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区域经济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定稿日期:2015-04-15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05-067-07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由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单极”格局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的“多极”格局转变。这种格局的转变,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实现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高效有序发展的过程。[1]协同发展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区际之间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区域之间平等开放,同时也向外部开放,既有利于内部子系统的发展,又有利于与外部系统的对接和互动,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和功能有机整合中实现整体发展。[2][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为较新的研究论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经济、文化、社会等子系统间协同发展以及区域内产业间协同发展等方面,针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大都是简单论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障碍或制约。[4][5]相关文献表明,区际利益分割虽能激发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潜在动机和积极性,但其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会造成市场分割和产业结构趋同,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又破坏了正常合理的区域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断降低和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阻碍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6][7][8]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也是地方政府官员政治晋升激励的结果,在“财政分权”和基于地方经济绩效考核的政治晋升机制激励下,区域间经济竞争不仅造成了省域差异,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内部也出现了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巨大差异,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思想观念差异,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给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省际毗邻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较其它地区而言,省际交界区域[9][10]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品流动不畅、市场竞争过度等问题尤为严重,表现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因而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机制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11][12][13][14]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协同学理论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理论。协同学是哈肯学派从一套激光理论抽象出并普遍化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某种有组织性的功能。[1]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包含众多子区域系统的复杂系统,始终追求子区域系统以及大区域经济的协同运作,其整体效益取决于各子区域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子系统之间的要素分配与利用效率,满足协同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目标统一性以及系统内部关联性。而协同学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能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变为有序的整体合力,促进系统的无序运动转变为有序运动,提升整体效益,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协同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协同学理论也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协同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包含协同作用、序参量、伺服原理等。协同学理论认为,所有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都不是其子系统结构、特征和行为的简单或机械的总和,子系统以看似乱但实际上却是很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协同”作用使得子系统或要素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完成协同一致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某种有组织性的功能。为了衡量系统的有序度,哈肯提出序参量以及伺服原理。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随时间变化慢,在变化时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几乎不衰减,到达新稳定态的弛豫时间长,也被称为慢弛豫参数或慢变量(往往是一个或很少几个),是控制系统演化的关键变量,与之相反的变量被称为快变量。在系统的演化进程中,序参量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各个子系统实现有条不紊的运转,在役使快变量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快变量的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役使大系统在临界点上失稳,实现无序至有序,低级至高级的转变,此即伺服原理。[15][16][17][18] 2.协同学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协同学理论强调了内部协同作用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强化“协同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充分凸显了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协同学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区域经济不能孤立发展,任何一个区域都应该对其他区域开放,让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交换。(2)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需充分保障各区域高度的自主性,始终维持区域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才能使得区域经济系统长期远离平衡态,增强并稳固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内生动力。(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来提高大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 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协同学内涵 协同学理论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赋予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深刻的协同学内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具有的共生性、有序性、高效性及动态性四大特征逐一反映了其理论内涵。共生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意味着经济组分之间相互开放且相互依赖,彼此之间的要素可自由流动,契合了协同学理论中开放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或能量交换的前提;有序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将所有微小的无序运动整合成对整体网络体系而言有序的运动的关键点所在,系统有序性源于其内生的增长机制,正是协同学理论中促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部协同作用;高效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之一,始终追求各经济组分的高效整合,依托其内生增长机制集合所有子系统的最佳状态,推动大区域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与协同学理论中提升整体效益的目标相一致;动态性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演化路径遵循由低水平的“初级—中级—高级”走向高水平的“初级—中级—高级”的客观规律,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切合了协同学理论中强调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性。 总之,协同学理论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也蕴含了其特殊的协同学内涵,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整体效益取决于子区域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的运行状态,而决定子系统及子系统间协同演变路径的是系统序参量(最关键的驱动因素)以及参量(所有驱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应首先把握主要驱动因素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才能识别出控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并探寻序参量与其他驱动因素间的协同运作机理,从而系统性论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协同发展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并有机地整合成有序演变状态,始终保持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本质是资源、要素与产业三者的协同。作者进一步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与产业分工三者的协同,因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应包含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产业分工三方面。 1.区域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资源禀赋”,反映经济子系统各自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经验等多个方面,直接形成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其动态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 (1)区域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特征。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过程中,不同演化阶段对应不同形态的区域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演化特征:一是由静态比较优势转变为动态比较优势。初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层、中心层及外围层相对固定的静态比较优势。而高级阶段的区域比较优势演变成各层次资源可实行随时适应性变动的动态比较优势,能依据大区域经济体的整体效率要求即时调整子区域的资源配置;二是由资源型比较优势转变为知识型比较优势。资源型比较优势,即初级阶段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发展区域经济。而知识型比较优势表明,信息、技术、管理等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要素逐步向核心层移动,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且明显优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即使是高级阶段的动态比较优势,高级要素的核心带动效用仍相对较强。 (2)区域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核心层为自然资源,而信息、技术、管理等体现区域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要素作用尚未显现,处于外围层。区域比较优势体现为仅以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为依托的低级、静态的资源型区域比较优势。各区域尚未充分挖掘其资源禀赋,提升空间较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亟待改善,对应图1的底层阶段。中级阶段,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大区域经济系统的产业分工,通过与其它经济子系统间的协同运作适时调整系统内部结构。信息、技术、管理等高级要素的协同提升效用显现,逐步向核心层转化,相应的自然资源向外围层移动,对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相应改善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整体上升为中级协同。高级阶段,大区域经济系统不断变化的协同发展环境役使各子系统对要素进行随时适应性规划,因而区域比较优势逐渐演变成核心层、中心层及外围层依据大环境即时调整的动态区域比较优势。各区域动态开发资源禀赋使得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利用,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加强,区域整体的协同发展状况最终实现高级协同。 2.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要素流动”,包括了有形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与无形要素(如知识、技术、信息)的流动,蕴含了经济系统间要素共享的协同内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要求大区域中的各经济主体有机联系并实现要素共享,通过经济活动来强化区域间联系,形成高效的运作纽带,是区域协同共生的保障。因而,区域经济联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其动态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 注:虚线表示区域间经济联系,粗细程度反映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强度,虚线粗表明区域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反之,经济联系弱;而虚线圈的大小则反映了区域间发生经济联系时的能量损耗,虚线圈大表明能量损耗大,反之,能量损耗小。 (1)区域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化特征。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能量损耗决定了区域经济联系的演化阶段,也对应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整体而言,区域经济联系在演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提升。图2中虚线逐渐由细变粗,表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愈发紧密,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及相互影响程度明显增强。二是区域经济联系能量损耗降低。图2中的线圈由大变小,表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愈发有效,减少了能量损耗,即子系统之间通过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交流形成的经济联系纽带精度提升,逐渐消除了资源浪费,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区域经济联系从根本上打通了复杂系统要素流动的通道,子系统及各经济组分之间的信息交流能挖掘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向高级协同转变的演化路径,各层次的子系统经过持续推动向前的协同作用共同役使整体网络体系优化升级,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转变。当子系统间的经济联系较弱时,对应图2中底层的经济联系圈,域间的要素流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区域间要素交流过程中发生大量的能量损耗,制约了整体网络体系中的资源配置,整个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网络系统陷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困境,无论是单个区域系统还是大区域经济系统均无法实现协同转变,处于初级阶段。当区域之间形成了完全无障碍的要素流动,即到达图2顶层的经济联系圈时,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了能量损耗,大区域经济高效整合,实现协同跃升。 3.区域产业分工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产业分工”,意指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大区域的产业分工,进而与大区域经济成为一个整体,而各区域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承担相适应的经济纽带作用,形成高效的分工协同作用机制,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着整合提升的协同驱动效用,其动态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图3 区域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 (1)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化特征。区域产业分工在演化过程中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产业分工模式逐渐优化。子系统间的组织模式逐渐规范,从图3中底层杂乱无章的模式转变为顶层规则有序的模式,即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模式逐步优化。二是参与有效分工的子系统数量不断增加。对应图3中不断增加的白色圆点数量,表明参与有效分工的子区域不断增加,各区域逐步融入大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中。值得注意的是,各子系统由始至终嵌入在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中,图中不断增加的白色圆点不代表逐渐加入产业分工的子系统,仅表示相对而言分工有效程度更高的子系统。三是子系统的个体特征逐步弱化。相较于整个网络体系而言,子系统的个体特征逐渐弱化,图3中白色圆点面积不断缩小正体现这一特征。表明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过程中,初期的战略重点趋向于各子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产业分工效用尚不显著。随着区域产业分工的逐渐优化,大区域经济体的战略重点落脚于整体效率,而各子区域也演变为大区域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节点,个体特征逐步弱化,整体效率愈发凸显。 (2)区域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大区域系统是由多层次、多类别的子系统构成的,一定的产业分工模式将子系统逐渐整合,演变为大区域经济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经济节点。在区域产业分工的初级阶段,子系统的个体特征较为突出,整合度不高,子系统间的组织模式处于较低水平的单向、无序的整合模式,协同效用尚不明显。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在初期主要表现为资源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水平低,使得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无法实现,甚至出现整体功能小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困境,因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之后,随着产业分工模式的逐步优化,各子系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分工的引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重新整合加入整体网络系统的协同运转,个体特征被逐渐弱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效率也明显提升,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转变。 四、驱动因素间的协同运作机制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宏观把握了各驱动因素的演变特征及动态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如何识别出系统序参量并探寻序参量与其他驱动因素间的协同运作机理是系统论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关键环节。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同时作用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区域经济系统,在具备较强区分度的同时还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正是此种协同运作机制引导三者共同役使大区域经济系统实现由低级至高级的协同演进。 1.驱动因素间的序参量识别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均有可能成为系统序参量,但系统序参量也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动态转变。整体而言,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系统序参量应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尚未建立或不紧密(图2),区域经济联系不强,产业分工无序,大区域经济更依赖于单个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子系统的个体特征最为凸显(图3),而决定各子系统发展状态的关键因素是其资源禀赋,即区域比较优势。因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初级阶段的系统序参量是区域比较优势。之后,随着子系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个体特征逐步弱化,各子系统的协同整合程度明显提升,逐渐演变为大区域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节点,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产业分工对大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此时,系统序参量处在由初级驱动向高级驱动的过渡阶段,系统序参量可能是区域经济联系,也可能是三者之中任意两个或三个驱动因素的整合。至高级阶段,各子系统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经济联系也显著增强,区域间要素可自由流动,序参量最终转变为决定各子系统整合模式的区域产业分工,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关键驱动。 2.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 系统序参量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动态转变,但无论系统序参量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驱动因素,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体现了协同学伺服原理的经济学内涵,也是决定系统协同演变的关键环节之一。 (1)区域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联系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了区域间通过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交流建立起的区域经济联系,合理的区域经济联系又将进一步锐化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区域间要素交流依赖于商品贸易,而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双方均能从中获利,实现“双赢”,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役使各区域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同时,区域经济联系有助于各区域更好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要素交流锐化区域比较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进一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二者相互促进。 (2)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存在相互引导的协同作用。通过协同运作中不断循环的信息交流,二者相互引导共同实现从无序、不规则的状态至高效有序高级阶段的动态转变。子系统间的要素交流能形成大量的信息反馈,引导实现子系统间的交流方式和层次不断优化,从原始的无序杂乱运动逐步转变为高效有序的协同运动,分工模式趋于合理。同时,每一次分工模式的优化都将更加高效有序的要素流动路径反馈给子系统,子系统间的要素流动在初始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完善,如此进行无限次循环,大区域经济系统的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经济产业分工都在相互引导的协同机制下实现升级转变。 (3)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分工的依据,而区域产业分工又是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高水平的区域产业分工建立在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唯有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保证各区域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发挥最高效的节点作用,保证各个节点的稳定性是实现大区域经济系统高效性的关键所在。而区域产业分工正是对各节点进行合理规划的指导模式,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样依赖于高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模式,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依托。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即序参量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路径。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即在各区域依托资源禀赋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要素流动,使各个区域充分参与到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中,同时参与到整体网络的产业分工又将反作用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经济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网络协同运转,促使整个系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演变,此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多轴联动协同演化机制,并分阶段有侧重点的实施差异化协同发展策略。(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应重点加强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地方特色产业建设,深度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并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培育,推动资源型静态比较优势向知识型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变。(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推进阶段,应着重完善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弱化地方保护主义、破除贸易壁垒等措施构建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高效的区域间信息交流机制,优化大区域经济体的资源配置。(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阶段,应着力优化产业分工模式,推动大区域经济进入经济换挡期,迈入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各区域依据自身发展特征科学选择产业转移模式,并重点发展具备战略前景的朝阳产业或区域,避免陷入“面面俱到”的发展陷阱,从改进大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出发构建区域间产业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_协同作用论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_协同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