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_外部性论文

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工业论文,优先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和政策界对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过全面的反思(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于光远,1996)。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再次出现“重化工业化”浪潮,重化工业超常规发展,“重化工业化”成为学术界和决策部门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讨论的焦点在于,“重化工业化”是否是必经阶段;换言之,中国是继续“重化工业化”还是跳过“重化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化工业还是优先发展服务业?反对重化工业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重化工业消耗大量能源,且造成大量的污染;另一个是重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不符(吴敬琏,2006)。支持重化工业的观点则认为,重化工业是中国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且也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本文的目的不是直接介入这场争论,而是撤回一步,考察重工业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过去的讨论往往侧重于重工业与轻工业本身的特性,而忽略了重工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重工业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的投资大,因此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其二,它的产品应用广泛,为其他工业提供中间投入品,它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其他行业的效率。因此,重工业对整个经济具有显著的垂直外部性。本文将构造一个包含中间品(重工业)和消费品(轻工业)两个部门而每个部门又包含许多产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探讨重工业垂直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的大体思路如下。

中间产品的生产使用劳动,而消费品的生产使用劳动和中间产品。对于后者,中间产品的种类比每种中间品的数量更重要,也就是说,生产消费品所使用的工序越多——即生产更迂回——则其效率越高。这里体现的是产品分工提高经济效率的思想。中间品和消费品的生产都需要一个前期投入,因此都具有规模经济。一种产品能否被生产,取决于对它的需求的大小。在这里,中间品和消费品的生产通过需求效应是相互促进的。容易理解,消费品种类和产量的增加,导致对中间品需求的增加。反过来,中间品种类和产量的增加提高收入水平,因此提高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但是,中间品还具有一个消费品所不具备的性质,即它们可以通过和消费品之间的技术联系,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这主要得益于消费品生产的迂回性质:在同样的花费下,使用更多种类的中间品比使用更多数量的固定种类的中间品更有效率。这样,中间品种类的增加提高消费品的产量和种类,从而反过来提高对所有中间品的需求。这就是本文的核心思想之所在,即重工业比轻工业具有更多的外部性。因此,对重工业的私人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国家对重工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补贴政策是有利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消费品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它的需求效应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对重工业的补贴也应该随之降低。

本文以下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模型的基本设定;第四部分分析分散经济下私人如何做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决策;第五部分分析社会计划者经济下社会计划者如何做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决策,并比较社会计划者经济下和分散经济下重工业和轻工业投资的不同;第六部分讨论重工业的垂直外部性对分散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七部分为结论。

二、文献综述

苏联在1924—1927年间通过大辩论最终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而中国在建国之初一方面受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另一方面受到苏联因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最终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启发,同样采取了重工业优先战略。关于这一战略背后的理论依据,国内外诸多学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解释和结论,我们先来对这些理论和观点予以回顾和评析。

列宁(1958/1893)在《再论市场问题》中把生产资料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和制造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这一划分可以说明所费资本如何补偿和所产产品如何实现,同时把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更快增长的资本主义生产一般规律运用到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和公式中来,最终得出了“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结论。后来,斯大林(1925)进一步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确立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然而对列宁和斯大林的观点,鲁济典(1979)提出质疑: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吗?他认为,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两个条件不一定能推导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

霍夫曼(Hoffmann,1931)提出了“霍夫曼定理”。他根据近二十个国家的工业结构的历史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关系(“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他认为: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可以超越前两个阶段一下子进入重工业阶段。吴敬琏(2006)认为,“霍夫曼定理”只是关于早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定理,现在的产业结构并不一定按照这个定理变化。我们认为,即使这个经验定理现在仍然成立,但它并没有解释通过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人为提高重工业比例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进而,如果其影响为正,那么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Gerschenkron(1970)提出了“相对落后理论”。他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可以使相对落后国家获得工业的迅速增长。这些国家及其政府意识到经济相对落后,非常期望加快工业化进程。但最重要的障碍是国家的贫困,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用原始工具创造的农业收入过低;总需求不足以支持快速的工业增长,低人均收入使得人们购买低收入弹性的物品,没有可以加快工业化的重工业。国家应该用自己的需求来代替私人需求,国家来购买重工业物品。此外,国家通过其他方式来支持重工业,比如税收等。这样,就可以避免漫长地等待工业结构的自发演化。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上的落后,私人对重工业的需求较少,如果单靠私人投资,重工业投资会较少,工业结构的演化会很慢;只有通过增加国家对重工业的需求,从而促进对重工业的投资,才能使工业结构较快演变、工业迅速增长。不难看出,在Gerschenkron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依据之中有两个隐含的假设:第一,重工业投资越多,越有利于工业发展;第二,私人对重工业的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Gerschenkron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两个假设背后的机制。

对于私人对重工业的投资为什么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相关研究中获得启示。Hirschman(1958)提出“不平衡发展理论”。他认为,有一些具有较大规模经济的行业对上、下游行业会产生较大的前后向联系,一方面可以刺激上游企业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下游企业的效率,因此一个国家应该优先发展这些行业。从Hirschman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重工业是轻工业的上游产业,而且重工业可以同时向很多轻工业增加投入品,所以重工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这是重工业投资的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重工业具有正外部性,所以私人对重工业的投资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如果我们把Mastuyama(1996)的中间品部门理解为重工业、最终品部门理解为轻工业,那么他已经明确指出了重工业的外部性存在的机制。他一方面考虑到中间品部门是最终品部门的上游产业,另一方面考虑到中间品部门的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间品部门投资存在金融外部性,即中间品的投资增加了中间品种类、降低了中间品生产成本,最终品部门会采用更多的中间品,最终品部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Mastuyama并没有讨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问题,在他的模型中只有重工业的投资、没有轻工业的投资;而且他只考虑重工业具有外部性,并没有考虑轻工业同样具有外部性。

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的讨论尖锐地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不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的问题,而“霍夫曼定理”只是经验规律并没有揭示背后的机制,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具有合理性。我们认为应该重新反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经济产生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并且揭示其背后机制。本文试图抓住重工业的特征,即重工业具有强烈的垂直外部性,它的投资的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这样,即使考虑轻工业的外部性,从整个经济发展过程来看,重工业投资的外部性始终高于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私人对重工业的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此,对重工业一定程度的优先发展是必要的。

三、模型的基本设定

本文模型的设定借鉴了Mastuyama(1996)和谢丹阳(1998)的想法。Mastuyama假设,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最终品部门和中间品部门,最终品部门和中间品部门是上下游关系;最终品只有一种,但是有两种生产技术;中间品有很多种,中间品种类的增加可以提高最终品部门的生产效率;中间品厂商垄断竞争,新建中间品企业需要固定成本,中间品投资带来中间品种类的增加,从而可以计算任一时刻对中间品部门的投资。与Mastuyama不同、但和谢丹阳的研究相似,① 本文假定,最终品只有一种生产技术,并且最终品有很多种,由于满足偏好多样性,最终品种类的增加可以提高相同消费带来的效用;最终品厂商垄断竞争,新建最终品企业需要固定成本,最终品投资带来最终品种类的增加,从而可以计算任一时刻对最终品部门的投资。我们把最终品部门看作是轻工业,中间品部门看作是重工业。这样我们就可以同时考虑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外部性,讨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问题,从而可以探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假设封闭型经济初始人口为L,以不变的增长率η增加,t时刻人口为L[,t]=e[ηt]L。任一时刻每个人无弹性地提供一单位的劳动力。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生产的最终品种类是[0,n[,t]]的连续统,用i来表示,n[,t]表示t时刻存在的最终品种类;重工业生产的中间品种类是[0,m[,t]]的连续统,用j来表示,m[,t]代表t时刻存在的中间品种类,中间品用来生产最终品。最终品种类n[,t]和中间品种类m[,t]随时间变化。

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ρ是贴现率,代表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越早消费带来的效用越高。u[,t]代表t时刻代表性消费者的即期效用,可以把它看作是综合消费品带来的效用。该综合消费品不是每种消费品的简单加和,而是满足偏好多样性,我们采用Dixit-Stiglitz(1977)的常替代弹性函数形式来表示:

其中c[,ti]表示t时刻第i种最终品的人均消费量,α代表任意两种最终品的替代弹性,α>1表示没有一种最终品是必需的。

CES函数表明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假设最终品的对称性,消费相同的总消费量C[,t]=n[,t]c[,t],如果最终品种类n[,t]增加,那么消费者的效用增加。该效用函数同时也表明轻工业投资具有正的技术外部性,如果新建最终品企业,最终品种类增加dn[,t],那么效用函数变为效用水平提高。

轻工业由一系列最终品企业组成,每种最终品只有一个厂商可以生产,轻工业部门垄断竞争。t时刻投资新的最终品企业需要先投资一定的资本品作为固定投资。如果把该固定投资看作是新的最终品的产生所需要的研发成本,那么由于研发由易到难,随着最终品种类的增加研发成本增加,所以所需的固定投资增加。假设该固定投资为n[,t]F[,1]。然后最终品厂商使用劳动力和一系列中间品作为投入要素来生产最终品。

其中Y[,ti]代表t时刻第i种最终品的产量,L[,ti]代表t时刻生产第i种最终品所需的劳动力数量,x[,tij]代表t时刻生产第i种最终品所需的第j种中间品数量。任意一种中间品都可以用来生产任意一种最终品,这表明重工业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β为任意两种中间品的替代弹性,每一种中间品都是其他中间品的不完美替代品,β>1意味着没有一种中间品是必需的。

该生产函数采用Ethier(1982)的常替代弹性函数,它表示生产方式越迂回生产效率越高。假设中间品的对称性,劳动投入L[,t]和总的中间品投入X[,t]=m[,t]x[,t]不变,如果中间品种类m[,t]增加,那么产出Y[,t]=L[,t][1/β]m[,t][1/β]X[,t]增加。该生产函数同时也表明中间品投资具有正的技术外部性②,如果新建中间品企业,中间品种类增加dm[,t],那么生产函数变为最终品厂商的生产效率提高。

重工业由一系列中间品企业组成,每种中间品只有一个厂商可以生产,重工业部门垄断竞争。t时刻投资新的中间品企业需要先投资一定的资本品作为固定投资。类似的,如果把该固定投资看作是新的中间品的产生所需要的研发成本,那么由于研发由易到难,随着中间品种类的增加研发成本增加,所以所需的固定投资增加。假设该固定投资为m[,t]F[,2]。然后中间品厂商使用劳动力来生产中间品,每投入一单位的劳动力能够得到超过一单位(k>1)的中间品。

厂商可以自由进入重工业部门和轻工业部门。

四、分散经济模型

这部分我们讨论分散经济下私人是如何作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决策的。分散经济下私人只考虑投资能否盈利,如果能盈利,他就投资,如果不能盈利,他就不会投资。私人只考虑私人收益,而不会考虑投资对其他部门、对总效用的提高是否有利。任一时刻,代表性消费者假定各种最终品价格、最终品的种类、工资、资本收入外生情况下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决定对每种最终品的消费和储蓄;最终品厂商和中间品厂商假定各要素价格、产品种类外生情况下最大化其利润,决定产品价格和各投入要素的需求;根据消费者和厂商的最大化决定可以得到现在和未来对最终品和中间品的需求,投资者根据利润能否覆盖固定投资来决定是否进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各个最终品市场、各个中间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满足出清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最终品价格、各种中间品价格、工资、利率、最终品种类和中间品种类等,从而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得到私人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

1.代表性消费者

我们先来看看代表性消费者的当期优化行为。t时刻,对于代表性消费者来说,各种最终品的价格p[,ti]、最终品的种类n[,t]和支出E[,t]都是外生给定的,通过支出E[,t]在现有各种最终品的消费c[,ti]的分配来最大化当期效用水平u[,t]。

每种最终品的需求随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下降,每种最终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均为α。

我们再来看看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优化行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决定任一时刻每种最终品的消费量来最大化效用贴现和,我们把该问题标为问题(Q)。

(Q)

其中w[,t]代表工资,a[,t]表示人均财富,它是每个人对所有最终品企业和中间品企业拥有的所有权,r[,t]代表t时刻人均财富的回报率(最终品企业和中间品企业的回报率)。任一时刻消费者获得工资收入和资本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来增加财富,该等式为跨期预算约束。

市场利率越高,消费者会压低当前消费进行更多的储蓄,从而未来消费更多,所以人均消费增加。最终品价格增长率越高,那么,由于未来该最终品价格很高,消费者会增加当前对该最终品的消费,从而未来消费减少,所以该最终品的消费增长率下降。由于一般模型把最终品价格标准化为1,所以这一项消失。

2.最终品部门

任一时刻最终品厂商面临需求弹性不变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力,为了最大化利润把最终品的价格定为:

最终品厂商把工资w[,t]、各种中间品价格p[,tj]和中间品种类m[,t]当作外生的情况下以最低成本来生产最终品。

我们可以得到垄断竞争最终品厂商的边际成本cc[,ti]、对劳动力的需求L[,ti]和中间品的需求x[,tij]以及利润π[,ti]:

根据等式(5),我们可以得到每种中间品的需求弹性为β。根据等式(3),由于每种最终品厂商面临的工资w[,t]、各种中间品的价格p[,tj]和中间品的种类m[,t]都相等,所以每种最终品的边际成本cc[,ti]都相等。根据等式(2),由于所有最终品的需求弹性α都一样,所以每种最终品的价格都相等。根据等式(4)、(5)和(6)我们看到每个最终品厂商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各种中间品的数量以及利润都相等,所以每种最终品都是对称的。我们把最终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令p[,ti]=1。等式(1)变为我们熟悉的欧拉方程:

[,ti]/c[,ti]=α(r[,t]-ρ)(7)

任一时刻潜在投资者决定是否要进入轻工业部门,只要未来利润贴现和能够覆盖固定成本,潜在投资者就会进入。潜在投资者停止进入轻工业部门的条件是:

(8)

其中V[,ti]表示t时刻最终品企业的价值,它是未来所有利润的贴现和,R[,t]=r[,τ]dτ,即在0期投资的1单位产品在t期产生e[Rt]单位的产品,r[,t]为第t期市场利率。

潜在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进入轻工业部门时只考虑私人收益,他不会考虑他的进入可以提高最终品的种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该投资对他来说会亏本,即使该投资对社会有利,私人也不会进行该投资。

3.中间品部门

同样垄断竞争的中间品厂商面临外生的工资w[,t]和固定不变的需求弹性,从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到垄断竞争中间品厂商对中间品的定价p[,tj]、对劳动力的需求L[,tj]以及利润π[,tj]:

根据等式(9),由于每种中间品的边际成本和需求弹性都相等,所以所有的中间品价格都相等。根据等式(10)和(11),每个中间品厂商所需要的劳动力和利润都相等,所以每种中间品都是对称的。

任一时刻,潜在投资者决定是否要进入重工业部门,只要未来利润贴现和能够覆盖固定成本,潜在投资者就会进入。潜在投资者停止进入重工业部门的条件是:

(12)

其中V[,tj]表示t时刻中间品企业的价值。

同样潜在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进入重工业部门时只考虑私人收益,他不会考虑他的进入可以提高轻工业的生产效率。如果该投资对他来说会亏本,即使该投资对社会有利,私人也不会进行该投资。

4.均衡条件

分散经济中每个人都把自己不能控制的变量当作是外生给定的:消费者把工资、利率和最终品种类当作给定的;最终品厂商把工资、中间品价格和中间品种类当作给定的;中间品厂商把工资当作给定的。任一时刻,消费者最大化效用,厂商最大化利润。当所有市场需求等于供给时,经济达到均衡。此时我们可以得到最终品价格、中间品价格、工资、利率、最终品产量、中间品产量、各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最终品种类和中间品种类、最终品投资和中间品投资。

任一时刻国民生产总值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投资: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为所有最终品的产值,右边第一项为总消费,I[,t]代表t时刻用于投资的部分。由于每种最终品对称以及最终品价格标准化为1,所以上式可以简化成为:

当每个最终品企业对第j种中间品的需求之和等于第j种中间品厂商的供给时,第j种中间品市场出清条件。

(14)

我们再来看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量来自于最终品部门和中间品部门。

(15)

把等式(4)和(10)代入上式,同时根据式(2)、(3)、(5)、(9)、(14)和(15)经过整理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由外生参数决定。

资本市场的出清条件为:

(17)

其中左边为资本品的供给,右边为资本品的需求,右边第一项为t时刻的轻工业投资,所有新增最终品企业所需的固定投资,第二项为t时刻的重工业投资,所有新增中间品企业所需的固定投资。t时刻整个社会资本存量K[,t]=I[,τ]dτ,其中轻工业的资本存量为重工业的资本存量为

资本市场出清条件同时还须满足等式(8)和(12),即潜在投资者都停止进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对等式(8)求导经过化简我们可以得到:把等式(8)代入上式,我们可以得到:

(18)

同理根据等式(12)我们可以得到:

(19)

企业的当期回报率不仅包括当期利润率而且还包括此时出售该企业的收益率。

5.重工业和轻工业投资比例

任一时刻消费者最大化效用选择消费和储蓄,投资者根据能否盈利的原则进行投资,以及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可以自由进入,我们得到投资在两个部门的配置。

把重工业和轻工业资本存量比记为根据等式(18)和(19)以及任一时刻轻工业的回报率等于重工业的回报率,我们得到:

(20)

由于重工业部门为轻工业部门提供中间品,轻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C-D函数,根据等式(2)、(5)、(6)、(11)和(14),我们可以得到轻工业部门的总利润和重工业部门的总利润满足:

我们来看一下该模型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资本存量比。根据等式(6)、(7)、(13)、(16)、(18)和(19),模型的动态方程为:

[,t][B]=(α-1)(β-1)/β[2](26)

由于平衡增长路径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资本存量比为常数,根据等式(22),分散经济下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资本存量比[,t][F]始终为常数[,t][F]=(α-1)(β-1)/β[2]。

由于重工业部门和轻工业部门的总利润始终保持常数。如果某个部门种类扩张率越快,那么该部门的厂商利润相对于另一个部门的厂商来说会下降,而两个部门是可以自由进入的,那么厂商就会进入另一个部门,从而两个部门种类扩张率始终会相等。所以最终品种类和中间品种类始终保持一定比例,任一时刻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资本存量比始终为一固定常数。

五、社会计划者经济模型

社会计划者经济下由社会计划者决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社会计划者不仅会考虑该投资能否盈利,更主要的是他还会考虑该投资对社会是否有利。他会考虑轻工业的投资使得消费品种类增加有利于提高效用、重工业的投资使得中间品种类增加有利于提高效用,他也会考虑早消费和晚消费、早投资和晚投资的问题,其目标是为了最大化所有人的一生效用的贴现和。

社会计划者在满足现有的技术约束和资源约束下,通过选择消费路径、劳动力和资本在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的配置来最大化所有人的效用贴现和。

等式(27)表示国民收入恒等式;等式(28)表示资本市场出清条件;等式(29)表示中间品市场出清条件;等式(30)表示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

同样我们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资本存量比记为

把上述决定最终品种类n[,t]和中间品种类m[,t]的问题转化为决定资本存量路径K[,t]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资本存量比[,t]的问题。同时由于每种最终品和每种中间品具有相同的技术,假设最终品和中间品都具有对称性。经过整理,可以把上述问题简化为:

其中

上述问题的汉密尔顿方程为:

其中λ[,t]表示增加一单位资本存量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量,μ[,t]表示增加一单位劳动力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量。n[,t]和m[,t]都是[,t]和K[,t]的函数,如果[,t]和K[,t]确定,最终品种类n[,t]和中间品种类m[,t]就可以确定。

我们可以得到:

等式(32)表明社会计划者按照增加一单位每种消费品所带来效用的增加与由此减少的资本的积累所带来的效用的减少相等来决定消费和储蓄;等式(35)和(36)表明社会计划者按照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对总生产函数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劳动力的配置。

根据等式(30)、(35)和(36),我们可以把等式(34)简化为:

六、重工业垂直外部性和重工业优先发展

前面两部分我们讨论了分散经济下私人如何决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以及社会计划者经济下社会计划者如何决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比较分散经济和社会计划者经济的轻工业和重工业投资决策,并且分析两种经济下投资决策不同的原因,从而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七、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最终品种类和中间品种类均为内生决定的动态模型,同时考虑重工业投资和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通过比较分散经济下和社会计划者经济下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发现私人对重工业的投资不足。因此,适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其背后机制是:重工业投资引起中间品种类增加,从而一方面通过技术外部性提高轻工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通过金融外部性降低中间品进入的门槛,所以,重工业投资可以提高整个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重工业投资的外部性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关;轻工业投资引起最终品种类增加,提高消费者在相同花费下带来的效用,所以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与消费有关;由于消费始终少于国民生产总值,所以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始终低于重工业投资的外部性。因此私人对重工业投资不足。如果不考虑补贴造成的扭曲性效应,需要一直对重工业投资进行补贴,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轻工业投资的外部性与重工业投资的外部性的差距缩小,所以对重工业投资的补贴应该越来越小。

本文对我们理解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成就和当前关于重化工业的讨论有借鉴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之后,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几乎被彻底否定。我们的分析表明,这种否定是不合理的。建国之初,我国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迅速地发展重工业对于我们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发展重工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巨大的发挥。我们的分析还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向轻重工业同步发展的转变是必要和明智的。重工业的外部性必须通过轻工业的增长才能得到释放,计划经济后期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的滞后压抑了重工业作用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至少部分源自于重工业潜能的释放。

对于当前的讨论而言,如果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的转移已经让我们具备了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则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尽管国家也许无需再对重化工业进行补贴,但国家也不应该阻止重化工业的发展。通过发展重化工业,我国的制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注释:

①谢丹阳文章讨论的是国内投资率和国内储蓄率的联系问题。他认为,中间品种类快速增长的国家会带来高投资率,因为以新的中间品的形式进行的投资不会降低资本的边际收益;同样该国的消费品种类快速增长会带来高储蓄率,因为消费在新类型的消费品上的储蓄不会降低消费的边际效用。

②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技术外部性是指某种消费活动或生产活动对消费者的消费集的间接影响,或者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或者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所谓间接性是指,其影响涉及的不是进行这一经济活动的厂商,而是别的厂商,其影响不通过价格系统起作用。而金融外部性则通过价格系统起作用。

③g[,x]表示下标x变量的增长率。

标签:;  ;  ;  ;  ;  ;  ;  ;  ;  ;  ;  ;  ;  

外部性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_外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