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灌区秸秆焚烧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

华北灌区秸秆焚烧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

一、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媛,郑军[1](2021)在《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脉络和趋势探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文中指出[目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举措,厘清我国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变迁,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探析研究前沿与趋势,为秸秆还田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方法]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8—2020年1 677篇"秸秆还田"研究文献。[结果]农作物秸秆还田领域研究经历缓慢发展、井喷增长、波动攀升3个阶段,聚焦还田秸秆腐解与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农作物营养与种植技术等五大热点;高产作者以宁堂原等为代表,呈单线或团队合作;发文机构以科研院所和农业类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卓越,农业类高等院校更具研究潜力,机构多方合作不紧密;突现词预示土壤结构修复与土质改良等秸秆还田潜力以及土壤监测与治理为研究趋势。[结论]未来,秸秆还田研究覆盖面要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多种作物的还田理论与实证研究;秸秆还田应因地制宜,以地域单元的还田系统为研究重点;加强研究内容可行性和持续性,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要"好用",更需"有用"。

姚远,马泉,郑国利,李春燕,丁锦峰,朱敏,郭文善,朱新开[2](2021)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扬麦25为材料,于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设计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冬小麦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的土壤氮素含量在0~20 cm土层显着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其土壤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均显着提高,同时草木灰还田处理下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也显着提高;两个试验年度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显着高于草木灰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同时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也显着提高。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佳,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3.65%和6.70%,主要原因在于穗数的增加。综上,草木灰还田对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提高以及冬小麦增产有明显作用。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周峻宇,罗先富,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肖小平[3](2021)在《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减少秸秆焚烧率及其养分损失的影响,以提升秸秆还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水稻秸秆还田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在湖南宁乡进行。田间试验设秸秆传统不粉碎条带还田(T1)、中度粉碎条带还田(T2)、深度粉碎均匀抛撒还田(T3) 3个处理,T1、T2、T3的秸秆还田长度分别为39.0、14.4、5.3 cm,抛撒均匀度分别为37.7%、45.4%、87.4%。模拟试验设置与田间试验T1、T2、T3处理相对应的M1、M2、M3处理,并增加秸秆深度粉碎条带还田(M4)处理。早稻收获后,秸秆按照处理进行焚烧后还田,分析秸秆焚烧率,测定焚烧前及焚烧后还田秸秆灰渣的养分含量,计算养分损失量及损失率。在焚烧后第1天及在晚稻成熟期,测定土壤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结果】模拟试验条带还田下,秸秆粉碎程度为M4时,焚烧率显着低于M1和M2,焚烧后M4处理的灰渣中氮含量分别较M1、M2处理显着增加76.5%、73.5%,磷含量分别减少42.0%、39.1%,钾含量分别减少11.1%、10.7%,碳含量分别显着增加37.3%、36.0%。田间试验秸秆(不含稻茬)焚烧后,T2处理秸秆中的C、N、P2O5、K2O平均损失量分别为1101.3、34.1、2.7、13.9 kg/hm2,平均损失率分别为91.1%、89.8%、22.4%、16.1%。T3处理秸秆无法焚烧,从而实现了养分理论上全量归还。与焚烧前相比,T1和T2处理平均N、P2O5、K2O的养分归化比分别下降了18.8、3.2、8.2个百分点;与T1和T2处理的平均值相比,T3处理的N、P2O5、K2O的养分归化比分别增加了18.7、3.5、9.1个百分点。经过秸秆焚烧后,T3处理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在晚稻成熟期显着高于T1和T2处理,活性有机质含量3个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结论】秸秆深度粉碎结合均匀抛撒还田可基本防止秸秆焚烧,实现秸秆养分全量归还,降低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养分损失,促进双季稻田土壤周年培肥与可持续利用。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禇飞,钟伶桃,姜海天,肖小平[4](2021)在《不同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稻草焚烧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从根本上禁止稻草焚烧,促进稻草还田,本研究依托自主研发的稻草粉碎均匀抛撒装置,通过大田试验与野外模拟试验,以目前水稻收获的常规模式稻草不粉碎条带还田(T1)及中度粉碎条带还田(T2)为对照,设置稻草粉碎条带还田模式(T3)及稻草粉碎均匀抛撒还田模式(T4),研究不同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稻草焚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抛撒均匀度及还田密度随着粉碎程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稻草还田厚度则呈显着减少趋势。T4的稻草平均长度为5.3 cm,分别仅为T1、T2的13.6%、36.8%;稻草抛撒均匀度为87.4%,较T1、T2分别增加49.7个和42.0个百分点;稻草还田厚度为2.7 cm,仅为T1、T2的22.1%、27.8%;稻草还田密度为17.6 kg·m-3,较T1、T2分别增加88.3%、17.3%。在稻草条带还田(T1、T2、T3)模式下,粉碎程度越高,含水率下降越慢,燃烧时间越长,燃烧率越低,燃烧速率越慢,灰分越高,燃烧越不充分。T4通过稻草均匀抛撒虽可加速稻草含水率的下降,但燃烧时间、燃烧率及灰分仅分别为0.3min、6.0%、1.7%,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几乎未燃烧。表明稻草粉碎均匀抛撒还田条件下无法燃烧,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秸秆禁烧。

姚远[5](2021)在《秸秆还田对麦稻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秸秆资源丰富,直接还田是目前的主要方式,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和水稻生长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本试验通过设计秸秆直接还田(SR)、秸秆灰化还田(PR)、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FSR)、秸秆不还田(CK)4种方式,并结合15N标记秸秆,研究秸秆还田不同方式下小麦和水稻的群体质量、产量与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秸秆合理还田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对小麦和水稻产量均有一定的增产效益,除2018-2019年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小麦产量增加不显着外,其余种植季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和水稻产量的增加效果显着。秸秆还田不同方式间增产的途径不同,小麦季秸秆还田不同方式间,秸秆灰化还田通过增穗实现增产,两年度穗数比CK分别增加11.41%和2.25%,产量分别增13.65%和6.70%;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比CK降低了穗数,分别降低1.89%和2.34%,但千粒重分别增1.51%和6.85%,最终产量分别增0.44%和6.06%;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通过增粒(+8.72%)增重(+10.07%),实现了增产(+9.01%)。水稻季秸秆还田不同方式间,秸秆灰化还田处理提高了穗数,但降低了结实率,两年度穗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1.91%和8.74%,结实率分别降低了 5.38%和6.42%,最终产量分别增加5.48%和4.83%;秸秆直接还田处理调节了穗数、粒数和结实率,其中穗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降低1.91%和3.88%,穗粒数分别增加了 3.79%和7.23%,结实率均显着高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产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差异不显着(2018-2019)或显着(2019-2020);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影响较大的是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每穗粒数显着增加了 8.69%,千粒重显着增加了 4.32%,结实率显着增加了 6.36%,显着增产(+7.03%)。2.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影响了小麦和水稻的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各种植季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显着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除2018-2019年度小麦季秸秆灰化还田处理)。小麦季秸秆还田不同方式间,秸秆配施腐熟剂处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显着高于CK,但秸秆灰化还田处理变化不一致,显着小于(2018-2019)或高于(2019-2020)CK和SR处理。水稻季秸秆还田不同方式间,秸秆配施腐熟剂处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与在小麦上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籽粒总蛋白质含量与CK差异显着(2019)或不显着(2020),而其醇溶蛋白与谷蛋白含量显着高于CK;秸秆灰化还田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显着高于CK,与SR相比,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着,各组分含量略有差异。3.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和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下小麦和水稻前期植株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更显着低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小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4.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对植株养分积累量均是在小麦和水稻前期低于CK,在小麦和水稻成熟期高于CK;而秸秆灰化还田处理则在全生育期均高于CK。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下花后氮素与磷素转运贡献率均高于CK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秸秆灰化还田处理对小麦和水稻花后植株钾素的损失有很好的抑制作用。5.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稻成熟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下麦稻成熟期0~60 cm 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CK。秸秆灰化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下麦稻成熟期0~60 cm 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高于CK。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不同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K,不同还田方式间表现为无论在小麦季还是水稻季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0~20 cm 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小麦季0~60 cm均低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而在水稻季0~20 cm 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低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在20~60 cm高于秸秆灰化还田处理;秸秆灰化还田处理除在两个试验年份小麦季土壤蔗糖酶含量在0~40 cm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在其余种植季度土壤蔗糖酶活性和土壤脲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均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在2019-2020年份小麦季和水稻季各个土层间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最高。6.15N示踪结果显示,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麦稻生育期内吸收来自15N-标记秸秆氮的比例(%Ndfs)不同,其中小麦季为3.13%~3.36%,3.72%~3.85%;水稻季为3.19%~3.84%,3.60%~4.20%。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处理能显着增加小麦和水稻各时期作物对15N标记秸秆氮的利用率,提高15N标记秸秆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抑制了 15N标记秸秆氮的损失率。

张琦[6](2021)在《基于长期保护性耕作的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固碳减排及稳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中可持续的土壤碳固存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有助于增加农业生产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渭北旱塬地区,农民多采用翻耕来吸纳有限的降雨来增加土壤水分,但长期的翻耕形成的疏松裸露的土壤结构虽有利于水分的吸纳,但却不利于水分的保存。此外,长期的翻耕造成土壤团聚体破碎,土壤有机碳与空气的充分接触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流失和土壤CO2的排放。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易导致养分表层富集和分层化,因此,需构建合理并长期适用的保护性轮耕作体系克服其弊端。于2007-2020年在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试验站开展春玉米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耕作随机区组设计,耕作处理为三年轮耕的免耕/免耕/深松(NNS)、免耕/翻耕/深松(NCS)、翻耕/翻耕/深松(CCS),两年轮耕的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和长期单一免耕(NT)、深松(ST)并以连续翻耕(CT)为对照,共九种试验处理。并于2019-2020年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团聚体)、土壤碳库特性(土壤碳库组成、团聚体固碳)、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CO2、土壤N2O)和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等,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固碳减排及稳产增收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在不同的耕作措施下产生显着差异。与CT相比,NT和NNS显着增加了0-10 cm土壤容重7.8%和10.0%,且长期的CT处理增加了20-30 cm土壤容重,而NCS处理改善了0-40 cm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了耕层的厚度。NCS和NT相比于CT显着增加了0-40 cm土壤>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同时,增加土壤力稳定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3.4%和10.4%。在0-40 cm土壤剖面,相比于CT处理,NCS显着提升了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GMD 23.3%、32.0%和21.1%。NT显着增加0-10 cm土层水稳定团聚体GMD 18.4%。在长期春玉米种植中,播前土壤水分呈现波动平衡状态。(2)土壤碳库特征和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受耕作措施的影响较大,NNS、NS和NT显着增加了0-4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11.0%、23.0%和10.8%,同时,提升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但NNS、NS、NT和ST相比于CT显着增加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层化率32.7%、10.9%、25.7%和20.4%。增加土壤团聚体固碳是提升土壤碳的主要途径,NT相比CT显着提升土壤大团聚体固碳能力50.16%。土壤碳库周转速率的增加提升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NCS和NS与CT相比显着增加0-40cm土壤碳库管理指数35.9%和37.5%。(3)保护性耕作措施显着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NNS、NCS、CCS、NS、SC、CN、NT和ST相比于CT分别显着降低年均土壤CO2累积排放量22.0%、22.8%、29.2%、48.8%、48.4%、57.8%、57.6%和24.3%。年均土壤N2O排放量在NCS、NS、NT和ST处理下分别相比于CT显着降低13.8%、10.4%、8.1%和17.3%。此外,耕作方式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差异影响了春玉米生产中的碳足迹,NS与CT相比显着降低农业生产碳足迹74.7%,同时,由农田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增温趋势(GWP)在保护性耕作下得到了抑制,CN和NT显着降低GWP 54.3%和55.7%。将农业生产与生态效应相结合,NCS、NS、NT和ST显着增加了产量尺度上的碳足迹和全球增温趋势。(4)在13年的保护性试验中,平均产量最大值和最低值分别为9474.0 kg·hm-2(NCS)和8351.1 kg·hm-2(CT)。生育期降雨的分布类型显着的影响春玉米产量,穗期多雨粒期干旱的降雨分布(降雨类型B)与穗期干旱粒期多雨(降雨类型A)相比显着增加了春玉米产量。在降雨分布类型A下,NNS、NS和ST相比于CT显着提升了拔节期和抽雄期0-200 cm土壤储水量,增加春玉米产量10.6%、16.1%和7.2%。降雨类型B相比于降雨类型A显着的提升了降雨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在降雨类型A下CCS、NS和CN相比于CT显着提升水分利用效率20.3%、15.5%和19.1%。CCS和NS相比于CT显着提升降雨利用效率19.1%和17.4%。长期的试验中,NCS对土壤水分和降雨的利用效率的提升最为明显,多年平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效率较CT显着增加22.6%和11.9%。综上所述,以免耕为基础的保护性轮耕模式(NCS)改善了耕层土壤结构,调节有机碳的垂直重新分布规律,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并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生育期的降雨分布显着影响作物产量,在降雨分布不均匀时NNS和NT提升了作物产量,但长期的产量提升效果以NCS最为显着。因此,在基于调节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际生产的需求上,NCS轮耕模式可推荐为渭北旱塬及气候类型相似的半干旱区域农业生产的长期耕作模式。

郭子艳[7](2021)在《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指出秸秆还田并合理配施氮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农田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生产上为了追求持续高产,施肥过量现象严重,其引发的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也给环境带来严峻挑战。还田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CO2也会加剧温室效应。为了缓解氮肥和秸秆还田影响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矛盾,探索农业生产和环境友好的最佳氮肥和秸秆还田组合,本研究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定4个施氮量(0 kg hm-2:F0,150 kg hm-2:F1,225 kg hm-2:F2,300 kg hm-2,F3)和2种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小麦秸秆还田:+S,小麦秸秆不还田:-S),系统探讨了两种秸秆还田处理下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评价小麦秸秆还田与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为农业低碳化提供切实可靠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显着增加了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固碳量和产量,促进了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秸秆不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和植株氮素总吸收量增加幅度为28.5%-41.6%和39.9%-54.6%,而秸秆还田处理下,分别增加28.1%-39.3%和48.9%-68.6%。夏玉米的植株固碳量、氮素总吸收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处理后,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225 kg hm-2时达到拐点,过高的施氮量(300 kg hm-2)不利于植株的固碳、氮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相同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和固碳量分别增加了4.8%-9.8%和5.5%-9.1%,产量和氮素总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3%-7.1%和3.7%-16.2%。(2)施氮和秸秆还田均提高了夏玉米田的土壤养分。土壤的速效氮、速效钾、全氮和有机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的速效磷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的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有机碳分别增加了1.1%-7.5%、1.8%-6.1%、0.2%-2.8%和6.3%-18.7%。(3)夏玉米生长季中,农田土壤是N2O和CO2的源,是CH4的汇。施肥+降雨/灌溉之后,N2O和CO2的排放通量达到峰值,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排放通量减少,施基肥时的气体排放时间较追肥时长,在生长后期,各处理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无显着差异。施氮显着促进了N2O和CO2的排放,N2O和CO2的累积排放量较不施氮肥分别增加了60.1%-626.0%和2.0%-11.4%。相同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的N2O和CO2较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了24.0%-88.5%和13.0%-22.2%。过量施氮和秸秆还田同样促进了CH4的排放,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下,四个施氮水平下的CH4累积吸收量均表现为F1>F0>F2>F3,相同施氮量下,还田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较不还田处理增加了12.5%-23.1%。(4)还田秸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幅度小于其对作物产量的贡献,有利于降低综合增温潜势。过量施氮肥F3不利于综合增温潜势的降低,同时存在资源浪费问题。通过核算农资、人力投入和产量收入得知,相同施氮量下,秸秆还田显着提高农田净收益,幅度达10.2%-18.9%,并以F2+S处理的净收益最高。综上分析表明,通过对秸秆还田和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和综合增温潜势影响的研究,我们得知F2+S处理既能获得较高的夏玉米经济效益,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环境风险,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因此,小麦秸秆还田配施225 kg hm-2的氮肥是保证夏玉米产量和环境友好型的最佳生产模式。

苏媛媛[8](2021)在《秸秆长期还田对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和NO排放的影响》文中指出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物资源,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却仅为40%左右,为了合理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多数学者提倡将秸秆进行还田处理。但是,秸秆还田会改变土壤原有的碳氮循环,进而影响农田中氧化亚氮(N2O)和一氧化氮(NO)的产生和排放。因此,本研究基于紫色土秸秆不同还田方式长期实验平台(2005年至今),探究了秸秆长期还田对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N2O、N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共设置4种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NPK)、常规施肥+秸秆直接还田处理(NPK+SR)和常规施肥+秸秆原位燃烧后还田处理(NPK+SB)。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分别对土壤N2O和NO的排放通量进行一个完整轮作周年(2019年11月-2020年10月)的观测,同时测定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铵态氮(NH4+-N)、土壤硝态氮(NO3--N)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等环境因子,定量分析各环境因子对N2O、NO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对于产量而言,小麦季各施肥处理(NPK、NPK+SR和NPK+SB)的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为2.97~3.47 t ha-1和4.53~5.19 t ha-1,而玉米季对应的产量分别为4.96~5.55 t ha-1和5.50~6.16 t ha-1。在整个轮作周年尺度上,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分别为:1.47~9.02 t ha-1和3.68~11.31 t ha-1。与NPK相比,NPK+SR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增加了13.7%和12.8%,NPK+SB处理仅显着增加了作物籽粒产量,而对秸秆产量无明显影响。总的来说,秸秆直接还田具有增加作物产量的效应。(2)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各施肥处理(NPK、NPK+SR和NPK+SB)的N2O累积排放量变化范围为:2.29~2.77 kg N ha-1 yr-1。与NPK相比,NPK+SR和NPK+SB处理使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0.8%和20.8%。基于不施肥处理的N2O背景排放量(0.39 kg N ha-1 yr-1),计算出轮作周年各施肥处理(NPK、NPK+SR和NPK+SB)的N2O直接排放系数分别为0.68~0.85%。与NPK相比,NPK+SR处理使N2O直接排放系数显着增加了13.1%;而与NPK+SR相比,NPK+SB处理又显着增加了N2O直接排放系数的10.6%。依据累积排放量与作物产量相结合的指标计算出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强度为282.3~331.6 g N t-1。秸秆还田(NPK+SR和NPK+SB)并未显着影响N2O排放强度,但NPK+SR却比NPK+SB显着降低了N2O排放强度的14.8%。(3)在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各施肥处理(NPK、NPK+SR和NPK+SB)的NO累积排放量为:0.24~0.33 kg N ha-1 yr-1,NO直接排放系数为0.08~0.11%,NO排放强度的变化范围为27.4~41.7 g N t-1。与NPK相比,NPK+SR和NPK+SB处理使NO累积排放量、直接排放系数和排放强度分别降低了25.4%和26.4%、27.2%和28.2%、34.4%和30.2%,但NPK+SR与NPK+SB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4)在整个轮作周年,土壤湿度、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影响N2O和NO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是NH4+-N和DOC,且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影响NO通量的主控因子则是DOC、无机氮含量(NH4+-N和NO3--N),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综上,与NPK相比,NPK+SR和NPK+SB均具有增产和降低NO气体排放的效应。对于N2O而言,与NPK+SB相比,NPK+SR显着降低了N2O排放强度。并且,NPK+SB处理的秸秆在燃烧过程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从经济(即作物产量)以及环境的综合效益来说,秸秆直接还田配施无机肥可能是西南地区碱性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一种气候、环境友好型管理措施。

姜维军,颜廷武,张俊飚[9](2020)在《不同偏好农户秸秆处置决策选择及政策启示——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秸秆有效处置需要政府和农户相互协作。文章研究不同行为主体秸秆处置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并进一步解析不同偏好类型农户秸秆还田决策的约束条件。[方法]基于适度社会化个体偏好理论,通过分析政府和农户不同决策策略下的支付函数,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了农户和政府之间的动态演化模型,分析双方演化稳定状态的不同参数要求。[结果](1)秸秆处置选择上,相对焚烧意愿强的自利型偏好农户,社会型偏好农户的还田意愿更强;(2)不同偏好类型的农户在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其偏好会发生挤入或挤出效应,即由自利型偏好转为社会型偏好或者相反。[结论]解决秸秆焚烧等现象的有效措施是促使农户偏好结构的转变,增加挤入效应,减少挤出效应。由此获得的政策启示是,加强政府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以及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培育,促使自利型偏好农户向社会型偏好农户的转变,对提高农户秸秆还田等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意义重大。

韩昌[10](2020)在《全量秸秆翻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适于辽宁省北部地区玉米连作条件下的秸秆翻耕还田模式,在昌图县当地旋耕整地为对照,进行年际间隔、连年的秸秆翻耕30cm的还田试验,试验处理设置翻耕还田/旋耕(即一年还田、一年不还田旋耕整地的年际交替)、翻耕还田/免耕(即一年还田,一年不还田不整地免耕播种的年际交替)和连年秸秆翻耕还田,分析试验二年和三年的土壤养分、产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处理主要影响10~30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增加;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连年翻耕秸秆还田下降,其中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降幅更大。(2)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0~10cm土层没有变化,连续二年和三年秸秆翻耕还田1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20~30cm土层的含量下降。(3)秸秆还田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连续二年和三年秸秆翻耕还田10~20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增加,20~30cm土层下降;试验三年后,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0~10cm土层的含量下降,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10~20cm土层的含量增加、20~30cm土层下降。(4)秸秆还田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所有处理0~1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均降低,连年秸秆翻耕还田降幅较小;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10~20cm的含量下降;连年秸秆翻耕还田20~30cm的含量下降。(5)秸秆还田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连续秸秆翻耕还田增加速效钾含量,其中10~30cm增幅较大;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处理0~20cm的含量下降、20~30cm增加;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试验三年0~30cm的含量均增加。(6)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不影响出苗率、单穗重、百粒重,三年连续翻耕秸秆还田出苗率下降但穗重增加。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二年增加玉米产量,一年翻耕秸秆还田/一年旋耕不还田、连续秸秆翻耕还田对产量没有影响。(7)综合土壤紧实度、养分指标、出苗率、玉米产量等指标,在辽宁北部玉米连作种植区域,三年翻耕秸秆还田的可行技术模式为一年秸秆翻耕还田/一年免耕不还田/一年秸秆翻耕还田。

二、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脉络和趋势探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农作物秸秆还田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变迁研究
    2.2 秸秆还田研究热点
        2.2.1 还田秸秆腐解与培肥地力研究
        2.2.2 秸秆还田农作物营养与种植技术研究
        2.2.3 秸秆还田作物与土壤微生物研究
        2.2.4 秸秆还田耕作方式与土壤性状研究
        2.2.5 秸秆还田效益与肥料配施研究
    2.3 高产作者与机构
        2.3.1 主要高产作者分析
        2.3.2 发文机构分析
3 农作物秸秆还田研究前沿
4 结论及建议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1.3.2 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测定
        1.3.3 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讨 论
    3.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小麦产量的原因 分析
        3.1.1 调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形成
        3.1.2 调控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酶活性
        3.1.3 调控植株生长状况
        3.1.4 调控其他因素
    3.2 秸秆炭化还田的有效利用

(4)不同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稻草焚烧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还田稻草的田间特征
    2.2 还田稻草的水分蒸发动态
    2.3 还田稻草的燃烧特征
        2.3.1 燃烧率
        2.3.2 燃烧时间
        2.3.3 燃烧速率
        2.3.4 灰分
3 讨论与结论

(5)秸秆还田对麦稻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目前秸秆利用现状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1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矿质养分平衡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小麦、水稻产量形成与品质的影响
        1.3.1 秸秆还田对小麦、水稻产量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小麦、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4 ~(15)N示踪法在秸秆氮素分配和去向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秸秆还田试验
        2.1.2 ~(15)N标记秸秆还田试验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
        2.2.2 产量及产量结构
        2.2.3 植株氮磷钾含量
        2.2.4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
        2.2.5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
        2.2.6 土壤酶活性
        2.2.7 ~(15)N丰度测定
        2.2.7.1 植株样品~(15)N丰度测定
        2.2.7.2 土壤样品~(15)N丰度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还田对小麦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对小麦和水稻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对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3.3.1 对小麦和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3.3.2 对小麦和水稻LAI的影响
        3.3.3 对小麦和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4 小麦和水稻总结实粒数与粒/叶比与产量的关系
    3.4 秸秆还田对小麦和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4.1 对小麦和水稻植株氮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4.2 对小麦和水稻植株磷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4.3 对小麦和水稻植株钾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4.4 对小麦和水稻每生产百公斤籽粒吸收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5 对小麦和水稻相关养分效率的影响
        3.4.5.1 对氮、磷、钾收获指数的影响
        3.4.5.2 对氮、磷、钾吸收效率的影响
    3.5 秸秆还田对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5.1 对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5.2 对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5.3 对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5.4 对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5.5 对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6 ~(15)N标记秸秆还田氮在小麦和水稻植株体内的分配及去向
        3.6.1 还田水稻秸秆~(15)N在小麦各时期不同器官的积累量
        3.6.2 还田水稻秸秆~(15)N在小麦当季各时期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3.6.3 当季小麦对~(15)N标记水稻秸秆氮的利用
        3.6.4 还田小麦秸秆~(15)N在水稻各时期不同器官的积累量
        3.6.5 还田小麦秸秆~(15)N在水稻当季各时期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3.6.6 当季水稻对~(15)N标记小麦秸秆中氮的利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秸秆还田影响小麦和水稻籽粒产量与品质特征表现
        4.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1.2 群体质量
        4.1.3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
    4.2 秸秆还田对小麦和水稻植株养分吸收和转运的调控效应
    4.3 秸秆还田对小麦季和水稻季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
    4.4 秸秆还田对秸秆~(15)N分配与去向的影响
    4.5 秸秆还田不同方式综合评价
        4.5.1 秸秆添加腐熟剂直接还田能有效解决幼苗质量问题
        4.5.2 秸秆灰化还田的有效利用
    4.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基于长期保护性耕作的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固碳减排及稳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1.2.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1.2.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1.2.5 保护性耕作对碳足迹的影响
        1.2.6 保护性耕作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耕作处理及田间管理
    2.4 试验内容
        2.4.1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4.2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及其固碳效应影响
        2.4.3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4.4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及生态效应的影响
    2.5 技术路线
    2.6 测定项目及方法
        2.6.1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方法
        2.6.2 土壤碳库测定及相关计算方法
        2.6.3 土壤温室气体测定及相关计算方法
        2.6.4 春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6.5 数据标准化处理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力稳定性团聚体长期变化过程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力稳定性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
    3.6 不同耕作方式下0-200 cm的长期土壤水分平衡
    3.7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0-500 cm的土壤水分消耗
    3.8 讨论
        3.8.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3.8.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8.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
    3.9 小结
第四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团聚体固碳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4.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4.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层化率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固碳特的影响
        4.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机碳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机碳固碳能力的影响
        4.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固碳率的影响
    4.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4.5 土壤碳固存与土壤团聚体固碳的关系
    4.6 讨论
        4.6.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固碳的影响
        4.6.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CO_2和N_2O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
    5.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5.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5.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5.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5.3 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CO_2和N_2O的关系
    5.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足迹和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
        5.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足迹的影响
        5.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
    5.5 不同耕作方式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5.6 讨论
        5.6.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5.6.2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农业生产生态效应
    5.7 小结
第六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
    6.1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长期春玉米产量动态
    6.2 降雨分布类型的划分
    6.3 不同降雨类型对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不同降雨类型对作物产量,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
    6.5 产量和不同时期降雨和土壤水分的关系
    6.6 不同耕作措施的综合评价
    6.7 讨论
        6.7.1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6.7.2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分和降雨利用效率的影响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4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净收益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4.1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2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3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的影响
        1.4.4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玉米净收益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水分
        2.3.2 土壤温度
        2.3.3 土壤碳氮及组分
        2.3.4 温室气体
        2.3.5 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2.3.6 产量、生物量及植株固碳量
        2.3.7 玉米植株氮素利用效率
        2.3.8 净收益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3.1.1 对夏玉米干生物量的影响
        3.1.2 对夏玉米植株固碳量的影响
        3.1.3 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3.1.4 对夏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1.5 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对土壤矿化氮的影响
        3.2.2 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2.3 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2.4 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2.5 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3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3.1 对N_2O排放特征与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3.3.2 对CO_2排放季节调整与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3.3.3 对CH_4排放的影响
        3.3.4 秸秆还田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水温的关系
        3.3.5 对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
    3.4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净收益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4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净收益的影响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秸秆长期还田对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和NO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土壤 N_2O 和 NO 的来源
        1.2.2 影响农田土壤N_2O和 NO排放的主要环境因素
        1.2.3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1 秸秆还田研究现状
        1.2.3.2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3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N_2O和 NO排放的影响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气体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2.3 环境因子以及产量测定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三章 长期秸秆还田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_2O排放特征
    3.1 小麦季和玉米季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3.1.1 气温、降水、土壤温湿度
        3.1.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
        3.1.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3.2 小麦季和玉米季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
    3.3 小麦季、玉米季和轮作周年产量的变化
    3.4 小麦季、玉米季和轮作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
    3.5 小麦季、玉米季和轮作周年N_2O的直接排放系数和排放强度
    3.6 环境因子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3.7 讨论
        3.7.1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产量的影响
        3.7.2 环境因子对N_2O排放的影响
        3.7.3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期秸秆还田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O排放特征
    4.1 小麦季和玉米季NO排放的动态变化
    4.2 小麦季、玉米季和轮作周年NO累积排放量
    4.3 小麦季、玉米季和轮作周年NO的直接排放系数和排放强度
    4.4 环境因子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O排放的影响
    4.5 讨论
        4.5.1 环境因子对NO排放的影响
        4.5.2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NO排放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9)不同偏好农户秸秆处置决策选择及政策启示——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
    1.1 农户偏好的微观结构
    1.2 博弈模型假设
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2.1 支付矩阵构建
    2.2 演化模型构建
        ①农户的行为分析。
        ②政府行为分析。
    2.3 演化稳定性分析
3 演化博弈结果讨论与数值仿真
    3.1 自利偏好型农户
    3.2 社会偏好型农户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4.2 启示
        (1)加大秸秆资源化的宣传力度。
        (2)强化秸秆资源化技术研发与推广。
        (3)细化秸秆资源化的奖惩机制。
        (4)重视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10)全量秸秆翻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2 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
        2.2.1 土壤物理性状
        2.2.2 土壤化学性状
        2.2.3 产量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物理性状
    3.2 土壤化学性质
        3.2.1 土壤有机质
        3.2.2 土壤碱解氮
        3.2.3 土壤速效磷
        3.2.4 土壤速效钾
    3.3 玉米性状
        3.3.1 保苗率
        3.3.2 百粒重
        3.3.3 平均穗重
        3.3.4 产量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耕作方式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
        4.1.2 秸秆还田改变土壤养分状况
        4.1.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了玉米产量
    4.2 结论
        4.2.1 土壤紧实度
        4.2.2 土壤养分
        4.2.3 玉米性状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脉络和趋势探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J]. 李泽媛,郑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09)
  •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影响[J]. 姚远,马泉,郑国利,李春燕,丁锦峰,朱敏,郭文善,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2021(08)
  • [3]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量[J].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周峻宇,罗先富,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肖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7)
  • [4]不同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稻草焚烧特性的影响[J].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禇飞,钟伶桃,姜海天,肖小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05)
  • [5]秸秆还田对麦稻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姚远. 扬州大学, 2021
  • [6]基于长期保护性耕作的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固碳减排及稳产效应研究[D]. 张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郭子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秸秆长期还田对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和NO排放的影响[D]. 苏媛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不同偏好农户秸秆处置决策选择及政策启示——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 姜维军,颜廷武,张俊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12)
  • [10]全量秸秆翻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韩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华北灌区秸秆焚烧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