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适应入世后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_wto论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适应入世后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_wto论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适应“入世”后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大开发论文,战略论文,西部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0597(2000)03—0006—05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它既可能带来巨大的国际分工利益,又蕴含着无限的风险,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主动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会更大。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周期波动、结构调整与价格起伏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到国内市场,使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都不能回避的历史性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更快”[1]。因此, 积极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当前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现实之举和最佳切入点。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使中国能够利用入世的机遇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按照国际分工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市场交易的互惠互利,而且可以与130 多个成员更广泛、更有效地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无疑,加入WTO之后享有的权力为中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 而必须履行的义务又不可避免地要给经济带来冲击和挑战。加入WTO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层面看,加入WTO 后原来的局部性开放将转变为全局性开放,中国经济将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体系实现衔接与互补

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行的是一种局部的渐进式的开放,在区域上,从开放特区,继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向沿边、沿江地带开放;在产业上,开放一些竞争性行业;在生产要素上,主要是引进国内短缺的资金与技术要素。这个局部的渐进式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实现了国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和国有企业经营陷于困境的问题。中国以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完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种新的格局。中国参与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可以改变被动接受谈判结果,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可以提高其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实现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以往局部性开放中的薄弱环节,也将随着开放格局变化带来的压力逐步加以解决

2.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层面看,加入WTO 将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外推力”,迫使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力度

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与世贸组织的基础原则之间已经找到了市场经济这个共同基点,但是,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与WTO 的基本原则之间也存在许多重大差距。因此,入世后必将带来一些体制上的震动和冲突。更主要的,中国渐进改革20年来形成从现行改革中获得既得利益的集团,它们逐步从最初的改革推进者蜕变为深化改革的新阻力,其中既包括利用垄断地位和与政府干预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企业,也有囿于本行业(部门、地区)的利益不愿改革的条条块块。另外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掌管政策的政府官员之间,进行着较大规模的钱权交易,伴之以腐败、走私、法制失灵等严重有碍于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象。许多内部改革正遭受越来越大的阻力,加入WTO 显然可以“变开放的压力为改革的动力,使得官商勾结的‘朋党’经济在国际经济规范下萎缩甚至消亡。”[2]这种强大的“外推力”开始会以冲击、 压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力,大大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3.从经济增长速度层面看,加入WTO 后将会使中国获得很大的效率收益,GDP增长将有较大提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模拟定量计算,如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1998年开始逐步实现各项加入WTO的承诺,并在2005 年全部完成。那么,2005年,中国的实际GDP将提高1955亿元,占当年GDP的1.5%。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由于贸易自由化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其效益收益将更大。在此背景下,从1998—2010年间年均GDP 增长率将比不加入WTO提高近1个百分点,导致2010年实际GDP与1995年相比约提高13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步入集约经营的发展阶段。由于引入WTO的一整套运行规范后, 市场竞争力的大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最重要标志,WTO 市场竞争规则的强约束力,迫使我国企业放弃过去粗放经营的增长路径,采用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4.从产业结构层面看,加入WTO 后将使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结症。加入WTO 意味着较大的经济结构调整,WTO 主张各成员国依据其自身的经贸状况及竞争力,实行逐步自由化,为国内产业界提供一次结构调整的机会,国内的要素必须根据国际比较优势重新进行配置,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由于“多纤维协议”的废止和其他世贸成员国在2005之后不再采取配额限制,纺织、服装等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全面复兴,仅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上升10个百分点;而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如汽车、电信等将受到跨国公司强有力的冲击,产出水平将有较大程度下降。因此,此次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历程,但是,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应全球产业结构重构,符合我国经济的新世纪发展战略。由于过度的地方政府保护和背离市场的价格机制,使我国产业间利益分配陷入危险的怪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却生存的不错,“入世”将迫使扭曲的价格信号正常化,迫使扭曲的行政干预行为丧失利益驱动的土壤,也加速中国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尽管这样短期内使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减缓,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逐步提高中国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3]。随着产业结构的重构, 劳动力布局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并带来相应的调整成本,据分析,由于中国加入WTO,从1998—2010年间大约有960万农业(种植业)劳动力要转移到其他部门,下表是入世后各部门就业人员增减幅度状况。

加入WTO后各部门人员增减幅度(单位:万人)

行业 纺织服务建筑服装种植业 机械及仪器

增减人员 +282.5

+266.4

+92.8

+261-966.2 -58.2

增减幅度 +23.6%+2.1%

+2.2% 52.3% -3.6% -2.5%

行业汽车工业食品

增减人员

-49.8 +16.8

增减幅度 -14.5% +2.1%

资料来源:《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

5.从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看,加入WTO 后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可能性增加,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宏观运行环境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经济外向型程度进一步加大,据估算由于入世我国进口贸易额将增长25.8%,而出口则增长26.9%[4]。中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加, 固定资本投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依存度也会增加。尤其是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后,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将会甚于以前。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强势政府模式”(即经济增长对政府主导的依赖性较高)暴露出其内在缺陷。中国“入世”后是在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国内生产将逐步纳入国际生产体系之中,成为其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基于此,传统的调控方式显然不行,要求更多的是调控体系和制度的完善、调控的技巧和艺术。

6.从市场配置资源层面看,加入WTO 后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综合国力

“入世”后,依据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中国可能得到更多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会失去一部分国内市场。得失之间,两个市场的结合一定会更密切,此时充分运用两个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会更趋合理,市场的淘汰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在优胜劣汰、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中逐步提高。

7.从引进外资和拉动内需层面看,加入WTO后, 将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拉动内需

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企业深感入世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但是从长远看,入世后中国的投资环境将会大大改善,法律体系的日臻完善和透明、国民待遇的实现会吸引大量外国资本,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FDI), 据初步匡算,到2005年中国将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而且还有助于扩大出口需求增长。

二、西部大开发必须适应并善于利用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

如上所述,加入WTO后,从对外开放格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到产业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的大战略和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善于利用经济运行环境变化所提供的一系列机遇。为了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统筹规划,提出当前西部开发的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对策思路。除此之外,西部地区应利用经济运行空间变化的机会实现西部地区的超常发展。

1.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决地区差异问题,有利于西部地区正确选择优势产业。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要素禀赋上尤为明显,东部地区由于吸纳了大量资本,汇集了我国的知识和技术人才,因此东部地区目前的充裕要素是资本和技术而非劳动力;中部地区拥有大量劳动力,但是资本、知识相对缺乏,劳动力要素充裕;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要素禀赋和专业分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应该从事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进而在交换中获益。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证明,各国趋向于生产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因为此类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要素充裕者从中受益;相反,国与国之间相同的产业结构会引起竞争性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长期存在这样的观念,即相似的产业结构会带来相似的经济增长过程,仿效高增长地区建立的产业模式就可以达到加快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这样的产业决策观念导致上马一些层次较高、且与本地区的要素禀赋不相匹配的产业,造成比较利益的丧失。进而使国内各省区产业结构雷同,引发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国内市场的自我封闭和分割。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框架下,要素的区际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将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以固定天赋资源为基础形成的区域专业化和产业结构差异会由于劳动力、资本的区际流动性加强而扩大。国际分工理论的要素不流动性前提在我国基本存在。因此,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应运用国际分工理论,依据自己的禀赋资源,确立生产模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东部地区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企业应加快东西联合,在协调东西部发展中固化我国的优势产业。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自身的事情,而是面向21世纪关系全国的全局性战略。加入WTO后对我国受保护的产业产生极大的冲击, 而对纺织、服装、部分家电生产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这些行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为了保持国际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必须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产业结构雷同是造成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因素,但是,它又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提供了物质基础。纺织、服装、家电生产西间地区也有,但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相对落后,经营状况普遍不佳,东部的相关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采取联营、兼并、购并或控股等方式,利用中西部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或者将它们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成为其生产的一个环节。这样做可以通过资本、生产方式加强东西部经济的互补和联系,可以利用西部低廉的劳动力和设备来降低成本,发挥价格优势,巩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做可以盘活西部地区的资产,西部地区也是欢迎的。

3.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应加强联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抵御“入世”冲击。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和输出基地,“八五”期间国家实施的“资源导向型”战略,使中西部地区程度不同地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随着“瓶颈”约束的缓解和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后的供求易位,加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资源配置的时空距离,东部地区有可能从国外获得价格更优、质量更高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已无优势可言,如果再借助于地方保护主义来维持本地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势必又会陷入使我们饱受其害的“羊毛大战”的恶性竞争之中,其结果可以毁掉一个产业。因此,西部开发中西部省区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资源优势观,发展特色经济。这显然是正确之举,但不足以避免恶性竞争发生的可能性,西部地区雷同性的能源、原材料企业应加强联系,建立一个类似欧佩克形式的生产与销售机构,以协调各省区的生产和销售,这需要发挥政府的联络和沟通功能,但绝不是政府的统包行为。这样,既可以使各省区规模小、效益低、对环境和生态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因受到加入该组织的限制条件而丧失生存空间,被淘汰出局,又可以使具有实力的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加强技术合作,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以统一的价格抵御冲击,避免国内竟相杀价。

4.利用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重新审视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都处于边缘地带;马克思也曾指出市场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边沿现象。世界经济重心的三次转移也是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再到太平洋沿岸。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东南沿海开始正是顺应世界经济重心的第三次转移。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群)与一个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构成等级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中心的经济增长率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经济中心呈现逐步向外围扩散的趋势,这是客观经济规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内商品市场无法出清的结构性问题,面对这样的结构性问题,应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将东部已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这个转移过程是“扩散效应”不断增大的过程,加之落后地区所具备的“后发优势”,中西部地区经济会快速增长,逐步融入到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去。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东部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优势,以低成本进入较高的国际分工层次而大幅度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后,国际竞争力也可以得到恢复和提高。同时,目前国内市场严重失衡的现象也可以得到有效消除。

5.西部大开发除依靠国家和东部支持外,应当善于利用FDI 与跨国公司。

如前所述,跨国公司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生产和营销系统,使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和对外直接的投资主体,中国这个最具潜力的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加入WTO,势必吸引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入驻中国。 跨国公司来华目的一是开拓中国市场,推销其产品和服务,二是将我国作为其整个生产分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利用我国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因此,随着中国加入WTO, 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已是大势所趋,西部广大地区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应该积极寻求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机会,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进入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获得更高的回报。

此外,从长远看,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资金、项目,而是缺乏知识和人才。国际和国内的经验表明,知识作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的秘密,也是另一些国家和地区陷入滞缓发展及贫困的根源。西部大开发又是和入世并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知识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尤显突出,知识结构必须适应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懂技术、又熟知国际贸易惯例、世贸组织条款、国际金融知识的人才将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具稀缺性的要素。如何吸引、培养此类人才,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冲击和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选择加入WTO 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无疑会对中国21世纪的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入WTO 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会在较长时间内改变和影响中国经济的运行方式,西部大开发的具体实施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在一个不断变化并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空间内运行。因此,西部大开发应在战略既定条件下,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运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从根本上缓解“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消弭地区发展差距,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也将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得以实现。

[收稿日期]2000—03—20

标签:;  ;  ;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适应入世后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