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研究论文

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研究论文

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研究

南昌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王 迟

摘 要: 仪式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实现共产主义这一重要的目标背景下,学校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令它成为了实现少年儿童政治生活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少先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少年儿童组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实现少先队教育与活动仪式的举行密不可分。本文阐述了仪式赋予人的角色认知、唤醒个体情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少先队活动仪式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教育意义,进而从规范仪式程序、丰富活动仪式形式和内容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培养组织情感来实现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

关键词: 少先队;少先队仪式;仪式教育

一、仪式的教育意蕴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中提到:“仪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本文主要从教育视域进行思考,认为仪式是一种承载了教育使命的活动,它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特定的手势、言语、动作来进行的。仪式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程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意味着它能够表达共同的价值意义和信念、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而社会中的个体也需要仪式来产生集体观念和认同感。

1.赋予角色认知

特纳将仪式活动的行进看成是结构—反结构—结构的过程,反结构是其核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地位重新建构,使得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获得身份的确认,进而形成自己的角色认知。

就仪式活动本身的特点来看,仪式有强大的感染性。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下,仪式通过其强烈的场效应和隆重而肃穆的情境,让身处其中的人情不自禁地被影响,产生情感的共鸣、唤醒自己的角色意识,进而成为情境中的一员。仪式中固定又不容质疑的角色设定让人对于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地位都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仪式也具有强烈的表演性,伍尔夫认为,“表演是仪式的可见的、上演的方面,仪式通过表演能表达其内在意蕴和抽象化意义。”而每一个参与者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他们构成仪式的表演,并在仪式所塑造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扮演和建构。

其中,x(t)为液压介质被压缩的长度减小量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由式(2)可以求解出产生半正弦波载荷的脉宽τ和压力峰值pmax分别为

莫斯科维奇认为群体是由易受暗示影响、易走极端、可训练以及多变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变迁。情感在群体相较于个体中会被多倍地放大并在仪式的催化作用下迅速传染。仪式活动作为一种群体存在形式,身处其中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仪式活动的每一个程序感受其表达的情感,个体之间相互感染和相互影响。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高歌的一曲珍爱生命的乐章。笔者在教学该文时,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自己喜欢的词语,试着复述故事。有的学生说:“到了傍晚,他被恐惧包围着,甚至想到了死……”“他超越了生命的极限,时昏时醒,人狼之间展开了生死对决,最后他战胜了病狼。”“坚持爬到河边的他被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与大自然搏斗的他活了下来。”复述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唤醒群体情感

当然,仪式活动并非是无序的情感发泄过程,韦伯认为仪式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活动方向和管理色彩,能够保证活跃异常的群体情感上升到一种理性的控制之中。与此同时,在群体中的感情行为也从针对超出日常范围的异常刺激所发生的毫无顾忌的反应变成有意识的情感发泄。也就是说,仪式通过要求参与者参加具体的活动内容来向其传达深层次的精神含义和教育意蕴,使个体朝着仪式所暗示的情感方向行进,并不断增进对所属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从而构建一个由参与者主动作用的教育情境,形成独特的群体情感。

3.实现个体社会化

这一渴望的形成是仪式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在此时,即使未入队的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少先队的意义,但他们懂得戴上了红领巾就意味着身份的不同,而他们也希望自己获得这样特殊的身份,进而融入到组织之中。

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仪式作为一种相互关注的情感和互动机制,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存在。仪式参与者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形成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并增进群体团结。基于这一理论,社会认同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单方面组织“授予”个体角色的过程,更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可和关注。个体通过在组织仪式活动中的互动产生情感连带,唤醒参与者的情感并形成相同的群体身份符号。而参与者通过是否拥有同样的群体身份符号这一标准对“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人群进行圈定,令自己与组织密切相关,实现高度的社会认同。

根据目前出现的医院职工思想政治的问题,经分析可知,只要工会善加利用本身特征以及优势,就可以帮助医院职工走出困境,解决问题,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工会如何在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

1.仪式程序和载体的规范化

一般认为,仪式的教育作用包括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而少先队仪式教育是少先队工作者通过一系列在秩序形式上具有少先队组织特性,由少先队文化传统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和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少年儿童施加影响。在学校生活中,加入少先队对于儿童的意义不仅仅成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的一员,更在于实现儿童的个体社会化和塑造功能。当儿童正式成为少先队员后,少先队活动仪式对其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作用也会逐渐浮现出来。

1.唤醒儿童入队的渴望

在不同的情境下,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存在差别。在课堂上即使老师将理论讲得娓娓动听,视频资料剪辑得炫目多彩,也很难与儿童参加仪式活动时所受到的感染相媲美。在儿童参加少先队活动仪式的过程中,平时不容易调动的崇高情感也能瞬时被激发,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渴望油然而生。

胖子哭笑不得:“三五年那还得了,我就这两个月亏了快200万了,这样持续个一年我估计就得到您这儿来卖家产了。”

开展示范区及周边的农作物病虫监测与统一防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在进行建队仪式之前,未入队的学生通常与少先队员一同参与升旗仪式等少先队的活动仪式。但与已入队的儿童相区别的是,未入队的儿童不需要行队礼,也无须佩戴红领巾。在这种每周一次的活动仪式中,非少先队员被明显地区隔开来,使得这些儿童十分渴望融入这一组织。不仅因为对于高年级的尊敬和憧憬以及少先队这一组织的神秘感,更来自于组织内外成员身份的矛盾和冲突。固定的活动仪式和显著的身份标识不断地提醒非少先队员,他们的身份与少先队员是不同的,这种排外感令未入队的儿童对加入少先队的渴望不断加深。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要通过组织认同来完成。仪式作为组织认同的方式之一,起着至关重要巩固和整合作用。涂尔干认为:“仪式才是社会真正团结的重要资源,个体的社会化需要通过仪式来建立。”组织中的成员在仪式的举行过程中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影响而产生集体情感,认识到自己是组织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即组织通过举行仪式来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

2.形成少先队员角色认知

少先队组织不仅是群众组织、少年儿童教育组织,也是政治组织。在这一政治组织中,越具有吸引力的组织身份特征和组织独特性越能满足少年儿童自我增强性、自我区别性和自我延续性的需求,少年儿童对组织的认同感就越强。同时,在进行少先队活动仪式的过程中,少先队员本身也会不断强化自身的角色认知,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组织认同感。

在入队仪式举行之前,预备入队的学生通常会集中起来参加入队前教育。除了学习队礼、呼号外,还会接受知识教育。中华民族的光荣的革命历史中一个个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不断触动着儿童的心灵,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了爱国主义的小小种子。在这些英雄们的事迹感染下,儿童开始产生对先烈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独特感情。从厚重深刻的革命历史和激动人心的先烈故事中,儿童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承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奉献精神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当预备入队的儿童戴上象征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领巾时,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作为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种自豪感来自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先烈的后代,来自于少先队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自我认知。

在肿瘤细胞中分别瞬转空载体和B7-H3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于转染48 h以及72 h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周期相关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B7-H3可使cyclin E的表达下降,而cyclin A和p27的表达上升。说明细胞周期被阻滞在了G1/S期。

3.在集体中塑造自我

在固定频率的少先队活动仪式影响下,新入队的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角色的形成不仅使儿童自觉进行行为约束,同时也带来教师和同学对个体的角色期待。个体在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知识组织是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进程及其方法[4]。语义网的智能化、内容可获取、可扩展等特性,促成了知识组织对象的多层次和细粒度发展。知识组织对象已经从一本书、一篇文献、一个网页,转向书中的某一章节、文献中的某一段落、网页中的某一词汇。并且,URI的定位和本体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使文献内部的信息得到更科学、广泛的组织。同时,语义链接带来的智能推理,使知识组织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增值。

对少先队的历史解读和身份认知仅仅是活动仪式教育的一部分,在仪式活动中,例如“授予红领巾”、“授予臂章”这类特定的动作往往伴随着被授予者荣誉感和自豪感的获得。在仪式中象征物的授予意味着对被授予者角色的认同和行为的肯定,使少先队员们意识到戴上了红领巾就意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少先队,必须规范自己的德行、自觉的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的素养。不论是社会对于少先队员的舆论评价,还是组织内对少先队员的表扬或批评,都对少先队员的行为有着约束的作用,而这些约束来自于少先队员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对于少先队这一组织来说,强烈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每一位成员都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身份、珍惜颈上的红领巾。儿童成为少先队员的这一转变过程,也是儿童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只有不断强化自己是少先队的一部分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少先队的教育目标和仪式活动的教育意蕴。

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实验班体制的设定也有很大差异。根据具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实验班的开展主要采取具体的实体班级制度或虚拟班级制度。以湖南大学为例,实体班级制度与前文的实验班的开展略有差别,由学生所在院系和合作院系共同管理,与前文实验班的管理模式差别不大不作赘述;其中虚拟班级制度则是在学生入校之初便按照所报专业作为主专业进入院系学习,由主专业所在院系教学。学生的课程学习则是按照个人倾向的第二专业,由第二专业所在的院系负责课程方案的设定。

在日常的塑造仪式,如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中,所有的少先队员都佩戴着红领巾站在国旗和队旗下行注目礼,并随着升旗仪式的进行唱国歌、行队礼。但并不是所有的少先队员都有机会担任升旗手等重要角色,这些角色通常由组织中成绩优秀或日常德行表现突出的学生来担任。特别是在升旗仪式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下,升旗手所担任的工作更加令人瞩目。在升国旗奏国歌之后,校长或者大队辅导员会对本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并表彰本周表现优秀的少先队员。这种差别待遇不仅会激励其他的少先队员,对于被表彰者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认同。

通过对于整个活动仪式的行进过程来看,仪式通过反复地表彰和赞扬优秀少先队员来实现对被表彰者的行为肯定,这对被表彰者来说是一种行为的强化。即个体通过他人的肯定和角色期待来形成自我的行为调控。同时,组织者通过活动仪式的展演向全体少先队员传播榜样的精神风貌,利用儿童对身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倾向,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

三、少先队活动仪式教育意蕴的实现路径

随着少先队入队仪式的开展,儿童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面貌。通常少先队活动仪式在学校中举行,而学校在举行活动仪式以及制定活动章程时,往往存在着活动仪式程序不规范、内容重复单调以及在实践中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的组织领导者以及大、中队辅导员充分领会少先队队章,保持高度的纲领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儿童是少先队的主体,在举行少先队活动仪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情感的培养,在活动仪式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满足儿童的主体需求,共同创造少先队员的金色童年。

少先队仪式是队旗、队礼、队歌、红领巾、呼号、宣誓、鼓乐队、队标等综合运用的少先队特有礼仪,这一有目的有计划的群体活动对少年儿童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少先队仪式中,行队礼与宣誓呼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仪式环节,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中,行队礼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宣誓和呼号更多出现在入队仪式中,它表达的是确定队员身份和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有着“订立契约”神圣性质。

少先队活动仪式与其他的学科性课程活动不同,通常具有固定化的特点,仪式的庄严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仪式程序的标准化和固定化。仪式一旦成型,对于参与者来说就具有强制性,甚至需要参与者进行预演。这就意味着学校在组织活动仪式的时候不可以对仪式的程序自行“删改”,象征物也不可以自行设计和改造。仪式程序的规范意味着仪式的神圣感与不可置疑,反之则会使儿童难以建立对于仪式的敬重。

仪式的载体要具有象征性、独特性和隆重性,在少先队的活动仪式中,所用到的仪式象征物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比如队旗、红领巾、袖章。这些象征物背后的意义或许尚未入队的儿童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大队辅导员在仪式过程中或者在平时的活动课程中向少先队员解释其中的喻义,比如红领巾的由来以及袖章所代表的层级结构意义。让儿童真切地体会到仪式教育载体背后的深刻意义,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儿童对于少先队这一组织深刻情感的载体,进而控制个体在仪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结束后的行为。因此,任何对于仪式载体的篡改都是对于历史的不尊重和对仪式权威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仪式对于儿童的教育意义。

2.仪式开展形式的多样化

虽然仪式的程序和载体具有规范化和固定化的特点,但仪式开展的形式更具多样化和趣味性。儿童作为少先队的主体,仪式的开展更因该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儿童更多地关注仪式内容和其深层意义。

例如在对少先队员行为准则的理解上,仪式中对于准则的宣读所起到的作用与儿童通过仪式中的互动是无法比拟的。通过生动的表演和频繁的互动能够增强儿童对于仪式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同时,对于仪式形式的设计也可以让儿童亲自参与进来。比如在“国旗下的讲话”这一活动仪式中,可以由儿童自己决定如何开展、由谁讲话、讲话的主题是什么。只要儿童在设计仪式形式的过程中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可以将其作为仪式的一部分。当儿童参与到仪式形式的设计中时,荣誉感和参与感油然而生。在传统的活动仪式程序安排之下,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有活力的、儿童争相参与的仪式形式作为补充。这不仅丰富了仪式的形式,更是对儿童主体性和组织认同感的强化。

3.组织情感培养的日常化

进入11月下旬,今冬明春化肥市场的走向愈加明晰。就基础肥来看,全国尿素、磷肥、钾肥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价格相对平稳,这也导致复合肥报价高位盘整。刘仲涛表示,今冬明春化肥市场将以平稳为主,难有大幅波动。

对少先队员情感的唤醒是仪式的重要功能,而少先队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组织的情感积淀则是实现活动仪式这一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仅通过一个个仪式的举行不足以培养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只有将仪式中的内容以及对少先队组织的情感融入到生活中,儿童才会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少先队活动仪式的进行过程中投入自我。

在学校中,通过定期少先队仪式知识竞赛和评比来巩固仪式规范的技能和知识。比如通过系红领巾大赛、行队礼训练等,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让中、小队的队员们更多地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活动中去。在组织定期开展的仪式外,要让少先队完全融入到少年儿童的生活中,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先队员在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和参与活动仪式,并将活动的内容与少先队员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平时少先队队干部竞选以及优秀少先队员选拔等活动中,将少先队员的活动参与情况和平时的表现作为考察的重点,契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红色资源,在特定的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儿童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参加扫墓等,在对革命烈士的致敬和厚重的历史洗礼中。最重要的是让儿童不仅在仪式举行的过程中形成组织认同感,更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时刻谨记胸前的红领巾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儿童爱护和珍惜自己少先队员的身份,从而更好地实现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

参考文献:

1. [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倪辉:《场域、素材与情感:大学仪式的道德维度》,《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版。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朱育茜:《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版。

6.张放:《中国少先队荣誉文化形成的历史考察(1949—1955)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版。

7.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版。

8.陆士桢:《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活动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9. 徐水婵,于洪燕,董子蓉:《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启示》,《中小学德育》2016年版。

(本栏特约责任编辑 耿愈)

标签:;  ;  ;  ;  

少先队活动仪式的教育意蕴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