普陀特色的区域共享创新课程的运作机制。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创新实践的快乐,在积极的体验过程中受到鼓舞。各门创新课程以项目研究为主线,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每个课程都有若干个项目小组,合作研究。而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暴露出的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但受益者又不仅限于学生。实施创新课程的教师,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上进行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尝试。学生提出的项目,从最初的策划到设计,再到和学生一起实施、推进,无不包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包含着教师认知的积累与提炼。当学生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教师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操作上给予帮助。教师在创新课程的研发、实施过程中,其专业再次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各个学校推出的创新课程涉及人文、经济、工程、地理、环保等各个领域。从资源的运用上,没有局限在学校,而是延伸到高校、科研院所、校际间甚至更广阔的社会,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

创新实验室的发展,对完善传统实验教学也是一种促动。传统实验教学更多的是进行“验证”和“重现”,创新实验更强调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下一步,我区将围绕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出台指导意见,以课程为主线,拓展和延伸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领域。

总之,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促进了以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师资队伍、组织管理等都得到同步发展,推进了全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进程,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标签:;  ;  ;  

开展“校际班”共享精品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访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