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共青团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和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科技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就给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能否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呢?我们答案是肯定的。只要高校共青团勇于改革和发展,使团的工作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青年学生,就完全可以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伟业中再创功绩。
1 抓住基点, 明确“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说到底就是培养人的。因此,不管形势有怎样的变化,共青团育人的使命都不能变,这是团的工作的基点,离开了这个基点,共青团就会难有作为,失去地位。
1.1 确立“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中心” 是由共青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事业,需要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多次指出:培养“四有”新人,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共青团负有重要职责。各级团组织一定要增强使命感,把培养跨世纪“四有”新人作为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高校共青团其主要工作对象——大学生,将是“四有”新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更应牢牢把握住此基点。
1.2
确立“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中心”是由党在高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经济的振兴、现代化的实现,要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觉悟、面貌和素质。我们国家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技的挑战。因此,党要求高校培养出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多种能力,具有开拓、创造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共青团作为党在高校工作中的助手,一切工作要服务、服从党在学校的这一根本任务,使共青团成为人才成长的基地,围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做贡献。
1.3
确立“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中心”是由大学生渴望成才的愿望所决定的
当代大学生身负历史重任,面对新形势,感到了压力,产生了时代紧迫感,渴求知识、获得能力、早日成才,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兴奋点。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团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团组织围绕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处在世纪之交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更需教育和引导。而教育需要共青团。因此,高校团的工作必须抓住这一基点,努力做到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青年学生的拥护,提高团的疑聚力和战斗力。要消除那种认为团的工作就是政治工作,而直接帮助青年学生学习、成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不正确的思想。
2 狠抓建设,强化团的工作依托
团的工作依托主要是指组织依托、机制依托和特质依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团员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务实,其组织观念日益淡薄,从而使高校团的工作依托也日益单薄。表现在组织依托上,一方面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多方面需求和多元取向的要求,而团干部因人少力单,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高校“全民团”的出现,使得团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出来;表现在机制依托上,团组织没有适应新形势,满足青年学生需要的机制作为保证,缺乏对团员青年的约束力;表现在物质依托上,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利益分割突出金钱作用的现象愈加普遍,另一方面是团的活动经费日渐相对萎缩,活动场所也远远满足不了青年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团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健全和完善团的工作依托,促进团的建设。
2.1 要逐步完善以传统组织格局为核心,以多类型、 多功能的大学生业余组织为外延的组织依托
团的组织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团的结构必将出现多元化,高校团的结构也应有相应的变化。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团委——团总支——团支部”递进式组织机构,仍将是团的主要组织模式,但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设置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开展工作。除了设置与党委相应的团的组织、宣传等部门以配合党委的工作外,高校共青团还要根据共青团工作的特殊性和所肩负的一定的社会职能,建立诸如文化、科技、实践、社团等部门。在这一结构中,要把握二个重点:一是重点放在建设团支部上。这是因为团支部作为团的最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学生、服务学生、团结学生、教育学生,把党的要求和团的任务落实到团员青年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把团支部建设好,团的工作整体水平才会提高;二是重点抓好团干部的培养。一些团干部的现有知识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不相协调,面临着接受再教育、进行再学习的任务。同时,一些团干部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弱化。可以想见,这样的团干部很难主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组织依托,必须进行多方培养、多方锻炼。其次,延伸团的工作“手臂”,组织由共青团指导的学生外围组织,形成内聚外伸的格局。建立外围组织主要有二个渠道:一是建立服务、教育学生的组织;二是积极稳妥巩固和发展社团,强化联系学生的社会化手段。建立外围组织应把握如下原则:一是以兴趣爱好为纽带,自愿结合、民主管理;二是活动形式多样,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三是变教育为帮助,变“虚”为“实”,取长补短,满足学生渴望平衡的心理;四是组织形式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五是可以聘请校内外既有专业知识,又热心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为顾问或指导员。如果建立了如上的组织依托,就会出现“组织设置灵活,组织机制真正自转”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我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先后成立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马列学习研究会、大学生自律教育委员会、大学生自我服务委员会等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协会和机构,发挥管理、教育、引导、服务等功能,相得益彰,有效地配合了学校共青团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2.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 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需求的团的机制依托
健全团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新形势下,根据高校实际,共青团应建立如下几种机制,提高团的工作科学化程度。一是制定团干部管理条例,强化对团干部的约束机制。高校团干部是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较强能力的队伍。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极少数团干部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不注重政策理论学习,以个人利益得失作为择业、定标的基点,眼睛盯着“钱”字转,加之高校对团干部普遍存在的使用多、提拔难,重使用、轻培养等多种问题,使一些团干部不能够在其位谋其政,不仅影响了其他团干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整个共青团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待遇,培养选用、提拔等诸方面的团干部管理机制,促成高校团干部队伍的全面优化;二是要逐步建立工作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应是对团组织评价和对团员青年评价的有机结合,实行社会评价和团内的评价相结合。对团组织应着重看其实绩和社会效果;看其为大学生全面成才所做的实事和大学生的评价;看其工作有无创新,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分析。对团员青年应着重突出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并把团的工作置于全院师生员工有效的监督之下;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不仅注重精神奖励,也要注重物质奖励,如评选优秀团员不仅予以较丰厚的物质奖励,还与其毕业分配挂钩等,增加团内奖励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使之成为青年学生向往和奋进的目标。把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推荐优秀青年上岗的“双推”工作纳入到激励机制之中,按照党的要求,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培养,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从而既能激发学生更好成才,又能增强团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四是完善团的调研信息机制。建立这个机制应把握好四对关系,即“指导思想要稳”和“情况反映要准”的关系;“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上”与“下”的关系;“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等,并努力办好团报团刊,建立信息网络。调研信息机制应包括青年学生思想调研分析、调研信息联系、信息反馈、调研信息评比、交流等制度,使之突出改革的精神和发展的观念。
2.3 建立经费来源多渠道、 活动场所多样化的助团兴团的物质依托
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的活动经费依赖于行政拔款,处于一种“等、靠、要”的被动局面。团的许多工作因为缺钱少物而无法有效开展。同样,高校团的活动阵地也因经费的紧张,而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失去了战斗力。因此,要大力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的物质依托,从经费上讲,一要稳定行政拔款,并争取年年有所增加,同时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学校有关部门乃至社会上厂矿企业的协作、配合,以求得其在经济上的支持;二要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创办经济实体,强化团的物质依托。这是改善共青团长期以来在经费上“等、靠、要”被动局面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助团兴团。团办经济实体要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及实际可能,确立项目;要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发展,具有很浓的文化含量,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使团办实体健康发展,蓬勃兴旺;三要建立团内奖励基金、学生科技活动基金、大学生文化基金等多种基金。
3 瞄准切入点,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
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要求高校共青团克服行政化倾向,既要在政治上继续帮助他们成长,又要在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青年学生的求知、择业、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团的建设,促进团的发展的切入点。高校共青团要紧紧瞄准这个切入点,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为青年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寓教育引导于服务之中。要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逐步构建起以服务大局为前提,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化为先导,以服务项目、阵地和实体为具体形式的大学生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广泛联系青年学生新型纽带的有力支撑,使团组织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3.1 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必须以服务大局为前提
高校共青团的活动和建设,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在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个大局,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团员、教育团员。围绕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结合大学生特点,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共青团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起到助手的作用。其次,要服务于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共青团以其社会领域比较宽广、自身又具有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相对完备的组织系统,完全可以带领青年学生在教改中发挥作用。
3.2 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必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服务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特性的重点体现。为大学生服务既要为他们的根本利益即刻苦学习、加强实践、奋发成才服务,也要照顾他们的具体利益和多样化的需求。如为大学生建立各种服务社团(如大学生自我服务委员会)、活动阵地(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活动基地(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为广大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及谋职择业提供服务,提高他们走上社会、适应未来的素质和能力。要突出高校特点、营造文化氛围,把文化作为建立服务体系的先导,一方面要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如倡导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吻合社会发展步伐,如倡导跨世纪意识、竞争意识等。实践也已证明,高校团的活动立足于人才培养,以文化为先导,就会受到大学生乃至社会的广泛赞誉,团的工作就会生机勃勃。
3.3 建立大学生服务体系,必须走社会化的工作路子
所谓社会化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性的需要,冲破消极依赖思想、狭隘封闭意识和阻碍共青团自身发展一切束缚,树立与社会发展节拍一致,与改革开放大背景相配合的社会化意识。为此,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为大学生服务。比如,开展广泛深入的青年志愿者义务,既服务了社会,也满足了大学生体现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精神的愿望;开展有偿科技服务,既为用户“雪中送炭”,又为学生解决学习费用的燃眉之急;第二,加强社会化网络建设,如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可以根据年代、人物、事件、地点、选择具有不同历史意思的遗址、旧居、纪念馆等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学习;第三,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从具体的服务项目抓起,形成有利的服务手段,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网络发展,发挥团的整体优势。
收稿日期:1995-02-02