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分裂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化与论文,政治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矛盾出现了重大变化,新的矛盾不断产生,旧的矛盾也具有了新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世界政治分裂单一化的结束,全球政治分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正是政治分裂多元化导致了世界格局两极时代的结束和多极时代的到来。政治分裂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种相互对抗的趋势交织在一起,成为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对外依存度在逐渐加大。因此,以邓小平理论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政治分裂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两种趋势的关系,趋利避害,对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顺利推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深刻认识当今世界大局,依据世界变化的新材料丰富邓小平理论,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
一、全球政治分裂由两大体系的对立到多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大的全球战争,战后以雅尔塔协议为标志,形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对立。两大体系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尖锐对立,导致双方扩军备战,特别是美苏两国加紧发展核武器,制造和储存了足以毁灭全球的大量核武器。同时两大体系又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尽量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冷战”局面。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世界政治矛盾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政治体系的一元分裂。当然,这一时期还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美苏霸权主义的矛盾,但是从政治分裂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广大发展中国家分别归结到两大体系分裂中,因为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不同涵义的社会主义方向,如:非洲国家提出的非洲社会主义、一些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等;同时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
60年代,两大体系内部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在社会主义体系内,中苏发生论战,两国关系恶化,中国研制成功核武器,打破了苏联的核垄断。在资本主义体系内,法国发展了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日本、德国经济崛起。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来的社会主义体系分裂了;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原来的资本主义体系出现新的分裂,西欧联合统一的趋势加强,1992年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签定的《欧洲联盟条约》确立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实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进行司法与内部事务合作的目标,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失去了苏联这样一个共同目标,美国与西欧、日本等传统盟国之间原来就存在的矛盾凸显,新的矛盾不断发生。因此,90年代初以来,世界政治出现的重大变化是冷战的结束,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政治体系对立为核心的一元分裂转变为多元政治分裂。其中,原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但由于苏联东欧国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将主要矛头转向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时,美国与西欧、日本、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出现新的矛盾。世界政治分裂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的对立,而是至少可以划分为五六种政治。正是世界政治分裂的多样化趋势,导致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此外,90年代后,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二战后到80年代末,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后,它的国际地位继承者俄罗斯近年来经济滑坡,政局动荡,综合国力大大下降,据统计资料,俄罗斯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不到5000亿美元,仅为意大利的一半左右,其国际地位与苏联不可同日而语。相反,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科技发展迅猛,军事力量继续加强,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识和行为日益明显。1997年5月, 美国政府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明确宣布,要确立21世纪美国“独一无二”的世界领导地位。最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21世纪全球战略宣称:“我们必须准备并愿意使用所有的国家力量手段,以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角色的行为,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并继续充当与我们拥有共同利益的国际社会所优先选择的安全伙伴。”(注:美国《华盛顿时报》1999年8月24日。 )因此,在多元化的政治矛盾中,美国与俄罗斯、西欧、日本、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突出,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控制、遏制与其他国家的反控制、反遏制。
二、发展问题是当今政治分裂多元化的内在动因
世界政治分裂多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冷战后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那么其内在动因是什么?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他把冷战后世界上政治分裂的冲突归结为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差异,认为冷战后世界可以划分为七八种文化或文明,“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注: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第4、8、9页。)诚然,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差异对于世界政治矛盾与冲突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亨廷顿关于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结论也是客观的。但是,把冷战后国际冲突归结为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是不恰当的、不准确的;把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看成冷战后世界政治主轴的观点,更是错误的。
尽管国内外的国际政治学说纷呈,观点林立,但是一般都认为,自近代国家形成以来,国际政治基本上是以民族国家或主权国家为主体而展开的,各民族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或文化认同的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和战争。例如,同为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发生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和南斯拉夫的文化都源于基督教,但却发生科索沃战争。日本学者星野昭吉认为:“从以近代国家为构成单位的国际社会的形成开始,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和追求成为现实国际政治展开的动因。”(注: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新华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第25页。)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的内在动因仍然是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文化只是一种影响因素,但是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无疑是仅次于国家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
国家利益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世界舞台上的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两大经济体系的竞争。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经济迅速复苏,朝鲜战争后又扶持日本经济崛起,同时对苏联、中国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论”,他认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注:《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0页。)由此, 世界上形成两个相互封闭但在各自体系内部合作的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与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国家利益的焦点是两大体系谁战胜谁的问题。
60年代,新科技革命出现突破性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新的动力,经济结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以亚洲“四小虎”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改变多年闭关自守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从而打破了两大体系的相互封闭状态。90年代,苏联在东欧剧变后,实行激进私有化,全盘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原来两个平行对立的世界市场理论和实践都不复存在。同时,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后,面临着发展经济和科技文化、争取经济独立的艰巨任务。因此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自己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都离不开发展,发展问题成为冷战后世界所有国家最大的课题,从而也是最大的国家利益。各个国家从发展本国经济技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利益出发,调整对外政策,力图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世界格局中占据发展的有利地位,是造成全球政治分裂多元化的根本动因。
从全球发展的局势看,西方发达国家占有经济和科技的优势,而在二战后获得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基础则相对落后,加上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利于甚至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也主要受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操纵和控制。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有关资料显示,新科技革命兴起后,世界财富的分布呈现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富国与穷国的相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说:“许多穷国的情况正在引人瞩目的恶化,尽管全球的科技在较为富裕的国家创造了财富和社会福利的新高潮。”(注:杰弗里·萨克斯:《帮助世界上最穷的人们》,载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99年8月14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最近9 年来世界贫富分化幅度增长,最富裕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控制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86%,全球出口总额的82%,而最贫穷的五分之一人口在以上每项中只占1%; 世界最富的五分之一人口与最穷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收入之比从30比1上升到74比1,有80个国家目前的年收入比10年前减少。(注:转引自《新民晚报》1999年7月13日。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105页。)这样,冷战后世界上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核心矛盾是南北矛盾,或者说是富国与穷国的发展矛盾。
三、政治分裂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
冷战后,在全球政治分裂多元化趋势出现的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首先,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提。60年代兴起的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到了90年代又有新的突破,即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由于信息网络化,人们传送信息的速度和规模提高到了空前水平,使资本流动、商品流通、劳动力市场以致生产经营的组织和管理均实现国际化。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信息等经济要素都处于一个紧密联系、随时交流的通讯网络之中。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再也不能封闭于本国领土内,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国家发生联系。信息网络化把全球经济联成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大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1994年以来,世界掀起企业并购浪潮,全球企业的联合兼并规模越来越大,交易额越来越多。1996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为1.14万亿美元,1997年达到1.55万亿美元,1998年高达2.4万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了54%,比1996 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跨国公司、巨型企业之间的并购,例如,1998年末,艾克森公司以近790亿美元收购了美孚公司, 创下世界企业并购史上最高记录,从而形成了全球石油企业的“巨无霸”;今年4月,美、英、日本国的通讯企业联合, 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通讯公司。世界范围的企业联合兼并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目前全球性大跨国公司有5.3万家, 其境外分支机构45万多个,它们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投资总额的70%、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世界技术转让的80%。
政治分裂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种相互背离、互相对抗的趋势。政治分裂多元化是指世界政治主体之间的分离和对立状态,而且冷战后这种分离和对立呈增多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经济行为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这种联系和合作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与融合越来越深入,以致在某些方面达到一体化程度。两种趋势的发展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两种趋势有着内在的联系。
民族国家和国家联盟既是全球政治活动的主体,也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审视当今世界的政治分裂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不能脱离民族国家这个主体。上述分析已经指出,冷战后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变化,具有新的内容和形式的国家利益是形成当今世界政治分裂多元化的内在动因。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程度的提高和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民族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追求自身利益、追求发展的结果。这样两种看来相互对立的趋势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一致起来,例如,西欧的联合统一,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反映,也加深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分裂。从当前看来,由于发达国家占有经济、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全球化有利于他们的继续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吸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弊在可能挤压民族企业的市场和资源,经济安全风险增大,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只要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快自己的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是符合一切国家发展目标的。
但是,经济主体与政治主体毕竟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在当今世界,企业特别是大跨国公司无疑是全球经济主体的重要成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为经济主体的民族国家与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别,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既要考虑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政治利益、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因素。例如:美国一些企业强烈要求放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而美国政府从政治角度出发至今不松口。又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把一些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影响到本国劳动力的就业,从而与本国政府目标相矛盾;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一些污染环境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可能对被转移国家的合作企业有利,但损害了该国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企业规模和实力严重不平衡,也带来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企业的冲突。5 万多个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母公司设在美、日、德、英、法、 意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 199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企业有175个,欧盟有156个,日本有112个,这三项数字之和就占了世界500强的88.6%。这样,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天然的劣势。虽然跨国公司的经济行为有可能对本国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但更大的可能是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大发展中国家的各种风险,甚至有助于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
因此,对于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分裂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首先,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分裂多元化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加快自己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全球化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究开发,巩固自己在政治分裂中的地位,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其次,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分裂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国情和发展目标制定参与全球化的战略和策略,循序渐进,防范风险,确保经济安全和政治主权。第三,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分裂多元化进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本国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只有培育出一批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多元化两种趋势,从而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标签: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