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黑膏药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本文通过对膏药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方面进行综述,为该剂型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膏药;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005-02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dosage form black plaster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mprovement
Wang Yang1, Liu Limin2
1 Wuhu Hospital of TCM, Wuhu,Anhui 241000,China
2 Anhui College of TCM, 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Black plaster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improv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osage form.
【Key words】Black plaster;Preparation process;Quality control;Research progress
黑膏药是我国中药传统剂型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治疗肌肤红肿、痈疽、疮疡和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曾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该剂型自身的缺点,加上制备、使用更方便的贴膏剂、贴剂等的广泛使用,黑膏药的市场日益萎缩。本文就黑膏药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近年来研究改进的情况加以总结,为该剂型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制备工艺
黑膏药传统的制备工艺包括药料的提取(炸药)、炼油、下丹成膏、去火毒、摊涂等步骤。
1.1 提取方法
黑膏药传统的提取工艺为“炸药”,处方中的粗料药按照质地的不同先后投入热植物油中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色。由于植物油属于非极性溶剂,只能提取出游离生物碱、树脂、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无法提取出药材中的生物碱盐等极性成分。此外,炸药时油温可达到200~220℃,高温将导致大部分有效成分分解破坏,成差群等人[1]研究发现,追风活血膏中药材经油炸后采用薄层色谱的方法无法检测出其指标性成分。
因此,近年来有不少药剂工作者尝试对提取工艺进行改良,用植物油和红丹以传统工艺制备空白膏药基质,采用水提、醇提或综合提取方法制备含药浸膏,再与贵细药粉末混匀制备黑膏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有的采用乙醇回流提取[1],有的采用加水煎煮[2],还有研究者将提取后的药渣烘干后再进行油炸提取[3]。结果表明新工艺制成的膏药能够检出药材中成分,临床使用效果好。此外,也有报道,将处方中药材全部粉碎成极细粉末,撒于摊涂好的空白膏药基质表面制成治疗支气管炎的黑膏药[4],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1.2 炼药与下丹成膏
好的膏药贴于患处,应做到“贴之即粘,掲之即起”,膏药过“老”或过“嫩”都会影响临床的使用和疗效。膏药过“老”或过“嫩”与炼油和下丹成膏过程均有关系。程度多依赖经验判断,炼油以 “滴水成珠”为度;下丹成膏的程度则通过将膏药滴入水中后检查是否黏手来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稳定性不好。由于气候、地域及操作人员经验等因素,膏药过“老”或过“嫩”的问题经常出现。
现在通常采用量化指标来控制工艺过程,研究认为炼油温度应控制在270℃~320℃,下丹温度应控制在320℃~330℃,油丹用量比一般为500:(150~210)(冬少夏多),并采用测定软化点的方式来控制膏药老嫩程度。赵立彦等[5]通过对软化点数据的分析比较,制订了半成品和成品软化点的标准值范围。严霞等[6]发现在过“嫩”的膏药中加入适量蜂蜡后,可以使膏药老嫩适中,同时还能降低对皮肤的刺激性。对于下丹成膏后发现膏药过“老”,刘明乐等[7]的解决办法是立即再熬制一锅等量偏“嫩”的膏药,将两者趁热混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去火毒
膏药使用中常出现一些的副作用,轻者出现红斑、瘙痒,重者发疱、溃疡,俗称“火毒”。目前认为,“火毒”是膏药在制备过程中油脂在高温下氧化、分解生成的刺激性低分子物质,如醛、酮、脂肪酸等,大多具有水溶性、挥发性或不稳定性,可利用水来去“火毒”,方式包括浸水法、喷水法、水炸法等。也有报道用其他工艺去“火毒”的,如费炳红[8]将下丹后的成块膏药浸泡于 50%的酒精中。张博华[9]等在下丹成膏后加入白蜡,既能去火毒,还可双向调节膏药的老嫩程度。
对于膏药“火毒”之说也有人持相反看法,如康金槐[10]认为,黑膏药的副作用既不是火毒也不是过敏,而是珍贵的特殊正药效,这种副作用可使病情治愈得更快更好更彻底。该看法是否存在一定道理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质量控制
2015版《中国药典》中对于膏药的质量,除了外观性状的描述外,检查项目仅有软化点和重量差异两项,没有任何定性定量检测项目,也没有对铅离子含量进行控制,难以保证膏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为完善膏药的质量控制开展了相关研究。唐建飞等[11]采用软化点、针入度、黏度作为膏药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向量化控制转变。姜莉[12]釆用薄层色谱法对祛风活络膏贴中的续断、葛根、大黄、皂角刺、樟脑、青风藤等药材进行薄层鉴别,釆用HPLC法对制剂中君药葛根素及川续断皂苷进行含量测定。主要药味的定性鉴别和重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对于保证膏药质量和疗效均具有重要作用,应逐渐完善相关品种的质量标准。
3.铅的吸收
黑膏药属于含铅制剂,里面含有油丹反应生成的脂肪酸铅盐和部分未完全反应的四氧化三铅。铅吸收一直是人们较为担心的问题。
张友正等[13]采用尿铅含量和尿中粪卟啉作为判断铅吸收和铅中毒的指标,结果表明用药两周以后开始出现尿铅的变化,但一般不会引起铅中毒。曾勇[14]所做的临床实验中,给药3周后血铅、尿铅水平也有一定程度增高,但未达铅中毒标准。针对铅吸收问题,也有采用无铅基质制备膏药的报道,如采用氧化锌替代红丹下丹[15]。
4.小结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辅料的应用,经皮给药系统(TDDS)日益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的研究热点,因具有用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血药浓度波动小、能降低毒副反应等优点,成为继口服、注射之后的第三大给药系统。作为中国传统的透皮吸收制剂,应加强黑膏药制备工艺的现代科学研究、采用量化指标控制其质量,使这一古老剂型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成差群,谭秀芬,魏燕华.追风活血膏不同制法化学等量性研究[J].中药材,2012,35(12):2027-2030.
[2]刘代炳,方勇.传统黑膏药的工艺改良及临床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01):63-64.
[3]姬涛,王奎鹏.壮骨膏新老制备工艺比较[J].光明中医,2018,33(11):1562-1565.
[4]易兢业.支气管炎黑膏药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举隅[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15(08):13-14.
[5]赵立彦,陈红萍.黑膏药半成品、成品软化点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6):22-23.
[6]严霞,曹雅军,黄德红,代云要.蜂蜡在过嫩黑膏药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2,15(02):276-277.
[7]刘明乐,李克荣,陈爱军.黑膏药熬“老”的处理方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04):43.
[8]费炳红.黑膏药熬炼工艺改进[J].中国药业,2006(15):61.
[9]张博华,张义生,李杰,杨宗余.小儿咳喘贴黑膏药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师,2015,18(02):332-334.
[10]康金槐.黑膏药“药及其效说”[J].河南中医,2013,33(12):2235-2237.
[11]唐建飞,章怡,徐梅,刘秋敏,洪兰萍.黑膏药的质量控制新方法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05):87-88.
[12]姜莉.祛风活络膏贴的质量分析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13]张友政,张学毅.黑膏药的临床疗效与铅中毒的控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07):463.
[14]曾勇.传统外用制剂狗皮膏安全性评价及重金属铅的蓄积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15]王玉龙,曹桂萍.无铅丁桂膏的工艺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02):49-5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药学专业教研室),项目号(2018jyssf019)
论文作者:汪洋1,刘丽敏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4
标签:膏药论文; 工艺论文; 剂型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传统论文; 薄层论文; 也有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