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型速度与“速度型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速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把经济增长模式划分为效益型速度和速度型效益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从理论上说,如果从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资源投入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式看,经济增长是因变量,资源投入和经济效益是自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而不是自变量随因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效益型速度模式是无可非议的,而速度型效益模式是不能成立的。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却没有明显好转的今天,研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两种模式:一是速度型效益模式;二是效益型速度模式。并认为我国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选择的主要是速度型效益的模式,且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发挥它的惯性作用。①我觉得,将经济增长模式这样划分是值得商榷的,如这种模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速度型效益的含义是什么?速度型效益有危害吗?速度型效益模式存在吗?等等。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是必须搞清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首先应明确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方面“最有卓见分析”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主要指劳动、资本、土地的投入;生产要素生产率是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它可分解为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劳动、资本积累、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实际上,从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量主要是指经济产出量的增量,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是资源投入(或消耗)量;二是经济效益水平。因此,从总量角度看,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出量=资源投入量×经济效益(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率=(1+资源投入量增长率)×(1+经济效益增长率)-1
从人均量角度看,则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人均产出量=资源投入量×经济效益(全要素生产率)÷人口总数
从上式总量角度看,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和经济效益都是正相关的,即在资源投入一定条件下,经济效益提高将加速经济增长,经济效益下降将延缓经济增长;在经济效益一定条件下,资源投入增加将加速经济增长,资源投入减少将延缓经济增长。从上式人均量角度看,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量和经济效益正相关,与人口增长逆相关,即在总产出量一定条件下,人口增长率越快,经济增长率越低;人口增长率越慢,经济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尤其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更是如此。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在增加资源投入和提高经济效益两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加快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来抓。因为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地球上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非再生资源是如此,再生资源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认识,也是如此,靠资源投入,尤其是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走向非物质化的进程,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二、关于“速度型效益”与效益型速度
有人从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得出:经济效益的提高可推动经济的增长,即效益型速度;同时,经济增长也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即速度效益。其实,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两种模式在同一条件下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从理论上说,如果从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资源投入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式看,经济增长是因变量,资源投入和经济效益是自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而不是自变量随因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效益型速度模式是无可非议的,而速度型效益模式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把资源投入量与产出量作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则应把经济效益作为因变量,把资源投入量和产出量作为自变量,这样从逻辑上讲,速度型效益模式是成立的,但效益型速度模式就不能成立了。究竟哪种说法能成立呢?我觉得关键还应从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入手。从上式可看出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目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或途径。从这个角度看,把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把经济效益作为自变量是合适的,因此,我们应树立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纠正经济增长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认识。这不仅在理论上说得通,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益的,它可克服实践中盲目追求速度,认为有速度就有效益的错误认识,避免资源的低效使用及损失浪费。可能有人会举出实践中经济增长使经济效益提高的实例,如产值、收入与利润同步增长,资金与产值、利润同步增长,甚至利润增长快于产值和资金增长,等等。这些能否说明有速度就有效益,或经济增长能带来经济效益呢?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资源投入的增长能够引起产值及收入的增长,产值和收入的增长也可能引起利润的增长,这是人们不能否认的。同理也可以说经济增长引起利润的增长。但不能由此得出经济增长引起经济效益增长,因为利润不等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个相对数,利润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额,是个绝对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利润=产出-投入
或=投入×(产出-投入)/投入………………(1)
或=产出×(产出-投入)/产出………………(2)
从(1)式可看出,利润受资源投入和经济效益两个因素影响,在经济效益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与资源投入同步增长。从(2)式可看出,利润受产出量和经济效益两个因素影响,在经济效益不变的情况下,产出量与利润同步增长。可见,投入、产出及利润的同步增长,并不引起经济效益的变动。认为经济增长能引起经济效益提高的人,实质上是混淆了经济效益与利润,这在实践中是十分有害的。应当说,有利润就有经济效益,但利润的增加不一定是经济效益提高,甚至经济效益下降也可使利润增加。例如,某企业基期的投入是80,产出是120;报告期投入是100,产出是145。根据等式(1)可得:
基期利润=80×(120-80)÷80=80×50%=40
报告期利润=100×(145-100)÷100=100×45%=45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该企业报告期与基期对比,经济增长21%,利润增长12.5%,但经济效益却从基期的50%下降为报告期的45%。此时利润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投入增加25%引起的。同理,用等式(2)计算可得出,产出增长引起了利润增加,但经济效益是下降的。因此,可以说,利润不是一个效益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速度指标。
第二,在产出增长快于资源投入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经济增长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还是经济效益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加速呢?下面分别从不同的经济增长角度研究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1.通过充分利用闲置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一般地说,在经济萧条期,必然存在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固定成本将分摊在较少的产品上,造成资源投入产出率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而在经济复苏和发展期,由于闲置设备和人力得到充分利用,固定成本被分摊到较多产品上,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下降。这时,即使不增加新的资源投入,也会促使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这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引起的效益提高,还是效益提高引起的速度加快呢?从根源看,它是由于闲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引起的;而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首先是引起资源的投入产出率提高,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资源投入一定情况下,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引起经济的增长。
2.通过调整可变生产要素使用量,确定最低成本生产方法,促进经济增长。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即固定生产要素与变动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在投入量一定的条件下,会使产出量不同或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合理调整生产要素结构(主要是存量结构调整),使企业在平均生产成本曲线最低点进行生产,必然加快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时的经济效益提高不是经济增长引起的,而是生产效率提高引起的。相反,由此引起的经济效率或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3.通过加大经济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践中确实存在由于资源投入增加,使经济增长加快,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这种经济增长引起的效益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吗?回答是否定的。只有在资源投入增加产生规模经济性时,经济增长才会使效益提高,反之,当资源投入增加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性时,虽然经济也会有一定增长,但经济效益则是下降的。因此,并非资源投入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一定能使效益提高。只有企业处于规模经济性阶段,资源投入的增加才能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
4.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方式有资源存量调整和资源增量调整两种。在存量调整引起的经济增长中,效益因素的作用比较明显。因为在资源投入不变情况下,存量调整引起的经济增长必然是配置效率提高引起的。但是,在增量调整情况下,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此时的经济增长是资源投入增加和经济效益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在经济增长期中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往往认为是经济增长引起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其实,这时的效益提高是由于资源的增量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产生的。至于为什么在经济增长较快时,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较快呢?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应依靠增量调整,而增量调整只有在经济增长较快或资源投入增长较快时才能进行。
5.通过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也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人们公认的。那么是技术进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引起经济效益提高,还是技术进步通过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引起经济增长呢?我们知道,在技术和资源投入不变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代表最佳经济效益的产出量,而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以内的各点组织生产,其经济效益是低下的。当技术进步时,即使资源投入保持不变,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也将向外移动,表明一定的资源投入,其产出有所增加,即经济效率或经济效益提高(西方经济学称其为动态效率或技术效率)。可见,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通过动态效率提高或技术经济效益提高产生的。
以上分析说明,速度型效益模式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选择的是速度型效益模式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有速度型效益模式,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经济效益越好,社会财富越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如果我国选择的真是速度型效益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为什么一直经济效益不高呢?其实,把经济增长模式划分为速度型效益和效益型速度两种模式本身就没有科学依据。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
注释:
①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秘书处:“树立提高经济效益的雄心壮志”,《人民日报》19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