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教材拾起荆棘_散文论文

为语文教材拾起荆棘_散文论文

给语文教材挑点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材论文,挑点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教材(在此专指语文教科书,以下同)在全国正式启用后,引起了中学语文教育界的巨大反响。笔者从第一册到第六册进行几个循环有序的教学活动,对它为师生所带来的新教学理念欢呼雀跃不已,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笔者在此无须赘述,只想从另一角度来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权当挑刺。

一、教材形式过于单一呆板

这具体表现为除了选文还是选文。综观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几乎都是选文型的。而陶冶情操、传递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则不仅仅是选文所能完成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帖、名画、名曲,无一不闪耀着灿烂的文化精神,激荡着莘莘学子的心海。因此,教材在可能的情况下亦宜考虑字、画、图、表等内容。这既能给单一的教材形式注入更多的活力,更是信息时代的要求。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想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综合性人才,在学习上就得紧紧抓住课文这个“例子”。教材例子丰富多彩、各色各样,学生的知识点才丰富,知识面才广阔,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才会提高。

二、选文内容过于经典至上

无可否认,大浪淘沙后入选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精美典雅、感人肺腑的经典名篇,它们在文化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灿若星辰,着实是文化的大餐。这样的教材“够经典、具难度、有教头”。可是,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徜徉于这些精粹的文化之林中,在赞不绝口、感慨万千的同时,却不得不全部仰望着,仰望着这些高耸入云的“大树”。一旦回想自己,则不免觉得它高不可攀、自叹不知,甚至心生恐惧。另一方面,这些名家大作几乎是成人化的作品,这又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隔阂,以至教师在布置仿写作文时,学生常说“人家是朱自清呢,我写得过他吗”诸如此类的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常受困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是很喜欢文学的,但不喜欢语文课本。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只有借助各种巧妙的办法,用糖衣把课文包裹起来,让学生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这一点在非文学作品中为甚。其实,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体系。“课程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所以,教材在选择经典著作为主菜的同时,别忘了穿插一点经常见闻、亲切可感的凉拌沙拉,以便消化。

三、写作训练设计严重脱节

如果说选文问题还只是欠缺生动活泼而失去亲切感,则新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与选文单元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纵观整部高中教材,阅读部分是以单元为组成形式,作文部分亦是跟选文相配的单元形式。阅读理应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感悟的表现。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例子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它们既是教学的凭借,当然也是作文的范例。学生作文,就是学习、模仿、借鉴这些范文,并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教材中情况果真如此吗?这些练习是不是“例子”的消化、巩固和创新呢?我们来看看第三册:

阅读:作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诗(唐前)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第二单元 中国古诗(唐宋诗词)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第三单元 中国现当代散文第三单元 写诗

第四单元 中外说理散文第四单元 写景游记散文

第五单元 古代散文(文言文)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

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文言文)第六单元 (无)

至此,我们知道,第三册的阅读内容就是诗歌(古今)、散文(古今)。作文呢?作文前两个单元是议论文,后两个单元为诗歌、散文,它们与阅读内容都相去甚远。这说明,读与写内容各走其道,互不相干。这就违背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的原则。这样教学也势必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学习完散文、诗歌单元后,还要花时间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而不能有感而发、因悟而写。这样的教材也就注定要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

其实,关于读写的结合,人教社1991年版的语文课本(必修)做得挺不错。以下便是其第四册的读写内容:

阅读:写作:

第一单元 议论文第一单元 议论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第二单元 议论文

第三单元 戏剧第三单元 剧评

第四单元 诗歌第四单元 诗歌

第五单元 小说(文言文)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

第六单元 散文(文言文)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

第七单元 议论文(文言文)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

可以看出,旧版的课本编排中已注意了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在读文中有感而发、因悟而写,也容易体现选文的“例子”功能。尽管它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后三单元作文训练不明确),但毋庸置疑,它确实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是作文教材的一种可供借鉴的编排形式。

可以说,在呼唤理想的作文教材出现的今天,新教材的作文设计与之实为相悖。我们广大教学一线的师生迫切希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材。

四、练习设计尚处沿袭阶段

新教材的练习设计较以前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在设计上注重积累、研究,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促织》,新教材的最后一题:“参照作品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戏剧小品。可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诸如此类的练习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能真正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这诚然是它的一大特色,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笔者以为,新教材的练习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读、自读课文练习设计仍然雷同

纵观六册教材,讲读、自读课文的练习设计几乎没什么区别。我们知道,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授课方式上是有明显区别的,讲读是自读的范例,自读是讲读的体现和延伸。也可以这么说,讲读是定理公式的学习,自读是例题的学习。因此,只有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不同的练习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习、消化。具体说来,讲读课文练习可以保持现有体系,自读课文则可在每段下设计问题,从字、词、句、段着手,设计的问题宜具体细致;文后还应有两三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这样,教与学、阅读与练习,师生都了然于心,就会收到实效。

2.语文读本亦宜设计练习

读本是教科书的延伸这一理念在编排设计中体现较为鲜明,但同时读本又并非是延伸的最后一层,它还可往外延伸,即课外读物。课外读物有许多优美感人的文章可供师生品读欣赏。语文读本恰恰就是课内与课外的中介。因此,它应设计有一定的练习,发挥出中介的作用。不妨这样考虑:一是比较异同。如第三册语文读本中《在陈嘉庚先生墓前的深思》可与《世间最美的坟墓》比较,通过对比异同,更能使学生明确行文特色,把握文章脉络。二是扩展延伸。练习设计要给师生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延伸。如读了《边城》,再引领学生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读了老舍的《想北平》,再给学生读《四世同堂》。如此,语文的学习便是逐渐广阔、不断丰富的天地。而这天地是要用练习来搭桥的,否则学生自己不知道对岸的无限风光。三是探索研究。读本的练习设计最忌死记硬背,而以探索研究为最佳。要培养学生具有钻研的精神,就要给予学生钻研的方向、探讨的意识、求证的途径和探索的乐趣,而这些都是要通过练习设计表现出来的。因此,设计练习就要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真正体现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倘若如此,读本将更能令学生望而生趣、读而生味。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问题其实就是教材的改革性与教学的革命性的矛盾所在。我们理解教材是天生的落后,只是希望教材与教学的距离更近一些,更切合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也相信,教材将能更加完善自己,奉献给广大师生更美的精品。

标签:;  ;  ;  ;  

为语文教材拾起荆棘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