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护与利用是历史街区研究领域不变的主题,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我们需要坚守原则,更需要不断创新。
本文以先农大院保护利用实践为案例,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历史街区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挖掘历史街区修缮更新过程中关于开发模式、功能定位及设计等实践方法,探讨历史街区结合文化创意空间再利用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梳理历史街区对文化产业的吸引作用及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街区中集聚的效能,寻求历史街区再利用更新的设计实践手段。
关键词:保护和利用;功能置换;文化集聚
1.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趋势
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已不再是“冷冻式”保护,已开始渐渐向着功能转换、公众参与等保护再利用的方向发展。利用已经成为建立历史街区、建筑与当代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基本途径,历史街区再利用就是在保护原有建筑形态的基础上,使其适应新的使用内容和方式,捕捉建筑新的活力。
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街区及建筑由于独特的文化内涵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历史街区再利用的核心是空间功能的置换,挖掘原有空间的潜力,赋予历史街区当代的功能,用技术手段满足历史街区保暖、防潮等方面的物理需求,使建筑可持续发展。
2.历史街区的文化聚集效应——以先农大院为例
2.1项目保护利用概况
先农大院是1925年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英国工程师雷德为公司员工设计的高端居住社区。修复前,居住着130多户居民,建筑本体及院落遭严重损坏,生活配套设施基本已老化,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2006年,启动了先农大院的保护利用工作,为了提高保护与更新的工作质量,在先农大院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国内外设计团队、文保部门、志愿者团队等共同参与,客观的推动街区保护利用工作,项目于2013年10月向市民开放。
2.2.1先农大院保护性修缮实践
深入对地块建筑及周边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为核心对先农大院进行修缮更新:
(1)历史风貌的原真性保护
建筑是凝固的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的恢复,可以唤起人们对年代的记忆,这是文脉传承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对历史性建筑要按原貌修缮维护,适当引入新的技术,对现状结构不合理及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整理修缮的过程中恢复其历史风貌,建筑内部进行室内改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2)适应活动需求的公共空间重塑
先农大院在不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整合出街区公共空间及景观节点。一方面丰富了历史街区的空间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为居民提供社交聚集、活动休闲的空间,满足民众及游客的活动需要。
(3)以多样性为目标的功能置换
对街区功能进行置换,从一开始单一的居住功能,到加入各类文化创意、商业、商务、艺术等功能,实现街区功能多样性,使先农大院成为功能复合的街区,复兴街区活力。
(4)以文化为特色的业态重组
街区商业业态的入驻赋予街区崭新的活力,与之相关的文化、演艺活动更是增添了整个五大道的文化吸引力。历史文化街区本身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以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营造,有利于引导整个片区的复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先农大院的文化聚集效应
2.2.1本体文化资源的保护
先农大院建筑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先农大院的重要价值还在于街区、建筑和环境鲜明的人性化尺度,合理的城市肌理让人们从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完整保留历史建筑沿着城市道路展开的界面、沿街区内部的广场和庭院周边历史建筑所形成的连续老建筑的界面,保护了人群、社区和城市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保持和激发街区的活力和生命力。
2.2.2文化业态的置入
街区位于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群的重要核心位置,在业态功能设置上,以保护文化为核心,完善社区功能为目标,既要确保居住、文化、旅游、商业的动态有机平衡,又要使其之间相互联动,提高街区不同类型空间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效率。
以文化为首要考量标准,引进具有文化背景、品质优、服务高端及效益突出的商户及项目,真正实现“品牌扎根、人气扎根、文化扎根”。五大道地区首座抗战主题纪念馆“先农大院展览馆”于2015年10月对外开放,成为五大道第一处以纪念抗日英雄为主题的展览馆,展示街区及区域内建筑的历史沿革和人文故事。
2.2.3先农大院的文化聚集效应
先农大院依托先农公共艺术广场及文化展示空间构建艺术家、文化创意者与公众互动交流的平台,街区自身的魅力使其起到了对文化事件的吸引作用。通过多元文化活动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悉心打造城市中心的文化会客厅,以文化提升格调,以优质环境吸引人群,以商业促进文化传播,让位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人群开拓思维与视野,真正启发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013年10月开街至今先农大院举办以品牌公益活动、艺术文化活动、主题推广活动、创意市集为主的四类、共两百余场活动。
3.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作用
3.1历史街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吸引作用
历史街区是文化创意空间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强大的结果,文创产业是新兴思潮、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体,老房子承载着历史时代特征,能够提供特有的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精神价值,满足文化创意者、艺术家、商人的文化空间诉求。
3.2文化创意为历史街区注入活力
文化创意空间是历史街区的新出路,历史街区是文创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二者是空间与灵魂的关系,缺一不可。历史建筑通过保护性修缮再利用,融入文创产业,使空间产生集聚效应,达到活化和创新发展的目的,更加适应当今的社会及环境发展,以及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原有的历史街区格局、空间环境、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文化多样性等增长了历史空间再生的潜力。增强了历史街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可能性。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吸引,是1+1>2的关系。
4.结语
通过对先农大院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新发展实践总结,历史街区的保护再利用的修缮更新主要从四个核心点入手:一是在对建筑的修缮保护过程中,要对片区进行整体研究,制定符合建筑特点的修缮方案,探索先进的整修技术,最大程度的恢复建筑的原真性;二是整合并重塑街区肌理,利用老房子及环境空间格局,塑造公共空间,激活片区人气;三是在业态功能组织上,加强文旅服务功能和社区价值,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的多样性。四是融入文化创意新思潮,增强产业集聚、社会资源汇聚和媒介宣传方面能力,带动城市文化消费理念的升级。在使地块本身价值提升的同时,辐射周边街坊的文化创新与街区重塑热情,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文化的回归,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历史街区的文化融入,注重集聚资源、品牌塑造,以期最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祁述裕,窦维平.文化建设案例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Kenneth Powell.旧建筑的改建与重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孙倩.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陈燕.闲置空间再生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论文作者:安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街区论文; 文化论文; 创意论文; 历史论文; 农大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