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评估引入效益分析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效益分析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图书馆事业发展也水涨船高。但如何引导图书馆事业前进的方向,使其高速、持久、科学、平稳、健康地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就是制定一套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就像高考制约和引导着中小学教育一样,评估指导思想也制约和引导着各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方向。以往图书馆评估重视诸如馆藏数量、财力支出、人员比例等表面数据。这些数据只能反映有什么,却不能反映做了什么。传统评估方法将图书馆导向求大、求多、求高额成本支出和虚华的表面现象,却并不在意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这一做法背离了中华民族节约为本、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更不符合党中央一再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为此,本文提出“效益评估”的新方案,期与广大同仁商榷。
2 图书馆现状
近年来图书馆事业的长足进步使其实力今非昔比。这表现在图书馆事业经费的大幅度增长、先进管理系统的引进和数量巨大的现代化设备的购置,以及图书馆员中高学历者比例的迅速上升。所有这些都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令业内人士欣喜和骄傲。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偏差。如果问一问大学教师们对学校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在教学中利用图书馆的程度如何,对图书馆资源知道些什么,掌握现代化信息检索的能力如何,则答案通常不令人乐观。本人参观过不少新建图书馆,其豪华美观令人赞叹,但服务状况却难以恭维。一些大学图书馆内,自习室拥挤不堪,而阅览室因不能带书进入而空空荡荡。更成问题的是造价昂贵的电子阅览室里,不少学生整日上网,却并非为学习而是在游戏,甚至因此而荒废学业。凡此种种,不能不使人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图书馆才是优秀的?是不是有了高楼和网络,有了计算机和博士馆员,图书馆就是先进的,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了,应该大力表扬了?目前,每当图书馆年终总结的时候,从馆长到馆员,都把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历数一遍,事无巨细,毫无遗漏。然而总结中都是自己干得怎么好,很少有人总结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难以解决,读者对图书馆是否真的满意,我们应该怎样改进,资金投入是否合理,回报如何,有没有不负责任的浪费。总之,重表面,重形式,报喜不报忧,这是我们一贯的总结方式和评估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时代变了,思想也应该变。在图书馆大发展的今天,科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那么,图书馆如何实施科学化管理,这是需要图书馆界人士深思的大问题。
3 科学管理呼唤科学评估
对图书馆优劣的评价,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读者重服务、馆员重环境、领导重排名。在排名因素中,藏书数量、现代化程度和工作人员学历职称比例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成为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例如,认为藏书越多越好,管理软件国外的比国内的好,工作人员学历职称越高越好等等。诚然,这些标准也有道理,但显然不全面,更不科学。试问,如果藏书总量很多,但内容过时、质量不高、品种缺少而复本又多,真正投入流通的书很少,而藏书空间又十分紧张,这样的数量是好事还是坏事?英美国家的图书馆通常不购置复本,一种书只买一册,而我国图书馆平均复本量都在三册以上。同样的馆藏数量,我们的品种比人家少得多。那么只比较“馆藏数量”又有什么意义?据说,目前教育部出台的评估标准中规定,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全校读者人均拥有图书100册方为达标。而这个标准多数学校目前没有达到。为了“达标”,不少学校紧急追加款项突击购买图书。这样突击购买的图书质量可想而知,而资金付出数额却大得惊人。还有些图书馆,不能用的旧书堆积如山,虽占据空间却不敢处理,怕减少馆藏;甚至有的馆还专门买进别馆廉价处理的旧书,以“提高”藏书数量。这样做是对事业的推动还是相反?又如,一个昂贵的国外管理软件,如果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仍然只是满足借还书和一般性简单查询,与国内软件并无区别,那么高额的资金投入是否划算?再有,倘若工作人员中高学历和高职称者为数众多,但他们仍然只完成阅览室值班、借还书、简单咨询、设备和系统维护等一般性服务工作,这是否是人才的浪费?更值得商榷的是,评价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优劣,常常以能从校长那里要来多少钱为标准,能要来钱的就是好馆长,否则就不是。要钱越多,甚至可以说花钱越多的馆长就越是好馆长,这样的逻辑与国家的发展方针是否背道而驰?目前,各种大型科学数据库纷纷出笼,使图书馆现代化如虎添翼,但此类数据库价格不菲。为减少成本开支,国外出现不少“图书馆联盟”以实施资源共享。而我国由于没有经济核算的任何限制,更由于评估中可以用大数据库作为“标志性”资源以装点门面,所以很少有人考虑“图书馆联盟”的合作问题。而在不足一平方公里内的几所大学里都有各自庞大的数据库群,而数据库的使用效益如何却少有人问津。
今天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早已超越传统“借还书”和简单咨询的范围而扩展至小到馆内数据库服务,大到全社会的网络服务和通达世界的信息资源服务。电子资源、虚拟资源、网络服务、远程网上文献传递、信息素质教育、课题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等等,都是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新内容。以往简单的藏书、财力、人力的数量评估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图书馆评估的需要。改变旧的评估体系,确立新的评估导向,应该成为图书馆近期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评估对管理起着导向和杠杆的作用,评估体系的方向性和科学程度是一个时代该事业发展水平和科学程度的鲜明标志,应该得到普遍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诚然,处在转型时期的图书馆还远未达到成熟和平稳的地步,其评价体系也应有一个逐步转变和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即图书馆为读者而存在,以服务为目的,读者的感觉和评价就是图书馆前进的指南。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效益评估体系”的理念,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抛开图书馆的表面数据而只考虑其服务效果,以读者和用户的满意为最高原则。一言以蔽之,以“效益”为杠杆、为核心来评价图书馆优劣,促进其向着科学管理和深化服务的方向前进。
4 “效益评估体系”初步设想
以“效益”为尺度评估图书馆,在我国尚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以下设想肯定是粗浅的,绝不完善也不唯一,其错误或不实之处在所难免。但本人仍坚信其大方向是正确的。具体来说,可以从读者满意度、资源利用效益和资金利用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统计,然后予以分析评估。
4.1 关于“读者满意度”
“读者满意度”是一个宏观考核指标,又是一个最基本的考核指标。可以采用问卷方式,按照读者的不同类型和层次,针对图书馆服务的不同侧面和方式,用随机抽样方式随时进行,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一方式有宏观、直观、客观和简单易行的特点。一年一度在真实情况下进行,其结果无疑是对图书馆服务效果的真正检验。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信息服务的宏观效果,而从时间纵向的数据变化上则可以看出信息服务的进步或退步。同时,不同读者群的满意度和需求也肯定是不相同的,针对其需求,实施特殊甚至个性化的服务必将使图书馆与读者建立起鱼水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必定会不断变化,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为图书馆的发展指引方向。如果将同一时期不同馆之间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就会清楚地反映出各馆服务中的所长和所短,为交流学习指出门径。
4.2 关于“信息资源利用效益”
这里的“信息资源”是指书刊与数据库等资源。方法是将信息利用数据与服务付出数据进行比较,再与本馆历史数据和其他馆状况进行比较。
例如:
全年出借图书总册次/全校读者总数=全校读者年平均借书册次(考察全校师生利用图书馆图书的总状况)。
全年出借图书总册次/馆藏图书总数=图书文献资源的流通利用率(考察图书馆文献的实际利用率)。
全年读者需求而未借到图书之册次/全年全部读者需求图书之册次(含借到与未借到)=拒绝率。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早已使用而且十分重视的一项服务指标。对拒绝率的详细分析可以直接发现图书馆的服务缺陷,及时予以纠正。而我国图书馆几乎从未使用过这一指标,对读者需求而未借到的图书也没有人予以登记和关注。我国图书馆就像一个超市,架上有什么你就看什么。
全年网络利用频次(如电子阅览室读者数、校园网上利用图书馆人数和图书馆数据库点击次数等)/读者总数=每个读者远程利用图书馆年平均数。该数字可考察现代化设备和电子信息资源利用情况。对大型现代电子信息资源,如高价购买的大型数据库,更应该每年都进行独立专项统计,以确定今后购买的意向并了解每年用户增减的幅度。
以上考察方法提供给我们的并非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在这些数字背后有着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的内容。例如对“读者年平均借书册次”,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越多越好。但随着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许多读者减少了借书而转为在网上查询阅览,这是图书馆转型的信息,我们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服务的策略。其他各项指标中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有待我们去探讨。
4.3 关于“人力资源利用效益”
人力资源是机构中最重要最可宝贵的资源,也是付出最大最难以管理好的资源,应该着力进行研究。以下方法供参考:
全年出借图书总册次/工作人员总数=全馆工作人员年均出借图书册次。这一统计和调查方式似乎不合乎许多人的习惯,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并非人人都负责借书。但是这样统计却能鲜明地揭示出图书馆整体服务效果。例如某大学图书馆资源雄厚,但每人年均出借图书5000册次。而另一个小馆,资源远逊于该大学图书馆,但每人年均出借图书却高达万册。后者的工作效益显然高于前者。当然,图书馆性质不同,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标准来衡量的,但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全校读者数(所有办证人数)/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读者平均数。
实际利用图书馆的读者和用户总数(含借书、阅览、咨询、查新、项目合作、电子信息利用等方方面面的总人数;不含参观、自习人数)/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际服务读者平均数。随着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各图书馆将不仅接待本馆原有读者,还将服务通过网络而利用本馆资源的社会读者,因此这一项统计的数字应该是越来越大,甚至是成倍增长。服务社会越多的图书馆其效益越高,而社会地位也越高。
工作人员工资总额/总经费(含文献购置费、事业费、设备费和职员工资,以下各“总经费”同此)=人力资源资金占用总资金比例。在中国,很少有人将工作人员工资列入图书馆效益考察范围,因为它不在图书馆年计划经费之内。但事实上,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检测图书馆的效益,不考虑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西方国家图书馆对工资计划执行最为严格,用人有严格标准,人员层次分明,工资支出绝对要算在图书馆工作成本之内。这样就避免了用人的随意性和不断膨胀,也做到了人尽其才。为了节约开支又保证工作,国外图书馆对高薪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十分慎重,而一些无须专家的岗位则工资低廉。虽然一馆内工资差别悬殊,但因为是招聘而来,专岗专聘,工作人员并无怨言。国外图书馆每年都要计算工资与总经费比例,这是对馆长的重要考核指标。
4.4 关于“资金利用效益”
资金是图书馆工作的保证,也是图书馆规模的标志。但是资金的多少却与图书馆的优劣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如果资金多而不精打细算,资金少而能高效利用,我们应该更敬重后者。对资金效益的评估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文献购置费(含印刷型与电子数字型文献)/总经费=总经费中文献信息资源购置所占用的有效比例。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图书馆资金支出的大方向及总效益,如果其他支出大于文献购置费,则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经费/全校读者总数=读者年均享有信息服务资金数。
印刷型文献购置费/数字资源购置费=图书馆用于不同类型文献的经费比例(这一数字是图书馆转型程度的明显标志)。
(购书经费+流通部门工作人员工资)/全年借书总册次=每借出一本书投入的基础成本经费(应该越低越好)。
(电子数字信息购置费+相关服务人员工资)/网络和数据库利用频次=每次远程利用投入的基础成本经费(应该越低越好)。
对资金利用效益的考核评估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各馆可根据情况予以拟订。图书馆的任何进步和变化都会在资金利用上鲜明地反映出来。
以上各项考核方法仅是笔者极不成熟的几点想法,恐怕不尽完善也不尽科学。但每一项考核都是实实在在和有的放矢的,是有利于图书馆健康发展的。
4.5 馆际与本馆历史间的相互比较
以上评估方法只是对一馆一年内情况的考察,而要全面历史地评价一个图书馆,还应该有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馆际比较。用以上方法的结果数据与本馆历史数据和他馆情况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就会获得更多信息,对图书馆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如果国家和高校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能够用这一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全国图书馆加以考察和评估,相信会大大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益的提高。
4.6 对“效益评估体系”的补充说明
此一评估体系重效果不重过程,重实质不重表面,重比较(历史比较、馆际比较)而非一成不变。它避免了不同规模、不同特色和不同系统的图书馆由于先天的差别而造成的评估不合理状况,使所有的图书馆都能站在同一尺度的合理天平上。同时,它也能不同程度地纠正贪大求高、华而不实的工作倾向。
在这一评估体系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国图书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们就能科学地构建当代图书馆的管理新模式。例如,对人力资源的分析,应该将管理型、技术型人才与普通劳动型人才区分开来,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考核;以严格科学的方法准确度量各馆的长处和短处,调动各馆特别是小馆的积极性,确知差距,找准努力方向;还可以根据准确的现场工作记录,了解每一位图书馆员的工作进展情况,仿照图书馆的效益评估也对个人的工作效益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改变对馆员的考核仅仅是写年终总结的老办法。
当然,图书馆评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哪一种评估办法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应该通过评估将图书馆导向服务而不是导向追求表面的虚华建设。一个大而美的图书馆不一定就是一个服务良好的图书馆;一个小而精的图书馆同样可以做出骄人的业绩,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更是如此。
5 当前实施效益评估的意义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已渐成图书馆服务的主流,而这些服务不仅需要以高额的资金投入为前提,更需要有知识密集型的管理人员和熟练掌握信息利用技术的读者。以往只用不多的资金和人力,只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就可以办好图书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过去的“小本经营”可以不算细账,“感觉良好”就行,大方向错不了。如今则完全不同,动辄几十万元购买的数据库,如果用户寥寥,则无异于用钱打了“水漂”,什么也留不下。国家资产是人民的血汗,不能轻率处置,而信息化社会一日千里的发展又使现代化服务不可或缺。这对图书馆管理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昂贵的大型数据库该不该买?买了以后怎样才能用好?如果只重有无而不考核利用,就必然造成各大图书馆纷纷买进却不注意利用的情况。同时,小馆财力薄弱似乎就没有了成为优秀图书馆的希望。另外,图书馆目前仍停留在被动服务水平上,等客上门。既然利用率的高低无人关注,馆员也自然不会将广泛宣传和积极指导读者作为己任。事实上,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利用图书馆的大学教师为数寥寥,能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检索技术从而得心应手利用图书馆庞大信息网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并非教师们不愿意使用,多数是不知道或不会用。如果效益评估深入人心,馆员就会积极主动寻找读者、服务读者,让国家资源充分被利用。
再扩展来说,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图书馆联盟”形式的多馆联合服务集团,以自由结合方式实现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例如美国现有“联盟”200多个,在联合编目、集团采购、职业培训、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多个方面实现共享合作。美国图书馆财力雄厚,尚且如此重视节约和效益,中国的国力要差得多,图书馆经费也少得多,但“图书馆联盟”却极少,仅有的几个组织中参加馆的积极性与实施状况也远不及美国[1]。应该说中国不重视图书馆效益评估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在重视效益的深圳地区,大学城图书馆拔地而起,实行一馆服务多校的模式;深圳市图书馆为全市80多个公共图书馆提供采购编目服务;这些都是高效信息服务的好形式,值得借鉴与学习。
《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政绩考核引入成本分析好》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考核干部政绩,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而忽视政绩成本的运用”,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强化领导干部的政绩成本意识”,“只有如此,政绩才能考得准,考得真,考得实”[2]。干部政绩考核引入成本分析,避免了少数干部为追求个人政绩而付出巨大施政成本,制造表面虚华的“泡沫”经济。图书馆工作的考核难道不是同样吗?
笔者不揣冒昧,坦陈自己的想法,为的是使图书馆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使图书馆人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恪尽职守又紧跟时代,以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为己任,不辜负自己肩上光荣的历史使命。
收稿日期:2006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