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中我国高校科研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科研论文,体系论文,模式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虽然以信息化的出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为其重要特征,但其背后强大的支撑力却是不断的创新意识与活动,可以认为,知识经济的根本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形成创新的重要机制便是完善、畅通的国家创新体系。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如何使高校进行调整,以适应知识经济下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是国家创新体系能否真正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方面。
一、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
1.从投入产出研究角度到系统的研究角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出并论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 并定义该种经济是直接以知识、信息的产生、流通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将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因素,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在知识经济中,创新是根本。因此,创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进行相关研究是当前经济形态和运行特点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如何测定知识在经济中发生作用和使用知识产生创新的过程,以及如何使知识的投入产出之比更大,是研究知识这一重要的经济投入要素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以往的与知识和创新研究相关的分析只简单地着重于投入(如研究支出)和产出(如专利),而忽视了与各因素相关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方式,无论是知识的运用、传播还是研究的开展,其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与可见的投资同等重要,而且,前者往往是把投入转换为产出的关键所在。同时,创新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创新一般并不遵循线性顺序,而是通过系统的反馈得以实现,创新可能来自于多种途径及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1]。 各行为主体之间有效的联系网络和运行机制是使投入产生放大效应的重要环节。
因此,目前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更多地使用系统方法而非简单的投入—产出方法或线性模型。系统的研究方法可以有利于认识提高整体创新绩效和竞争水平的关键环节所在点,而且有助于识别创新系统中的不协调因素(例如政府政策上,研究机构之间、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等)。
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视正是基于上述思路进行的,同时,知识经济中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点则是一个国家知识与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联系网络。
2.从单纯强调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走向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整体创新体系。
较早期的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其实质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而未能针对整个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由于技术创新只是创新活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而,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和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现象。弗里曼(C.Freeman )曾深入研究日本技术立国政策和技术创新机制,并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包括公共和私有部门、机构之间的网络,其行为和活动启发、引导、改造和扩散新技术。美国的纳尔逊(R.Nelson)于1993年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一书[2],比较了经合组织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技术创新组织和机制。
虽说80年代是重视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但进入90年代,建立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美国经济重又恢复生机,并在多项技术领域领先全球。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日本、韩国经济发展受阻,在一定意义上说,其中一个深刻原因便是这些国家大多仅片面强调技术创新,而对知识开发、知识创新等创新领域未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经合组织在1997年的国家创新体系报告中已明确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着重于知识流动,其分析越来越直接面向提高知识经济的绩效,”[1]可见, 国家创新体系已从单纯的技术创新研究模式中跳了出来,从单纯强调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走向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整体创新体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变[3]。
1992年丹麦的伦德华尔(Lundvall)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建构创新与相互学习的理论》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理,认为现代经济中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是重要的过程是学习,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交互式社会过程,必须从制度和文化的范畴去理解。而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些要素及其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些要素和关系在知识的产生、扩散以及使用新的、经济实用型的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
麦特卡尔夫(Metcalf)1995 年曾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系列特殊的机构,它们共同或分别对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产生影响,并能构建基本结构,在此基础结构中,政府形成和所实施的政策会影响创新进程。如此一来,它就是这样一个互相连接的机构所组成的体系,能够创造、保存、转化与新技术有关的知识、技能和产品[1]。
由此可见,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对象是知识的流动。目前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关注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重视知识的生产、储存、转移和利用。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运行知识化的趋势。
3.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教育和科研的功能和作用。
知识经济中建立畅通、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国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整体竞争水平的重要举措。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主体一般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中国科学院1997年编写了“迎接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将创新系统分为四个[4]。见表1。
表1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各行为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名称 核心部分 其他部分 主要功能
知识创新 国立科研机构(国家科研
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知识的生
系统 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
企业科研机构、政府 产、传播
教学科研型大学 部门、基础设施 和转移
技术创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 学习、革
新系统机构、政府部门、中 新、创造
介机构和基础设施和传播新
技术
知识传高等教育系统、职业培政府部门、其他教育 传播知识
播系统训系统 机构、科研机构、企 ,培养人
业等才
知识应社会、企业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 知识和技
用系统等 术的实际
应用
我们不妨依据中科院研究报告的分类,分析高校在其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研究相关的对策。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等。在发达国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而高校科研机构则是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在我国,由于企业自身实力、意愿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企业目前尚未完全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高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之中,目前高校承担着一部分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技术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任务,以及一部分本该由企业承担而企业未能承担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功能和任务又具体体现在高校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中。本文着重分析我国高校的科研模式现状和发展对策。
二、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
1.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模式现状。
高校的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一部分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功能,是很具实力的一支科研力量。这些科研机构以高校为依托,具有人才素质高、科研设备好、科研资料丰富,并有一个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极具研究潜力的研究生群体,在基础研究方面更具实力,这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主体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我国高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既有基础性研究,又有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虽然必须面向问题、面向环境、面向市场,但短期内一般不需和市场直接相连,而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项目则必须完成向市场的成果转化才能实现该研究的最终价值。
从创新活动的整体来看,高校和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科研主体倒挂现象[5]。从创新活动的经费来源、使用和成果产出的分布情况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前者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均占优势。企业的R&D机构既是R&D资金的主要投入者,又是R&D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而我国恰好错位, 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承担着创新活动的主体任务,而政府的研究项目和经费一般主要流向高校和研究院所。但是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了解不够多,很难知道那些技术是企业急需的,哪些技术是哪一类企业适合的,更不知道企业接受技术有何困难,认为只负责出成果,至于如何才能用到生产中去则是企业家自己的事。
因此,我国高校科研的现状存在着急待改善之处:高校承担着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创新研究的一部分功能,而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下的经营模式转向市场模式的时间不长,许多企业对技术进步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尚未有过深刻体验,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并不强烈,有些企业还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足够强大的实力,而一部分企业近些年来经济效益不景气,虽有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愿望,但无力支付成果转让费用,同时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科研与市场脱节,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较弱;和企业的联系较少,科技成果的推广费用成本高,成果转化率低,甚至于有的成果研究出来无人问津,造成较大的“沉淀成本”;研究经费紧张,不利于整体研究水平的带动。高校科研模式由封闭性、主要依靠政府的研究拨款转向以开放性、市场化和政府拨款相结合的模式是当务之急。
2.高校科研发展对策。
根据高校科研的特点和现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1)明确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的资助主体。
依据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的差异,可将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领域和层次分为三个部分,即市场高效区、市场低效区和市场失效区。在市场高效区,创新资源配置主要是市场行为。在市场低效区,由市场和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而且在政府行为方面,地方政府将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市场失效区,创新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政府行为,而且中央政府起主导作用[4]。
基础性研究短期内难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体技术进步起着支撑作用,任何技术上的重大发现的基本原理都来自于基础研究,因此,基础性研究一般位于市场失效区,由于投入大,短期内不可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考虑市场经济效益,也不可能直接面对市场,研究经费也就不可能来自于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尤其是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支持基础性研究的实力的情况下,只能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但同时也欢迎企业和个人以不同的形式资助。而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要功能就是直接产生技术进步,产生新产品,一般位于市场高效区和市场低效区,有可能和市场连接起来,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和市场连接起来以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应以科研市场化为主,辅之以政府资助,而考虑到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可在政府资助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相关基金,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申报和研究。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校的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专用性的活动,研究成果属于高度专用性的知识资产,为节省交易费用,应和交易方组成紧密联盟或者达成较为稳固的协议,包括研究立项、成果转化等都必须由交易双方(政府、企业、高校等)联合进行。基础性研究来源一般可采用研究人员申报和政府立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交易对象则主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高校中这一部分研究必须面向市场和企业,具体可采取由企业招标和企、校长期联合的形式,在目前大部分企业既无实力又无意愿加大自身R&D 投入的情况下,可先考虑在高校建立与企业的联合研究机构。
(2)建立虚拟研究组织。
随着当代科学和技术复杂性的增加,大集成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任何一项重要的发明或创造都离不开不同技术的集成、多门学科的通力合作。但知识和技术的集成要依靠人才的集成。虚拟研究组织可以把具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的人们,按照一定目标和方式组成团队,为进行宽学科研究、知识的集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知识经济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变得比较模糊;从研究、开发、应用直到市场的距离大为缩短,越来越难以严格区分。在这种情况下,把研究、开发、生产和商品化严格分开的科研组织系统不再适应。虚拟研究组织可根据需要把研究、生产或用户联合在一起,相互渗透、互为延伸、打破系统界限,更有利于创造新知识,便于克服传统科研组织中种种对知识转让的障碍,有利于加速其应用和传播进程[6]。在鼓励以虚拟组织形式进行合作研究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基金的方式,用以高校间、研究机构间的互访和互派研究活动以及研究人员进驻企业从事实际研究。
(3)鼓励进行大学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试点。
高校由于具有科研人员多、科研实力强、辐射面广等优势,有一定的实力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因此,可鼓励一部分条件允许的高校参与当地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其中的常见形式主要是兴办以高校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工业园区。如美国“硅谷”的崛起和发展很大部分起源于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和强大科研实力上的支撑。
各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引进型科技园区,一种是发达国家的自主型科技园区。引进型科技园区的基本运作机制为:在本国科技力量相对集中地区,划出一定地区,依靠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合作研究开发高科技和生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推动出口创汇。自主型科技园区的基本运作机制为:利用本国科技优势,在知识密集的地区划出一定的区域,实施减免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家重点投资和企业、民间的资金,形成以开发新技术为主的企业群,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带动本国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7]。
高校的特点是资金短缺、科研实力强,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采用自主型模式,利用科研优势吸引资金、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使研究成果更直接、更迅速地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
本文1998年11月11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