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文化的到来与文化娱乐的危机--2004:娱乐文化的定位年_文化娱乐论文

娱乐文化的到来与文化娱乐的危机--2004:娱乐文化的定位年_文化娱乐论文

娱乐文化的到来与文化娱乐的危机——2004:娱乐文化的定位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文化娱乐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大众文化席卷的年代,我们都多少陷入矛盾的状态:既希望享受又难免不满;享受是人本自然,不满是文化追求。的确,我们的时代,是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也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年代,文化的多层面呈现和多角度认知都是不争的事实。当“文化研究”网站BBS上讨论一个新的女作家贝拉的一本书抄袭张爱玲,帖子作者批评当今最为活跃的京城理论家都齐聚吹捧她的创作,认为是贩卖最高级赞语时,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大众质疑权威自由开放的程度;看看去年湖南台负责人为广受批评的“星气象”美女报气象节目辩解,认为那只是“情色”而不是“色情”,也不难察觉时代似乎宽容允许“情色”存在的现实。太多事实说明,娱乐文化兴旺是从民众欢欣到主流媒体大张旗鼓的鼓噪混杂的现实。

所以我们说,2004年显然将成为娱乐文化的定位年。

以往,我们还对南方一些媒体娱乐节目的“出格”挑剔批评,对出彩的节目尽管恶心但居然是抢市节目不满,现在则普泛跟进。今年以主流媒体而论,在以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相当程度的显示娱乐文化的全面张扬背景下,我们自然理解了赵本山不满于央视公然中断其徒弟小品演出的气势,其实二人转的传统风习在那里仅仅是略微显露,而老百姓对于无论是泥土气息的《刘老根》还是情景喜剧的《东北一家人》的喜爱已经造就了不可阻挡的大众氛围。2004年各式各样的娱乐情景喜剧的登陆主流频道并无论多差也得到掌声,如《清明酒家》等;从央视到东方卫视的新闻解说的活跃调侃化,使人们眼界大开津津乐道;央视传闻将取消显然艺术味还在的下一年度的歌舞文艺晚会,理由不是艺术性差却是广告太少;包括新闻的娱乐形态在内的娱乐高扬情态,使人们对主流媒体对娱乐顺从的观念改变惊讶不已。曾端着架子保持正统教化机构严肃性的电视,愈来愈趋向迎合观众生活趣味和轻松处世的要求,义无返顾地走向服务大众的路途,昭示着生活趣味第一的媒介形象时代的到来。前一年度的电视读书节目纷纷下马,主流传媒依然没有读书指导的空间;报刊上纯文学的危机只见加重,伴随之的网络休闲自由谈大大发展(木子美和竹叶瞳瞳),切近人生直感的言论兴盛不衰;北京春节庙会的名称还在,嘈杂和尘土飞扬托举着开奖的场面,民间文化的看点难以寻找……娱乐文化的全面突进掩盖着文化娱乐的多样并存的趋势。

娱乐是什么?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的物质文化需求中的情感需要。紧紧牵连着物质性的娱乐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娱乐化天然存在,所谓娱乐文化实质是偏重娱乐,将本能的娱乐需求放到精神文化升华之上的文化表现,其直感需要、本能物质化的走向人人可及,因而随意自然而缺乏深度。娱乐文化的人生可感性迷惑而直接,在不用教化就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拥有最大程度的传播可能,自然也是市场审判的受益者,百姓的接受和生活的宠儿非它莫属(《相聚凤凰台》广告说吴大维入主,可以让观众知道明星“什么时间洗澡,什么地方购衣……”)。没有理由忽视娱乐文化的需要和影响。但娱乐的“文化”只是生存方式的简单层面,它以大众的文化潮流形态呈现,却未必是文化的精神价值层面的需要。娱乐文化以接近群体的物质需要为准绳,个体的文化精神需求被淡化压制,而精神情感需求的多样性被牺牲。文化部春节晚会上歌手张也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诠释极其时尚,节目中她不顾艺术传统和情感积淀需要,以相当快节奏的伴奏,和她笑意十足极度突出甜美的唱法,实际上不仅没有表现出歌曲原味,也不会让人产生美好的感悟,是曲解艺术张扬屈就娱乐大众。现代传媒传达出非艺术的信号,娱乐文化盛行无忌。

“文化娱乐”是在文化实施手段上谈论的话题,在承认娱乐的人生需要前提下,在市场经济主宰的社会环境中,必须注重文化层面的娱乐实现。由于其艺术精神升华意义超越本能发泄层面,追求精神情感甚至相对忽略物质文化的存在,所以古今中外可歌可泣的情感故事或奋斗精神的艺术体现就感人泣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悲剧,罗切斯特与简爱的苦尽甘来,崔莺莺的不计地位功名的爱情渴求,桑地亚哥的大海之搏等等。现代社会背景下从各个层面逼使艺术文化接近大众群体就自然引导出文化娱乐,于是,渴求文化精神需要的娱乐文化创造就成为一个时代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娱乐被修改为娱乐文化的泛滥是普遍的事实,娱乐文化的铺天盖地特别是在艺术表现天地的娱乐化倡导和张扬,是危险的娱乐文化替代文化娱乐的现象。看看2004年第一期的《艺术世界》刊载中山大学中文系演出的话剧《阴道独白》,这家有影响的刊物的兴奋点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对于该剧的惊奇及刊载众人赞赏的言辞,包括赞叹剧中不断呈现的“叫床”声音,的确说明开放时代娱乐本能是自觉不自觉地张扬着自己的要求并被觉醒的人们作为文化的必须来实践。还有,不少媒体津津乐道于演员赵薇秘密签约索尼公司的消息,把她作为大歌星来看待,也透视出艺术已经屈就大众化而没有自身的要求,只有功利的消费大众的要求,艺术的演唱档次抵挡不过大众的娱乐明星要求。

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政治社会传统主宰和民间文化传统蛰伏承传的东方国度,文化的变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物质简单时代,文化的意义并不只是精神慰藉的作用,而且还承担着生活的生存实在重担(《一江春水向东流》代表了中国百姓在困境中望月思人的文化慰藉,包括诸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人情境),但在物质相对富足而小康渐变为生存现实的背景下,文化的面貌就相当程度的成为时代发展的风向标,于是,文化的命题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它可能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指标。

当下实情就是:我们开始习惯于娱乐文化的直接享乐,因为本我的本能需要已经大胆显露,而厌烦思索的习俗已经膨胀,过分投合所谓“观众”的需要的收视率、票房等等的经济指标高扬着世俗的旗帜打压着传统的艺术文化领域,让囊中羞涩的艺术无地自容。2004年可能是中国电视传媒全面进入娱乐文化兴旺局面的标志一年。在2003年电视传播观念出乎意料地经历了关键性的转变之后,歌舞升平的娱乐文化面貌规模化横陈在我们面前。包括央视《梦想剧场》在内的许多节目大张旗鼓的进行娱乐游艺耍弄并获得意外掌声;包括春节文艺晚会明显投合娱乐观众口味的节目选取;包括各种娱乐侵袭到新闻恳谈节目的趋向等,更不用说地方台早已欣欣然得益于主持人的娱乐风格,和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等现象,都使我们感受到愈来愈开放的文化风尚和轻松自如的创作时潮。我们义无返顾地陷入娱乐享受,是因为难以抵挡的娱乐消费将替代死板政治教化生活,成为人们的主动选择。而在文化变化的背后的事实也在支撑着这一判断:国家统计局发布2003年中国GDP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数据。按照国际上认识,达到1000美元后将实现消费型、享受型社会的跨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在平均值背后是相当地域都市早已实现GDP人均超越1000美元的事实(比如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2003年是全国14个副省级的第四,达到18998元人民币),于是,消费文化弥漫都市已首先在传媒上显著呈现。而小康社会的召唤更是预示着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态势。主流机构要求冲破传统计划经济陈俗谋求革新的合理出发点,相当程度演变为继续垄断的权威来张扬支持娱乐的肆无忌惮,艺术原本被钳制的枷锁同步转换成简单的市场原则,趾高气扬的指斥继续让艺术晕头转向难以辩解。娱乐的合理性变成了惟一性而得意洋洋。2004年开端的艺术文化娱乐性在叫好声中可能导致的危险被忽略漠视了。

其实,我们正在建立好像适应时代的文化规则,但其实在娱乐时代是变异的规则,它偏离文化而偏向娱乐进而走向享乐。看看网络上众人趋之若骛点击的竹叶瞳瞳的裸体自拍倩影,应证着人们只有享乐的欲望的现实。培养的规则就是无休止的欲望享受要求。因为30元收费站不让救护车通过导致悲剧,说明价值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的生存文化依托的氛围。我们其实都处在矛盾之中。撇开文化高高在上的传统意识,我们也明了娱乐本能的合情合理,但眼见得肤浅肆意横行却不免担心文化的低俗歪曲。在打着接近百姓的招牌下,“文化”失落的现状难以被文化人认可究竟是太抱残守缺还是观念落伍?在追随时尚文化潮的津津乐道中是被迫无奈还是合理赶潮?无论如何,事实是从主流文化渠道到百姓家居观念,娱乐都大张旗鼓地得到落实,艺术文化却退缩一隅而感叹生不逢时。

不妨看看三种容易感知的传媒文化形态来进一步描述:

当代传媒文化的三种状态:情感文化(偏重艺术手段——含蓄婉转的艺术表达需要)/娱乐消遣文化(偏重感官直接享受——刺激直接的受众需要)/宣教文化(偏重时政教化需要——简单直接的传统需要)在时代进程中,明显的走向是:情感文化跌入低谷,教化文化明显不被看好,而娱乐文化却被最大限度的认可发扬。这里当然先忽略传统关于娱乐文化对严肃文化,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民间文化对制度文化等等的划分,只是看传媒文化的现状表现。

1.情感文化是偏重艺术手段,其适应含蓄婉转的艺术表达需要,表现文化精神的情感需求,给予人的是超越或忽略物质的精神审美需求。人生不能没有激动的经历,难免不会被个人的情感纠葛弄得寝食难安辗转难眠,也应当有阅读作品而下泪或准下泪的感觉,情感人生需要有情感的波动。只有精神富足的生活,人才不会成为生活的被动工具,甚至需要打破心如止水的状态,去寻找生活情感的感受。而更趋近于平凡年代未必不能实现情感的超越,看看最近在网上评选百年中国代表诗人所登出的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何等平凡而深切动人!

情感文化,人们内心渴求却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驱逐,她似乎不适应于嘈杂的物质社会而只是在人们静心思索或遭遇物质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时才冉冉上升。若没有衣食之虞也没有经历怀想的年代,可能一辈子都难以体验接受情感文化的洞悉人生深处的感觉,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这样诗句的情感内涵是需要经历才能体验的。

但情感文化的市场化比较困难,我们不能忍受散文诗般美丽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没有多少票房,而成本200万,在日本却发行达到7000万人民币的现实,无论如何不能说国人的文化情感素养就低!但目前的现实确实是高雅的情感文化遭遇冰封雪冻,市场的冷落说明对情感文化的感知差异。情感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严肃文化),基本由文化人创造,供文化人和文化阶层享受的文化。作为高层次的文化,经过提炼修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精英文化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不像大众文化那样良莠混杂;精英文化的表现形式比较规范,有确定的理论形态,不像大众文化那样形式庞杂,不断地花样翻新。精英文化生命力持久,不像大众文化那样热得快,冷得也快;精英文化是少数人欣赏的文化,难免曲高和寡,但学院应当是它当然欣赏把握的佳处。

娱乐导致的情感文化成为消费已经是事实,不用说网上聊天的情感猖狂戏噱化(对感情肆无忌惮的低级化),就是南方传媒关于情感世界谈话节目收视率的节节高升,而有关文化人士为此受到刺激和议论纷纷,就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情感文化被滥用于娱乐消费最切近的生活例子是大学生为某某理由而征求出卖初夜或征求嫁给大款,以及演艺名人之子打人被开除后反而受到多达7个剧组邀请的现实,娱乐界似乎格外需要绯闻和问题人,否则女性就不会拿导演和自己的切身名誉炒作。事件何止是揭示了演艺界的潜规则,其实还显示了娱乐文化的兴盛规则。

2.娱乐消遣文化是偏重感官享受,来刺激受众的直接需要。表现物质官能性的娱乐需要,这是目前我们看到、感受到、也其实享受到和不由自主期待的娱乐文化。看看木子美造就博克神化、在其《除了爱情》扉页上大胆直露的心声,就明白娱乐已经具有如何果敢的胆量。

我们说,大众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其精神性文化消费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严重失衡的,后者占据绝对地位并为目的,所以被喻为“精神快餐”,量小吃饱无深度可言。但依赖则会患“营养不良症”。我们都愈来愈难以离开大众文化的氛围,就是基于物质性欲求和精神快餐速饱两方面的造就。所以,大众文化由于其商业性的显著特点,由于它具有的某种自发盲目的成份以及由此带来的庞杂性,其消极性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浅层意义上,它过分激发了人的感官享受的欲望。在深层意义上,它把人的非物质的精神活动降格为特殊的活动,从而悄悄地扼杀了人的自由天性,取消了人的思想。

近期报纸批评,一些新闻媒体特别是少数生活文化类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追求市场“卖点”,迎合猎奇心理,大肆炒作明星隐私绯闻,渲染色情和暴力,对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文章说广大群众很有意见,而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

还要再一次强调娱乐文化与文化娱乐定性区别。娱乐文化注重娱乐快感,本能而直接,它也形成潮流和文化现象,但是紧紧牵连物质性的文化潮流;文化娱乐则注重精神文化,娱乐是可能的表现手段,是社会满足物质需求后的替代娱乐文化的对象。大众实用需求固然必要,但百姓内心里还是期待有更高的文化娱乐需要。所以,对于娱乐文化和文化娱乐,不能完全以商业功利来确定。娱乐的大众文化是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以市场为导向,奉读者、观众、听众等为“上帝”。其创意、题材、艺术、作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大众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炒”,也就是商业宣传或“包装”。它对大众文化偶像——各种“星”的盲目吹捧有时会达到很浅薄的地步,往往透出一种“媚俗”的倾向。我们肯定文化娱乐的价值,是因为健康完满的社会需要文化意识上的高标准文化形态,它也许不是本能自发的,却必须是主流倡导的。可以用娱乐文化是情感而文化娱乐是人为精神控制来比附:情感产生于自发与不可抑制,如同恋爱中人;但感情是必须控制的,否则泛滥成灾。娱乐需求是本能的泛众化的,市场化背景下难以强制支配;但文化娱乐是超于大众影响大众的,需要标准来引导建设。

不要怪罪市场经济带来娱乐文化的泛滥,其实开放是绝大的好事,关键是开放市场只是给予了文化自由的空间,在掌握空间运作的艺术上则要更高的文化政策支持,所以文化发展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现状是现在无论政府还是产业人士更多是曲解产业化,以为就是物质利益原则第一,没有意识到建立文化市场规则和规律的意义,只是企求糊弄市场。所以,电影上出现像一些所谓适应产业化的某某制片厂短期出品30部电影,粗制滥造自鸣得意,其实丢弃了艺术的内里,就如同报载哈尔滨井盖脆如饼干,以竹条代替钢筋多达196个一样,如果艺术的内质不存,宛如没有钢筋的井盖,脆弱无力是自然的结果。

3.宣教文化偏重时政教化需要,但常常以简单生硬的方式实施传统教化,以道德教化为目标,以集体规范为约束要求,往往导致一种主观宣教的落伍意识文化政策的具体化。它可以是闭眼不顾现实的政策的依附,也可以换为服务经济利益的工具。所以关键看机构对待文化的态度得当与否。教化文化的毛病,一是随潮而变缺乏文化积淀和文化操守,二是忽略个体感受难以人心长久,三是僵化死板缺少文化的灵动性隔绝百姓,四是强化灌输极易形式主义。

艺术是适应大众趣味与个性发挥的要素。艺术独异性在于它是个体精神表达和折射群体需要的产物,艺术之所以美妙,就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创造使艺术品实现五彩缤纷的面貌,但艺术的良好状态就在于满足大众共有的心理需求和丰富化的精神理想共鸣。只有真实的个性创造才能促发大众感知情感世界的多样性,同时,艺术的个性一定是融会大众需求的特殊表现,差异的新鲜和独特的趣味呼应,才是艺术的境界。

结论:我们不能也无力阻挡娱乐时代的到来,但倡导文化娱乐而不是跟随娱乐文化前行,警惕享乐文化消磨精神世界是必要的。

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

正视矛盾现实。近年文艺的生态环境是伴随着创作市场化、人民生活富足化、社会精神需求裂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文艺遇到前所未有的创造新鲜跟进时代与满足现状俯就庸俗的激烈矛盾;这种矛盾愈来愈突出显示在我们谁都难以简单解答的疑惑之中:即短暂的合理的娱乐需求、生存需要,与违背精神文化本质、减损长远艺术价值之间的胶着状态。典型是电视艺术与网络传媒艺术形式的问题。比如,春节晚会的一些节目愉悦动人,但细细思之却充满俗念,文艺俗变的可怕是在欢乐中价值倡导的偏离常规。

梳理现实疑惑。于是,我们都面对疑惑和心灵拷问:本能需求与精神价值到底哪个更为合理?众人津津乐道的娱乐需要与理性的自觉精神的升华孰是孰非?必须明确:文艺取悦大众的工具说最为有利的条件是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精神需要处在浅层阶段、市场生存决定命运的特殊时刻,不是长远的目标。理性和良知告诉我们,一些愉悦是现阶段可能与必须却不是长远价值应当肯定的,或者说,存在的合理性需要知识理性予以批判。比如,当面对几亿人津津乐道的歌手大赛,尽管可以给予谅解,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文艺从业者低等的文化素养提出警醒意见,更不能不对媒介无孔不入的暴炒无论几流艺人隐私的素质表示警惕,也同样需要抵拒观众崇拜无论什么品性的艺人就证明收视率、票房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又比如电视文艺充斥的克隆现象,你方唱罢他登场的嘈杂的状况,无创造价值和艺术升华感的作品霸占频道保证收视率的不合理性。文艺的一些光怪陆离是表象,满足歌舞升平的娱乐背后是精神价值的失落,文艺精神的麻痹是导源于沉醉快感和眼前满足,物质的利益法则有可能产生精神的萎靡与怯懦。

强调艺术文化品位。我们还要立足现实发展繁荣文艺,于是迫切需要处理好雅俗关系问题。在世纪之交的十年内,伴随着市场经济行程的进展,大众文化潮流汹涌澎湃,曾经高雅的艺术前所未有地遭遇冷落、低潮、俗变的境地,也许从积极的意义看接近百姓、贴近现实、落脚人生的立场改变是艺术的幸事,但艺术提升精神、超越现存状态的精神超越被相当程度的弱化却是事实,娱乐的俗众需要上升是以精神升华追求的减弱为代价而获得的,事实令人心酸。文艺的大众化和高雅化的界限何在?一味屈从俯就大众的趣味未必合理,比如颇受欢迎的亲情节目的泛滥与不少节目的滥情倾向,胡编的戏说历史剧与貌似真实的名著改编的弊病。通俗需要有底线,雅俗交融则有可能性,但宽容的和严格抵御的是非必须鲜明,文化品格对于艺术的意义在于:不是疏离百姓而是靠近提升,不是躲避愉悦而是寻找愉悦的长远效果。

所以,倡导提升文化品味来促进文艺繁荣的关键是创作者。越是贴近大众的文艺越需要精神品格灌注,精神气质的支撑,精神文化的滋养。

标签:;  ;  ;  ;  ;  ;  

娱乐文化的到来与文化娱乐的危机--2004:娱乐文化的定位年_文化娱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