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康词界“江村”后期唱法考证--兼论清初推动词风改革的主要因素_康熙论文

顺康词坛“江村”后期唱和考述——兼论推拥清初词风变革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初论文,主要因素论文,后期论文,江村论文,顺康词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1)10-0077-09

康熙四年的“江村”唱和是顺康词坛第二次大型多人步韵创作①,值第一次大型多人步韵唱和——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年王士禛领起的“菩萨蛮”调等系列唱和落下帷幕两年之时。这次唱和由柳州词派大词人曹尔堪、著名诗人宋琬、王士禛之兄王士禄在杭州发起,严迪昌先生述道:“互为酬唱的是曹尔堪、宋琬、王士禄三人,后来南北词人应声而和者数以十计,借题发挥,以抒胸臆,蔚为盛事,对词风的影响甚大。曹、宋、王各填《满江红》8首,合为24篇。……说曹、宋、王三人‘互为感叹’是正确的。此三人当时都刚从狱室释出,真是命运通同,共病相怜。加之三人都是诗名高著的‘海内八家’中人,宋琬与施闰章又称‘南施北宋’,在清初是声誉极高的大诗人,由此,三家倡和所发生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② 由此对曹尔堪等3人的唱和背景和创作状况作了概括。随着清史资料的钩沉出新,尤其是本世纪初接连梓行了《全清词·顺康卷》③ 和《全清词·顺康卷补编》④,推动了清初词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清初步韵词作得到不断补充。因此,除去以上3人为“江村”唱和首轮“互为酬唱”者外,复又收集到37位参加步韵唱和的词人,得其散落在各人吟册而没有结集的作品103篇。顺康词坛多人步韵唱和往往存在“前期唱和”与“后期唱和”两种情况,⑤ 如果将已结集梓行的《三人倡和词》称作“前期唱和”结晶,词界研究成果斐然。而对新增的37位词人及其所著103篇步韵词作,亦即“后期唱和”创作的情况却因资料面世较晚,尚少人问津。⑥“江村”唱和对清词中兴具有很大的意义,这已成词界共识,但籍以上述较为完备的史料,或可以重新审视词创作过程中推进词风变革的要素。

一、“前期唱和”创作主题的回顾

目前词学界对“江村”唱和的研究基于以下两种集子:《三子倡和词》和《后三子集》,其中只有《三子倡和词》的24首词属于前期唱和。《三子倡和词》,康熙四年刻本,毛先舒题词,徐士俊作序并留一首步韵词(属后期唱和作品),上海图书馆藏。《后三子词》,作者为曹尔堪、尤侗、宋实颖,也各收词作8首,为《三子倡和词》的续唱余波,归入后期唱和。可惜宋实颖的词作流佚,除宋实颖以外,其他人的词都留存下来。从词题考,则前期唱和词共24首,词人词作情况见表1。

入清之后,大型多人步韵唱和从王士禛首倡的扬州系列群体创作开始,这些创作,或承接云间艳情有托的词风,或雅慕北宋旷达洒脱的词风,但作品缺少直面易代之际世积乱离之现实的情感烈度,发不出反映士人命运哀怨的饱和音。康熙四年的“江村”唱和首次聚合词坛不同政治身份之群彦,秉承稼轩勃郁雄健词风,在群体创作领域,唱出了入清以来最慷慨激昂的时代主旋律。上表的词题亦可约略看出“前期唱和”的情感基调,正如清初词人毛先舒认为三人唱和词作“高脱沉壮,至其悲天悯人,忧谗畏讥之意,尤三致怀焉,而不能已”之表述;⑦ 金一平先生归纳三人唱和中透露的情感共性大致有四:一是对逃脱刀砧的余悸于庆幸,二是劫后的怨愤和忧伤;三是劫后对尘世的勘透;四是寄情山水颐养余生。⑧ 总之,三人年龄相近,政治命运相似,更重要的是,人生遭历相同,因此在创作互动中,产生了“命运通同,共病相怜”情境下的孽子逐臣之叹,充溢易代之悲,漂泊之恨,暮春之愁的情怀。合之以上情感因素,唱和主题出现惊定愤激思归,庆幸暂脱异患,痛叹世态炎凉等内容是谓顺理成章。这样的主题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唱和群体。后续唱和在这个情感基调上推波助澜,在创作主题上推陈出新,“稼轩风”也在步韵词的递相创作中层层涌出,从此在词坛领先风气近十余年。

二、“后期唱和”的概况

曹尔堪、宋琬、王士禄的前期唱和,表现出对人生失志蹉跎的侘傺不平,对命运险遭灭顶的忧悴不安,这种情感在康熙初年社会动荡之际,派生出更为强烈的震荡和反响,吸引了清初广大处境难堪,生存逼仄的中下层士人踊跃加入,唱和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后期唱和”的词人词作见表2:

(一)对“后期唱和”群体成员政治身份的认知

词创作旨归,不能简单地由政治身份决定,但在易代之际,一则政治选择极为敏感,词人探索道德价值所归甚为积极;二则词人的命运、心态与转型时期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分析词人创作时的政治身份可以考察推拥稼轩词风的力量源头。表3所示是曹除曹尔堪、宋琬2人以外,其他34人的仕进情况。

34人中的在任官员中,宋荦、吴绮、许虬3位时为低级官员,他们与未仕词人有声息往来,如宋荦在康熙二年任黄州通判时就与陈维崧诗唱和,吴绮、许虬是布衣王晫的挚交,这次加入唱和,词作很少,所作无人应和,其他词人,都是因各种原因陷入窘迫的未仕者、遗民,还有两位命运坎坷的女性,群体中并没有高级官员,可见唱和并未借助“辇下大臣”、“大有力者”的权位效应,词人群体所述所咏,无论是喑噫幽咽之音,还是悲歌鏜鞳之响,都发自中下层士人的肺腑抒情。这说明具有稼轩词风的创作动力源于中下层士人群体,“大有力者”如龚鼎孳、梁清标等人,往往受稼轩风振颓起衰之势的感召,在“江村”唱和发生数年后才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主潮词风波及的领域。因为朝代更替之际,中下层士人较之上层官僚有更多的压抑感、焦虑感和自我怜悯感,他们身在江湖,倾诉情感的顾虑较少,是一个创作力量雄厚,一触即发的词人群体,而身居高位的词人,尽管他们感情与“北门之窭贫、行道之饥渴”相通,但没那么迫切地欲一吐人生憾恨,他们所作,是作为道义支持和情感理解的声援造势,同时也是顺应词坛潮流而动的社会行为。

(二)唱和群体中两位女成员的创作

清初扬州“菩萨蛮”调等系列唱和、“广陵”唱和、“秋水轩”唱和以及阳羡词人群体系列唱和和“辛酉”唱和、“千秋岁”调、“幻”字韵唱和等著名群体步韵唱和,都没有女词人参加。朱中楣和吴绡两位女性词人的加入“江村”“后期唱和”,足证这次唱和空前的影响力。

顺康两朝女性词家人数已超过明代,根据王兆鹏先生《全明词数据库》统计,明代279年间,女词人355位;而《全清词·顺康卷》和《全清词·顺康卷补编》中收有顺治、康熙两朝416位女词人,其中张蓼仙与张娴婧、钟清和钟娘分别为同一人,所以实收女词人414位。女词人创作至顺康时期达到高潮,这与顺康词坛总体创作趋势是相符合的。

顺康朝女词人虽多,但几乎无人活跃在主流词坛上,她们的创作主要在家族、家庭或女性朋友的小圈子里进行,逾越这个小圈子,参加过词坛多人步韵唱和的只有3位:吴绡、朱中楣和顾贞立,顾贞立参加了康熙三十一年的《贺新郎》“月”字韵唱和,她的创作圈子不出梁溪词人群体。吴绡和朱中楣都通过“江村”唱和,在主流词坛亮相。朱中楣,字远山,为明宗室后裔,“贰臣”李元鼎侧室。她经历了甲申之变,又跟着李元鼎从宦二十余年,平生遭际拴束在“贰臣”李元鼎政治生涯沉浮中。顺治年间的词创作抒发了她经畏途,历沧桑,对国事、家事风云变幻急骤的感慨。参加“江村”“后期唱和”时,朱中楣已流露出看破名利,顺生处世的心绪,其词颇有坡仙“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味:

雨款重阳,新池内、碧濴初涨。羡双鸥、翩翩自若,旧盟无恙。侧帽多情谁复恋,何须啸傲龙山上。忆紫桑、滤酒醉持螯,今谁饷。 花欲灿,赚蜂漾。秋未老,酣蛩唱。笑稽古搜今,陈愁空酿。却病正须延寿果,登高共倚齐眉杖。叹吾曹、曾定几风波,难名状。

——《满江红·重九和韵》

这首词立意高远,情怀洒脱豪放,没有丝毫闺音,可惜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作家即使肆力作词,也很难与词坛男性词人产生创作互动,她们加入唱和,往往只是触绪无端而咄咄书空的表现。因此,朱中楣与吴绡一样,这次激情参与之后,就从多人步韵唱和词坛上匿迹无闻了。

参加唱和的另一位女词人是吴绡。吴绡,苏州人,字冰仙,又字素公,江苏府通判吴水苍之女,常熟进士许瑶妻,上海图书馆藏有吴绡著《赠药编》,(13) 附录有夫家许氏《告先祠文》,中有“今次男所娶吴氏持身不谨,大节已亏……”等痛遣之句;另附有其夫许瑶《出妇书与吴水苍》,亦有“氏性佻荡,罔知伦理,不恤人言”等诋毁之辞;《赠药编》中还存有吴绡的三首词,《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都未收录,但观其词句轻佻浅俗,俨然不似吴绡词风。此书所述真伪难辨,但也可说明吴绡生前感情经历颇有坎坷。

实际上,吴绡很有其他女词人身上少有的价值追求和豪健之气,她与清初名家多有来往,称吴伟业为“兄”,著作《啸雪庵诗集》请钱谦益作序。方以智的故交陈焯也在《啸雪庵诗序》中曰:女诗人中“予所心折则姑苏邹赛贞、遂宁杨安人、西陵董少玉、海宁朱静庵、吴桐方静芬五人而已。此外虽负盛名,如云卧阁之陆氏、络纬吟之徐媛,皆斤斤为不少假借”。五人之外,吴绡“乃今又得一人为则”。陈焯序中称她“琬慧绝伦,初研经史,诗文书画不教而能,音律琴棋动诣殊妙,予盖心仪为好才子也”,接着说吴绡的作品“惟其蓄之深,则囊括百家,埏埴诸体,而神理悉具;抒之博,则森罗万象,气备四时,而非一善之可名。是宁区区才子足以尽夫人乎?”又言:“彼五人者,或与予生不同时……今夫人身处重幄,予恃兰陵雁行,得以纨素陟釐,时丐余沈,随题属咏,脱腕迅飞,花鸟烟云,图写尽态,即下走关山之曲,进奉平章,多有赖其追琢者。则予之信五人,又未若信冰仙之为尤至也。”(14) 陈焯的序,认为非区区一才子能尽括其成就。

吴绡的诗词创作已同她的人生理想打成一片,诗词创作中塑造的自我已融入了她整个的生命追求。对现世生活的失望抵触,使她把诗意世界作为人生的整个寄托。吴绡的作品直接反映了生活感遇,同时,吴绡词中有忧虑国变的士夫遗民情怀,陈焯曰:“读乙酉以后诸什,大都畔牢结樯,引中清商,寄志神仙,嘲讥幻梦,度夫人静观世变,固有不得其志者。”黄中瑄曰:“宛陵之淡,山谷之奇,荆公之工,后山之苦,弥不具备。及读其平千署中新制,雅思避世。”(15) 关于吴绡创作的特点,张仲谋先生评价得很恰如其分:“吴绡词功力较深。盖不止以诗词为才女之征,或闺阁生活之点缀,而直欲以此为生涯。”(16) 吴绡自述道:“二十余年,骙虞愁病,无不于此发之”,“虽游神州之五岳,泛溟海之三山,非女子之事,然睹烟霄,眄日月,不觉远矣”(17)。宗法社会中,女性要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是极艰难的。同时期女词人吴山词曰:“有怀常引梦天涯,犹然不识天涯路”,(18) 这种情怀与吴绡上述表白如出一辙,尽管在跋涉过程中充满荆棘和眼泪,她们追求的诗意人生仍然百折不回,令人感叹和尊敬。

在“江村”唱和中,吴绡创作了4首词,一首比一首激烈悲怆,一首比一首怅惘无望,以下是第三首《满江红·乞叙》,第四首,《满江红·述怀》:

弄笔涂鸦,愁来似、云兴波涨。许屈指、年华易去,可禁频恙。噩梦几番掷过了,半生心事毫端上。检残篇、醁酒若为消,谁相饷。 风景好,春摇漾。题咏处,曾酬唱。奈寻香摘艳,蝶街蜂酿。玄晏当今文学老,校书天禄燃藜杖。比无言、桃李却多言,雨花状。

陵谷纷纭,鱼龙混、一江春涨。回首□、平生孤介,弱躯多恙。盼望云霄凡骨重,寸心常锁双尖上。闭深闺、栖处似鹪鹩,齐眉饷。 行乐事,全抛漾。琴书好,休题唱。但梦残吟罢,闲愁酝酿。痴想蓬莱弱水鬲,难求缩地壶公杖。叹风风雨雨度余年,凄凉状。

词中“噩梦几番掷过了,半生心事毫端上”;“盼望云霄凡骨重,寸心常锁双尖上”;“叹风风雨雨度余年,凄凉状”等句,直写寂寞处境和峥嵘心事。对于闺阁女子,直接以“乞叙”和“述怀”之词相赠并参与词坛主流的唱和,颇说明了吴绡屏营彷徨、抚中长叹的“疏狂”和辛酸,证明了“江村”唱和主题因传递中下层士人的哭喊,甚至引起了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的弱者——词坛妇女的感动和参与。顺康词坛经历了多次大型步韵唱和,除了康熙三十一年梁溪词人群体唱和外,都没有女性词人加入,从这次两位女词人真情流露的步韵创作,也充分体现了“江村”唱和与下层失意士人的亲和力。

(三)对“后期唱和”主题的认知

后续唱和的词作,是清初词坛多人步韵唱和中首次崇意主情的大合唱,影响深远。从标题看,分成迎来送往,思友摅旧,流连觞咏,酬答问切,述怀言志,感遇怀古诸内容。103首后期唱和词的主题,与前一次多人步韵唱和(清词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多人步韵唱和)——王士禛在扬州首倡的《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和《浣溪沙·红桥》等系列唱和相比,更加接近真实人生,反映心理活动更加生动,更多体现了人性中的本源情感。

比较典型的是陈维崧《满江红·乙巳除夕立春,仍用前韵二首》为例,其心理活动之真实可感,情感进发之激烈汹涌,古今少有,令人动容:

爆竹一声,吾庐外、千门烟涨。喜今夜、新春残腊,田园无恙。南国旧游稀眼底,西京遣事来心上。记黏鸡、彩燕廿年前,拦街饷。 沧桑换,都抛漾。头颅老,休歌唱。且左烧红烛,右倾家酿。郁垒欹斜头上帽,神荼脱落腰间杖。笑人怜、桃偶偶怜人,同斯状。(其一)

父念儿耶,珠泪进、溪流同涨。屈指算、四时作客、三秋抱恙。山左未寻周栎下,广陵且觅王贻上。乍榴花、时节载愁还,堪谁饷。 弱女嫁,罗衣漾。诸弟隔,羁鸿唱。又匆匆去买,高邮雪酿。寒夜才归阳羡棹,灯前拟试金焦杖。向泉台、泣数一年间,飘零状。(其二)

喊出了“父念儿耶,珠泪进、溪流同涨”,“屈指算、四时作客,三秋抱恙”之声,写出因家贫,使“弱女嫁”;因家破,使“诸弟隔”;因立身苍茫,使自己“又匆匆去买,高邮雪酿”,“向泉台、泣数一年间,飘零状”之句的作品,与作者两年之前借描写昔日风雅往事,托闺襜旖旎旧事以寄托,书追念旧朝阙之风骚怀抱的写法迥然二路,陈维松这两首“满江红”写出的真实处境,更接近人性的呼号。

这样的词人在“后期唱和”中占据了主流,他们虽然不至于长年颠簸窘困,不如陈髯那样放任情感恣肆横流,但烦乱忿躁、进退无方之感亦一览无遗。他们或埋恨于文字,如徐釚词:“愧书生,餐字顿忘饥,神仙饷。……看穷途,俯首欲无言,萧骚状”;或埋愁于酒肆,如黄永词:“击筑漫从燕市里,吹箫还到吴江上。却依然、邂逅酒间豪,挥钱饷”;徐釚词:“墟头沽酿。玩世吾从方朔醉,登山君觅卢敖杖。到而今、去住总飘零,真无状”;或向知己述怀,如刘榛词:“想诗怀正渴,钵赊清酿。有梦只同杯渡醉,何缘长侍瞿昙杖。对秋容、默默念伊人,清狂状”;或借山水释闷,如宋荦词:“高兴漫裁金缕曲,狂游还觅青藤杖。但烟霞、深处作生涯,真无状”;或抒写士人关心民瘼、究诘良知的种种追攀和不安:如周稚廉词《满江红·书山村所见,次宋荔裳先生韵》中写道:“试望平原,都变做、狂澜怒涨。……便瓯窭数亩,秫田难酿。里正索逋如索寇,县门未蹋先愁杖。画图中、添幅郑监门,流民状”;杨通佺《满江红·哭叶佥宪学亭先生,用南溪词韵》一词,为政声卓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叶方恒所作,中有“愧游迹,浮云漾。忆别句,哀鸿唱。奈旧愁未涤,新愁又酿”等句,表示了对叶方恒的追思;或表示“宁做我”的选择,如王晫“世路风波,凭砥柱、迥澜息涨。谁得似、服官未艾,鬓丝无恙。帘底金尊同案举,阶前玉树参天上。正良辰、有客自西来,冰桃饷”等词:(19) 以及对艰难世路的嬉笑讥嘲,如陈维崧自家乡作《满江红·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再叠前韵》,中有词句曰:“才子为官休亦好,弟应荷蓧兄携杖”句,王士禄极爱此语,请萧灵曦据词意作画,并作《满江红·用韵答萧灵曦》一词,中曰:“髯客遗书歌荷蓧,须君搦管图携杖……好生情、别样写埙篪,山癯状”,流露出被罢废官员强自宽怀之情;又如唐梦赉词《满江红·漫兴》:“百计销归蒿里下,三生错过蒲团上”而究其原因,一语道破:“看沧桑、都是菟裘公,成何状”,调侃中尽显愤愤不平之情。

再看徽州人夏基:鼎革后,寓居杭州。康熙十一年夏基作《隐居放言》,曾自述:“解道人结庐烟霞石屋间。远辞城市,读书饮酒,外无他慕”;“磊人雅耽书画之乐。读古之余,间作山水竹石几幅。客有请者,少取杖头以为游览之供。生平志不屈人,以兀傲自命”;(20) 夏基反感应酬,从不参加群体创作,《全清词·顺康卷补编》收词72首,其中步韵词作只有《满江红·武塘曹顾庵赠词,漫和》1首,可谓一反常态,其词曰:

妄想功名,今老矣、双眸都障。愁闷极、夏至春来,倍添新恙。白发鬑鬑犹可薙,苍髯缕缕刀难上。料天工、有意放人闲,衰颜向。 溪亭上,青山漾。横桥下,渔人唱。问谁称知己,同倾佳酿。磨就十年成一剑,推开一喝还宜杖。慨吾侪、流落在天涯,枯鱼状。

——《满江红·武塘曹顾庵赠词,漫和》

夏基直抒“衰颜向”、“愁闷极”、“问谁称知己”、“流落在天涯,枯鱼状”等的落寞踽凉之情,虽然仍不失遗民词人孤愤心态的写照,但较之前作“访君共步幽栖处”、“整云鬟、檀心玉颊,向谁哀诉”(21) 等句,则对人生的体验更为直面亲切。

以上种种不一,写出了清初士人的不平心态。

夏基在《隐居放言》中记“江村”唱和词事:“武塘曹学士顾庵,诗词名世,常喜作‘满江红’词。四方名人,和者如鹜”,和者如鹜的景观,其深层原因是:康熙四年,虽然社会在易代的大崩裂中仍然动荡,但摆在士人面前的是对生存状态的忧虑和紧张,词作只有始终不渝地诉诸感性生命、追求与活生生人生劳顿奔忙的情感互通性,以及对词人生存状态、现实处境的直接心灵关切性,才能保留文学本然的可靠和可信。于是,直抒屡遭坎坷而忧悴不堪或挣扎努力情感的稼轩词风在顺康词坛首先以振颓发聩之雄姿,令人耳目一新,激起了同好的步韵热情,推拥词坛从崇尚云间绮丽有托或北宋小令悠然旷达的词风中走出,改变了词风走向。

“江村”唱和以咏“江村”为题开唱,开始于对清初动荡社会背景下士人遭遇无妄之灾的愤懑感叹,继而引出了同样抑郁满怀的众词人的追和。加入“后期唱和”的词人同样写出具有时代色彩的侘傺不满、寻觅惆怅、努力攀求。严迪昌先生辨证稼轩风之气格时说:“新气象、新境界、新景观,其新的关键是生气活力。辛弃疾的词创作伟绩,最可珍贵的是鼓扬起一股劲健雄放的新风。从此,词这一抒情体历史地命定不再只是软性文体,在馆阁气、缙绅气、脂粉气、才子气等等之外,最强劲有力地注入‘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凌云气,特别是英雄失志、忧患入骨的悲慨气。这当是词史不刊之定论,世人通共之认可。”(22) 103首“江村”“后期唱和”词,应酬寿贺之作极少,也一变借艳词以寄身世的委婉写法,词人同样写出具有时代色彩的侘傺不满、寻觅惆怅、努力攀求是唱和主旋律,可谓清初多人步韵唱和活动中首次秉承稼轩风的创作。

“江村”唱和创作互动行为比较明显,主题和情感都是通过“各抱怀思,互为感叹”的一波波互递吟唱中趋向深化和激烈,真正以多人的合唱咏叹了乱世人生的忧惧苦闷。清初社会风云变幻,更可审视词风新旧冲撞的动态形成。“江村”唱和及其“江村”“后期唱和”的词人群体主体为中下层士人,他们众调共趋直面人生的稼轩词风,推动了词风从明末云间词派和北宋令词创作中走出,可见新词风的形成,是受时代精神气候左右,“大有力者”只能顺着时代精神,起到造势助臂的作用。通过“江村”前、后期两次多人步韵唱和,在江浙地区兴起了首轮雄健豪举地抒发人生际遇的稼轩风,以此为起点,以后数年间,稼轩风吹遍大江南北。

收稿日期:2011-07-28

注释:

① 顺康词坛的唱酬词近词作总数的一半,其中多人步韵唱和能够更典型地反映社会心理和创作风气,由三人及三人以上词人相继步韵的创作,称作多人步韵唱和。

②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再版,第52—第52页。

③ 程千帆编:《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2002年。

④ 张宏生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 关于“前期唱和”和“后期唱和”的解释,参见刘东海:《“秋水轩”后期唱和主题及其对康熙朝词风的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第57页。

⑥ 朱秋娟博士著《“江村唱和”考述》,较全面阐述了“江村”唱和词事,对“江村”唱和考述翔实。该文对后期唱和人、词分别记数为30、97,略少于本文的统计数量。

⑦ [清]毛先舒:《潠书》卷二,《题三先生词》,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10,第639页。

⑧ 详见金一平:《柳州词派》第165—168页。

⑨ 徐旭旦词与徐士俊词相同,仅词题不同。

⑩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507,《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11) 朱秋娟:《“江村唱和”考述》在考录陈维崧词时,遗漏1首,陈维崧步韵词共9首,见表2。

(12) 参见刘书鹏:《宋荦与王士禛交游考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第24页—29页。

(13) [清]吴绡,朱文娟:《赠药编》一卷,清朱抄本。

(14) [清]陈焯:《啸雪庵诗集》序《四库未收书》集部,第07辑第23册,第54页。

(15) [清]陈焯:《啸雪庵诗集》序《四库未收书》集部,第07辑第23册,第65页。

(16) 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17) 《啸雪庵诗集自序》,《四库未收书》集部,第07辑第23册,第68页。

(18) [清]山:《玉楼春·晚眺》,见《顺康卷》第52页。

(19) 王晫在康熙二十四年50岁生日时,首倡《千秋岁》“幻”字韵唱和,形成了步韵词达235首的大型群体创作,唱和人数在清初第一,唱和词数居第二,将他一贯主张的自在人生和诗意追求推到高峰。

(20) 王兆鹏:《稀见清人夏基〈词话〉辑录》,见《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5页。

(21) 张宏生主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第653页、654页。

(22) 严迪昌:《“稼轩体”与“稼轩风”辨》,《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87年,第229页。

标签:;  ;  ;  ;  

顺康词界“江村”后期唱法考证--兼论清初推动词风改革的主要因素_康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