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向左Google向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开复论文,Googl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4年前,处于诉讼风暴中的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谷歌,这是他说出的第一句话。4年后,在向有关媒体解释他为什么离开时,这还是他的第一句话。
李开复选择了创业,他成立了一个创新平台,要帮助中国青年实现创业理想。“我终于找到了我想做的事情。”他似乎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许多关键时刻离开原来辉煌岗位的经理人那里,如此相似。
李开复的新办公室恰好就是当年Google最早进入中国时的办公室,虽然也有别的公司租过,但就在一个星期之前刚刚又空了下来,于是李开复又回到了原来创业的地方,他们只是添了些新椅子。
似乎又回到了起点。生活如此戏剧性地为李开复2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画上了句号。
在谷歌的最后一天
那是在9月4日,许多人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然而,对于李开复却不一样,这一天,他不仅告别了2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成为一位创业人,同时也结束了在谷歌中国工作的最后一天。
像每个早晨一样,当天8时30分,他准时出现在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那天,他穿了件紫色的衬衫,没有打领带,看上去很放松,不过还是能感觉到所有员工询问的眼神,因为就在当天凌晨5点多的时候,关于他要离职的消息就像炸了锅在互联网上传开了。4年多来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在听到他亲口说出“这次我真的要离开了”这句话之前,很多人仍然以为这只是又一次捕风捉影的传闻而已。
不过,很多同事并不清楚,为了这次离职准备,从和总部的沟通,到公司内部的交接安排,到和他们的最后一次面对面恳谈,李开复几乎三天三夜没睡好觉。
根据李开复的回忆,今年8月5日,他前往美国谷歌总部提出辞职。当天,他就与号称“华裔投资第一人”的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刘宇环达成了开办“创新工场”的协议,对方投入500万美金作为启动资金。后来的一个月里,约访过的12个人中9人点了头,其中包括联想总裁柳传志、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几乎就是见面讲完框架,然后就握手了。”李开复说。
9月7日上午,李开复公开宣布了他的创业计划,同一天的下午,谷歌中国也宣布了新的管理团队,自此李开复开始随心所“欲”地踏上他的创业新征程,而谷歌中国也结束了一个偶像崇拜的时代。
为什么要离职?
今年3月,在谷歌推出音乐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开复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音乐产品的推出,意味着谷歌总部对中国的放权。随后,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告诉记者,谷歌中国的市场份额是一条上行的曲线。
那时候的李开复志得意满,扬眉吐气。4年来,李开复的谷歌之路,走得颇为坎坷。
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这一年里,一共有5次传言称其离职,李开复非常愤怒,但也仅仅只是愤怒而已。
对于此次离职,李开复要说的很简单,“请不要再杜撰、揣测这些没有根据的理由。我离职的原因很简单:我的新工作太令人振奋了!”
财经作家凌志军是这么形容李开复的:他的举止比年龄更老成,言谈比地位更随意,隐隐带着几分憔悴,还有几分志得意满。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长于美国,兼有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
他有东方人的含蓄,无论喜怒哀怨,来到脸上的时候全都会打折扣,头发一丝不苟。中等身材,举止文雅,面容白净而少棱角,说话声音委婉平和,内容不卑不亢,逻辑严谨,常在紧要关头节外生枝,插科打诨,脸上露出一种诱人的笑容。眼镜后面的目光中,总有几分傲慢。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时,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之后,这两篇文章就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李开复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学习榜样。
随后的几年里,李开复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等一系列文章,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的常客及媒体追逐的对象。
“李开复在谷歌也用了很多心力,但无论如何,李开复更大的热爱在于鼓励青年人,做研发出身的李开复更像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商人。”
此后的李开复被誉为青年教父。近10年,有着青年导师情节的李开复在中国的高校中作了上百场的演讲,超过百万的年轻人受到他的鼓励和指引。
知名IT人洪波表示,李开复作为技术人才与创新的导师,具备极强的个人品牌,而这种品牌与谷歌中国在商业方面明显的价值利益追求相冲突,这也是他离职的重要原因。
在谷歌的4年,李开复有非常多的时间花在和总部沟通上。他告诉记者,2006年他每个月都要飞往总部一次,2007年他一个半月飞往总部一次,2008年,他两个月飞往总部一次。
“很多因地制宜的措施或者因为遭到总部反对不能实施,或者因为耗费时间的沟通与决策而最终被竞争对手抢先。李开复尽管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但仍然难以促使谷歌真正的本土化。遭遇政府部门处罚就是本土化不够的重要体现。”一位谷歌工作人员如此说。
曾与李开复有过交集的天涯在线CEO邢明也感叹道,李开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显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能在谷歌坚持4年十分不易。
这四年的遗憾
“如果有一个地方做得不好,就是谷歌品牌推广、普及和认知。”李开复这样总结4年来的遗憾。
遗憾一:战胜百度没能实现
自从李开复担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那一天开始,他就被赋予了“战胜百度”的使命,几乎每次记者采访,这都是他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不论他怎么努力,甚至不惜与新浪、天涯等中国网站合作,市场份额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依然被百度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福布斯》也看到了这个窘境:李开复对谷歌无法从百度那里吸引中国用户感到失望。他援引北京正望咨询的一份调查称,谷歌约半数的非学生用户都拥有大学学历,而百度的这一比例仅为三分之一。李开复认为,调查结果一方面显示了谷歌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一个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不利因素:中国大多数网络搜索新用户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
谷歌一向以“精英使用的搜索引擎”自居,然而,“草根”的百度似乎更受欢迎。
遗憾二:谷歌涉黄遭受谴责
就在李开复辞职前两个月,谷歌在中国遭遇了最大的一次危机:受到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强烈谴责,理由是“谷歌中国”网站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事件发件后,国家有关部门直接召见李开复进行执法谈话,宣布暂停谷歌境外网页搜索业务和联想词搜索业务,并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李开复透露,本来他想6月份辞职,但受此影响,他不得不推后,以便于处理危机,不过他否认离开谷歌与此有关。
遗憾三:早期高管悉数走人
市场份额的提升有限、涉黄危机的打击,使得谷歌在中国陷入了一个困难的时刻。或许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和李一起打造谷歌中国的早期高管,已经悉数走人。
2005年时,周韶宁、王怀南、郭弃疾和李开复一起,被称为“四驾马车”,现在没有一个留下。
在李开复辞职时,甚至有传闻说谷歌大中华区将被裁撤。这个消息随后被谷歌有关负责人否认。但从艾伦本打算给李开复的头衔来看,似乎跟中国市场没什么关系,这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
风火融资
事实上,2008年8月份就有自己创业想法的李开复由于金融危机而让想法暂时搁置。2009年4月,与好友郭台铭见面时郭的5亿元到50亿元投资许诺又让他心潮澎湃起来。终于,6月生病住院期间李开复在病床上“把一切都想清楚”后下决心离开Google自己创业。
李开复选中的投资者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佬。
8月5日在美国正式回绝了Google4月就提出的天价股票后,李开复终于以自由之身打电话给很早到中国做风险投资的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告诉他可以开始谈以前提过的那个想法了。8月8日,两个人在美国加州博克兰的一家烤鸭店吃晚餐,那位被称为“亚裔创投教父”的刘宇环决定投500万美元——这也是李开复能够披露的唯一一家投资者的金额。
李开复还在美国约见了同样来自台湾的陈士俊,两个人选了一家日本餐馆吃萨希米。李开复说,他想不出有第二个人在30岁以前创立过Youtube和Paypal两家这样成功的公司。不管是云计算还是电子商务陈士俊都懂,所以李对与陈的合作特别有兴趣。
接下来,李开复找了和他有18年友谊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双方很快达成默契。这个台湾制造业狂人乘专机到发布会为李开复捧场。他也是最早要向李开复一掷千金的人之一。
还有两个重量级人物是俞敏洪和柳传志,那已经是8月20日前后的事。
与前面的投资人不同,李开复与俞敏洪和柳传志都没有深厚的友情,彼此间只不过是那种“见面点头”“互表敬意”之交。在刘宇环的牵线搭桥下,李开复最初只是硬着头皮发了短信约俞敏洪在苏浙汇吃饭。席间李开复告诉了俞敏洪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聊完之后,俞敏洪就说:“好啊,我可以投资。”
柳传志很忙,几乎是李开复最后一个见的投资人。那是在柳的办公室,李开复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柳传志问了很多关于模式的问题。两周后李开复得到了柳传志愿意投资的消息。期间李开复还与他的副手团队接触了一次。李开复猜想,柳传志和对他的团队可能是唯一认真读了他的创业计划书的投资商——因为柳传志他对团队说:“你们再review(评估)一下,和开复再开个会。”
关于“创新工场”
李开复新打造的“创新工场”,核心就是帮助年轻人创业。而这,正是李开复喜欢做的事,而且是做了十几年的事。
“吃饭时,坐在开复的对面,明显感觉到,这4年中,开复变化很大,都显‘老态’了,”互联网资深人士炳叔认为,“李开复在谷歌也用了很多心力,但无论如何,李开复更大的热爱在于鼓励青年人,做研发出身的李开复更像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商人。”
现在,李开复终于忠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一向热爱的事情了。这是他擅长的事情,也因而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李开复的确有鼓励年轻人、辅助年轻人成长的才能,但是,“他构想中的‘创新工场’与风险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创业的早期阶段,他就会全面参与,评估并培育项目成长,采用‘教练加媒人’的办法,让创业团队能尽快成型,并迅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方式尚属首创,成功与否不得而知”。
李开复刚刚拿到办公室的钥匙,但还没有装修,他的公司目前只有三个人,这和他带着另外两个人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宣布微软中国研究院正式成立时几乎一模一样。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公关负责人和正在办理辞职手续的秘书——Google中国唯一离职跟随李开复的人。那是在1998年11月5日,他离开效力8年的苹果,在微软一呆又是7年,直到2005年9月他选择了Google。
与19年前1990年决定到苹果公司一样,这是李开复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次是他放弃卡内基·梅隆副教授的职位从一个学者成为苹果公司的一名职业经理人,而这次,则是他从一个职业经理人向老板的升级,在三个星期里从9位投资人手中拿到了8亿美元的承诺投资。
但如果你想让他给你的创意投资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开复并不打算给别人的想法投资,而是要招聘110个人来为他工作,把他自己的想法转化为产品,再从这些产品中挑出能够被商业化的成立公司,未来上市或者被收购。因此他不希望别人再给他发邮件阐述自己的融资项目,寄了他也不会去看。
按照李开复的设想,这110个人需要有5到10年的业界经验,有过项目管理或者产品开发负责的背景,在2009年的年底全部到位;他们要忍受比跨国公司最高工资低大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薪水,但他们将从创意工场得到一个未来——未来有可能成为拥有上市公司期权的一名员工,也有可能就是那个上市公司的CEO。
李开复计划采用谷歌内部对于创意项目的筛选模式,从创意中选出重点的20个去尝试,然后用3-5个月的时间挑选出10个重点项目,并在6到9个月后选择出5个最有潜力的项目成立子公司,整个周期需要一年。李开复将帮助这五家公司向风险投资商募集资金,创新工场也会参与追投,持股20%到30%。他融来的8亿美元中,90%将用来投资给最终胜出的公司,而不是拿来付工资。
李开复特别强调他不是做风险投资,而是做老板——他的新公司要做的是,靠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未来的敏锐洞察力来创造奇迹公司和成功的经理人。
记得之前曾经采访李开复时,他曾说过,自己这辈子只有两个职业梦想,一个是把繁杂的技术做得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二个职业是能够帮助大批的年轻人或者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正如他在9月7日的博客中表达的那样:创新工场将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他相信,在自己的带领下,未来十年里能够培养出50个创新公司,500位优秀的创业者。
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他用罗伯特·弗罗斯坦《未选之路》来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创新工场,这正是他可以同时实现自己两个职业梦想的“梦工场”。
访谈
记者:你太太支持你做风险投资吗?你自己觉得适合吗?
李开复:我跟我太太说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你自己投资也不怎么样,还做风投?我想想也对。当然,做风投需要很多素质,有些我是具备的,有些我可能不是最完美的。所以我总是在挣扎:这个工作好像还蛮有趣的,但是一个传统的风投不是最适合我。我就在想,业界有什么样的空缺是我可以去填补的。
记者:那创新工场是个什么性质的公司?
李开复:我现在做的不是投资。所有投资的决定是我的合伙人帮我一起做,不是我自己做,我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平台,一个制造公司的平台。我们公司的产品是创新企业,副产品是人,是创业者,是了不起的工程师,这是我要做的事情。
记者: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刘宇环,为什么是他?
李开复:我找他是因为他在中国最早,他个人有很好的人际网,他是跨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的,还有一个原因,他是我值得信任的多年的朋友。倒不是说我只跟朋友合作,但当时还是很敏感的,我不敢乱去找一个很有信誉但不是我朋友的人,到时候他到处去跟别人说怎么办?风投就只有他,没有别人。
记者:你觉得陈士俊身上具备什么优点?
李开复:我开创新工场就是要找到中国的陈士俊,就是10年前的他。他懂得的所有都对我有帮助,无论是技术、模式还是文化,我该有怎样的文化来孕育中国的Youtube、中国的PayPal。我有一种特殊的奢侈,就是我可以去选择我的投资者,而不是他们来选择我。既然如此,我当然就要挑选那些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回去以后发E-mail告诉我决定投资,隔了两个星期意向书弄好就签了。
标签:李开复论文; 谷歌论文; 百度谷歌论文; 谷歌股价论文; 谷歌美国论文; 创业论文; 谷歌眼镜论文; 风投论文; 柳传志论文; 俞敏洪论文; 创新工场论文; 人工智能论文; 刘宇环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