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和政治发展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用生产力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来分析中俄两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希望有助于提高对中国的改革目的和方法的认识。
一、生产力三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中俄两国的劳动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劳动力数量。人口多对农业经济发展利弊相抵,但对工业经济发展不利,却又对后工业经济发展无不利。
(1)在农业时代, 人口数量与农业总产出呈正比(灌溉农业的人口对土地的比例比畜牧农业大)。人口增长常常超过农业增长。农业产出与农业资源呈正比。中国的农业资源比俄罗斯的农业资源丰富,因此,中国的人口大于俄罗斯。当然,俄罗斯农业资源也不少,因而也是人口大国之一。两国的人口因素对日后两国的工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2)俄罗斯人口状况对其工业化是有利的。 在世界上已经完成工业化的社会,人口呈低速增长,工业增长远远超过人口增长。由于俄罗斯完成工业化所用的时间不长,因此,俄人口增长没有随着农业增长而增长。工业增长基本依靠资源投入而不是劳动力投入,因此,俄劳动力缺口不大。人口短缺有利于人均产值增长。
中国的人口状况对其工业化不利。中国工业化初的人口基础太大,这就加重了中国人均工业资源本来就少的状况。人均资源少导致工业的社会成本高。因为,社会再分配对经济发达地区是一种社会成本,再分配成分越大,社会成本就越高。因而,中国迟迟没有在世界的工业时代完成工业化。在农业社会,农业增长迅速被人口增长所抵销,故不会带来人均产值的增长。中国迟迟未完成工业化,而有限的工业化却首先导致人均寿命的提高和农业开垦面积、灌溉面积及农业总产量的增长。因而,中国的人口仍迅速增长,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工业扩大再生产并推迟了工业化的完成。
(3)到后工业时代,资源投入的增长对产值增长的贡献很小。 对产值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劳动附加值投入的增加。劳动附加值主要来自人力资源而不是矿产资源。尽管中国的人力资源不是知识密集型的,但是,后工业时代的世界经济必然是全球化的经济,必然不得不大量使用劳动力密集型的人力资源,以便实现产业内国际分工。因此,至少在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劳动力换取世界的工业资源,人均资源水平提高,从而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并且已经出现部分产业过剩。工业化导致购买力提高,后来导致食品结构的提高,从而导致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从而导致农业过剩。中国正在利用这两种过剩来扩大基本建设,如开发西部地区。
在后工业时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一部分东欧国家继续参加经互会独立市场已经毫无意义。俄罗斯为经互会穷国继续输血也得不偿失。在全球化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革命下,俄已无力继续承担维持经互会和苏联市场的成本。经互会和苏联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它们大多数国家包括俄罗斯均放弃了经互会独立市场并奔向世界市场。当然,俄重工业既失去了传统市场,又没有世界市场竞争力,因而只能减产。由此,俄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和失业。但俄利用劳动力来发展经济的机会不大。这是因为俄沿海加工和国际贸易的条件不太好,远不如中国。
2.两国的劳动资料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劳动资料是物化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子社会不一视同仁。重视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但仅靠科学技术并不能根本消除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因为,科学技术是世界的。科学没有国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发展科学。在当今世界,科技体系只有一个。新的科学技术一旦诞生,它便造福全人类,而不可能仅造福创造该科学技术的国家。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对所有的国家都产生同样的造福能力。俄罗斯开发的高科技大多被美国所利用,而美国创造的应用科技常被俄罗斯所利用。这些利用几乎是无偿的。中国20年来改革开放成果巨大,但中国本国的科学技术对此贡献很小,而中国利用外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应用技术)的成分很大。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被外国无偿或低偿利用的情况却很严重。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但对其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帮助不大。具体来说,俄罗斯(包括中国)科技方面的优势主要是基础科学,而不是应用科学技术。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独立科技体系发展需要基础科学。俄中两国放弃独立市场后,它们的应用科学技术在世界市场上没有优势,而它们的基础科学在世界市场上有一定的价值。俄罗斯是典型的科学技术能力较强而经济发展较弱的国家。俄科技潜力很大,但没有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的配套,故对经济发展作用仍不大。目前,俄罗斯的科技能力主要为军工和国防领域服务。这方面的科技发展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军工生产对国际分工的依赖很小,因而其国际竞争力在后工业时代损失较小。军工本身可以出口赚汇,还可以增强国防。国防可以保卫军火和资源出口。中俄两国在这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当然,中国科技和教育不如俄国,但中国开放后的经济活力却高于俄国,两国在这方面明显不同。
3.两国的劳动对象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劳动对象主要来自地球上的物质条件,包括物质的属性及其被利用的条件。世界各地的物质属性不同,被各种生产方式所利用的条件也不同。从农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地球上可资经济利用的资源主要有三类: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温带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
(1)在世界的农业时代,农业资源最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最多的国家。因此,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最发达。
(2)在世界的工业时代,矿产资源或(和)沿海地区相对重要, 前者是俄罗斯的强项,因而俄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在世界的工业时代,国内工业资源不一定便于国内使用,国外资源不一定不便于国内使用。在世界的工业化时代,工业国家(除苏联以外)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提高劳动生产率。交换的内容主要是资源和制成品,即产业之间分工。这些东西的生产和交换必须在沿海地区和沿海地区之间进行。俄有效海岸线很短,故其沿海加工和贸易条件很差。但是,俄国内资源齐全,故俄通过自产自销和建立独立市场就可以弥补国际竞争力之不足。这样,俄在苏联时期便获得了独自完成工业化的能力。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大致自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成本太高。中国的工业资源分布很分散,铁多的地方煤少,煤多的地方少水。粮食生产的生产力很低,因而粮食的商品化率也很低。粮食也是重要的工业资源。中国的平均海拔也是世界最高的。中国大部分资源和人口又不在沿海,因而利用国内外自然资源的条件很差。
(3)在世界的后工业时代,沿海条件和人力资源相对重要。 中国的沿海人力资源比沿海工业资源丰富得多,因而中国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世界上发达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大西洋和太平洋温带的沿海地区,其土地面积只占不到世界陆地面积的10%,而其工农业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世界的80%和70%。这一地区内没有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俄罗斯基本不在这个地理范围内。因而,俄利用本国力量对资源加工所创造的产值还不如出口资源换取商品。在后工业时代,俄罗斯反而成了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以及钢铁等成材后出口对沿海条件依赖较小)。因此,苏联经济便开始衰退。当然,这种衰退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化也有一个过程。后者大致自60年代末缓慢开始。苏联经济衰退也大致自70年代末缓慢开始。经济衰退大致到90年代中期结束。但是,衰退结束不等于起飞开始。因为,俄目前尚不具备经济起飞的生产力要素配置。
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假如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包括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那么,不是改变生产关系,就是面临社会革命,但不可能随意改变生产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改变超前的生产关系。任何社会革命,其结果仍然是改变生产关系。可见,超前的生产关系可以带动生产力发展,也可以破坏生产力发展。如果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它就比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更有利于生产力健康运行。改变生产力的动力主要来自生产力内部。世界的生产力是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所牵引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带动生产力发展的例子不多,即使有,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必须具备生产力因素条件。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关系不在于其本身是否先进,而在于其是否适应生产力定位、是否有利于挖掘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苏联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后的俄罗斯生产力定位。因此,俄必须放弃苏联时期的生产方式。因而,苏联解体是迟早要发生的。
1.在世界的工业时代,两国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进行了工业化。它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层次很低。外国资本占有程度很高。农业产量较高,但是大量用于出口换汇,支援工业化。这是一种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在工业化时代,独立市场比开放市场对俄罗斯更有利,因为独立市场的工业完整,有利于俄对其资源就近利用和有效利用。苏联在其70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一种独立市场或平行市场。苏联及其卫星国的人均产值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其工业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相当,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俄重工业水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1989 年俄机械制造业占总产值的33%,而大多数发达国家为20%—25%。这是因为,俄罗斯的资源比西方从国内外获得的资源更廉价,甚至取之不尽。所以俄罗斯经得起更粗放或浪费的工业,以此弥补技术的不足。由于俄工业结构水平较高,因而其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是每个非西方国家所梦寐以求的,尽管俄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苏联平行市场必须基本保持生产关系上的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开放市场,二是实行国家所有制。因为,假如开放市场,国内工业就会经不起国外竞争。私有制和关闭市场是矛盾的。因为私有制必须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基本承认国外竞争力。对基本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来说,其结果必然是本国产品和市场让给外国产品,结果关闭市场是空的。假如开放市场,俄只有初级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而在世界的工业时代,俄出口初级产品换回的工业产品的质量会比自己生产的质量高得多,但其数量将比自己生产的少得多。因此,当时假如开放市场,它带来的总产值和对人民生活的提高自然不如俄在其本土对其初级的产品加工带来的总产值。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的沿海城市和长江沿岸城市有一点零星的工业,大部分地区处于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化速度极为缓慢。中国的经济能力使中国既不可能完全被列强占领,也不可能完全把列强赶走。旧中国实行的是大地主和大官僚所有制和租界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一方面给中国注入有限的外国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却使中国遭到外国的非市场经济方式的霸占和掠夺。中国的市场四分五裂,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本对外关闭市场。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也没有完成工业化,中国的人均产值提高也很慢。但是,中国初步建立了较完整工业布局和工业基础。实践证明,像苏联一样,在世界的工业时代,中国关闭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于开放市场。因此,中国实行国有制。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部分工业和农业没有立即开放,而是等待条件逐渐成熟后再开放。
2.在世界的后工业时代,两国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在世界后工业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苏联独立市场的优点不复存在。经互会和苏联相继解体。俄大部分工业产品原来向经互会市场提供,现在必须减产。惟独能源无需减产,甚至还需增产。因为能源在西方的市场扩大了。军工产业也是如此。1996年能源产值占俄总产值的31%(1990年为11%)。冶金工业(初级产品)占总产值16%(1990年为11%)。俄独立后,能源产量略有下降,但是,产值大幅度上升。因为,俄独立前,其能源主要向经互会和苏联加盟国提供,其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俄独立后,制造业产值大幅度下降,机械设备生产下降62%,轻工业下降87%(1998年轻工业占俄总产值1.8%)。 能源产值基本维持原状。俄是世界上人均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在苏联时期,俄城乡居民的人均私人土地比中国农民所有土地的人均面积还多。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俄独立后,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可以在私家土地上劳动并被允许将多余产品向市场出售,其产值对全国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一直很大,苏联时期占25%,俄罗斯独立后占50%。俄罗斯独立后,城市收入下降,人们增加和提高了私家土地上的劳动和收成。由于这些劳动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因此几乎不受俄工业机械设备生产下降的影响。这说明中国农业改革的政策和制度所产生的作用在俄改革前就存在,因而无所谓俄农业改革不成功。俄工业和农业私有化改革目前基本结束,但没有完成全部预期目标,包括企业自负盈亏和改造经济结构。已经完成的目标包括重工业减产、农业减产,结果,减轻了国家对亏本企业的巨额补贴,经济结构更有利于持续发展。另外,小企业和服务业基本完成了私有化。私有化的成功与否同产业的新旧与否以及产业轻重性质相关。农业和重工业都是旧产业,对它们私有化最难。服务业是轻型产业,它的私有化最容易。俄新产业较少,故盈利的企业较少。因而,俄许多企业仍然实行混合所有制。此外,俄企业的亏损率远远大于其失业率和企业倒闭率。这便是俄罗斯独立以来生产关系改革的状况。俄独立以来,工农业下降幅度很大,两极分化较严重,但其总产值和人均产值都没有本质性下降。苏联后期的工农业已经严重空转,故俄减产不减值。这说明,俄罗斯改革对社会的破坏是有限的,不是致命的,不会引起社会大革命。它的生产关系基本符合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方面进一步重大改革的余地不大,也没有必要。
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农民的土地分配很不均匀,这是漫长封建社会两大农业阶级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的主要原因,也是生产力缓慢发展的动力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背上了第二座大山。外国粮食以其较高的农业生产力对中国粮食的冲击迫使大量农民破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平均分配土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不久,农业成为中国独特工业化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国家必须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其技术手段是以牺牲经济作物来提高粮食作物。其政策工具基本为二:命令粮食价格和以人民公社为单位分配土地。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中国政治领域的分歧主要围绕要不要人民公社,而不是围绕要不要命令粮食价格。到70年代末,工业原始积累难以为继,农业已经接近崩溃。同时,工业已经具有自我积累的能力。中国迅速实行农业改革。农民重新获得平均分配土地。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赢得了各界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实践证明,中国农业改革后的土地政策将长期符合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目前,中国的工业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开始回报农业。其方法是以补贴价格收购粮食,这同改革前是相反的。这反过来证明,工业原始积累阶段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农民利益,而工业成熟阶段必然反哺农业。
中国工业领域生产关系的改革类似俄罗斯,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的其他方面同俄基本相似,但有一个方面与俄有较大的不同。中国获得了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和工业出口的机会。合资企业自然获得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和世界市场份额。这样的企业是增产增值的,因而是自负盈亏的,不需要对它的产权制度进行干预和改革,或者说,不需要私有化(在俄罗斯,私有化是减产的工具)。乡镇企业获得了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空出的国内市场。它们也基本是自负盈亏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重工业与农业一样,没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重工业和农业又不一样:前者的生产资料不可以平均分割,也不可以个体经营。中国对企业的改革一分为二:一部分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实行国家所有制并由国家调节它们的此盈彼亏;另一部分旧产业企业关闭。下岗职工一方面获得最低工资保障,一方面向服务业就业领域转移。中国的产值增长企业总体超过产值不增长企业。另外,中国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导致工业结构水平上升,从而为社会财富再分配和服务业扩张提供了较大的能力和空间,降低了企业的社会成本。
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经济基础主要是看生产方式。看上层建筑主要是看国家制度。国家是为生产服务的。国家制度是生产方式决定的。“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是国家的本质”。
1.中国的生产方式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中国有基本面向国际市场的工业生产方式,有基本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生产方式,有基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广大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各有其特殊的生产方式。这在世界上是最独特的。这也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中国的政治制度必然照顾生产方式的这些方面。中国的国家制度必须担负维护这些生产方式协调运转的功能。多种生产方式相互之间不是没有矛盾。每一生产方式内部又有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时,中国正处在从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较先进的生产方式转化的过渡期。更重要的是,国际政治体系是为国际经济体系服务的。国际政治体系是一种零和游戏:分工层次高以分工层次低为代价。因此,中国的生产方式面临国际先进生产方式的巨大压力。中国的生产方式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国际上强大生产方式的巨大阻力。中国首先必须保护现有的生产方式,然后才是促进生产方式的提高。中国必须以较迅速的政治决策过程来应付面临的挑战。因此,中国的生产方式方面的这些特点要求中国的政治制度必须权力比较集中。
2.俄罗斯特色的民主的条件。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这同中国不同。这是苏联时期形成的。俄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外资成分很小。独立以来,俄累积吸收外资只有350亿美元左右,其中直接投资为1/3 (1998年俄总产值为5000亿美元左右)。外国贷款与俄对外偿债数额相抵。俄罗斯人的教育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经互会和苏联解体后,经互会国家全都成为美国主导的西方市场。美国喜出望外。假如美国企图颠覆俄独立后的生产方式,这等于颠覆美国自己的生产方式。俄外资成分很小,这也不利于美国干扰俄罗斯生产方式。俄欠西方外债很多,假如西方干扰俄生产方式,这将威胁俄偿债能力。俄独立前,苏联的生产方式依赖经互会独立市场。经互会独立市场从一开始就与美国争夺世界市场,对美国生产方式构成威胁。同时,经互会国家(包括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生产方式不是统一、划一的。因而,苏共是维护经互会和苏联统一的强制力量。苏联和经互会解体后,这种强制力量就不需要了。苏共本身也就不需要了。今天,大多数俄罗斯人唯恐苏联和经互会复活,因为经互会在苏联后期已经成为俄经济包袱。俄独立后的生产方式对俄最有利。因此,俄自由选举一般不会出现俄人民不选择俄现有生产方式。这也是俄罗斯人既不喜欢现政权,又怕俄共上台的原因。所以,上述所有这些因素使俄具备了类似西方式民主选举的客观条件。不过,另一方面,尽管西方总体上对俄放弃经互会和苏联是满意的,但仍然不满俄独立后继续维护其传统地缘政治利益,如保护俄罗斯、中亚和黑海的能源经高加索、俄罗斯和巴尔干半岛出口,以及俄向伊拉克等国出售军火。同时,俄产业大多是很单一的旧产业。旧产业垄断程度较高,故国内企业的资本相当集中(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此,俄式民主制度更接近南美的模式。这种制度的政治决策速度比中国慢,但比美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