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整合下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探讨_媒介融合论文

媒体整合下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探讨_媒介融合论文

媒介融合下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探析论文,媒介论文,编辑出版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原有的传媒产业格局大变脸的社会条件下,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出版业正面临着以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电子通信、信息处理、广播、出版、教育、图书馆等,与信息情报相关的所有行业将进入融合时代”[1]。

媒介融合趋势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市场的目标来培养他们,使他们站在数字化发展浪头的前端,具有更好的职业适应性并拥有较多的技能储备,需要重新探索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中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是一个外来词,即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中文译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模式,也是最为成熟的高级发展模式[2]。

按照戴文葆先生的表述,编辑是“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文献资料,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3]。从这里可以看出,编辑应该掌握“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也就是说,要精通传播技术。编辑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文献资料,虽然需要对这些工作对象有足够的认识、分析能力,但是其工作的过程实质是应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把这些信息产品展示于社会,使之广为传播。而且,按照新的传播理念,传播的精度、广度、深度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传播技术的掌握是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

由此可见,编辑出版专业既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层面,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主要服务对象是传媒产业。只有加强与传媒产业的合作,才能了解传媒产业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只有实行产学合作,才能充分利用传媒产业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化育人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传媒产业只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与传媒产业双方的共同需求,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

在产学研结合中,学校所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传媒企业所关注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并举。双方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可有效地优化教学和生产的过程,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并将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媒介融合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维度

重信息内容轻传播技术的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传统印刷媒介技术下的一种专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传统的纸质书、报、刊等媒体。我国早期的编辑出版专业大多设在中文系下(如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相关专业设置),用培养文稿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传统出版机构的在职编辑培训,也只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法律法规、工作流程、书稿加工的规范标准、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教育思想、教改动态以及图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了解。显而易见,在多媒介融合趋势以及媒介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以传播技术(X轴)、信息内容(Y轴)、市场操控(Z轴)作为空间三维坐标轴,可以把媒介融合下理想的编辑出版人才刻画为既能较好地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又有广博的信息认知、分析能力,对受众市场的需求和细分又具有极强的操控性。在这三维空间中,显然其维度的坐标值就代表编辑人才相应的素质能力,某一维度的值越大其相应的能力就越强,如三个维度的坐标值都较大,则表明编辑的综合能力较强。

在前述编辑定义中,既有“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的表达,又有包含了“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内容。如今,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的“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已经促成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同的传播符号系统,可以通过数字化渠道同时采集、制作并一同展示于用户终端,印刷传播业、电子与网络出版业、广播电视业、音像制品业、通信业等各个传媒行业领域不再壁垒森严,不同的传媒机构也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建立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新型格局。与这种融合趋势同时发展的,是由社会文化发展所推动的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需求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传播技术的掌握和对市场需求的操控性、对受众市场细分的洞察力,就自然成为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维度。

培养具有三维素质能力的编辑人才,是多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出版教育的方向:以教授学生文本解析与文本建构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品质和传媒经营能力为重点;以强化培养学生电子出版物操作技能为一翼,在校期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编辑技术、多媒体和新媒体应用技术,以及平面媒体电子排版、三维动画创意技术;以强化学生现代出版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培养为另一翼,在校期间,要求学生具备策划图书选题的能力、市场营销的能力、对书刊业前景的预测能力等。三者以文本解析与文本建构为龙头,两翼技能并驾齐驱,综合发展,共同培养学生在数字传媒时代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4]。

在“大编辑”的理念下,编辑出版工作是面向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工作,但在高校本科层次的教育中,由于受学制、师资、课时的制约,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不可能成为通才。在特定的编辑活动中,不同的媒介机构有不同的用人需求,例如,专业性要求高的学术出版、行业网站与面向大众市场的大众消费媒体,它们对编辑出版人才的素质维度就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编辑出版人才的维度比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标准, “通才”和“专才”只是相对而言。

在媒介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协调好编辑人才素质的维度,有助于我们拓展办学思路,确立更为合理的课程设置。我们知道,媒体的多元以及同一媒体机构的不同岗位,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不同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培养不同的编辑人才;即使是同一院校,也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应不同的媒体岗位需求,根据培养对象的特长,培养出符合不同岗位需求的编辑人才。

三、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鉴于多媒介融合下编辑出版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可有机地移植这些模式于教育实践,其主要模式归纳有如下几种:

1.“订单式”培养模式

它是指学校与传媒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并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传媒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订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传媒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特定的应用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网络出版、网页设计与网络管理、书业电子商务、多媒体出版技术、数字化装帧设计、三维动画与排版等应用能力和技能的人才培养。

2.“3+1”培养模式

学生的前三年在学校内系统地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后一年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对口的传媒企业上岗实习、作毕业设计或论文。“3+1”模式中的“3”与“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它的实际意义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问题,是在学生毕业前就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问题。这个模式更适合于培养口径宽泛的“通才”或编辑出版学科研究型人才,这类学生信息储备量丰富。

3.“学用交替”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学校和传媒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传媒企业从事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于传媒企业或实体作为相对稳定实习基地的教学组织形式。

4.“实训—科研—就业”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学校与传媒企业共同合作,通过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的整合,以项目开发、课题研究或技术服务等科研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2]。

上述这些模式是交融的,而不是相互割离的。但总的原则就是学校与产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解决当前多媒介融合下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问题。

四、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构建

编辑出版学是应用型学科,编辑出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衍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而实践的最佳场所无疑是传媒企业或实体,因而有机利用校内校外的行业资源,并与有关企业或实体“联姻”,是编辑出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1.课堂实训的实验室建设

学校要增加投入,建设或整合已有实验室,构建多功能的课堂实训基地。媒介融合趋势下,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已促使编辑出版工作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要培养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设备。实验室的功能应该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在教学上与课程同步,设置问题和课题项目,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训中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从中优化最佳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取长补短,可分组进行,让学生共同协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如广西教育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在专业增设的同时投入资金,配套建设了多功能的编辑出版电子实验室。在杂志类编辑的实训教学中,可在进行了版面设置、画版、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等设计后,按本院附属杂志社中不同杂志(《创新作文》、《哲理》文摘刊、《中学教学参考》等)的受众定位,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不同风格的版面;同时分学习小组进行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网络传播等实训,最后进行成果展示评比,按优劣评奖、颁发获奖证书。

2.充分利用校内传媒实体

依托学校的已有资源和传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般情况下,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传媒平台和实体:校报、学报、团委报、学生社团报、广播站、网络、图书馆、书店等,有些高校还有附属的出版社或杂志社。例如,广西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其附属杂志社的资源优势,开设的编辑出版专业就由刊社来承办,并借助学校其他师资的力量和学科优势,形成了跨学科有机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模式。

校办传媒实体依附于学校而存在,与编辑出版专业的办学具有统一性,传媒实体为教学提供实践基地,受过一定实训教育和理论学习的学生也为这些实体提供人力资源,在科研、师资、设备上实现交流和共享。因此,校内相关传媒实体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最便利、最有效的教学资源。

3.与校外传媒实体有机合作

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中,加强与校外传媒企业的合作是主要途径。因为校内的实训课堂、校内的传媒实体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走出去”,才能使其真正感受市场的“广阔”。因此,应加强与校外出版社、杂志社、书店、印刷厂、制片公司、网站、软件公司、电视台、音像制作公司等“联姻”。这样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意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五、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问题

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比如师资问题、统筹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等,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前一问题作简要阐述。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编辑出版专业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有力保障。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加强跨学科、跨媒体、跨文化的意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编辑出版专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指选派一些教师到出版部门实习,在实际工作中熟悉业务和技术,了解出版动态,结合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使之成为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请进来”是指在人才引进上应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把社会上具有真才实学的出版人才引进来,或者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加以利用。比如聘请客座教授或举行论坛讲座;聘请一批著名编辑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技能的从业者、专家、管理者来校讲授,或作为兼职教师[5],这样可以补充和扩大课堂信息量,形成业界与院校的良性互动。

标签:;  ;  ;  ;  ;  ;  

媒体整合下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探讨_媒介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