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对于大部分一线城市来说,新增可用作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为了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应运而生。大拆大建的城建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以一种新的历史态度对待建筑会使我们发现历史建筑的另一面,虽然不是每栋建筑都是历史文化遗产,但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却不可缺少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或精美或沧桑的历史建筑。面对历史建筑如何保护我们也要客观的对待,一味的原封保存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国情下,不断的更新再利用可能更符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及实例对基于文化传承下的城市更新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文化;城市更新;武汉;汉正街
1、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
文化本身具有广泛和复杂概念,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有精神层面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城市更新”广义上理解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区域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造活动,更新内容包括居住环境的改造、功能定位与土地使用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交通的重组和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完善等。“城市更新”是指由政府部门、土地权属人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主体,按照“三旧”改造政策、棚户区改造政策、危破旧房改造政策等,在城市更新规划范围内,对低效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盘活利用以及对危旧房进行整治、改善、重建、活化、提升的活动。城市文化更反映了在特定城市区域或其所曾代表的历史范围内人类生活方式、聚居形态、精神风貌等。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再到《华盛顿宪章》,城市规划在加强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再生方面始终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在文物和遗址保护已具备相当成熟法规体系的情况下,当前规划中所需探讨的是如何将城市文化精神内核传承和延续下去、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城市生活融合共生。
2、现代城市更新历程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困境
2.1城市更新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经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旧城更新过程。中国城市更新的总体背景是城市化、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极度复杂。对于大部分一线城市来说,而由于缺乏规划或者规划不合理,导致已开发土地利用率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以深圳市为例,现存的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由于当年城市规划滞后,这些地方公共配套少、建筑质量差、安全隐患多,而且不能满足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效应的需求,亟需进行存量空间的释放。为了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2.2城市文化的发展困境
(1)城市文化的同质化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超过54.7%,已经达到中等城镇化水平,正在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现代大城市已经历前期快速城市化阶段,逐步转换为外延发展和内涵更新同步存在的后城市化阶段。与城市更新同步出现的是众多城市的“同质化”趋势。由国际化和信息化带来多元文化的融合,强势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正在蚕食和取代本土地域文化,反应在城市建设领域就是“千城一面”的结果。
(2)文化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对立在城市更新中表现为“拆”与“留”的问题。颠覆性的城市改造必将打破历史遗存的肌理,而文化传承则需要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延续传统文化。城市的记忆寄托于旧城区内,但并不局限于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或保留的价值孰轻孰重无法定论。需要寻求一种平衡两者的发展模式,找到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策略,通过新旧文化的融合,破解发展和保护的难题,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
3、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
深圳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都高度增长,但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早期的粗放式发展也使得城市建设用地几乎耗尽,城市中心土地的日益稀缺,传统社区的更新改造就变得特别重要和迫切。如何尊重文化轮回、延续文化传统、塑造城市精神,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由此,文化同宗同源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开始引人注目。这其中核心的深港澳文化之根一一深圳南头古城,也因此走入公众视野。提起探圳,世人熟知的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城市建设奇迹,却少有人知道其建城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约1700年。尽管南头古城的绝对历史价价与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无法比肩,但其作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地区和文化源头,对这座年轻城市弥足珍贵。现今的南头城因超高速城市化发展而破坏严重,历史文物已呈碎片状淹没在城中村建筑群中,历史风貌建筑占比小到5%。抢救性历史保护和城中村改造的双重矛盾,使南头城限于两个发展命题中相互掣肘发展受困。下文立足于历史遗产保护和旧城史新的交叉领域研究,以期为此难题探索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和实施路径。
3.1以文化主题统领开发,相互融合提升综合效益
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城市经济,文化在更新中的作用应当契合这一目标。以文化促发展,用文化提升开发建设的特色和吸引力。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审美取向的印证物,它们诚实地记录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创举和失误,在历史螺旋式前进中,后辈可以通过建筑和城市空间看到社会认知和美学观念的进化过程。像南头古城将千年文化传承谱系(图1)全面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是其独有的文化特殊性,各时期空间遗产并置层积的现象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规划区域内拥有报德祠、新安县衙、信国公文氏祠、南门、饮食一条街 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搭文化台、走旅游路,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每一处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核心景点,从而保障建设实施的整体平衡和可实施性。
图1 南头古城各时期建筑分布图
3.2重塑和再生传统文化,创新城市文化内涵
文化发展本身具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将城中村推倒重建或大拆大建为影视城式仿古街的举措,均应被放弃,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认识城市空间遗产的价植观念应该被升级。尊重历史空间层积,保留城中村工业厂区就地改造为文创工厂(图2),顺应国家双创号召引入创新产业,充分发挥城中村建筑独有的空间复合化和高连通性的特点。保持城中各年代新旧建筑并置的状态,见缝插针地增设或改良公共空间,提升居住环境的亲和力和舒适度。对重点区位建筑实行轻改造,尽可能增加与公共空间的开放度,创造组团状的微环境升级。同时,为避免集中的改造行为将古城空间“格式化”,鼓励推行建筑师集群设计方式,设计者与使用者逐一对位,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实施导则的控制下,各尽其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设计改造工作。
图2 打造新时期文创工厂
文化的再生不是借尸还魂,应当在现代项目运营和国际化理念下,将城市文化的基因融合到策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整个过程中。岭南文化和深圳本土文化对古城的影响一样显著:客家文化的顽强自主、耕读传家:广府文化的重商务实、经济为先:深港澳文化的东西融合、兼容并包,以及深圳作为特区勇于探索的先锋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本土文化等等,都如实地印证在城村演化的过程中。强调传统文化与城市精神共生意在避免此消彼长,而应共存共赢。
当下,文化不能仅停在博物馆里静态传播,更重要的是在当代物质空间承载下开展文化活动使其鲜活起来。因此,通过景观处理重现城南门外游园系统(图3),结合关帝庙增设庙会广场、粤剧戏台、护城水廊、遗址博物馆等鼓励当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同时当代建筑手法重塑,早已不存的城墙和翁城,不仿古不做装饰化“穿衣戴帽”,而是新建具有文教空间功能的景观廊通系统,以此重新定义古城边界,从空间意象上复现历史城墙。在本地传统民居形式基础上综合多种建筑类型特色演绎而成的新建筑形式,兼顾了怀旧与时尚、文化与商业,成为项目亮点之一。
图3 城南门外游园系统设计
3.3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城市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地域品牌”的塑造能够显著地传播扩散城市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南头古城改造思路中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把握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把握的核心是针对城市自身的需求和特征,探索文化转型发展道路。
南头古城现存文物保护单位6处、保护建筑10处、历史建筑34处、六纵一横的街巷格局以及地下文物理藏区等。根据客户需求调研,我们完成了一个规划设计方案。首先对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对南头古城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的研究得出古城建筑风格,提出和古城风格相协调的产品策略。上海因为有了“新天地”,交错了城市往昔与现代的掠影;成都因为有了“宽窄巷”,古老的城市焕发了新的气息;而深圳,也将因为有了南头古城,拥有了承载深圳历史的底蕴,成为深圳记忆中的不朽符号。根据南头古城“六纵一横”布局及周边地域功能的综合分析,将南头九街打造成不同主题的融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六纵”由西到东分别为梧桐街定义为饮食一条街、春景街定义为古城生活风情一条街、中山南北街定义为旅游特色和纪念品一条街、乐平街定义为中西文化合璧一条街、朝阳南北街定义为大型购物和娱乐一条街、兴明南北街及兴明南北街一坊定义为小型民居客栈,酒吧一条街;“一横”指中山东西街定义为综合一条街(见图4)。针对碎片式历史地段保护,借鉴香港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实践经验:将历史建筑根据历史价植分级,通过原址修复改用为文物展示、改造为青少年教育或实习基地或以“留屋留人”方式活化为多元功能建筑群等形式,透过保留早期建筑反映当地居民原有生活面貌和社区发展,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增强社区归属感。为减少拆迁量,对紧邻古建筑的现代房屋和零星空地仅进行适应性改造,尽可能增强其场地公共性和开放性,目的是使古建扩大影响范围,从孤岛状扩展至斑块状。从而让重组城内历史碎片的空间序列、定制文物探访路径成为可能。
图4 南头传统社区更新改造建议设计方案
4、结束语
城市文化彰显的重点在于城市更新活动中对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被学者们看作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关于“文化自信”、“记得住乡愁”等等论述都着重表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尊重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文化是城市规划工作中必须统筹考虑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传承“城市文化”这种具有重要意义却没有固定形态和范式的内涵,是值得规划从业者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深圳市在旧城更新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总结,以独特视角对城市文化传承及城市更新活动的结合提出更具操作性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建议。近年来该城市这些典型项目贯彻内在的“敢为人先”文化思维,采取深挖文化内涵、鼓励文化创新的规划编制方法,统一了文化与经济、保护与开发、重塑与再生以及城市文化自信等诸多观点,希望能够对今后相关的城市更新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著,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徐琴.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再生[J].中国名城.2009(01).
[3]张伟.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6,01:34-39.
论文作者:袁荣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历史论文; 古城论文; 空间论文; 一条街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